茶叶那些事儿(上)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ersonv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闲饮茶已成风尚,好友相聚除了一同品茗,话题之中也常常出现关于茶的种种。近日闲暇翻阅几本与茶有关的书籍,突然发现这盏中之物不仅得天地之精华更是对历史影响颇深,一杯清茶让四方来朝的“宾客”见识了天朝上国的博大精深,亦改变了几个国家命运乃至时代的变迁,当真有些成败萧何之感。几番斟酌,将其梳理出来,聊作茶友们品茗闲话之谈资。
  
  “Tea”是闽南语还是英语?
  
  如果一个闽南人同一个英国人聊天,怎么套近乎呢?他应该会先问:“Would you like tea?”因为英语的“Tea”就是从闽南话的“te”借用来的。这种说法得到了语言学界的公认。为什么一种地方方言能进入英语的词汇,从局限于中国东南沿海一隅的方音衍变成为当今国际性的语音呢?其实在历史记载里,我们可以找出一些颇有意思的线索和答案来。
  欧洲人的书中最初出现有关茶的记载,是他们通过海路到东洋以后的事。1545年前后,意大利人赖麦锡的《游记丛书》通过波斯商人之口,提到了中国茶叶。克鲁兹也是较早向欧洲人介绍中国饮茶风俗的欧洲人,并且是较早将“cha”音带入欧洲的欧洲人。在今天葡萄牙人仍把“茶”这种饮料称为“cha”。有的学者推测,较早时期,茶传到欧洲的一条路径是葡萄牙人从广州经海路带到葡萄牙。其原因有二:一则葡萄牙是当时的航海大国、传教中心,其商人、水手、教士、军舰的足迹已步入南亚而至中国;二则克鲁兹所到的华埠仅为广州,而广州人称茶便是“cha”。
  但是,中国茶大量传向欧洲应在明末以后,主要是从福建闽南地区经海路输出的。学者们曾提出了若干种说法。吴孟雪、曾丽雅说与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法国有关。1601年,荷兰商船首次来到中国,茶叶从此就随着瓷器由荷兰商船输入欧洲。荷兰人开饮茶风气之先,但荷兰人不称茶叶为“cha”或“cia”,而是“Thee”,这是因为荷兰是先同福建进行直接贸易,福建人称茶为“te”,当时还不知茶为何物的荷兰人便直接按音命名之。随着茶叶从荷兰流向法国、英国,这一命名已成固定习俗,法国人称茶为“The”,英国人称茶为“Tea”。(见《明代欧洲汉学史》)
  庄为玑、徐晓望则说与英国有关。17世纪,英国开始兴盛饮茶之风,他们所喝的茶叶是福建生产的红茶。生产于福建的武夷山区与安溪茶区。当时只能在福建购得,所以,厦门成为最早的英国输出茶叶的口岸。相传英国人对茶叶的称呼,即起源于厦门。(见《妈祖的子民》)
  另据台湾旅美学者汤锦台先生的观点,17世纪初荷兰人循葡萄牙人的踪迹来到东方,最早立足在印尼爪哇岛一带,从当地的马来土语了解到茶叶一词,而马来土语中“茶”的读音就是从早先航行到那里的闽南商人的话语借用的,荷兰人就直接沿用了闽南音“te”。荷兰人将茶叶贩往欧洲,获得丰厚的利润,并影响了西欧各国,饮茶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故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瑞典、丹麦、挪威等国的语言中,也借用了荷兰语的读音,而究其源流都是从闽南商人那里来的。
  无论“茶”的读音是荷兰人影响了英国人,还是英国人自己为之,学者们的说法略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不论是荷兰人还是英国人,将中国茶叶传入欧洲的路径都是通过闽南人和以闽南为口岸进行茶叶贸易,并以闽南方音命名之。随着英国的强大和扩张,英语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闽南方言的“te”也摇身成为英语的“Tea”传遍全世界了。
  
  厦门何以成为茶叶输出口岸?
  
  接上一话题,为什么当时荷兰人、英国人选择运出中国茶叶的口岸是厦门而非广州?其原因需要从当时的一些历史背景讲起。
  在欧洲人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路之后,葡萄牙人是最先进入中国海域进行海上贸易的。随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人企图结束葡萄牙人独占中国海上贸易的优势,于1604年和1607年两次试图在广东同中国贸易,结果两次都被占有澳门地利优势的葡萄牙人的阴谋所破坏。不甘心的荷兰人1622年攻打澳门,但仍以失败告终,于是,他们转向澎湖乃至台湾进发,并窃据了台湾南部,作为同中国、日本、欧洲进行海上贸易的据点。因此,厦门以自身区位的优势,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大陆商人同荷兰人进行海上贸易的口岸。不过,荷兰人在1662年被郑成功逐出台湾,从此他们逐渐丧失了对中国海上贸易的影响力。
  清廷统一台湾后,开放了四个口岸,分别是广东的澳门、福建的漳州、浙江的宁波、江南的云台山。在管理上,清廷对广州、澳门的政策,与对厦门的政策是不相同的。清廷规定广东允许外国商船来华贸易,而福建只允许当地商人海外贸易。由于漳州不在沿海、交通不便,于是,福建对外贸易港口逐渐转向九龙江口的厦门。因为福建只允许厦门一口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所以厦门成为福建海商的会聚之地,其中包括来自台湾的商人。从康熙开禁时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就一直在江浙闽粤四省沿海一带“试探”想寻找一个最理想的突破口,他们认为广州、澳门贸易中的索费太重,增税太苛。168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快乐号”前来厦门。要求恢复贸易,经过5个月的谈判,他们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1685年, “中国商人号”在厦门买到“特优茶叶150担”。此后。英国人渐渐成为厦门最重要的客商。在乔治一世时期,中国茶进入伦敦市场,饮茶风尚逐渐在英国流行。
  福建是茶叶的重要产地,红茶和乌龙茶都得到了英国人的喜爱,所以英国人以厦门为口岸,可以就近购得茶叶,交易成本自然低廉。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了中国开放五口通商,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什么福建一个省竟然开放了两个口岸?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英国人对武夷茶的生产进行了相当详细的调查,他们知道武夷茶生产于闽江上游的崇安县境内,若从武夷山运茶。最方便的道路是顺江而下,直达闽江下游的福州口岸,英国商人可以直接从福州运输茶叶,这比绕道广州要节省许多费用,因此英国人坚决要求在福州通商,并迫使清廷在签订《南京条约》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的原因竟是茶?
  
  17世纪,茶先后到达荷兰、俄国、法国、英国。在此之前,英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咖啡的王国,但茶叶的品质很适应英国人颇为自豪的绅士性格。据传1657年伦敦有家极有名的嘉拉惠咖啡店,曾经张贴出一张广告,上写“可治百病的特效药——茶!是头痛、结石、水肿、瞌睡的万灵丹!”从官到民,从上流社会到市井百姓,饮茶逐渐成为英国人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天上午10时半和下午4时的饮茶习俗,成了英国人生活中雷打不动的制度。这个岛国的人民成了世界上的饮茶冠军。
  早先,英国的茶叶依赖于从中国进口。18世纪70年代,英国每年的购茶量占了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33%,到19世纪初达到80%,这是英国购买中国茶叶数量的顶峰,其后在美国的激烈竞争下才有所减弱。英国东印度公司也从茶叶专营中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利润,自1781年至1870年,其利润所得一直保持在100%以上。
  茶叶贸易增加了英国的国家财政收入,从1814年到1 837年之中,共收入茶叶税82640531英镑,平均每年征税3443355英镑,占英国税收总额的1/10。茶叶贸易促进英国成为西方世界的贸易中心,推动英国航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英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上强国。
  故事讲到此,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高潮就要来临,小小一片茶叶把渔村变为了贸易重镇,将一个岛国推向了海上霸主的位子,那这淡淡清茶还改变了哪几个国家的命运呢?请看《茶叶那些事儿》下回分解。
其他文献
2009年9月10日,“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开工仪式在安溪龙涓华祥苑生态有机茶园基地隆重举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昌平,茶界泰斗张天福,泉州市委市政府、安溪县委县政府、省农业厅、省农科所领导及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有关人员100余人出席了此次揭牌暨开工仪式,    张昌平出席基地揭牌仪式    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是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重点资助的项目,由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实施。肖文华董事长在
期刊
从汝、官、哥、钧、定宋代五大民窑到元至清的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各种名瓷,都只有在博物馆或者电视上才有缘得见,不用说拥有了,那更是极少数人才能变为现实的梦,真可谓“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我固然爱这些名门闺秀,因“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缘故,无奈只好寄情于别处。它们虽然不是名门之后,但英雄不问出处,只要遇到倾心的我都会收入囊中。    清竹花口壶组    看到它的第一眼脑子里就冒出一句话:
期刊
三月初春,却是乍暖还寒时。然而,西子湖畔,古堞斜阳易安居里依旧暖意融融。3月7日下午,为预祝“三八节”,由海峡茶业交流协会活动中心和易安居茶道会所举办了“茶情花意·迎春浪漫雅集”之花道、红茶品饮交流会。交流会现场,演出者精湛的茶艺表演、悠扬的小提琴演奏曲以及扣人心弦的插花友谊赛无不诠释着女人与茶、女人与花的种种联系。    女人如茶    有人说,女人品茶,方能更显知性美。正所谓女人如茶。只要将其
期刊
明代袁宏道的《瓶史》有“清赏”一节,第一句即“茗赏者上也”,意思是烹茗赏花,最为雅正。其次才是“谈赏”和“酒赏”。前几年,我因为学习中华花艺,才研读《瓶史》。从去年开始,我跟从茶道老师学茶,才惊喜地领悟到“茗赏者上也”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它是把花与茶的妙处都说了出来。而在中国传统文人眼中,花与茶,都是清赏之上品,二者相伴,更是世间清福的极致。  我国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就有了佛教的“供花”,此后各朝各
期刊
茶席,就像插花花艺一般。在设计者精心构思布局之下。静态地存在。它可以时尚、可以典雅。它与人欣赏,为茶饮增色,但茶席更多的是表达设计者对每一款茶的诠释。  “两岸民间茶道及香道表演”是一场集古典文化、地域风情与茶香雅韵于一堂的茶道盛宴,齐聚两岸著名的茶艺师和茶道表演家,她们用自己特别的方式来演绎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茶道表演的展示地选在福州衣锦坊明清艺术博物馆里,那里古色古香的家具透露出的古典气质,更
期刊
今天下班路过花圃,忽然看见迎春花已经开放了。因为担心倒春寒,大多数人冬装尚未脱去。春天就已经悄悄来到了,风中似乎也夹带着丝丝春的气息呢。  “诗家清景在新春,杨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赏春应趁早,此时一阳初复,万象更新,草木蕴势待发,正是一年中最有生机的时节,踏青觅诗,此时最佳。  春天最先开放的就是迎春花了,山岭坡头或者路边田埂,不经意间
期刊
这乍暖还寒的初春里,在一温馨惬意之处,家中抑或一处格调优雅的茶馆里,依然离不开一壶暖暖的上好红茶,来驱散寒冬遗留的那一丝丝寒意。可茶易得,好茶却难求。许是和圣轮法师有缘,因去年11月第一次在禅茶会上的认识与交流,让我对禅对茶都多了一份认知,受益匪浅。这一次,与圣轮法师的不期而遇让我品尝到了大师从台湾带来的4款精致红茶,这又是一次妙不可言的邂逅。  此次风格与寓意都截然不同的4款红茶,都出自圣轮法师
期刊
2009年8月7日,由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电信和福建扬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手举办的“天翼海峡茶城综合商务平台发布暨商户签约仪式”在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举行。在发布仪式上,有10家福建省内知名品牌茶企作为首批签约商户成功入驻天翼海峡茶城。  据了解,“天翼海峡茶城”以“互联网销售+呼叫中心语音销售”为主要渠道,以完善的支付体系保障消费者购买安全性;同时以一流的仓储设施和管理模式,确保货品的质量和运送天
期刊
开栏的话:  他们是久经商海沉浮的企业家,也是对发展茶业有着执着追求的茶人。他们的智慧。从茶园、茶厂一直贯穿到销售终端。茶有道,经营管理亦有道。在他们的心目中,企业也是一道茶。究竟如何才能把这道“茶”泡好呢?且听他们如是说。  早春的傍晚,夜幕犹如一张无形的巨网悄悄地笼罩了下来,有些闷热的空气里似乎在酝酿着一丝雨意。车在通往城南小镇的公路上亦步亦趋地行驶着,粘附了几点雨滴的车窗外,城市的嘈杂与灯火
期刊
在那个帝制向晚的朝代,暮色掩映的浮光掠影中,跳跃着几缕清朗明晰的身影,他们都是些有情有义的男子,虽是男儿之躯,却有着女子般纤柔细腻的情感,用浓郁绵密的字句编织着深邃的爱情诗文,一个是纳兰容若,一个是沈三白。为他们所爱的女子,既是不幸又是荣幸的,无情地被旧时戴上了繁缛的枷锁,又幸运地在柔情似水的男子那里得到了救赎,就像是幽深的暗窑里骤然投进的一束光亮,给黯淡的人生里终于点染了些鲜艳的色彩。然而,容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