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这个观点应该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却常常忽略这一点,不注意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去寻找生活中美的闪光,去思考生活中别有意味的那些瞬间。其结果是,学生的习作往往或多或少存在“假、大、空”的弊病,有的甚至胡编滥造,严重偏离了生活这个宝贵的源泉。
  一篇精美的文章,总是会看到真实的生活痕迹。譬如朱自清先生那篇脍炙人口的《背影》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父亲决定亲自送我上火车站。作者先写到“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再三”两字,将父亲婆婆妈妈的一面写得跃然纸上,这自然来自生活,只有做了父亲的人,才能体会这“再三”二字的分量;接下来一转,“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踌躇”二字,也显然是对生活的细致体察,父亲的“踌躇”,换一个说法,就是“不放心”。虽然作者补写了一句,说自己已经二十岁了,北京已经来往两三次,本不打紧,但父亲还是“踌躇”,这就看出在父亲眼里,我还是一个嘴上无毛的毛头小子,父亲对我还是不放心,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在这两个字里,表达得深沉含蓄再接下来,“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这“终于”二字,用的多么好,“终于”就是“下定决心”的意思,这个词中隐含着,父亲为了送我,可能要把这一天要办的与生计有关的某件大事放弃了,可能与前文交代的“到南京谋事”有关,牺牲切身大事,仅仅是为了可送可不送的一件小事,两相对比,父亲对孩子的爱,真是无私到了极点。
  我想,没有切实的人生体验,这一段是写不好的。
  记叙性文体要体察生活的细部,议论性文体亦然。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就是简单的观点加材料的拼贴。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深入到生活的细部,没有对生活中有意味的部分进行深入的思考。
  手头有一本柏杨的《酱缸震荡——再论丑陋的中国人》,发觉柏杨先生的高论,通常都是来自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高度浓缩和提炼。我想从书中抄录一小段,目的是想告诉大家,议论,也要以生活为本源:
  “昨天,我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幕-一位乘客因为提了不少礼物,耽误拉下车铃,一晃眼,车子已经介于二站之间了,于是这位乘客要求司机就近停车,公车司机因为公司规定,不得在非站牌停车,因此拒绝。这位乘客起先苦苦哀求,当他发现哀求无望时,他的态度忽然巨变,像是一头被激怒的野兽,马上破口大骂。最后司机把车开到附近的警察局……”
  这样的事,生活中司空见惯,大家根本就不会去想其中包含有什么深意,但柏杨先生却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仔细思考了这一个生活现象,得出的结论让人耳目一新:
  “这正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站在事情的两个极端;一端是自卑(苦苦哀求),一端是自傲(破口大骂),就是没有自尊——缺少自律能力。”试想,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并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怎么会得出如此深刻新鲜的认识?议论文写作,也是一点也离不开生活。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在教授学生习作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学生,生活才是习作的根本源泉,平时如果不去细细地咀嚼生活的滋味,临写作时,靠几本作文书,或者仅凭脑子去空想,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苍白无力的。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深入观察生活,并对生活的细部进行细细体味,发现生活中特别的滋味呢?在此,笔者提几点建议:
  一、用初见的眼光打量生活。“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是纳兰性德的一句词,用在这里我觉得比较恰切。对生活,我们如果没有一种新奇的眼光,如果没有一点好奇心,那么我们看到的东西就不会引起我们深思,我们就会麻木不仁。事实上,一个好的写作者,对生活永远怀着探秘的好奇心理。对生活的观察,如果离开了好奇心,要想有所发现,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譬如汪曾祺写《荷花》:“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这段文字,很白,很省,但真有味道。如果不细致观察生活,你怎么知道荷花晚上要收朵?我是读了这篇文章才有这个常识的。好的文章,一定是对生活细细体察之后才有的,没有潜心体察生活的功夫,要写出形神毕肖的好文章,真的很难。
  二、要把经过仔细观察得到的生活好好消化。这譬如吃东西,吃得再多,如果消化功能不好,还是不能吸收。写作亦然。消化生活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思考、提炼、综合的过程。生活中的那些现象,里面一定包裹着有意味的东西,生活如果是一块璞玉,消化的过程就是把这块璞玉雕琢成和氏璧的过程。再举汪曾祺的《林肯的鼻子》一文为例,文中写作者到美国伊利诺伊州参观林肯墓,“走出墓道,看到好些人去摸林肯的鼻子——头像的鼻子。有带着孩子的,把孩子举起来,孩子就高高兴兴的去摸。”为什么摸?可能是林肯的鼻子很突出。文章到这里,怎么往下写?这就要对生活现象进行提炼加工,要深思慎取。且看作者是怎么生发的:
  “回到住处,我想:摸林肯的鼻子,到底要得要不得?最后的结论是,这还是要得的……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林肯有一句名言:‘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这段议论真是精彩。由一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现象,得出人生来平等的大道理,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洞察力,思想水准,是达不到这样的高度的。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如果偏离了这个方向,我们的写作就是无源之水,迟早会干涸的。中学生如果不愿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表达生活,只是凭空去编造生活,或者仿效作文书去复制生活,那他们以后的人生,也可能會非常乏味。
其他文献
目的:为了描述阿克森费尔德-里格尔畸形(ARA)(人类盂德尔遗传601631)谱系中DNA突变的特点。这是一种临床和遗传非均质伴有前房异常和青光眼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方案:可观察的
日前,由辽宁省发改委批复,建设的辽宁省第一座惠民小水电东方红水电站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此项目不仅解决浑江下游7万亩水田生产用水,每年还将为2600农户提供低价电能2500万kWh,节
坚持建设民生农村水电发展理念,做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农村水电工作,是水利水电人当前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是开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移动互联网凭借其简捷、方便的优点,正逐渐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一种通信手段。而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高中生信息接受方式十分适于移动学习的开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也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与教育模式,“互联网 教育”将成为新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语文智联课堂”是指将互联网技术平台、现代教育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
9月27日-29日,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在郑州召开。这次研讨会是中日韩大坝学术研讨会和大坝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系列会议的延续。得到来自日本、韩国、
鄉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地区内经过长期的积累所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這种意识形态带有较强烈的地方特色,包括如自然景观、地名沿革、民间艺术、语言文化、名人轶事等在内的民风民俗。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使语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更加真实、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文化熏陶,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结合高中语文教材,对乡土文化进行选择性渗透  如在人教版高一上册《胡同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小说《水浒传》中的精彩选段,这篇小说构思精巧,独具艺术特色。尤其是文中的“物件”。这些小物件看似没有多大用处,其实它们牵引着各色人物出场以及或间接或直接表现着他们的行为意图,同时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对理解人物性格和把握小说主题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它们的作用,定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旨趣。  一、“物件”牵引人物出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如“一帕子物事”,出现
12月12日,广东肇庆首个水电行业协会在怀集成立,开肩了该市小水电企业有“家”的时代。怀集是著名的“全国小水电县”,目前,全县小水电企业达N250多家,装机容量28万KW,小水电年发电
小水电开发不仅是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能源建设的重要方面。兵团结合河道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时,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兵团水电事业,做到“一水多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
2009年6月1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张德江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次水利安全生产视频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