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组织活动之前,我们都会习惯性的预设一些问题,并猜测着孩子们会如何如何回答。却不知道很多时候,孩子的思维难以把控,总会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出来,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阅历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那么以何种方式去接孩子抛回来的“球”,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便成为课堂中问题能否开展、能否深入、能否解决的关键。
一、师幼互动要契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有些孩子在语言活动中很少举手发言,有的孩子甚至在整个活动下来,一个问题都没有回答,这样对于他来说,知识的收获又有多少呢?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句话:“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不是简单的告诉。”要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有话可说,那必须是他们有话能说才行。《纲要》中“语言的指导要点”第二条规定:“幼儿语言的发展与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在活动中紧扣幼儿思维,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设计问题,使幼儿的求知欲能时刻随着问题而迸发。
在大班语言活动《笨拙的螃蟹》中提问:“说说你知道的螃蟹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回答:“螃蟹有两个大钳子,八只脚,而且还是横着爬的。”可见,这样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回答,多数孩子是能够回答的,老师也是能够预料到的。这时老师对他的回答只要予以肯定和赞许就可,不用多余的回应或重复。
有一个孩子回答:“我知道,螃蟹有一对大钳子,还有硬硬的外壳,这些都是它用来保护自己的防御武器。”这个时候,老师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回答非常好,有不同的认识。然后可以对知识做一个延伸:“在大千世界中,有许多动物为了不弱入强食,都有自我保护的工具和办法,比如刺猬、变色龙等,大家可以在活动结束后继续探讨……”
这样的师幼互动,对孩子的回答做了一个很好的回应解释,也让在座的孩子加深了解了动物世界中也潜藏着许多小秘密,需要孩子在今后学习过程中更深入的,多方面的去探究文本中包含的内容。
二、师幼互动可以帮助幼儿理清主题意思
每一次问题的提出,总有最初的设计意图,当幼儿的回答不在老师的思路上时,教师总要想方设法的去牵引,帮助他理清问题的中心意思。比如在语言活动《笨拙的螃蟹》中,螃蟹尼尼和动物朋友们一起玩捉迷藏,尼尼躲到了贝壳里,提问:“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有个孩子说:“尼尼会被贝壳闷死的。”这是结合孩子自身的安全已有经验才回答的。老师及时的回应引导:“一起做游戏,可都是好朋友呀,怎么会把它闷死呢,只会帮助尼尼躲得更隐蔽,不被海龟找到。”及时的回应,转变了孩子潜藏心里的危机,让童心向善,往积极美好的方向去看待问题。
又比如,这个故事中后面部分提到,尼尼怎么也找不到章鱼,提问:“你猜章鱼会发生什么事吗?”有一个孩子指着课件中的图片,大声地说:“章鱼是故意躲到水草那边的,你们看,章鱼的触角跟水草在水里浮动,长得真像,所以螃蟹一下子找不到了。”这时很多孩子都被她的话给拉过去了,看到整个课堂顿时闹腾起来,“是啊,你看真像。”“唉,只是颜色不一样哦!”……老师马上提醒道:“注意观察哦,看章鱼的表情,好像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哦”顿时,孩子们又被老师的提醒拉牵了过来“哎呀,不好,章鱼有危险了……”很快,大家的思路又回到原点。确实有时候,师幼间的积极互动不仅能及时的引领孩子的思维,提升孩子观察的能力,也是帮助孩子梳理故事情节的一种手段。
三、师幼互动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显性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缄默的知识则是隐蔽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对幼儿抛过来的“球”整合引导,归纳提升,在原本幼儿比较表浅的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新的语言经验,使其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比如语言活动《小青虫的梦》中,小青虫听着优美的音乐,它做了一个美美的梦……提问:“你能说说小青虫做了什么梦吗?”有的孩子回答:“可能小青虫会梦到自己变漂亮了,然后在音乐声中跳舞。”“哦,是梦到自己在翩翩起舞吗?”老师用丰富,简洁的语言替代孩子的零星碎语,使孩子在倾听时,因新鲜好奇,因准确表达易理解而不疲倦。“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柔柔的月光下,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有只蝴蝶在翩翩起舞,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这时的追问,提升了孩子对整个故事的情感体现,让孩子在了解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又有一个深层次的延伸。
有的时候老师的回应,师幼间的互动,又是对孩子回答的概括性小结。比如语言活动《小青虫的梦》中“小青虫听着音乐做了一个美美的梦,醒来后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有的孩子简单的回答:“醒来后小青虫变蝴蝶了。”“哦,太对了,那能不能再加一些好词好句来说一说呢?”孩子继续思考:“小青虫变成了一只非常漂亮的蝴蝶,整个树林里的动物都惊呆了。”“说得太棒了!”问题有的时候是在讲述文本的过程中提出的,而孩子的回答,我们要求更连贯性完整性,这样才能很好的提升教学内容的主旨。
美国儿童语言学家卡洛·乌尔福克和伦奇指出:“幼儿语言发展有赖于三种知识的整合习得:社会知识、认知知识、语言知识。”我觉得,社会知识是一个人对社会各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是所谓的已有社会经验的积累。认知知识是认知思维与学习知识。语言知识是学习讲述,有不知到知,有不解到理解的知识。在开设语言教育时以三种知识为目的,提倡以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活动作为语言教育的基本形式,积极开展语言教学,我相信一定能使幼儿在语言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师幼互动要契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有些孩子在语言活动中很少举手发言,有的孩子甚至在整个活动下来,一个问题都没有回答,这样对于他来说,知识的收获又有多少呢?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句话:“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不是简单的告诉。”要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有话可说,那必须是他们有话能说才行。《纲要》中“语言的指导要点”第二条规定:“幼儿语言的发展与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在活动中紧扣幼儿思维,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设计问题,使幼儿的求知欲能时刻随着问题而迸发。
在大班语言活动《笨拙的螃蟹》中提问:“说说你知道的螃蟹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回答:“螃蟹有两个大钳子,八只脚,而且还是横着爬的。”可见,这样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回答,多数孩子是能够回答的,老师也是能够预料到的。这时老师对他的回答只要予以肯定和赞许就可,不用多余的回应或重复。
有一个孩子回答:“我知道,螃蟹有一对大钳子,还有硬硬的外壳,这些都是它用来保护自己的防御武器。”这个时候,老师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回答非常好,有不同的认识。然后可以对知识做一个延伸:“在大千世界中,有许多动物为了不弱入强食,都有自我保护的工具和办法,比如刺猬、变色龙等,大家可以在活动结束后继续探讨……”
这样的师幼互动,对孩子的回答做了一个很好的回应解释,也让在座的孩子加深了解了动物世界中也潜藏着许多小秘密,需要孩子在今后学习过程中更深入的,多方面的去探究文本中包含的内容。
二、师幼互动可以帮助幼儿理清主题意思
每一次问题的提出,总有最初的设计意图,当幼儿的回答不在老师的思路上时,教师总要想方设法的去牵引,帮助他理清问题的中心意思。比如在语言活动《笨拙的螃蟹》中,螃蟹尼尼和动物朋友们一起玩捉迷藏,尼尼躲到了贝壳里,提问:“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有个孩子说:“尼尼会被贝壳闷死的。”这是结合孩子自身的安全已有经验才回答的。老师及时的回应引导:“一起做游戏,可都是好朋友呀,怎么会把它闷死呢,只会帮助尼尼躲得更隐蔽,不被海龟找到。”及时的回应,转变了孩子潜藏心里的危机,让童心向善,往积极美好的方向去看待问题。
又比如,这个故事中后面部分提到,尼尼怎么也找不到章鱼,提问:“你猜章鱼会发生什么事吗?”有一个孩子指着课件中的图片,大声地说:“章鱼是故意躲到水草那边的,你们看,章鱼的触角跟水草在水里浮动,长得真像,所以螃蟹一下子找不到了。”这时很多孩子都被她的话给拉过去了,看到整个课堂顿时闹腾起来,“是啊,你看真像。”“唉,只是颜色不一样哦!”……老师马上提醒道:“注意观察哦,看章鱼的表情,好像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哦”顿时,孩子们又被老师的提醒拉牵了过来“哎呀,不好,章鱼有危险了……”很快,大家的思路又回到原点。确实有时候,师幼间的积极互动不仅能及时的引领孩子的思维,提升孩子观察的能力,也是帮助孩子梳理故事情节的一种手段。
三、师幼互动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显性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缄默的知识则是隐蔽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对幼儿抛过来的“球”整合引导,归纳提升,在原本幼儿比较表浅的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新的语言经验,使其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比如语言活动《小青虫的梦》中,小青虫听着优美的音乐,它做了一个美美的梦……提问:“你能说说小青虫做了什么梦吗?”有的孩子回答:“可能小青虫会梦到自己变漂亮了,然后在音乐声中跳舞。”“哦,是梦到自己在翩翩起舞吗?”老师用丰富,简洁的语言替代孩子的零星碎语,使孩子在倾听时,因新鲜好奇,因准确表达易理解而不疲倦。“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柔柔的月光下,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有只蝴蝶在翩翩起舞,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这时的追问,提升了孩子对整个故事的情感体现,让孩子在了解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又有一个深层次的延伸。
有的时候老师的回应,师幼间的互动,又是对孩子回答的概括性小结。比如语言活动《小青虫的梦》中“小青虫听着音乐做了一个美美的梦,醒来后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有的孩子简单的回答:“醒来后小青虫变蝴蝶了。”“哦,太对了,那能不能再加一些好词好句来说一说呢?”孩子继续思考:“小青虫变成了一只非常漂亮的蝴蝶,整个树林里的动物都惊呆了。”“说得太棒了!”问题有的时候是在讲述文本的过程中提出的,而孩子的回答,我们要求更连贯性完整性,这样才能很好的提升教学内容的主旨。
美国儿童语言学家卡洛·乌尔福克和伦奇指出:“幼儿语言发展有赖于三种知识的整合习得:社会知识、认知知识、语言知识。”我觉得,社会知识是一个人对社会各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是所谓的已有社会经验的积累。认知知识是认知思维与学习知识。语言知识是学习讲述,有不知到知,有不解到理解的知识。在开设语言教育时以三种知识为目的,提倡以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活动作为语言教育的基本形式,积极开展语言教学,我相信一定能使幼儿在语言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