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纪里,微文化的普及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满足了人们更多的娱乐需求,促进了人们的交通、工作、生活、支付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而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中,教师也开始利用微文化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说在初中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利用微作文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如何在初中的英语课堂上展开微作文的教学活动进行讨论,并提出有效的开展策略,旨在提高中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从而提升其英语成绩,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微作文 初中 英语 写作 教学 策略
现在我国大部分的群众都在使用微博、微信、微支付等功能,各大网站和电视台经常播放微电影,学校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始利用微课堂进行教学,微文化在不断的蔓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了原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将微作文应用到英语作文的教学中,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微作文写作教学。
一、把握中学生的特性,开展有效的微话题讨论
初中生刚刚经过了六年的小学教育,步入了青春期,正是对一切事情都存有强烈好奇心且容易跟风的年纪,在这一阶段内,初中生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需要由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育。[1]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初中生对一切流行的东西都能够轻易的在网络上进行了解和接触,并对一些网络用语、流行词汇进行模仿。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借助初中生的这个特性,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用到英文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2]
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微话题的形式,结合时下热点,在课堂上提出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然后将这个话题完美的融入于课本的教材之中,让学生们结合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互相的交流经验和想法,拓展了其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提高。讨论的意义十分重要,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明确的写作方向,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基本的写作框架,从而在接下来的英语写作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比如说在初二上册的第五单元,学习《wild animals》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制定“Wild animals I've seen”这个话题,让学生们根据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在这个话题的基础上进行英语写作。现在是信息技术的时代,英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野生动物的图片或者视频,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学生们对野生动物这一主题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更积极的投入到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了解。学生对wild animals 这一主题产生印象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以四或者六为单位进行分组,让学生们用英语对“Wild animals I've seen”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加强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明确接下来的写作方式和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加深了对wild animals 的印象,达到了知识的巩固效果,为之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列提纲的能力,让英语写作更具明确性
在初中的语文写作中,一般语文教师都会先让学生们根据写作的题目来列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写作内容,从而更好的进行语文写作。[3]在英语写作的教学中,英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写作之前列提纲,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不过,英语和语文存在着不同,学生可以在语文写作中列提纲,是因为学生本身对汉字十分熟悉和了解,但是英语不同,很多学生看到排列紧凑的英语单词,往往就乱了阵脚,不知所措,更是无法静下心来列提纲了。[4]所以,教师可以开展微提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写作题目,对写作结构进行一定的分析,列出提纲。微写作的开展,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写作思路和英语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微提纲时,学生只需要把握主题,合理的表达出写作框架即可。
三、展开微实践活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我国原本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是学生写作的过程,教师一般不会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往往都是设定主题,让学生进行单向性的写作。[5]通过开展微写作,可以让学生进行微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写作主题的感悟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微实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写作的快乐所在,培养自身的语言能力。比如说在结束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friends》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friends”交流大会,让学生上台来讲述自己与朋友的两三事,可以是趣事也可以是糗事,可以讲自己与朋友之间吵架的故事,也可以讲和朋友旅行的美好。在学生们互相交流之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写作,让写作变得更加有趣。总之,学生在上台交流的过程中,将静态的写作教学变成了动态化互动,增加了学生写作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让英语写作不再是枯燥、呆板、无趣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一种更加生动、有趣、活泼的互动,促进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提高。
四、课堂微互动,加强师生、生生的经验交流
互动,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互动教学法,是贴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信息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初中生的互动方式,他们的互动方式在原先的电话交流、短信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还增加了腾讯QQ、新浪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多种互动交流方式。运用微互动的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平台,让学生们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指导和监督,实现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
比如说在学习完《school life》这一单元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的讨论群里面发起一个活动,让学生们就自身对“school life”的理解,来说说自己的school life是什么样子的。全班的学生用英文在群里就school life展开讨论,规定学生的写作字数,每一个学生发表完自己的作文之后,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写作内容以及语法问题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群里的其他学生也可以对该学生的作文内容进行评比。这种互动模式,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自信的进行英语写作,还能够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增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写作能力。微互动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加强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英语这门课程变得更加的有趣和生动,拉近学生和英语之间的距离,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投入的进行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成绩。
初中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课本内容,合理的运用微作文的教学理念,发挥微作文的最大价值,实现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春花.基于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英语写作问题及其措施?[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z2).
[2]胡明珠.以阅读文本为基础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12).
[3]缪骅.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5(8).
[4]乔春林.小议初中英语写作的问题和方法[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
[5]陈兵.初中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以一次英语作文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5).
[关键词] 微作文 初中 英语 写作 教学 策略
现在我国大部分的群众都在使用微博、微信、微支付等功能,各大网站和电视台经常播放微电影,学校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始利用微课堂进行教学,微文化在不断的蔓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了原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将微作文应用到英语作文的教学中,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微作文写作教学。
一、把握中学生的特性,开展有效的微话题讨论
初中生刚刚经过了六年的小学教育,步入了青春期,正是对一切事情都存有强烈好奇心且容易跟风的年纪,在这一阶段内,初中生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需要由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育。[1]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初中生对一切流行的东西都能够轻易的在网络上进行了解和接触,并对一些网络用语、流行词汇进行模仿。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借助初中生的这个特性,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用到英文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2]
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微话题的形式,结合时下热点,在课堂上提出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然后将这个话题完美的融入于课本的教材之中,让学生们结合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互相的交流经验和想法,拓展了其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提高。讨论的意义十分重要,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明确的写作方向,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基本的写作框架,从而在接下来的英语写作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比如说在初二上册的第五单元,学习《wild animals》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制定“Wild animals I've seen”这个话题,让学生们根据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在这个话题的基础上进行英语写作。现在是信息技术的时代,英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野生动物的图片或者视频,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学生们对野生动物这一主题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更积极的投入到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了解。学生对wild animals 这一主题产生印象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以四或者六为单位进行分组,让学生们用英语对“Wild animals I've seen”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加强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明确接下来的写作方式和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加深了对wild animals 的印象,达到了知识的巩固效果,为之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列提纲的能力,让英语写作更具明确性
在初中的语文写作中,一般语文教师都会先让学生们根据写作的题目来列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写作内容,从而更好的进行语文写作。[3]在英语写作的教学中,英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写作之前列提纲,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不过,英语和语文存在着不同,学生可以在语文写作中列提纲,是因为学生本身对汉字十分熟悉和了解,但是英语不同,很多学生看到排列紧凑的英语单词,往往就乱了阵脚,不知所措,更是无法静下心来列提纲了。[4]所以,教师可以开展微提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写作题目,对写作结构进行一定的分析,列出提纲。微写作的开展,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写作思路和英语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微提纲时,学生只需要把握主题,合理的表达出写作框架即可。
三、展开微实践活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我国原本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是学生写作的过程,教师一般不会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往往都是设定主题,让学生进行单向性的写作。[5]通过开展微写作,可以让学生进行微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写作主题的感悟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微实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写作的快乐所在,培养自身的语言能力。比如说在结束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friends》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friends”交流大会,让学生上台来讲述自己与朋友的两三事,可以是趣事也可以是糗事,可以讲自己与朋友之间吵架的故事,也可以讲和朋友旅行的美好。在学生们互相交流之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写作,让写作变得更加有趣。总之,学生在上台交流的过程中,将静态的写作教学变成了动态化互动,增加了学生写作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让英语写作不再是枯燥、呆板、无趣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一种更加生动、有趣、活泼的互动,促进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提高。
四、课堂微互动,加强师生、生生的经验交流
互动,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互动教学法,是贴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信息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初中生的互动方式,他们的互动方式在原先的电话交流、短信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还增加了腾讯QQ、新浪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多种互动交流方式。运用微互动的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平台,让学生们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指导和监督,实现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
比如说在学习完《school life》这一单元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的讨论群里面发起一个活动,让学生们就自身对“school life”的理解,来说说自己的school life是什么样子的。全班的学生用英文在群里就school life展开讨论,规定学生的写作字数,每一个学生发表完自己的作文之后,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写作内容以及语法问题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群里的其他学生也可以对该学生的作文内容进行评比。这种互动模式,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自信的进行英语写作,还能够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增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写作能力。微互动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加强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英语这门课程变得更加的有趣和生动,拉近学生和英语之间的距离,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投入的进行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成绩。
初中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课本内容,合理的运用微作文的教学理念,发挥微作文的最大价值,实现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春花.基于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英语写作问题及其措施?[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z2).
[2]胡明珠.以阅读文本为基础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12).
[3]缪骅.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5(8).
[4]乔春林.小议初中英语写作的问题和方法[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
[5]陈兵.初中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以一次英语作文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