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闲暇生活是在校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廊坊市大学生闲暇活动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为教育学界研究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提供一些的实证数据,并且通过调查分析反映大学生闲暇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闲暇活动;大学生;现实意义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壮大且不容忽视的群体。我国法定假日的增多,使得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总量增加,也改变了他们原有的时间分配。闲暇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整合,为价值观的确立,为大学生的自我社会化的完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通过对廊坊市内的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师范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院校学生闲暇活动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廊坊市大学生闲暇活动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有必要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积极引导他们有效的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
一、大学生闲暇活动问卷调查内容分析
1.大学生参加闲暇活动的主要目的
大学生参加闲暇活动的主要目的(见表1和图1),首先是“放松”和“社会交往”,其次是“亲近自然”。第四是“个人发展”,第五是“其它”,最后是“消磨时间”。可见,大学生参加闲暇活动主要以放松心情和社会交往为目的。放松是大学生参加闲暇活动的首要目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繁重。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课内总学时原则上控制在2500学时以内,如以2500学时计算,则每年的课内教学总时数为625学时。因此,大多数大学生想通过参加各种闲暇活动来达到身心的放松和社会交往、自我社会发展的目的。
2.大学生闲暇活动计划的制定
在被问及“您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时间管理的引导吗?”时,有13.2%的大学生认为“十分必要”,有40.3%的大学生认为“必要”,这表明,从总体上来讲,大部分大学生主观上希望学校能对他们进行闲暇时间的管理与引导,从而提高自己的闲暇质量。
在被问及“您对自己在闲暇时间从事什么活动有预先的计划吗?”时,有7.6%的大学生表示“一直有”,有18.1%的大学生表示“经常有”,有63.2%的大学生表示“有时有”有2.1%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有7.6%的大学生表示“很少有”,有1.4%的大学生表示“没有”。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有时会预先制定闲暇活动的计划,而一直有闲暇活动计划的大学生则很少。由此说明,大学生一方面希望学校能够进行闲暇时间管理的引导;另一方面,他们不知道如何制定闲暇活动计划,从而使得闲暇活动经常处于盲目状态。
3.大学生闲暇活动的内容
在本研究中把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分为娱乐型、学习型、自我发展型和无聊型。属于娱乐型的活动有上网、外出闲逛、看电视或电影、体育活动、听音乐或广播、打牌下棋、到迪厅、歌厅娱乐;属于学习型的有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专业知识充电;属于自我发展型的有闲聊交友、兼职、社会工作、书法、摄影、写作、参加培训班;属于无聊型的有睡懒觉、休息、什么也不干。在双休日的闲暇活动比例中,参与比例最高(40%以上)的是上网、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外出闲逛、专业知识充电,其次(15%以上)的是睡懒觉、看电视或电影、体育健身活动、听音乐或广播、休息、什么也不干。而参加过培训班和兼职、社会实践工作的大学生则很少。这反映出大学生进行闲暇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和学习提高,进行个人自我发展的目的并没有通过闲暇活动表现出来。(见图2)
在双休日,不同群体在闲暇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存在差异。在性别上,男生参与闲暇活动比例前五位的依次是:上网(52.3%)、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45.2%)、睡懒觉(40.1%)、专业知识充电(27.3%)和体育活动(18.5%)。女生参与闲暇活动比例前五位的依次是:专业知识充电(50.6%)、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42.3%)、外出闲逛(41.5%)、上网(32.4%)和看电视或电影(28.5%)。可见,男生在上网和体育活动上的参与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在专业知识充电和外出闲逛上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形成这种性别群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与男、女性格差异有关。男生通常比女生外向、好动,而女生在学习上更加用功,同时女生更喜欢外出闲逛买东西。
(1)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交往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
大学生参加社会交往活动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60.4%),其次是“交流感情和思想”(41%)和“疏通社会关系”(32.6%),最少的是“克服孤独感”(6.3%)。所以,大学生希望在闲暇时间里通过社会交往获取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使自己能获得发展。同时大学生又普遍希望通过社会交往获得情感的交流和疏通社会关系,为自己将来步入社会积累社会关系资源和基础。
在被问及“闲暇时间,您喜欢和谁在一起?”时, 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和朋友一起”,其次是“一个人活动”,第三是“和恋人在一起”,最少的是“和父母一起”。(见表2)大学生普遍认为,朋友间的交往真实可靠,存在一种同辈群体认同感。这些同辈群体形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品位。另外,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婚姻制度的改革,也使得大学生希望得到异性的青睐,因此,大学生的恋爱率逐年上升,有13.2%的大学生喜欢与恋人在一起。他们觉得闲暇时间必须有私人空间,而一些不愿意和同辈群体诉说的事情,他们往往会像恋人倾诉,以寻求内心的安慰。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比较狭窄,与本班同学和本寝室成员较多,分别占65.4%和47.9%。与教师交往最少,只占4.2%,学生只有在“期末考试”或遇到“学业”有问题时才会去寻求教师的帮助,而在交友、恋爱等需要方向性指引的问题上缺少与教师交流。(见表3)另外,大学生与社会人士的交往也较少。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都是在学习生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由图3可知,大多数学生感觉人际关系处理较好,其中有2.1%的学生对人际关系表示很满意,有38.2%的学生对人际关系表示较满意,有46.5%的学生对人际关系表示过得去,说明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而且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的技巧。当然也不能忽视,还有13.2%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是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这些学生,可能一方面是性格内向,交往主动性不强;另一方面虽然能正确认识到社会交往的意义,但是可能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
(2)大学生的上网活动
前面分析表明,大学生在双休日做得最多的闲暇活动中,上网活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占50.7%。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上网活动,对于大学生开展积极的闲暇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上网行为普遍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间集中在0-3小时和3-6小时的时间段,共占总人数的79%,没有上过网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2%,这表明大学生上网比较普遍,上网已成为他们闲暇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一次上网时间集中在1-2小时和2-3小时的时间段,占总人数的83%,这也表明大部分学生能把握好上网时间。另外,在问卷调查中,绝大部分大学生(77.1%)是“可以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有11.1%的大学生是“有的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还有0.7%的大学生是“从来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②上网动机多样
在被问到“您上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回答“打发时间”的有占26.4%,回答“爱好”的占29.2%,回答“长知识”的占48.6%,回答“其它”的占26.4%。从选择上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具有多样性,既有积极的,又有比较消极的,既有个人兴趣需要的动机,又有其他动机。
③上网地点固定
大学生的上网地点相对比较固定,主要选择在网吧。近几年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学校周边的网吧迅速崛起,为学生上网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个别学生在网吧中通宵上网,使得学业成绩下降,甚至退学等现象。在学校上网,由于管理比较规范,对于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硬件建设跟不上,上网的环境没有网吧优越,而且校园网由于上网人数多,网速慢,从而大部分学生选择在校外上网。(见图4)
④上网内容多样
大学生上网喜欢做的前三种活动是:查找资料(78.5%)、聊天(45.8%)、看影视剧(30.6%)。总体来看这些活动比较健康。但网络也使一些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每个班级或系、部中总有个别学生因为沉于网络而影响到日常学习。
⑤对上网的认识
在被问及“你认为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相反?”时,认为“利大于弊”的大学生占58.3%,认为“弊大于利”的大学生占11.1%,另外,有30.6%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利弊”。所以,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上网利弊的认识较清楚。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对上网的认识比较模糊,处于盲目状态。
在被问及“您是否认为上网和学习有关系?” 时,认为“有点关系” 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56.9%;认为“能够促进我学习”的比例是34.7%;认为“很少”的比例是4.9%;认为“没关系”的比例最少,为3.5%。因此,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和上网是有一定关系的。
(3)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的学习活动
学习知识是大学生进入高校的一个主要目的,研究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的学习活动,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统计,大学生在双休日做得最多的闲暇活动中,“专业知识充电”的比例是43.1%。“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的比例是40.3%,由图5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喜欢阅读“文学艺术”、“文娱体育”、“计算机类”、“社会科学”书刊的比例比较高,而喜欢阅读“金融类”、“外语类”和“专业辅导”书刊的比例较少。
二、大学生的闲暇活动的特点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廊坊市大学生闲暇活动的主要特点:
1.闲暇活动内容丰富,闲暇活动结构不合理
在双休日,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内容中排名比例合计依次是上网、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外出闲逛和专业知识充电、睡懒觉、看电视或电影、体育健身活动、听音乐或广播、休息、什么也不干等等。因此,大学生闲暇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多样,但大学生闲暇活动结构主要以娱乐型和学习型为主,无聊型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自我发展型活动所占比例较低。
2.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
大学生希望在闲暇时间里,通过社会交往活动获取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使自己能获得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闲暇活动的伙伴范围小,局限于本班同学和室友。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表示过得去或不满意。
3.大学生的上网活动
上网已成为大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闲暇活动。大学生的上网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上网行为普遍;上网的动机具有多样,既有积极的动机,又有比较消极的动机,既有出于个人兴趣需要的动机,还有其他动机。
(2)上网地点较固定,以网吧为主。其次,学校是大学生选择上网的主要地点。
(3)上网内容多样,大学生上网最喜欢做的前三件事情是:查找资料、聊天、看影视。
(4)大部分大学生对上网利弊的认识比较清楚。小部分大学生对于上网利弊的认识比较模糊。
4.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的学习活动
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的学习活动主要为“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而“专业知识充电”的比例较少。
不同群体在闲暇时间里的阅读兴趣有所不同。
三、通过调查分析反映大学生闲暇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存在着矛盾,即高需求与实际能力的矛盾和高评价与实际表现的矛盾。出现这样的矛盾,表明开展闲暇研究和闲暇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真正了解大学生及其发展需要
闲暇研究不仅仅是看大学生的具体活动,而是要通过这些活动和选择来了解其生活方式的向往。在互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肯定或修改自己的行为来获取交往对象或观察者的正面效应。活动不仅仅是做什么事,也是在活动中作为什么人。这种自我表现在大学生的交往中有重要意义即在最能获得承认的社会空间里寻求社会认同。
闲暇只是这样的社会空间之一,但是,对大学生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空间。大学生在闲暇中能够更多的依靠心理的时间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真正的自我。通过对他们的闲暇研究,特别是实际的调查研究,就可以真正的走进大学生群体,为相关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素材。
2.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正是其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互动中,个体不仅仅是简单的“认可对方”,而在这种过程中,对方也发现其自我认同被证实。在现代社会,构建良好的人际互动网络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人际互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闲暇时间较多的大学生的交往欲望又很强烈。但是,人际交往障碍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困扰因素,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等。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闲暇交往中“一个人活动”的比例排在第二位。并且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比较狭窄,以本班同学和本寝室成员为主。在访谈中,也发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5个以上的亲密朋友的比例不到15%。这种情况,对于处于积极需求“亲密感”和“认同感”的大学生来说,不是科学合理的。
因此,闲暇时间里丰富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在活动中还应针对大学生具体特点和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积极鼓励他们主动交往,为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供帮助。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掌握实践技能
现代高等教育研究表明,在大学阶段学生既要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又要逐步实现从大学生向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角色转换。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就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化的效果如何,既不能看他们的自我感受,也不能依据不经调查而凭空做出的结论,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认识社会、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提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人际交往、独立生活的能力,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准备。
因此,闲暇研究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在闲暇中自由选择,不断反馈、感受、调整,从而有效的促使大学生逐渐养成自主、自省、自控、自强的意识,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发扬。
4.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角色学习与实践
社会角色是因时因地因人而不断变化的。作为未来社会成员的大学生,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就会按照社会、学校的不同时期和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大学生的角色大致有四个层面,即知识的接受者、道德规范的执行者、丰富情感与健全人格的拥有者、自主创新的发展者。对于大学生来说,后两种角色的学习与扮演应该是最重要的,而且,主要是从闲暇时间中的与人互动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习得。大学生从对自己社会既定角色到对“自愿选择”的社会角色的认知,会有一个从被迫认知到顺应认知再到主动认知的演变过程,社会环境的变迁也使得大学生角色学习的内容日趋复杂。另外,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家庭对学生的行为总有“应与不应”的定论,偏重“知识的接受者”和“道德规范的执行者”两种角色,在各种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下,致使学生在对自我角色的认知和选择上产生异变,甚至角色冲突与失范现象。
因此,针对大学生角色学习,开展闲暇研究,进行闲暇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中不断形成角色观念、学习角色技能就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1):47-48.
[2]闫大伟,任守军,高开军.关于大学生闲暇状况的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1〕:34-35.
[3][美]M·米德.文化与承诺[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51.
[4]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563.
[5]官仲璋,金坚真.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5,(12).
[6]蓝超英.浅论大学生闲暇教育[J].广西梧州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作者简介:李梦楠 女(1979-9),籍贯:廊坊,管理学硕士,本科,助教,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 闲暇活动;大学生;现实意义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壮大且不容忽视的群体。我国法定假日的增多,使得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总量增加,也改变了他们原有的时间分配。闲暇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整合,为价值观的确立,为大学生的自我社会化的完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通过对廊坊市内的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师范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院校学生闲暇活动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廊坊市大学生闲暇活动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有必要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积极引导他们有效的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
一、大学生闲暇活动问卷调查内容分析
1.大学生参加闲暇活动的主要目的
大学生参加闲暇活动的主要目的(见表1和图1),首先是“放松”和“社会交往”,其次是“亲近自然”。第四是“个人发展”,第五是“其它”,最后是“消磨时间”。可见,大学生参加闲暇活动主要以放松心情和社会交往为目的。放松是大学生参加闲暇活动的首要目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繁重。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课内总学时原则上控制在2500学时以内,如以2500学时计算,则每年的课内教学总时数为625学时。因此,大多数大学生想通过参加各种闲暇活动来达到身心的放松和社会交往、自我社会发展的目的。
2.大学生闲暇活动计划的制定
在被问及“您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时间管理的引导吗?”时,有13.2%的大学生认为“十分必要”,有40.3%的大学生认为“必要”,这表明,从总体上来讲,大部分大学生主观上希望学校能对他们进行闲暇时间的管理与引导,从而提高自己的闲暇质量。
在被问及“您对自己在闲暇时间从事什么活动有预先的计划吗?”时,有7.6%的大学生表示“一直有”,有18.1%的大学生表示“经常有”,有63.2%的大学生表示“有时有”有2.1%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有7.6%的大学生表示“很少有”,有1.4%的大学生表示“没有”。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有时会预先制定闲暇活动的计划,而一直有闲暇活动计划的大学生则很少。由此说明,大学生一方面希望学校能够进行闲暇时间管理的引导;另一方面,他们不知道如何制定闲暇活动计划,从而使得闲暇活动经常处于盲目状态。
3.大学生闲暇活动的内容
在本研究中把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分为娱乐型、学习型、自我发展型和无聊型。属于娱乐型的活动有上网、外出闲逛、看电视或电影、体育活动、听音乐或广播、打牌下棋、到迪厅、歌厅娱乐;属于学习型的有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专业知识充电;属于自我发展型的有闲聊交友、兼职、社会工作、书法、摄影、写作、参加培训班;属于无聊型的有睡懒觉、休息、什么也不干。在双休日的闲暇活动比例中,参与比例最高(40%以上)的是上网、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外出闲逛、专业知识充电,其次(15%以上)的是睡懒觉、看电视或电影、体育健身活动、听音乐或广播、休息、什么也不干。而参加过培训班和兼职、社会实践工作的大学生则很少。这反映出大学生进行闲暇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和学习提高,进行个人自我发展的目的并没有通过闲暇活动表现出来。(见图2)
在双休日,不同群体在闲暇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存在差异。在性别上,男生参与闲暇活动比例前五位的依次是:上网(52.3%)、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45.2%)、睡懒觉(40.1%)、专业知识充电(27.3%)和体育活动(18.5%)。女生参与闲暇活动比例前五位的依次是:专业知识充电(50.6%)、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42.3%)、外出闲逛(41.5%)、上网(32.4%)和看电视或电影(28.5%)。可见,男生在上网和体育活动上的参与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在专业知识充电和外出闲逛上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形成这种性别群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与男、女性格差异有关。男生通常比女生外向、好动,而女生在学习上更加用功,同时女生更喜欢外出闲逛买东西。
(1)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交往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
大学生参加社会交往活动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60.4%),其次是“交流感情和思想”(41%)和“疏通社会关系”(32.6%),最少的是“克服孤独感”(6.3%)。所以,大学生希望在闲暇时间里通过社会交往获取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使自己能获得发展。同时大学生又普遍希望通过社会交往获得情感的交流和疏通社会关系,为自己将来步入社会积累社会关系资源和基础。
在被问及“闲暇时间,您喜欢和谁在一起?”时, 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和朋友一起”,其次是“一个人活动”,第三是“和恋人在一起”,最少的是“和父母一起”。(见表2)大学生普遍认为,朋友间的交往真实可靠,存在一种同辈群体认同感。这些同辈群体形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品位。另外,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婚姻制度的改革,也使得大学生希望得到异性的青睐,因此,大学生的恋爱率逐年上升,有13.2%的大学生喜欢与恋人在一起。他们觉得闲暇时间必须有私人空间,而一些不愿意和同辈群体诉说的事情,他们往往会像恋人倾诉,以寻求内心的安慰。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比较狭窄,与本班同学和本寝室成员较多,分别占65.4%和47.9%。与教师交往最少,只占4.2%,学生只有在“期末考试”或遇到“学业”有问题时才会去寻求教师的帮助,而在交友、恋爱等需要方向性指引的问题上缺少与教师交流。(见表3)另外,大学生与社会人士的交往也较少。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都是在学习生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由图3可知,大多数学生感觉人际关系处理较好,其中有2.1%的学生对人际关系表示很满意,有38.2%的学生对人际关系表示较满意,有46.5%的学生对人际关系表示过得去,说明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而且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的技巧。当然也不能忽视,还有13.2%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是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这些学生,可能一方面是性格内向,交往主动性不强;另一方面虽然能正确认识到社会交往的意义,但是可能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
(2)大学生的上网活动
前面分析表明,大学生在双休日做得最多的闲暇活动中,上网活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占50.7%。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上网活动,对于大学生开展积极的闲暇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上网行为普遍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间集中在0-3小时和3-6小时的时间段,共占总人数的79%,没有上过网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2%,这表明大学生上网比较普遍,上网已成为他们闲暇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一次上网时间集中在1-2小时和2-3小时的时间段,占总人数的83%,这也表明大部分学生能把握好上网时间。另外,在问卷调查中,绝大部分大学生(77.1%)是“可以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有11.1%的大学生是“有的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还有0.7%的大学生是“从来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②上网动机多样
在被问到“您上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回答“打发时间”的有占26.4%,回答“爱好”的占29.2%,回答“长知识”的占48.6%,回答“其它”的占26.4%。从选择上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具有多样性,既有积极的,又有比较消极的,既有个人兴趣需要的动机,又有其他动机。
③上网地点固定
大学生的上网地点相对比较固定,主要选择在网吧。近几年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学校周边的网吧迅速崛起,为学生上网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个别学生在网吧中通宵上网,使得学业成绩下降,甚至退学等现象。在学校上网,由于管理比较规范,对于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硬件建设跟不上,上网的环境没有网吧优越,而且校园网由于上网人数多,网速慢,从而大部分学生选择在校外上网。(见图4)
④上网内容多样
大学生上网喜欢做的前三种活动是:查找资料(78.5%)、聊天(45.8%)、看影视剧(30.6%)。总体来看这些活动比较健康。但网络也使一些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每个班级或系、部中总有个别学生因为沉于网络而影响到日常学习。
⑤对上网的认识
在被问及“你认为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相反?”时,认为“利大于弊”的大学生占58.3%,认为“弊大于利”的大学生占11.1%,另外,有30.6%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利弊”。所以,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上网利弊的认识较清楚。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对上网的认识比较模糊,处于盲目状态。
在被问及“您是否认为上网和学习有关系?” 时,认为“有点关系” 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56.9%;认为“能够促进我学习”的比例是34.7%;认为“很少”的比例是4.9%;认为“没关系”的比例最少,为3.5%。因此,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和上网是有一定关系的。
(3)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的学习活动
学习知识是大学生进入高校的一个主要目的,研究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的学习活动,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统计,大学生在双休日做得最多的闲暇活动中,“专业知识充电”的比例是43.1%。“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的比例是40.3%,由图5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喜欢阅读“文学艺术”、“文娱体育”、“计算机类”、“社会科学”书刊的比例比较高,而喜欢阅读“金融类”、“外语类”和“专业辅导”书刊的比例较少。
二、大学生的闲暇活动的特点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廊坊市大学生闲暇活动的主要特点:
1.闲暇活动内容丰富,闲暇活动结构不合理
在双休日,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内容中排名比例合计依次是上网、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外出闲逛和专业知识充电、睡懒觉、看电视或电影、体育健身活动、听音乐或广播、休息、什么也不干等等。因此,大学生闲暇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多样,但大学生闲暇活动结构主要以娱乐型和学习型为主,无聊型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自我发展型活动所占比例较低。
2.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
大学生希望在闲暇时间里,通过社会交往活动获取更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使自己能获得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闲暇活动的伙伴范围小,局限于本班同学和室友。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表示过得去或不满意。
3.大学生的上网活动
上网已成为大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闲暇活动。大学生的上网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上网行为普遍;上网的动机具有多样,既有积极的动机,又有比较消极的动机,既有出于个人兴趣需要的动机,还有其他动机。
(2)上网地点较固定,以网吧为主。其次,学校是大学生选择上网的主要地点。
(3)上网内容多样,大学生上网最喜欢做的前三件事情是:查找资料、聊天、看影视。
(4)大部分大学生对上网利弊的认识比较清楚。小部分大学生对于上网利弊的认识比较模糊。
4.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的学习活动
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的学习活动主要为“阅读报刊、小说和杂志”,而“专业知识充电”的比例较少。
不同群体在闲暇时间里的阅读兴趣有所不同。
三、通过调查分析反映大学生闲暇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存在着矛盾,即高需求与实际能力的矛盾和高评价与实际表现的矛盾。出现这样的矛盾,表明开展闲暇研究和闲暇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真正了解大学生及其发展需要
闲暇研究不仅仅是看大学生的具体活动,而是要通过这些活动和选择来了解其生活方式的向往。在互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肯定或修改自己的行为来获取交往对象或观察者的正面效应。活动不仅仅是做什么事,也是在活动中作为什么人。这种自我表现在大学生的交往中有重要意义即在最能获得承认的社会空间里寻求社会认同。
闲暇只是这样的社会空间之一,但是,对大学生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空间。大学生在闲暇中能够更多的依靠心理的时间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真正的自我。通过对他们的闲暇研究,特别是实际的调查研究,就可以真正的走进大学生群体,为相关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素材。
2.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正是其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互动中,个体不仅仅是简单的“认可对方”,而在这种过程中,对方也发现其自我认同被证实。在现代社会,构建良好的人际互动网络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人际互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闲暇时间较多的大学生的交往欲望又很强烈。但是,人际交往障碍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困扰因素,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等。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闲暇交往中“一个人活动”的比例排在第二位。并且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比较狭窄,以本班同学和本寝室成员为主。在访谈中,也发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5个以上的亲密朋友的比例不到15%。这种情况,对于处于积极需求“亲密感”和“认同感”的大学生来说,不是科学合理的。
因此,闲暇时间里丰富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在活动中还应针对大学生具体特点和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积极鼓励他们主动交往,为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供帮助。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掌握实践技能
现代高等教育研究表明,在大学阶段学生既要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又要逐步实现从大学生向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角色转换。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就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化的效果如何,既不能看他们的自我感受,也不能依据不经调查而凭空做出的结论,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认识社会、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提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人际交往、独立生活的能力,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准备。
因此,闲暇研究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在闲暇中自由选择,不断反馈、感受、调整,从而有效的促使大学生逐渐养成自主、自省、自控、自强的意识,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发扬。
4.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角色学习与实践
社会角色是因时因地因人而不断变化的。作为未来社会成员的大学生,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就会按照社会、学校的不同时期和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大学生的角色大致有四个层面,即知识的接受者、道德规范的执行者、丰富情感与健全人格的拥有者、自主创新的发展者。对于大学生来说,后两种角色的学习与扮演应该是最重要的,而且,主要是从闲暇时间中的与人互动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习得。大学生从对自己社会既定角色到对“自愿选择”的社会角色的认知,会有一个从被迫认知到顺应认知再到主动认知的演变过程,社会环境的变迁也使得大学生角色学习的内容日趋复杂。另外,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家庭对学生的行为总有“应与不应”的定论,偏重“知识的接受者”和“道德规范的执行者”两种角色,在各种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下,致使学生在对自我角色的认知和选择上产生异变,甚至角色冲突与失范现象。
因此,针对大学生角色学习,开展闲暇研究,进行闲暇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中不断形成角色观念、学习角色技能就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1):47-48.
[2]闫大伟,任守军,高开军.关于大学生闲暇状况的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1〕:34-35.
[3][美]M·米德.文化与承诺[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51.
[4]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563.
[5]官仲璋,金坚真.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5,(12).
[6]蓝超英.浅论大学生闲暇教育[J].广西梧州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作者简介:李梦楠 女(1979-9),籍贯:廊坊,管理学硕士,本科,助教,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