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谐校园自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支撑和重要阵地。
[关键词]和谐校园 内涵 主要矛盾 以人文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高等院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和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导向及支撑作用十分明显,构建和谐校园自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支撑和重要阵地。因此,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成为高校所必然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当前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我国当前19%的入学率说明我国还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始阶段,也是学校问题多发期、学校矛盾尖锐化的时期。当前,由于迅速而深刻的教育改革而日益彰显的各种影响,使校园的矛盾和问题不少。
第一,因资源短缺产生的矛盾。人、财、物等资源的短缺几乎是国内高校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尽管高校是聚集英才、造就英才的所在,但在我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高校始终都面临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严重缺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步履滞重,学校的“硬件建设”难以到位,“软件建设”难以上水平。
第二,因管理而产生的矛盾。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庞大,各职能部门彼此间存在信息交流不畅、沟通不到位等问题,管理立场、理念、政策与行动等常有抵触;学科人才资源的配置受学院分割体制的制约;在“大而全”、“小而全”观念的支配下,机构、设备的重复甚至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大学管理的“机关化”色彩过浓厚,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
第三,因改革导致劳动关系、利益关系的矛盾。当前,高等院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技术职务评聘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住房货币化改革都在不断深化,教职工利益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劳动关系和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不同层次教职工之间的利益差距明显拉大。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劳动关系、利益关系等矛盾突出。
第四,因形势变化使学生成长面临的问题。首先,高校引入成本分担后,高等学校的贫困生越来越多。据统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高校学生的贫困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其次,学生心理压力大,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据统计,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已占到全部学生的20%-30%,这说明学生心理压力大已成为校园不和谐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开放,就业市场欠规范,致使学生的就业压力和校园的稳定压力陡然加大。
第五,因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反馈机制不灵敏影响工作的情绪问题。学校作重大决策和制定规章制度,都是建立在学校整体状况的统筹考虑基础之上的,只有对学校各种情况全面的了解才能体会学校的初衷。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解决,对营造和谐则极其不利。
第六,因市场经济的开放环境而带来的诚信问题。多元价值观念对师生员工思想的冲击,影响了师生员工队伍的稳定,多元价值观念在诱发浮躁心理的同时也销蚀着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由此致使学术腐败,考试作弊,拖欠银行贷款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
和谐校园并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正因为校园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存在矛盾与冲突,我们才要追求和谐,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规律,正确认识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于现有条件,我们需要从理念、发展、制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党的领导等不同方面不断共同推进。
1.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理念,这是因为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它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也就是强调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其着眼点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贯穿于构建和谐校园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把培养人才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积极营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环境,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他们获得平等、和谐、自主的发展。以教师为本,就是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全心全意的服务、依靠教师,营造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环境和机制,为广大教师发挥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
2.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是推动学校的发展
行动是理念的外显。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发展求和谐,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高校的综合发展,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凝聚力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3.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制度作保障
推动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坚持民主治校,还需依法治校,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可依、有制可循。高校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高校的制度,健全的、科学的、合理的体制和制度,能合理划分学校各级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明晰责任归属,实现学校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使组织和个人处在一个理性、有序、和谐的运行状态。
4.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先进校园文化作支撑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领域,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现象。在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培育先进校园文化作支撑。
5.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
思想政治工作于高校这个特殊环境而言其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在构件和谐校园的背景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紧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做到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努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6.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党的领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要坚持党的原则、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内民主制度,完善高校党委的领导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把构建和谐校园这一系统工程不断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曹建文.高校要肩负起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N].光明日报,2005-03-13.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和谐校园 内涵 主要矛盾 以人文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高等院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和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导向及支撑作用十分明显,构建和谐校园自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支撑和重要阵地。因此,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成为高校所必然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当前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我国当前19%的入学率说明我国还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始阶段,也是学校问题多发期、学校矛盾尖锐化的时期。当前,由于迅速而深刻的教育改革而日益彰显的各种影响,使校园的矛盾和问题不少。
第一,因资源短缺产生的矛盾。人、财、物等资源的短缺几乎是国内高校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尽管高校是聚集英才、造就英才的所在,但在我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高校始终都面临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严重缺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步履滞重,学校的“硬件建设”难以到位,“软件建设”难以上水平。
第二,因管理而产生的矛盾。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庞大,各职能部门彼此间存在信息交流不畅、沟通不到位等问题,管理立场、理念、政策与行动等常有抵触;学科人才资源的配置受学院分割体制的制约;在“大而全”、“小而全”观念的支配下,机构、设备的重复甚至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大学管理的“机关化”色彩过浓厚,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
第三,因改革导致劳动关系、利益关系的矛盾。当前,高等院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技术职务评聘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住房货币化改革都在不断深化,教职工利益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劳动关系和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不同层次教职工之间的利益差距明显拉大。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劳动关系、利益关系等矛盾突出。
第四,因形势变化使学生成长面临的问题。首先,高校引入成本分担后,高等学校的贫困生越来越多。据统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高校学生的贫困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其次,学生心理压力大,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据统计,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已占到全部学生的20%-30%,这说明学生心理压力大已成为校园不和谐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开放,就业市场欠规范,致使学生的就业压力和校园的稳定压力陡然加大。
第五,因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反馈机制不灵敏影响工作的情绪问题。学校作重大决策和制定规章制度,都是建立在学校整体状况的统筹考虑基础之上的,只有对学校各种情况全面的了解才能体会学校的初衷。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解决,对营造和谐则极其不利。
第六,因市场经济的开放环境而带来的诚信问题。多元价值观念对师生员工思想的冲击,影响了师生员工队伍的稳定,多元价值观念在诱发浮躁心理的同时也销蚀着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由此致使学术腐败,考试作弊,拖欠银行贷款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
和谐校园并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正因为校园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存在矛盾与冲突,我们才要追求和谐,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规律,正确认识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于现有条件,我们需要从理念、发展、制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党的领导等不同方面不断共同推进。
1.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理念,这是因为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它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也就是强调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其着眼点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贯穿于构建和谐校园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把培养人才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积极营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环境,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他们获得平等、和谐、自主的发展。以教师为本,就是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全心全意的服务、依靠教师,营造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环境和机制,为广大教师发挥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
2.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是推动学校的发展
行动是理念的外显。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发展求和谐,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高校的综合发展,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凝聚力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3.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制度作保障
推动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坚持民主治校,还需依法治校,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可依、有制可循。高校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高校的制度,健全的、科学的、合理的体制和制度,能合理划分学校各级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明晰责任归属,实现学校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使组织和个人处在一个理性、有序、和谐的运行状态。
4.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先进校园文化作支撑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领域,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现象。在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培育先进校园文化作支撑。
5.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
思想政治工作于高校这个特殊环境而言其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在构件和谐校园的背景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紧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做到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努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6.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党的领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要坚持党的原则、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内民主制度,完善高校党委的领导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把构建和谐校园这一系统工程不断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曹建文.高校要肩负起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N].光明日报,2005-03-13.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