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课例探讨
2015年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于10月19日至22日在宁波举行。相关内容本刊在2015年第12期上作了介绍并对低段的部分课例进行了刊登,反响良好。本期我们继续推出中段部分课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是建立在第一学段以字词句学习为重点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为第三学段以篇章阅读为重点的教学奠基服务的。纵观当前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常会陷入低段化倾向,或者拔高要求有高段化的嫌疑,究其原因,还是没能抓住第二学段的核心目标和要求。笔者以2015年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的中段课例《人类的“老师”》(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为例,谈谈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与方法,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凸显自主合作,亲历言语体验
教学,顾名思义有教和学两个方面。传统教学更多的是体现教的积极性,而忽视学的积极性。而学习方法,当然要通过学生自己主动的学和充分的练才能获得。怎样才能改变原先“以教为主”的现状呢?周一贯先生认为:先让学生学起来,他们才有可能“有疑”,才有机会“质疑”。学生“质疑”了,小组合作讨论才有了必要。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创造各种条件,设计多种形式,让学生先学起来,质疑问难;让小组讨论起来,分享自读的成果。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两三年的语文学习经验,自学能力、解读能力不再是空白,教师完全可放手让学生先学,也必须要放手让学生先学。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四位执教教师深谙“学生为本,先学后教”的道理,无一例外都安排了自主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亲历言语体验,让学习真正发生。
丽水青田的王伟琼老师开课伊始就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以此了解学情,把握学习起点,顺势引导学生发现“总分总”的谋篇秘妙和“详略有致”的布局特点。在扶着学生学习了第2自然段后,王老师又设计了合作探究第3、4自然段的任务,学生通过填一填、贴一贴、议一议的方式理解了课文这两段的表达顺序。
衢州龙游的陈月芬老师则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安排了自主学习环节,默读课文后,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提取重要信息。在提取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和信息提取的概括性。在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时,安排四人小组讨论完成第二份思维导图。通过小组之间质疑碰撞,研读思维导图,比较思维导图,学生畅所欲言,真正经历了富有挑战性的言语体验与实践。
义乌傅丽贞老师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设计和陈老师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自读课文后完成表格式的导学单,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接着小组合作,模仿句式进行练说,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了简单的复述。整个环节整体感强,人人亲历言语体验,效率高。
金华浦江吴赞赞老师安排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独辟蹊径。要求学生把课文中介绍得最具体的三位“老师”的三段话,进行对比阅读,发现三段话在用词、写作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小组汇报发现,最后小结课文言之有序的特点,独具特色。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洪镇涛先生认为:“现代语文教学存在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我们欣喜地看到,四位教师摈弃了一些讲解式的分析,给了学生较为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通过思维导图、表格、对比阅读等多种方式,在读悟说写中感悟文本语言和表达上的奇妙之处,这种富有智慧含量的言语体验带给学生的感觉是深刻难忘的。
二、基于文体特征,准确定位教学
到了第二学段,要学习的文体有叙事性作品、说明文、诗歌等等,基本上已涵盖了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各种文体。文章体式不同,读什么、怎么读的取向和方法就不同。学生作为学习者,其阅读旅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文体的感知、体认、习得和沉淀。要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文体意识,必须了解不同文体的一般特征,根据具体的文体和文本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人类的“老师”》是一篇介绍仿生学的科学小品文,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课文语言准确,结构严谨,又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文体特征出发,找寻这一类文体的教法,成为四位教师的共识。
综观四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虽然语言表述上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指向三个方面:一是提取课文中的重要信息,了解课文介绍的科普知识;二是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语言特点,抓住要点,理清顺序,体会科普文语言的准确以及表达的有序;三是激发阅读此类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愿望。之所以这样定位,正是考虑到课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
文体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有区别。散文教学要抓其神,明其形,品其言;寓言教学则要以领悟寓意、体会手法为主;而小说教学,体会故事情节的安排,领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关键;对于科普小品文教学而言,提取文章要点(即课文介绍的科普知识),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语言特点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王伟琼老师是这样做的:教师首先基于预习提出问题:你知道课文中介绍的人类的“老师”有哪些?学生一一找出后,教师继续追问:这么多人类的“老师”,课文用了一个词来概括,找一找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出现在什么位置。学生很快关注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发现了课文“总分总”的谋篇秘妙。然后教师又顺势引导,对比课文中的6个语段,发现课文“详略有致”的布局特点。教师正是依据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及特点。
每一种文体,其编码方式不同,解码策略也就不一样,学习方式也要根据文体特性来选择。陈月芬老师与众不同,采用了“图”解课文的方法,即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利用思维导图,解析发明过程,达成了删繁就简、事半功倍之效。在梳理课文脉络环节,陈老师引导学生能否把课文中介绍的很多“老师”以及很多的发明创造浓缩到一张思维导图中。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语,提取了重要信息。学生在提取信息时,可能会存在概括不精准、不全面的问题,这也正是教师点拨引导的绝佳契机。在解析发明过程环节,教师以第2自然段为例,出示台阶式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梳理清楚了飞机发明改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从而感受到这样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陈老师这一教学方式的价值在于让思维可视,发展了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练思维,难以成就流畅条理的表达。陈老师通过让学生填思维导图,梳理出文章表达的脉络以及文字的骨架,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流畅性。坚持长期训练,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逻辑表达能力。
2015年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于10月19日至22日在宁波举行。相关内容本刊在2015年第12期上作了介绍并对低段的部分课例进行了刊登,反响良好。本期我们继续推出中段部分课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是建立在第一学段以字词句学习为重点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为第三学段以篇章阅读为重点的教学奠基服务的。纵观当前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常会陷入低段化倾向,或者拔高要求有高段化的嫌疑,究其原因,还是没能抓住第二学段的核心目标和要求。笔者以2015年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的中段课例《人类的“老师”》(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为例,谈谈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与方法,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凸显自主合作,亲历言语体验
教学,顾名思义有教和学两个方面。传统教学更多的是体现教的积极性,而忽视学的积极性。而学习方法,当然要通过学生自己主动的学和充分的练才能获得。怎样才能改变原先“以教为主”的现状呢?周一贯先生认为:先让学生学起来,他们才有可能“有疑”,才有机会“质疑”。学生“质疑”了,小组合作讨论才有了必要。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创造各种条件,设计多种形式,让学生先学起来,质疑问难;让小组讨论起来,分享自读的成果。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两三年的语文学习经验,自学能力、解读能力不再是空白,教师完全可放手让学生先学,也必须要放手让学生先学。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四位执教教师深谙“学生为本,先学后教”的道理,无一例外都安排了自主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亲历言语体验,让学习真正发生。
丽水青田的王伟琼老师开课伊始就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以此了解学情,把握学习起点,顺势引导学生发现“总分总”的谋篇秘妙和“详略有致”的布局特点。在扶着学生学习了第2自然段后,王老师又设计了合作探究第3、4自然段的任务,学生通过填一填、贴一贴、议一议的方式理解了课文这两段的表达顺序。
衢州龙游的陈月芬老师则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安排了自主学习环节,默读课文后,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提取重要信息。在提取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和信息提取的概括性。在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时,安排四人小组讨论完成第二份思维导图。通过小组之间质疑碰撞,研读思维导图,比较思维导图,学生畅所欲言,真正经历了富有挑战性的言语体验与实践。
义乌傅丽贞老师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设计和陈老师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自读课文后完成表格式的导学单,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接着小组合作,模仿句式进行练说,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了简单的复述。整个环节整体感强,人人亲历言语体验,效率高。
金华浦江吴赞赞老师安排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独辟蹊径。要求学生把课文中介绍得最具体的三位“老师”的三段话,进行对比阅读,发现三段话在用词、写作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小组汇报发现,最后小结课文言之有序的特点,独具特色。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洪镇涛先生认为:“现代语文教学存在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我们欣喜地看到,四位教师摈弃了一些讲解式的分析,给了学生较为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通过思维导图、表格、对比阅读等多种方式,在读悟说写中感悟文本语言和表达上的奇妙之处,这种富有智慧含量的言语体验带给学生的感觉是深刻难忘的。
二、基于文体特征,准确定位教学
到了第二学段,要学习的文体有叙事性作品、说明文、诗歌等等,基本上已涵盖了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各种文体。文章体式不同,读什么、怎么读的取向和方法就不同。学生作为学习者,其阅读旅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文体的感知、体认、习得和沉淀。要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文体意识,必须了解不同文体的一般特征,根据具体的文体和文本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人类的“老师”》是一篇介绍仿生学的科学小品文,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课文语言准确,结构严谨,又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文体特征出发,找寻这一类文体的教法,成为四位教师的共识。
综观四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虽然语言表述上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指向三个方面:一是提取课文中的重要信息,了解课文介绍的科普知识;二是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语言特点,抓住要点,理清顺序,体会科普文语言的准确以及表达的有序;三是激发阅读此类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愿望。之所以这样定位,正是考虑到课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
文体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有区别。散文教学要抓其神,明其形,品其言;寓言教学则要以领悟寓意、体会手法为主;而小说教学,体会故事情节的安排,领悟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关键;对于科普小品文教学而言,提取文章要点(即课文介绍的科普知识),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语言特点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王伟琼老师是这样做的:教师首先基于预习提出问题:你知道课文中介绍的人类的“老师”有哪些?学生一一找出后,教师继续追问:这么多人类的“老师”,课文用了一个词来概括,找一找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出现在什么位置。学生很快关注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发现了课文“总分总”的谋篇秘妙。然后教师又顺势引导,对比课文中的6个语段,发现课文“详略有致”的布局特点。教师正是依据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及特点。
每一种文体,其编码方式不同,解码策略也就不一样,学习方式也要根据文体特性来选择。陈月芬老师与众不同,采用了“图”解课文的方法,即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利用思维导图,解析发明过程,达成了删繁就简、事半功倍之效。在梳理课文脉络环节,陈老师引导学生能否把课文中介绍的很多“老师”以及很多的发明创造浓缩到一张思维导图中。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语,提取了重要信息。学生在提取信息时,可能会存在概括不精准、不全面的问题,这也正是教师点拨引导的绝佳契机。在解析发明过程环节,教师以第2自然段为例,出示台阶式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梳理清楚了飞机发明改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从而感受到这样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陈老师这一教学方式的价值在于让思维可视,发展了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练思维,难以成就流畅条理的表达。陈老师通过让学生填思维导图,梳理出文章表达的脉络以及文字的骨架,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流畅性。坚持长期训练,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逻辑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