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30日,离“汉秀”首演还有51天,万达就迫不及待地向媒体展示了其投资的这一号称“世界第一秀”的文化产业项目。
在位于武汉的“汉秀”红灯笼剧场,由策划导演了美国拉斯维加斯“O”秀、“梦”及澳门的“水舞间”等著名演出的弗兰克·德贡编排的部分演出片段首次上演,全球首个可结合剧情升降变化的梦幻舞台、全球最大的可移动开合式的观众座席等也一同亮相。
然而炫目的舞台效果背后,一切准备还在进行中。
剧场里的一些设施还没有调试完毕。来自13个国家的93名演员对剧场仍算不上熟悉—此前几个月,他们在河北廊坊的万达学院里接受培训;更早之前,他们则可能是在芝加哥、拉斯维加斯、澳门等地工作时,被一个自己没有听说过的中国公司突然高薪挖到武汉,准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演出。
为这场演出而来的还有很多人,比如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唐军。
身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唐军曾经在迪士尼工作过17年,是将迪士尼乐园引入中国的关键人物。但他在万达的工作可能更令其激动。“在一个中国二线城市建立耗资25亿元的汉秀剧场,从建筑方案到舞台设计,再到演员的技术细节,无论速度还是规模,都开创了数个世界第一。”唐军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精心的准备背后对应着一次巨大的转型。2012年,万达集团总裁王健林宣称,万达要向文化旅游方向发展,预计到2020年,文化旅游的投入和收入规模要占集团业务50%以上,超过房地产成为万达支柱产业。
万达的文化旅游项目思路是,以剧场和电影乐园、游乐园等为中心,配套酒店、商业街构建起万达城,每个万达城项目整体投资通常都会达到上百亿元。
汉秀剧场即被视为万达转型的标志性作品。
不过,光建立起豪华的剧场,并不能立刻改变人们对万达的“刻板印象”。在望向武汉东湖湖畔的这座灯笼形建筑时,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免不了是四周的高楼—同样由万达开发的住宅楼群和写字楼群,才是人们所熟悉的买地卖楼的万达模式。而承担着万达转型重任的演出,并不是万达所熟悉的领域。
汉秀剧场内的主导者是弗兰克·德贡,他所创立的娱乐集团以设计和制作现场演出而闻名。英语是剧场里的通用语言,大多主创都属于弗兰克·德贡集团。
对他们而言,“汉秀”同样是一场不寻常的演出。他们需要适应的不只是万达提供的雄厚财力支持,还有不寻常的速度要求。弗兰克·德贡的上一个代表作“水舞间”总共花了7年筹备和排练时间,而王健林给汉秀的时间只有3年。
3年来,有关汉秀的采访,德贡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如何将楚汉文化融合到演出中。类似的问题还将不断抛给这位“艺术商人”,他与万达的下一个项目“傣秀”将于2015年下半年正式营业。
在与万达合作之后,或许已经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德贡此前的成名,依靠的更多是令人惊叹的舞台技术和演出难度,而不是什么融合本地市场特色。
但从筹备之初,王健林就将“汉秀”提升到展现“中国软实力”的高度,这个定调同样适用于万达其他文化旅游产业。
随着“汉秀”的逐渐成型,王健林对它的年票房收入预期也从一开始的每年5亿元提高到每年7亿元—以平均票价500元计算,每年需要有140万观众入场观看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对此,唐军称,自6月开始预售演出票以来,销售情况已经超出预期。
有些戏剧性的是,“汉秀”准备开演时,万达在三亚开发的另一驻场演出项目“海棠秀”却因为客源不足而正式关停。
“海棠秀”首演于2011年,在这个项目中,“万达秀+酒店”的文化旅游模式初具雏形。“中国没有人做过这种项目,我们最重要的是通过合作来培养自己的人才。”唐军对此解释道。
在万达内部,“海棠秀”的意义已经由首个旅游演艺产品变成为“汉秀”“傣秀”等组建管理队伍的练习作品—只不过,是一个造价6000万元的教训。
尽管万达不愿正面回应,但导致“海棠秀”失败的隐患在“汉秀”中依然存在,比如售票对象过多倚赖政府机构和企业团体;因为销售压力过大,剧场总经理频繁更换等。
另外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是重复。执行力和高度复制性是万达做商业地产时引以为傲的优点,在转型文化旅游时,这一套模式也被延续下来。
位于南昌、西双版纳、合肥、哈尔滨等地的万达城,已经列在时间表上。除了西双版纳,剩下的城市都不算是旅游型城市。但王健林的计划是,通过驻场演出和电影乐园,吸引游客在这些城市停留。
在以万达广场改变许多三四线城市人群的购物习惯之后,王健林打算以类似的方式,改变一批城市的属性—这真是一个过于庞大的愿景。没有类似拉斯维加斯和澳门的旅游“土壤”,单纯依靠舞台秀和电影乐园,这些城市的万达城可能彼此构成直接竞争关系。
与此相比,以25亿元建造一座含有中国元素的建筑,再请来一批全球水准的艺术家“捧场”,反倒是整件事情中最容易的部分。
“汉秀,一生必看的世界顶级舞台秀。”万达正忙着将这句宣传语贴满互联网。“这地方是用钱铺起来的,当然不会太差。”一位“汉秀”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与汉秀剧场相隔仅两公里的地方,金编钟形状的万达电影乐园正准备与“汉秀”同期开业—这是万达另一个“转型”作品,而它要挑战的目标是环球影城。
在位于武汉的“汉秀”红灯笼剧场,由策划导演了美国拉斯维加斯“O”秀、“梦”及澳门的“水舞间”等著名演出的弗兰克·德贡编排的部分演出片段首次上演,全球首个可结合剧情升降变化的梦幻舞台、全球最大的可移动开合式的观众座席等也一同亮相。
然而炫目的舞台效果背后,一切准备还在进行中。
剧场里的一些设施还没有调试完毕。来自13个国家的93名演员对剧场仍算不上熟悉—此前几个月,他们在河北廊坊的万达学院里接受培训;更早之前,他们则可能是在芝加哥、拉斯维加斯、澳门等地工作时,被一个自己没有听说过的中国公司突然高薪挖到武汉,准备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演出。
为这场演出而来的还有很多人,比如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唐军。
身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唐军曾经在迪士尼工作过17年,是将迪士尼乐园引入中国的关键人物。但他在万达的工作可能更令其激动。“在一个中国二线城市建立耗资25亿元的汉秀剧场,从建筑方案到舞台设计,再到演员的技术细节,无论速度还是规模,都开创了数个世界第一。”唐军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精心的准备背后对应着一次巨大的转型。2012年,万达集团总裁王健林宣称,万达要向文化旅游方向发展,预计到2020年,文化旅游的投入和收入规模要占集团业务50%以上,超过房地产成为万达支柱产业。
万达的文化旅游项目思路是,以剧场和电影乐园、游乐园等为中心,配套酒店、商业街构建起万达城,每个万达城项目整体投资通常都会达到上百亿元。
汉秀剧场即被视为万达转型的标志性作品。
不过,光建立起豪华的剧场,并不能立刻改变人们对万达的“刻板印象”。在望向武汉东湖湖畔的这座灯笼形建筑时,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免不了是四周的高楼—同样由万达开发的住宅楼群和写字楼群,才是人们所熟悉的买地卖楼的万达模式。而承担着万达转型重任的演出,并不是万达所熟悉的领域。
汉秀剧场内的主导者是弗兰克·德贡,他所创立的娱乐集团以设计和制作现场演出而闻名。英语是剧场里的通用语言,大多主创都属于弗兰克·德贡集团。
对他们而言,“汉秀”同样是一场不寻常的演出。他们需要适应的不只是万达提供的雄厚财力支持,还有不寻常的速度要求。弗兰克·德贡的上一个代表作“水舞间”总共花了7年筹备和排练时间,而王健林给汉秀的时间只有3年。
3年来,有关汉秀的采访,德贡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如何将楚汉文化融合到演出中。类似的问题还将不断抛给这位“艺术商人”,他与万达的下一个项目“傣秀”将于2015年下半年正式营业。
在与万达合作之后,或许已经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德贡此前的成名,依靠的更多是令人惊叹的舞台技术和演出难度,而不是什么融合本地市场特色。
但从筹备之初,王健林就将“汉秀”提升到展现“中国软实力”的高度,这个定调同样适用于万达其他文化旅游产业。
随着“汉秀”的逐渐成型,王健林对它的年票房收入预期也从一开始的每年5亿元提高到每年7亿元—以平均票价500元计算,每年需要有140万观众入场观看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对此,唐军称,自6月开始预售演出票以来,销售情况已经超出预期。
有些戏剧性的是,“汉秀”准备开演时,万达在三亚开发的另一驻场演出项目“海棠秀”却因为客源不足而正式关停。
“海棠秀”首演于2011年,在这个项目中,“万达秀+酒店”的文化旅游模式初具雏形。“中国没有人做过这种项目,我们最重要的是通过合作来培养自己的人才。”唐军对此解释道。
在万达内部,“海棠秀”的意义已经由首个旅游演艺产品变成为“汉秀”“傣秀”等组建管理队伍的练习作品—只不过,是一个造价6000万元的教训。
尽管万达不愿正面回应,但导致“海棠秀”失败的隐患在“汉秀”中依然存在,比如售票对象过多倚赖政府机构和企业团体;因为销售压力过大,剧场总经理频繁更换等。
另外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是重复。执行力和高度复制性是万达做商业地产时引以为傲的优点,在转型文化旅游时,这一套模式也被延续下来。
位于南昌、西双版纳、合肥、哈尔滨等地的万达城,已经列在时间表上。除了西双版纳,剩下的城市都不算是旅游型城市。但王健林的计划是,通过驻场演出和电影乐园,吸引游客在这些城市停留。
在以万达广场改变许多三四线城市人群的购物习惯之后,王健林打算以类似的方式,改变一批城市的属性—这真是一个过于庞大的愿景。没有类似拉斯维加斯和澳门的旅游“土壤”,单纯依靠舞台秀和电影乐园,这些城市的万达城可能彼此构成直接竞争关系。
与此相比,以25亿元建造一座含有中国元素的建筑,再请来一批全球水准的艺术家“捧场”,反倒是整件事情中最容易的部分。
“汉秀,一生必看的世界顶级舞台秀。”万达正忙着将这句宣传语贴满互联网。“这地方是用钱铺起来的,当然不会太差。”一位“汉秀”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与汉秀剧场相隔仅两公里的地方,金编钟形状的万达电影乐园正准备与“汉秀”同期开业—这是万达另一个“转型”作品,而它要挑战的目标是环球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