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注重阅读主体的有效生成。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才能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抓住字词处、细节处、矛盾处、悖理处和无疑处来设置文本细读的关键点,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点进行感悟、体验和品味,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达到有效的生成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有效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要注重阅读主体的有效生成。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才能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文本细读的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精心建构的,而不是粗放的;文本细读的教学结构应当是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整体,而不是掰开文本繁说细讲,降低学生的思维价值;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开放地指导学生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品味、交流,读出语文味,才能生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并参与其中示范、交流、点评,帮助学生循“文”索“道”,理解、内化、吸收,领悟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从而产生“质”的飞跃。
策略一:细读字词处,实现有效生成。
随着“文本细读”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字词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字词教学处理得当,往往能对阅读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沉入文字,整体把握文本,可以找到一条通向文本内涵的道路,实现有效生成。
于漪老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她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千万万颗星星”,有学生提问:“‘万万’是多少?”全班一片哄笑。有个同学回答说:“‘万万’等于亿!”同学们又是一片哄笑。于漪老师却引导说:“那为什么课文里不说宇宙里有千亿颗星星呢?”同学们都开始沉思,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站起来说:“‘万万’是量词的叠用,它在修辞学上有两个功能,一是读起来铿锵有力;二是表示虚指,说明多。”于漪老师点头表示赞同。
策略二:细读细节处,实现有效生成。
文本细读,除了对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细节也是值得师生发掘的点。细节是与人物个性、命运密切相关的,它对于突出人物个性能够平中见奇,以小见大。文中不少细节也是作者充满思想性、情味性的地方。阅读教学中若能抓住细节进行细读,定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例如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一文时,对父亲穿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这一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进行品味,有学生质疑:不就是父亲为我去买橘子时我看到的一个背影嘛?为什么作者要把它写得这么详细,用了那么多的动词?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小半数人觉得这番言论说得还很在理,纷纷响应起来,此时我引导同学们沉下心,用深情朗读和默读体味的方法去读这一细节,不多时,就有同学站起,胸有成竹地辩道:“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顿时,课堂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策略三:细读矛盾处,实现有效生成。
逻辑学要求人的思维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不能前后矛盾。但文学创作有时为一定的需要会“违反”这种规律。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处,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文本这片风景的绝美之境,甚至发前人之所未发,达到有效的生成效果。
例如笔者执教鲁迅小说《孔已己》,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结尾时,有个同学发现了问题:文章的最后一句“孔已己大约的确死了”,为什么用“大约”又用“的确”?是不是用错了词?顿时,全班同学都陷入了思考之中,经过细读后同学们茅塞顿开,有的回答:“孔乙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以他的做事原则是必死的,因此说‘的确’,而作者又并不确实知道这一点,所以说‘大约’”,有的说:“因为大家都把孔乙己当作是笑料,都不关心他,所以说‘大约’,体现了人情冷漠,世态炎凉;而用‘的确’是因为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喝酒的情形及世态,暗示了孔乙己的死的必然性;所以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你看,同学们经过对文本矛盾处的细读,实现了对孔已己悲惨命运的准确理解。
策略四:细读悖理处,实现有效生成。
文本中那些不仔细推敲就将一下子溜过去的地方,用实用理性的目光来看,往往是旁逸斜出、违反常理的。但是,抓住这些地方仔细分析,追根溯源,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有位教师在教《守财奴》一课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质疑:当老葛朗台看到欧也妮手中嵌着金子的梳妆匣时,“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纵”一“扑”,如此敏捷的身手显然不符合葛朗台76岁的年龄。教者表扬他抓住了悖理处后,引导学生们细读该部分内容。不多时,有同学站起来解释道:这不合常理的举动,恰恰是作为“看见金子,占有金子”的执着狂对金子的本能反应,由此可见出葛朗台对金子的贪欲。这真可谓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悖理处有效理解小说主题的成功案例。
策略五:细读无疑处,实现有效生成。
“于未晓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文本中有些细节,初读觉得并无障碍,但细细品读,却可以读出疑问。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点,定能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祝福》一课时,有学生对小说在写“我”急于离开鲁四老爷家时,提到“我想到城里福兴楼去吃清炖鱼翅”“一元钱一大盘,价廉物美,不知增价了否”,感到费解,认为这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究竟是不是闲笔?讨论中,除了有同学说,“增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想吃清炖鱼翅这一细节反映了人物当时的精神面貌外,讨论再也深入不下去了。教师启发学生把小说中关于“钱”的叙述都划出来,联系起来思考。这样一点拨,同学们一下子明白过来:一盘鱼翅一元钱,祥林嫂每月工钱只五百文,捐个门槛,“价目是大钱十二千”,祥林嫂在鲁家帮工一个月的工钱,还买不到半盘清炖鱼翅。鲁四老爷的伪善面目,残酷剥削的嘴脸就暴露无遗了。大家很快统一了认识,看似闲笔、实非闲笔,这正是鲁迅先生小说艺术的高明之处。
总之,教师只有抓住字词处、细节处、矛盾处、悖理处和无疑处来设置文本细读的关键点,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如诵读、还原、比较、评点、改写等,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点进行感悟、体验和品味,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达到有效的生成效果。
参考文献:
[1]诸定国.细读:指向阅读的深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01)
[2]王章利.慢慢走 細细赏——细读文本才能有效生成[J].学苑教育,2010(16)
[3]侯红强.细读·探究·写作——也谈文本细读之妙处[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7)
[4]陈祥奔.向文本深处漫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方法[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1(06)
作者简介:
潘杠,生于1977年11月,汉族,男,江苏常州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有效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要注重阅读主体的有效生成。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才能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文本细读的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精心建构的,而不是粗放的;文本细读的教学结构应当是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整体,而不是掰开文本繁说细讲,降低学生的思维价值;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开放地指导学生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品味、交流,读出语文味,才能生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并参与其中示范、交流、点评,帮助学生循“文”索“道”,理解、内化、吸收,领悟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从而产生“质”的飞跃。
策略一:细读字词处,实现有效生成。
随着“文本细读”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字词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字词教学处理得当,往往能对阅读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沉入文字,整体把握文本,可以找到一条通向文本内涵的道路,实现有效生成。
于漪老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她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千万万颗星星”,有学生提问:“‘万万’是多少?”全班一片哄笑。有个同学回答说:“‘万万’等于亿!”同学们又是一片哄笑。于漪老师却引导说:“那为什么课文里不说宇宙里有千亿颗星星呢?”同学们都开始沉思,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站起来说:“‘万万’是量词的叠用,它在修辞学上有两个功能,一是读起来铿锵有力;二是表示虚指,说明多。”于漪老师点头表示赞同。
策略二:细读细节处,实现有效生成。
文本细读,除了对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细节也是值得师生发掘的点。细节是与人物个性、命运密切相关的,它对于突出人物个性能够平中见奇,以小见大。文中不少细节也是作者充满思想性、情味性的地方。阅读教学中若能抓住细节进行细读,定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例如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一文时,对父亲穿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这一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进行品味,有学生质疑:不就是父亲为我去买橘子时我看到的一个背影嘛?为什么作者要把它写得这么详细,用了那么多的动词?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小半数人觉得这番言论说得还很在理,纷纷响应起来,此时我引导同学们沉下心,用深情朗读和默读体味的方法去读这一细节,不多时,就有同学站起,胸有成竹地辩道:“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顿时,课堂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策略三:细读矛盾处,实现有效生成。
逻辑学要求人的思维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不能前后矛盾。但文学创作有时为一定的需要会“违反”这种规律。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处,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文本这片风景的绝美之境,甚至发前人之所未发,达到有效的生成效果。
例如笔者执教鲁迅小说《孔已己》,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结尾时,有个同学发现了问题:文章的最后一句“孔已己大约的确死了”,为什么用“大约”又用“的确”?是不是用错了词?顿时,全班同学都陷入了思考之中,经过细读后同学们茅塞顿开,有的回答:“孔乙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以他的做事原则是必死的,因此说‘的确’,而作者又并不确实知道这一点,所以说‘大约’”,有的说:“因为大家都把孔乙己当作是笑料,都不关心他,所以说‘大约’,体现了人情冷漠,世态炎凉;而用‘的确’是因为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喝酒的情形及世态,暗示了孔乙己的死的必然性;所以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你看,同学们经过对文本矛盾处的细读,实现了对孔已己悲惨命运的准确理解。
策略四:细读悖理处,实现有效生成。
文本中那些不仔细推敲就将一下子溜过去的地方,用实用理性的目光来看,往往是旁逸斜出、违反常理的。但是,抓住这些地方仔细分析,追根溯源,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有位教师在教《守财奴》一课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质疑:当老葛朗台看到欧也妮手中嵌着金子的梳妆匣时,“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纵”一“扑”,如此敏捷的身手显然不符合葛朗台76岁的年龄。教者表扬他抓住了悖理处后,引导学生们细读该部分内容。不多时,有同学站起来解释道:这不合常理的举动,恰恰是作为“看见金子,占有金子”的执着狂对金子的本能反应,由此可见出葛朗台对金子的贪欲。这真可谓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悖理处有效理解小说主题的成功案例。
策略五:细读无疑处,实现有效生成。
“于未晓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文本中有些细节,初读觉得并无障碍,但细细品读,却可以读出疑问。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点,定能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祝福》一课时,有学生对小说在写“我”急于离开鲁四老爷家时,提到“我想到城里福兴楼去吃清炖鱼翅”“一元钱一大盘,价廉物美,不知增价了否”,感到费解,认为这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究竟是不是闲笔?讨论中,除了有同学说,“增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想吃清炖鱼翅这一细节反映了人物当时的精神面貌外,讨论再也深入不下去了。教师启发学生把小说中关于“钱”的叙述都划出来,联系起来思考。这样一点拨,同学们一下子明白过来:一盘鱼翅一元钱,祥林嫂每月工钱只五百文,捐个门槛,“价目是大钱十二千”,祥林嫂在鲁家帮工一个月的工钱,还买不到半盘清炖鱼翅。鲁四老爷的伪善面目,残酷剥削的嘴脸就暴露无遗了。大家很快统一了认识,看似闲笔、实非闲笔,这正是鲁迅先生小说艺术的高明之处。
总之,教师只有抓住字词处、细节处、矛盾处、悖理处和无疑处来设置文本细读的关键点,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如诵读、还原、比较、评点、改写等,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点进行感悟、体验和品味,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达到有效的生成效果。
参考文献:
[1]诸定国.细读:指向阅读的深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01)
[2]王章利.慢慢走 細细赏——细读文本才能有效生成[J].学苑教育,2010(16)
[3]侯红强.细读·探究·写作——也谈文本细读之妙处[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7)
[4]陈祥奔.向文本深处漫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方法[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1(06)
作者简介:
潘杠,生于1977年11月,汉族,男,江苏常州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