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教文化是武当山发展当地旅游业的精神支柱,文化依托。武当山曾被誉为"道教第一圣山,自古以来,无论是朝圣者亦或是观光者都络绎不绝。然而在近些年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论从品牌效应还是景区建设的角度审视,武当山都落在了峨眉、少林后面。笔者认为武当山应当通过对景区资源的有机整合,构建系统的道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展示浓郁的道家文化氛围,打造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武当山;道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鬼神崇拜的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后承袭战国时期以来的神仙方术演化而来。在几千年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道教始终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与中国传统的儒教,以及由印度传来的佛教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寓意深刻、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无论是对于虔诚的教徒还是普通民众都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当将道教文化看作是一种旅游资源的时候,它可以分为道教物质景观资源以及道教精神文化资源。
1.道教文化旅游与道教文化旅游产品
1.1 道教文化旅游
道家文化旅游,是指通过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以道教文化建筑、古迹为依托,利用其绝美秀丽的自然风景以及匠心独运的道教园林环境,使游客受到艺术熏陶、感染,并获得文化上、精神上全方位的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1]。
1.2 道教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暨旅游活动中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是旅游业的核心内容,也是旅游景点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对文化旅游产品这一概念做出了描述,认为文化旅游产品应该是一条完整的包含了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要素的文化旅游线路,它的核心部分是文化旅游吸引物与文化旅游服务[2]。
2.武当山道教文化的旅游资源
2.1 武当山道教建筑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元明清三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总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武当山古建筑群用材广泛,设计巧妙,类型多样,无论是木构宫观,石制岩庙,还是各种铜铸、泥塑的神像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1994年12月,武当山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这些建筑代表了数千年前以来中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2.2 武当山道教武术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武术界,素有“南武当、北少林”之说,足见武当武术的深远影响。武当武术是道教宗师和弟子们在对生命的不断探索中创造出的智慧的结晶,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思想应用于练功和技击的实践中。自张三丰开创武当之后,历经历代宗师不断地发展,武当武术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中不仅包括太极拳、五行拳、纯阳拳等精深拳法,也涉及太极剑、太极枪等各种械术。1996年,武当山被列为“全国武术之乡”。
2.3 武当山道教医药学
武当山不仅是闻名中外的道教圣地,也蕴藏了丰富的医药资源.当地药用植物种类多样,是中国现存野生中医药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早在魏晋时期,就有道家弟子在此采药修炼。之后的数百年时间,历代道士依托于武当山丰富的药材资源,在炼制丹药,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武当山道教思想还影响了孙思邈等医学家,对传统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4武当山道教音乐
武当山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武当山道教音乐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沿袭并发展了典雅的古代宫廷道乐,这两方面结合使得武当道教音乐在保持本原的同时,得以不断发展、丰富。
武当山道教音乐主要由声乐和器乐这两个部分组成,吟唱方式包括咏唱、诵唱、吟唱。其乐器不仅包括了钟、鼓、木鱼等打击乐器;也包括了笙、箫、笛等吹管乐器,还包括了古琴、二胡等弹拨乐器。武当山道教音乐曲目十分丰富,现存的一百多首收录在《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一书中[3] 。
3.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3.1 景区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形成有层次的系统体系
系统性的产品开发需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个主题。 武当山现有的产品缺乏系统性,例如武当民俗仅在特定日期(三月三、九月九)的庙会上展示,而武当武术仅在特定的地点(逍遥谷)进行表演。此外,武当山道教文化产品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层次性。笔者认为武当山民俗文化产品,不仅要有表演,还应该通过引导游客进行亲身体验,获得乐趣;武当武术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表演性產品,还可以通过开展武术比赛,武术修学旅游等方式进行推广;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区域协调,努力实现景区文化产品的集约化、系统化开发。
3.2 已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客观地说,武当山的旅游环境与服务设施等硬件相比与以前有了较为显著的改善,比如围追客人的商贩数量减少了,位于山上的宾馆设施改善了,游客上山的步行通道整修了。但仍然有游客感叹其文化旅游产品相当单调,自嘲“在武当山上‘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实际上,大多数武当山的文化旅游产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沿用至今,缺乏变化。敏锐捕捉市场需求信息,根据游客的现实要求创新武当山旅游产品已经刻不容缓。
3.3 工作人员队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道教文化旅游需要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接受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的熏陶,这就要求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要具备相应的道教文化知识。然而由于目前武当山的导游队伍中的相当一部分成员对于道教文化的理解不够精确,以及自身人文素养的缺乏,导致解说词偏重神话传说,无法使游客准确理解道教文化的深刻内涵。此外,由于个别景点的组织体系不健全,导游队伍的整体管理也有待提高。
4.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4.1构建系统的文化产品体系
博大精深的武当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包括武当山道教建筑文化、武当武术文化、武当道教音乐文化、武当道教医药文化、武当民俗文化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各具特色、又密切相关的武当道教文化,开发出丰富的系列文化产品,构建系统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4.2 深度开发“道”产品和“武”产品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特质,体现民族文化的传统精髓,应该致力于深度开发“道”产品,满足游客需求。旅游景点导游彰显道教文化内涵的解说、充满乐趣的八卦迷宫、弘扬各类武当文化的艺术表演、独树一帜的道家养生之术,都能使游客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切感受和理解道教文化。
武当武术是武当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理应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在这一方面,武当应该向少林学习,通过武术比赛、武术宣传、武术普及、武术文学作品描绘等方式促进武术产业化的形成。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旅游服务是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想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道教文化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获得完美的旅游体验,除了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之外,还需要提供专业的道教文化旅游相关服务。因此,建立一支具有道教文化素养、服务态度热忱、专业素质过硬的服务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结束语
武当山有着辉煌的历史,它纯正的道教文化、极具特色的道教建筑群吸引了无数信徒、游客前来登高祈福。然而在近些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武当山文化旅游与少林寺与峨眉山相比,还是略逊一筹。笔者认为当下武当山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紧密结合它所特有的文化特色,整合资源,扬长避短,重点打造“道”产品“与”武“产品,方能重振“北少林南武当”的威名。
参考文献:
[1]秦永红.论道教文化旅游[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
[2]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蒲亨强.武当道乐曲目分类考源[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4):36-43 .
关键词:武当山;道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鬼神崇拜的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后承袭战国时期以来的神仙方术演化而来。在几千年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道教始终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与中国传统的儒教,以及由印度传来的佛教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寓意深刻、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无论是对于虔诚的教徒还是普通民众都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当将道教文化看作是一种旅游资源的时候,它可以分为道教物质景观资源以及道教精神文化资源。
1.道教文化旅游与道教文化旅游产品
1.1 道教文化旅游
道家文化旅游,是指通过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以道教文化建筑、古迹为依托,利用其绝美秀丽的自然风景以及匠心独运的道教园林环境,使游客受到艺术熏陶、感染,并获得文化上、精神上全方位的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1]。
1.2 道教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暨旅游活动中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是旅游业的核心内容,也是旅游景点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对文化旅游产品这一概念做出了描述,认为文化旅游产品应该是一条完整的包含了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要素的文化旅游线路,它的核心部分是文化旅游吸引物与文化旅游服务[2]。
2.武当山道教文化的旅游资源
2.1 武当山道教建筑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元明清三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总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武当山古建筑群用材广泛,设计巧妙,类型多样,无论是木构宫观,石制岩庙,还是各种铜铸、泥塑的神像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1994年12月,武当山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这些建筑代表了数千年前以来中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2.2 武当山道教武术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武术界,素有“南武当、北少林”之说,足见武当武术的深远影响。武当武术是道教宗师和弟子们在对生命的不断探索中创造出的智慧的结晶,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思想应用于练功和技击的实践中。自张三丰开创武当之后,历经历代宗师不断地发展,武当武术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中不仅包括太极拳、五行拳、纯阳拳等精深拳法,也涉及太极剑、太极枪等各种械术。1996年,武当山被列为“全国武术之乡”。
2.3 武当山道教医药学
武当山不仅是闻名中外的道教圣地,也蕴藏了丰富的医药资源.当地药用植物种类多样,是中国现存野生中医药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早在魏晋时期,就有道家弟子在此采药修炼。之后的数百年时间,历代道士依托于武当山丰富的药材资源,在炼制丹药,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武当山道教思想还影响了孙思邈等医学家,对传统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4武当山道教音乐
武当山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武当山道教音乐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沿袭并发展了典雅的古代宫廷道乐,这两方面结合使得武当道教音乐在保持本原的同时,得以不断发展、丰富。
武当山道教音乐主要由声乐和器乐这两个部分组成,吟唱方式包括咏唱、诵唱、吟唱。其乐器不仅包括了钟、鼓、木鱼等打击乐器;也包括了笙、箫、笛等吹管乐器,还包括了古琴、二胡等弹拨乐器。武当山道教音乐曲目十分丰富,现存的一百多首收录在《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一书中[3] 。
3.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3.1 景区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形成有层次的系统体系
系统性的产品开发需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个主题。 武当山现有的产品缺乏系统性,例如武当民俗仅在特定日期(三月三、九月九)的庙会上展示,而武当武术仅在特定的地点(逍遥谷)进行表演。此外,武当山道教文化产品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层次性。笔者认为武当山民俗文化产品,不仅要有表演,还应该通过引导游客进行亲身体验,获得乐趣;武当武术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表演性產品,还可以通过开展武术比赛,武术修学旅游等方式进行推广;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区域协调,努力实现景区文化产品的集约化、系统化开发。
3.2 已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客观地说,武当山的旅游环境与服务设施等硬件相比与以前有了较为显著的改善,比如围追客人的商贩数量减少了,位于山上的宾馆设施改善了,游客上山的步行通道整修了。但仍然有游客感叹其文化旅游产品相当单调,自嘲“在武当山上‘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实际上,大多数武当山的文化旅游产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沿用至今,缺乏变化。敏锐捕捉市场需求信息,根据游客的现实要求创新武当山旅游产品已经刻不容缓。
3.3 工作人员队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道教文化旅游需要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接受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的熏陶,这就要求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要具备相应的道教文化知识。然而由于目前武当山的导游队伍中的相当一部分成员对于道教文化的理解不够精确,以及自身人文素养的缺乏,导致解说词偏重神话传说,无法使游客准确理解道教文化的深刻内涵。此外,由于个别景点的组织体系不健全,导游队伍的整体管理也有待提高。
4.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4.1构建系统的文化产品体系
博大精深的武当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包括武当山道教建筑文化、武当武术文化、武当道教音乐文化、武当道教医药文化、武当民俗文化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各具特色、又密切相关的武当道教文化,开发出丰富的系列文化产品,构建系统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4.2 深度开发“道”产品和“武”产品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特质,体现民族文化的传统精髓,应该致力于深度开发“道”产品,满足游客需求。旅游景点导游彰显道教文化内涵的解说、充满乐趣的八卦迷宫、弘扬各类武当文化的艺术表演、独树一帜的道家养生之术,都能使游客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切感受和理解道教文化。
武当武术是武当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理应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在这一方面,武当应该向少林学习,通过武术比赛、武术宣传、武术普及、武术文学作品描绘等方式促进武术产业化的形成。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旅游服务是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想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道教文化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获得完美的旅游体验,除了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之外,还需要提供专业的道教文化旅游相关服务。因此,建立一支具有道教文化素养、服务态度热忱、专业素质过硬的服务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结束语
武当山有着辉煌的历史,它纯正的道教文化、极具特色的道教建筑群吸引了无数信徒、游客前来登高祈福。然而在近些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武当山文化旅游与少林寺与峨眉山相比,还是略逊一筹。笔者认为当下武当山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紧密结合它所特有的文化特色,整合资源,扬长避短,重点打造“道”产品“与”武“产品,方能重振“北少林南武当”的威名。
参考文献:
[1]秦永红.论道教文化旅游[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
[2]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蒲亨强.武当道乐曲目分类考源[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4):36-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