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为先以效为要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学生如果对体能练习有兴趣,在练习过程中便会积极主动,体能练习的效果就能够得以保证。但在过去的体育课上,采取一些较为简单的练习方法发展学生体能的情况比较常见。如用跑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心肺耐力,用单腿跳、蛙跳等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用俯卧撑、引体向上等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这些发展学生体能的方法都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练习的积极性。
  在笔者进行九年级发展学生有氧耐力教学时,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单调地进行技能教学,但是耐久跑的特点是周期性运动项目,即长时间不断重复单一的跑步动作,因此,显得单调乏味。如何摒弃以往单纯跑圈的形式发展学生有氧耐力,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因此,第一课时,安排耐久跑,采用任务型结合变换路线的练习方法。这种练习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第二课时,采用定距离往返间歇跑结合音乐节奏的练习方法。第三课时,采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法(HIIT)结合全身运动。
  二、案例描述
  第一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发展有氧耐力的耐久跑。”“天啊!”“我最怕长跑了。”我的话音刚落,各种负面的情绪就在学生间蔓延开来,学生的反应并没有超出我的预料。
  “同学们,自信心的培养源于敢去尝试让你害怕的事情。”一句关于自信心的话语似乎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队列中的嘈杂声消失了。
  “同学们,今天的耐久跑是与往日不同的。你们会带着任务去,在跑的途中会遇到加油站。”“加油站?”“是的,在方形的四角放置四个交通锥,顺时针编号依次为1号(东北角)、2号、3号、4号,每排第一名同学是组长,带领你们小组绕过交通锥,明白了吗?”“明白!”“注意:绕交通锥的跑动路线必须是对角线跑动,例如,1组先绕过1号交通锥,下一目标只能是3号交通锥,然后绕过2号(或4号),下一目标只能是4号(或2号)交通锥。”“加油站在哪里?”“别急着问,在组长的带领下,绕过4个标志桶后,跑向场地中心位置。如果两队有相撞的可能,稍慢的一队带领队伍从另一队队尾绕过。如果你的‘油’消耗光了,和站在场地中心的我击掌并大声喊出‘加油’两个字,然后进入下一循环跑。”“老师,你有‘油’给我们加吗?”“我这里的‘油’是毅力,是坚持,是不放弃的精神。”学生们若有所思。
  经过跑动路线讲解和士气鼓舞,学生们每一次跑动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锥作为起点,第三个交通锥也可随机选择。
  這种跑动路线设计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不再单调枯燥,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没有一个学生掉队。但是我发现学生们跑动的速度较慢,实测心率为18次/10s。
  为了达到有效锻炼心率,我临时将练习改为竞速跑,看哪个小组先完成5轮。
  竞争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练习热情,跑动速度明显增加。实测心率达到23次/10s。
  每一轮结束,学生都愿意和我击掌加“油”,加油的喊声没有因为体力的消耗而降低,反而越来越大,练习的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课中安排的体能补偿练习为发展腰腹力量的仰卧起坐和仰卧收腹举腿。
  第二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是发展有氧耐力的耐久跑。”“还和上节课一样的跑法吗?”看来上次课的练习方法给他们留下了好印象,我没有听到他们的害怕声,从他们的反应中我“闻”到一丝期待的味道。“不!这次课是‘单兵作战’,没有了组织,你们向前的每一步都要靠自己。”“啊?”这句话在学生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大家来一起看一下场地,南北方向上每两个交通锥分别为起点和折返点,这边间距为20m,这边间距为18m,这边间距为16m。你们根据上次课的体验,结合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间距进行练习,时间为8min。听到‘嘟’的一声时,从起点跑向折返点,或从折返点跑向起点。”
  “老师,我不知道该选哪个,怎么办?”“要敢于挑战,选择了就认准了,坚持到底。”
  对于爱表现的学生来说,并不需要太多的鼓励就可以动力十足。
  在学生跑动过程中,我时刻观察学生的状态,做好心率监测,随时调整个体跑动总时间。
  总结阶段,我告诉学生们今天练习采用的是5级音乐,即对应的平均跑速为3m/s,随着有氧耐力的提升,还可以进行进阶练习,采用6级或者7级音乐,更具挑战性。
  课中安排的体能补偿练习为发展上肢力量的游戏“拍拍手”。方法为两人面对面俯撑姿势同时伸同侧或异侧手击掌。
  第三课时:
  “同学们,今天这次课的内容是任务型结合变换路线,还有一个是……”“有氧耐力。”还没等我把话讲完,学生们就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面带笑容。
  从学生们的笑容里我看到了期待,他们已经没有第一次课时的那种担心和害怕了。
  “还有一个怎么跑呢?”学生们似乎已经知道我又给他们安排了新的练习方法。
  “不要着急,待会儿再讲。”任务型结合变换路线结束后,就开始高密度间歇性训练法。“第二个我们跟着音乐边跳边练,练习方法的英文名字叫‘HIIT’,中文名叫高密度间歇性训练法。”
  “还有英文名?看来很高级呀。”
  “到底怎么练呢?老师快说呀。”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激烈讨论开来。
  “请看我示范,共开合跳、俯身前抬腿、仰卧收腹举腿、立卧撑4个动作,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从开合跳动作开始,听到‘嘟’开合跳20s,听到第二声‘嘟’休息10s,听到第三声‘嘟’俯身前抬腿20s……循环进行,休息的10s大家一起测脉搏,超过30次的学生继续休息,待心率下降到20次/10s以下再进行下一组。”
  看完示范,听完讲解,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
  由于高密度间歇性训练法是两次练习之间有一个严格控制休息时间的间歇阶段,练习者要在尚未完全恢复体力时便开始下一组练习。   由于运动强度大,间歇阶段的时间长短是通过测量运动员的心率来控制的。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利用10s休息时间及时进行心率监测,控制最高心率不超过30次/10s。心率超过30次/10s的学生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再进行下一组。
  三、案例反思
  1.选择分层策略,有效发展
  “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是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之一。很多体育教师在技能教学中意识到这一问题,通常采用分层教学的措施,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而事实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运动能力上,身体素质方面也同样存在着高低差异。不同个体,也会存在运动能力强而身体素质弱,或者运动能力弱而身体素质强的现象。
  依据学生运动能力的高低,在体育课堂中进行分层教学。同样,发展体能也可以按照此方法,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高低进行分层。在第二次课上,笔者根据学生在第一次课中的表现,设置了不同距离(20m、18m、16m)的往返间歇跑,让学生选择。在此分层的前提下,采用教师提供发展体能的“菜单”,学生通过“点菜”的方式进行选择。为预防“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出现,“菜单”中的选项应根据学生体能学情,在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上有区分度,以达到“既吃饱又吃好”。
  2.利用“敏感期”,针对性发展
  不同的身体素质有不同的体质发展敏感期,柔韧素质的发展敏感期在5~10岁;灵敏素质的发展敏感期在7~12岁;速度素质中动作频率的发展敏感期在7~11岁,位移速度的发展敏感期在10~13岁;力量素质的发展敏感期男生在12~14岁,女生在10~12岁;耐力素质的发展敏感期男生在14~16岁,女生在12~14岁。
  九年级的学生在14~16岁这个年龄段,恰好是有氧耐力发展的敏感期。根据学生年龄有针对性地安排与其“敏感期”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依据“会能度”,补偿性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根据运动技能“会”与“不会”之间的区分度,将运动技能进行重新分类。教师在教“会”与“不会”有明显区别的运动技术(如跨栏)时需要采用分解教学法,降低动作难度和速度进行教学。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在主教材的学习过程中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偏小。因此,这类课教学中的体能发展练习,可以选择主教材所需的身体素质练习,为学生在此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主教材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会”与教“不会”没有明显区别的运动技术(如耐久跑)时,主教材学习时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都能得到保证,但是往往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这类课教学中的体能发展练习,应考虑补偿性体能练习,做到上下协调、补充发展。例如,跑跳类教学可安排以发展上肢力量为主的体能练习,投掷类教学可安排以发展下肢力量为主的体能练习。
  本单元为发展学生有氧耐力的教学单元,“会能度”系数高,依据“会能度”,补充发展。因此,第一、第二课时中安排的体能补偿练习都是以发展学生腰腹和上肢力量为主的体能练习。
  4.做好强度监测,科学发展
  在进行强度监测时,可以依据首都体育学院赵立教授关于健康负荷的概念:健康负荷是指有效发展体能又可以使运动风险降为最低的身体负荷。它有一定的身体负荷区间,越趋于上限,健身效果越好,但是运动风险会随之上升;越趋于下限,健身效果越差,但是运动风险会随之下降。一般认为学生心率在120~180次/min心脏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即10秒心率在20次~30次。体能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10s心率监测,及时调整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使得体能练习更合理科学。因此,在發展体能时要注意进行强度监测,不可有觉得好就用的“拿来主义”思想,在运动过程中对强度进行监测,可以让锻炼既有效又科学。
  例如,第一课时中,学生跑的速度由组长控制,要兼顾全组队员,因此,运动强度较低,难以达到有效心率。竞速跑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率(心率由18次/10s上升到23次/10s)。同时提醒学生如果两队有相撞的可能,稍慢的一队可带领队伍从另一队队尾绕过,防止跑动停顿导致心率降低。第三课时引入间歇性训练。在练习中加入短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可以较大地增加氧气吸收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耐力。同时积极进行强度监测,控制最高心率不超过30次/10s。心率超过30次/10s的学生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再进行下一组。
  校对有感:案例中既有实践意义的操作性也有理论意义的指导性,能够让一线体育教师清楚地了解到“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如果王老师能够将场地示意图和练习路线图附上,那么文章会更加完善,让读者有更直观的教学感受。
其他文献
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是做出各种身体动作的基础,是人体依靠其位觉、视觉及本体感觉等多种器官相互协调配合的一项基本能力,它存在于各项运动中又影响着运动效果。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完成基本动作及技能学习至关重要。对于运动学习而言,学习的过程实际是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在对抗性项目中,集体对抗的本质是破坏对方平衡,维持自身平衡,获得局部优势。发展平衡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低水
教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准备和预设,是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最基础的教学活动。一堂优秀的体育课肯定有一个完善的教案来支撑,提高教案质量也是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主要途径。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制订教案标准,实施教案定期检查、学期考核等制度化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体育教研组整体教学水平,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强化培训,提升教案质量  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案质量,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是基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素质为主要目的,调动学生学练兴趣,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意識奠定基础。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力量耐力是肌肉长时间抗阻力的能力。力量耐力强对于参与长时间需肌肉用力的运动项目有较大帮助。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男生,学生目前正是
学校作为1988年国家教委公布的216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中的一所,河南省实验中学体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原有运动队的基础上成立了高水平运动队,为在普通中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了平台。  一、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建立高水平运动队  学校每学期1次进行体育测试,按照学校各年级标准,学生必须全部达标,对不达标者进行辅导,参加第2次考试,直至达标;体育优秀作为评选“三好
自《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通知在2019年9月1日正式刊发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率先于9月10日13时30分拉开了案例征集活动培训的序幕,紧接着全国各地迅速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截至2019年12月1日24时止,“一线话题”栏目组共收到有关案例撰写培训与研讨活动的报道34份,范围覆盖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表1)。现将各地情况梳理,供大家交流之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必学部分单列一个模块,由此可见,该部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深化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2019年12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了全省高中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选活动,教学内容分“体能模块”与“健康教育
当我步入场地,七(1)班40名学生一如既往地列队整齐、精神饱满。我带领学生们将广播操的第五、六节在口令指挥和音乐伴奏下分别复习了一遍。  “老师发现,(1)班的同学真的不一般,你们领悟能力特别强,个个进步神速,复习的两节广播操做得非常好!我相信我们班在即将到来的七年级广播操比赛中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拿一等奖?”“有”“没问题”“老师我们肯定行”……我话音刚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对于一个立志走专业发展之路的青年体育教师而言,能否顺利迈进教科研之门非常关键。教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要有他人引领和锻炼的平台。常州市天宁区小学体育钱亢教师发展工作室有11名成员,平均教龄3.5年,工作室成立之初多数成员没有发表过文章,没有上过市级公开课,也没有教师称号。随着工作室研究的展开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成员1人获省基本功一等奖、1人获江苏省小学评优课一等奖、
当前,体育课“技 体”融合教学设计被认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技能,发展学生体能,但是许多体育教师对“技 体”融合理解不一,因此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忽视专项体能成为技能与一般体能的简单组合;学生会技术而不会运用;技术低级重复呈“碎片化”,从而影响学生技能的提升和体能的发展,尤其是专项体能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那么如何进行篮球“技 体”融合教学设计呢?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体育
教师都是有故事的人,我们从来不会缺少体育教学案例的素材,而是缺失发现素材的“锐眼”和付诸实际行动的“撰写力”。牛翠翠老师的《“飞行证书”在一年级队列队形教学中的运用》,是她探索队列队形教学研究的旅程,也是她追求体育教学真谛、研磨教学技艺、深耕教学过程的映照。  一、品读案例,体悟作者的真情  文字是看得见的心灵之光,每一次记录,都是在挖掘自己的心灵。文中案例背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直面问题,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