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高考压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所以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运用恰当的引导方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成为音乐的“主人”。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的课堂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学中,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生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独立想法,所以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
1.听
在了解一个作品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教师可以预先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你们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听更有针对性。
2.唱
“唱”也是欣赏作品的必要阶段。引导学生唱歌曲,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音乐鉴赏》第一章第一节《音乐人生》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草原放牧》,在学生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后,再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部作品。
3.想
“想”是指在欣赏作品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因为“想”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学生对《长江之歌》这首歌曲已经比较熟悉,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用心聆听,并且展开想象,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4.说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只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的结论,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之中,使这些心理因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高层次。例如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乐曲的特点,来体会作者哀怨的情绪。
二、提升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高中生往往偏爱流行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上教师推荐的欣赏内容。虽然这不利于教师传授音乐知识,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
1.多听音乐作品
听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在这个初级阶段,让学生多听音乐作品,使他们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进而领悟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2.了解乐曲的背景知识
在欣赏音乐之前,了解乐曲的背景知识很有必要。如作品处于什么时代、作者的经历、创作特点、风格流派、创作意图等,都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例如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血腥统治时期,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就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贫苦、社会的黑暗和动荡不安,预示着1905年俄国革命的来临,因此整部作品充满了悲伤的气氛。
3.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学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调式等。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4.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欣赏的水平。无论从题材或内涵来说,大部分的音乐作品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有加强了学生的文化修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不可取代的部分。教师要组织好音乐欣赏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音乐欣赏的意境中,使学生体会音乐、了解音乐、感受音乐,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中学)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的课堂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学中,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生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独立想法,所以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
1.听
在了解一个作品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教师可以预先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你们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听更有针对性。
2.唱
“唱”也是欣赏作品的必要阶段。引导学生唱歌曲,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音乐鉴赏》第一章第一节《音乐人生》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草原放牧》,在学生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后,再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部作品。
3.想
“想”是指在欣赏作品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因为“想”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学生对《长江之歌》这首歌曲已经比较熟悉,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用心聆听,并且展开想象,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4.说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只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的结论,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之中,使这些心理因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高层次。例如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乐曲的特点,来体会作者哀怨的情绪。
二、提升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高中生往往偏爱流行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上教师推荐的欣赏内容。虽然这不利于教师传授音乐知识,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
1.多听音乐作品
听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在这个初级阶段,让学生多听音乐作品,使他们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进而领悟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2.了解乐曲的背景知识
在欣赏音乐之前,了解乐曲的背景知识很有必要。如作品处于什么时代、作者的经历、创作特点、风格流派、创作意图等,都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例如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血腥统治时期,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就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贫苦、社会的黑暗和动荡不安,预示着1905年俄国革命的来临,因此整部作品充满了悲伤的气氛。
3.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学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调式等。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4.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欣赏的水平。无论从题材或内涵来说,大部分的音乐作品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有加强了学生的文化修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不可取代的部分。教师要组织好音乐欣赏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音乐欣赏的意境中,使学生体会音乐、了解音乐、感受音乐,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