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坑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基坑设计应服务于主体结构。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基坑工程设计过程中对主体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基坑工程;主体结构;影响
1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行,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相应的基坑开挖的深度也就越
来越大。基坑工程并作为整个工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优劣常常会对主体工程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基坑设计对主体结构影响方面入手,分析了基坑设计中方案阶段的重要性。
2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上部拟建建筑有高层住宅、住宅服务配套用房和纯地下室部分。基坑北侧为一期工程,已施工完毕,两层地下室,打抗拔桩防止地下室上浮,基坑开挖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一道水平内支撑的形式。二期工程三层地下室,开挖深度超过一期,同时在地下二层需设置连通口与一期地下室连接。南侧及东侧为市政道路,道路边紧靠用地红线(部分在红线以内)有市政管道需要保护,其中南侧污水管距离基坑非常接近,而且在开挖期间无法迁移,需要进行保护,不能影响正常使用。西侧为市政河道,水位国家高程约为1.900m,河底淤泥厚度大约为1.80m。基坑开挖面积约为12404m2,围护结构约440延米。基坑开挖深度(以自然地坪3.400m为准)纯地下室部分为12.70m,主楼下为15.20m,电梯坑深3.10m。
3 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内主要由第四系湖沼相、海相、冲积相及湖相等地层及下覆基岩构成,上覆盖有厚度不一的素填土,根据勘察结果场地地层自上而下分别叙述如下:
1.杂填土:主要由碎石、块石及建筑垃圾等组成,结构松散。场地大部分布。
2.粉质粘土:俗称“硬壳层”,黄褐色,含铁锰质斑点及条纹,夹灰绿色条纹,中等韧性及干强度、切面较为光滑,状态以可塑为主,往下渐变为软塑。普遍分布。
3-1 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灰色,粉粒含量较高,中等韧性及干强度,切面稍光滑,流塑。普遍分布。
3-2 粉土:灰色,切面粗糙,低韧性及干强度,摇振反应迅速,中密,饱和。普遍分布。
3-3 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灰色,偶有层理构造,粉粒含量较高,局部夹粉砂,切面稍光滑,中等韧性及干强度,无摇振反应,流塑。普遍分布
3-4 粉土:灰色,混少量粉砂,切面粗糙,低韧性及干强度,摇振反应迅速,中密,饱和,分布于场地南端A座和部分连接群楼附近。
4.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深灰色,具
方案二从方便主体结构施工的角度出发,将主楼部分完全空出,将四个不同规模的角撑结合,形成整个支撑平面。该方案的优点是主楼施工最为方便,但是角撑布置不平均,支撑数量较多。通过计算,整个支撑的受力在左下角的角撑相对于整个基坑开挖过于薄弱,如果增加此处的角撑,又影响到主楼的施工,并且开挖面会大大缩小。
方案三采用了角撑结合边桁架的形式,考虑了整个基坑的平面布置,在基坑中部形成了一个椭圆的开挖面。该方案的优点是开挖面大,方便机械施工,节省工期。水平支撑数量少,有利于节省围护造价。对主体施工影响较小,只有少量钢柱会被支撑打断。通过计算调整,该方案可以满足对基坑变形的控制,因此最终确定采用方案三:角撑结合边桁架的支撑形式。
4.3 竖向布置方案的确定
压顶梁位置设置在自然地面以下1m处,第一道支撑及围檩梁标高降到自然地面以下2.95m,第二道支撑及围檩标高在自然地面以下8.50m,这样设置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改善桩身内力分布,减少了桩身变形。
2)支撑布置给机械开挖留有足够空间。
3)最底层支撑位置保证第一段钢柱安装施工空间。
4.4 止水帷幕体系
基坑周边采用?850@600三轴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在一期、二期连通口部采用?900@600高压旋喷桩进行全截面处理,防止发生桩缝水土流失现象。
4.5 坑中坑处理
坑中坑开挖深度3.1m,采用三轴搅拌桩进行围护。局部开挖较浅处按1:1放坡开挖。
5 结语
通过本工程方案的比较及确定可以看到,不同的基坑设计方案对工程主体会产生各种影响。基坑围护设计应该尽可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使整个围护结构更好地服务于主体结构。
参考文献
[1]刘建航,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龚晓南主编,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关键词】基坑工程;主体结构;影响
1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行,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相应的基坑开挖的深度也就越
来越大。基坑工程并作为整个工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优劣常常会对主体工程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基坑设计对主体结构影响方面入手,分析了基坑设计中方案阶段的重要性。
2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上部拟建建筑有高层住宅、住宅服务配套用房和纯地下室部分。基坑北侧为一期工程,已施工完毕,两层地下室,打抗拔桩防止地下室上浮,基坑开挖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一道水平内支撑的形式。二期工程三层地下室,开挖深度超过一期,同时在地下二层需设置连通口与一期地下室连接。南侧及东侧为市政道路,道路边紧靠用地红线(部分在红线以内)有市政管道需要保护,其中南侧污水管距离基坑非常接近,而且在开挖期间无法迁移,需要进行保护,不能影响正常使用。西侧为市政河道,水位国家高程约为1.900m,河底淤泥厚度大约为1.80m。基坑开挖面积约为12404m2,围护结构约440延米。基坑开挖深度(以自然地坪3.400m为准)纯地下室部分为12.70m,主楼下为15.20m,电梯坑深3.10m。
3 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内主要由第四系湖沼相、海相、冲积相及湖相等地层及下覆基岩构成,上覆盖有厚度不一的素填土,根据勘察结果场地地层自上而下分别叙述如下:
1.杂填土:主要由碎石、块石及建筑垃圾等组成,结构松散。场地大部分布。
2.粉质粘土:俗称“硬壳层”,黄褐色,含铁锰质斑点及条纹,夹灰绿色条纹,中等韧性及干强度、切面较为光滑,状态以可塑为主,往下渐变为软塑。普遍分布。
3-1 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灰色,粉粒含量较高,中等韧性及干强度,切面稍光滑,流塑。普遍分布。
3-2 粉土:灰色,切面粗糙,低韧性及干强度,摇振反应迅速,中密,饱和。普遍分布。
3-3 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灰色,偶有层理构造,粉粒含量较高,局部夹粉砂,切面稍光滑,中等韧性及干强度,无摇振反应,流塑。普遍分布
3-4 粉土:灰色,混少量粉砂,切面粗糙,低韧性及干强度,摇振反应迅速,中密,饱和,分布于场地南端A座和部分连接群楼附近。
4.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深灰色,具
方案二从方便主体结构施工的角度出发,将主楼部分完全空出,将四个不同规模的角撑结合,形成整个支撑平面。该方案的优点是主楼施工最为方便,但是角撑布置不平均,支撑数量较多。通过计算,整个支撑的受力在左下角的角撑相对于整个基坑开挖过于薄弱,如果增加此处的角撑,又影响到主楼的施工,并且开挖面会大大缩小。
方案三采用了角撑结合边桁架的形式,考虑了整个基坑的平面布置,在基坑中部形成了一个椭圆的开挖面。该方案的优点是开挖面大,方便机械施工,节省工期。水平支撑数量少,有利于节省围护造价。对主体施工影响较小,只有少量钢柱会被支撑打断。通过计算调整,该方案可以满足对基坑变形的控制,因此最终确定采用方案三:角撑结合边桁架的支撑形式。
4.3 竖向布置方案的确定
压顶梁位置设置在自然地面以下1m处,第一道支撑及围檩梁标高降到自然地面以下2.95m,第二道支撑及围檩标高在自然地面以下8.50m,这样设置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改善桩身内力分布,减少了桩身变形。
2)支撑布置给机械开挖留有足够空间。
3)最底层支撑位置保证第一段钢柱安装施工空间。
4.4 止水帷幕体系
基坑周边采用?850@600三轴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在一期、二期连通口部采用?900@600高压旋喷桩进行全截面处理,防止发生桩缝水土流失现象。
4.5 坑中坑处理
坑中坑开挖深度3.1m,采用三轴搅拌桩进行围护。局部开挖较浅处按1:1放坡开挖。
5 结语
通过本工程方案的比较及确定可以看到,不同的基坑设计方案对工程主体会产生各种影响。基坑围护设计应该尽可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使整个围护结构更好地服务于主体结构。
参考文献
[1]刘建航,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龚晓南主编,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