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个人都需要被理解,尤其是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更需要得到来自老师、家长等方面的理解和关爱。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或者是有什么问题时,一定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他们进行呵护、扶植,给予他们平等的尊重、理解和宽容,进而让他们鼓足干劲、鼓起勇气,永远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收获丰硕的教育果实。
关键词:宽容;理解;尊重;关爱;心灵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但是,现实往往是大多时候自己不被理解,甚至误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年级组长,在面对学生犯错误时,你可否想到,孩子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给予的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让自己得到心理的安慰。
要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做到多替学生想一想,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对他们的人格、尊严、自信、勇气、兴趣等无微不至地呵护,对其创新发现、独特思维以及想当好孩子的愿望予以积极、稳妥地扶植。
闲暇时,我常常这样问自己:你知道学生最近的欢乐与烦恼吗?你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吗?你是否用孩子的眼睛在看孩子们?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渴望被理解的心。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有一颗童心在闪耀。这个时候,老师的肯定与引导,尤为重要。
站在学生的角度,需要有“即使一千次跌倒,也会一千零一次地爬起来”的期待
這种期待如冬日阳光温暖冰凉的脸庞,春日的溪水滋润干涸的心灵,它会让你和学生相通、相融,会让你轻轻走进学生的世界,赢得信任与热爱。期待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的动力源泉,更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所在。
记得那是一个中午,其他年级的两位同学来找我,说我们年级三班的赵某昨天晚上从他们那“借了”几十元钱,今天问他要没给,这时我已经听明白了,说是借其实就是在要,说严重点就是勒索。我从教室把赵某叫到办公室,面对面坐下来。我问:“你知道我找你是因为什么事吗?”他说不知道。我说:“那我就直说吧。我是你的年级组长,你要信任老师。你能告诉我:你最近遇到什么难处了吗?”得到的是茫然的眼神和否定的回答。于是我把那两个学生找我的事告诉他,然后并没有立即问是否属实,而是诚恳的说: “如果真有此事,我的态度是:第一,这是不小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改正,将来会给你的一生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第二,要勇于认错并立即找到两个同学退钱,同时真诚道歉,求得谅解;第三,对这件事,老师不声张,不扩散、也不处分,给你保密,同时也让那两个学生保密;第四,今后若有难处,找老师解决,一定不能再犯这类错误;第五,专心学习,提高成绩。”我把态度亮明后,小赵毫不迟疑地承认了,并表示今后一定改正。看着他那充满内疚的眼睛,我说:“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希望你履行承诺。”这次谈话总共用了20分钟。下午,小赵告诉我,他已经照我说的做了。
之所以这样处理这件事,是因为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案例,由于老师对类似事件处理不当,导致一个女孩子长时间忧郁并最终休学。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同时也教育了我。是啊,学生尽管犯了错误,甚至是不小的错误,但他们首先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孩子,成长道路上犯错误,就像初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跟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理解和宽容。这尽管是一件小事,但我还是为自己能这样处理而感到快乐,体会到教育的乐趣与成就,也为自己教育水平的提高而自豪。
站在学生的角度,需要给予平等的尊重,理解和宽容
这样就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教师当好“引导者”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过去的两年多,我曾对年级里一百多的学生进行过家访,其中有一次,让我很尴尬。
有个女孩小雨一向很孤僻,整天都没一句话,几乎跟谁都不来往,成绩也差一些,数学常常只拿二三十分。去她家前我没做多少准备,只是想跟她们的父母聊聊怎样鼓励孩子,顺便了解一些她在家的情况。我进门时他们一家都正在说话,一看见我,她就躲进了里屋。她的爸爸说:“这孩子,看见老师就溜,一点礼貌也没有。给我出来!”可她却怎么也不肯出来。我笑道:“别难为她了。”
还没等我说什么,她的爸爸妈妈就问:“是不是她惹您生气了?要是给你犟嘴了,你批评也好,打也行,我决不找你麻烦。”突然小雨在里屋大声嚷道:“我没有!”她爸爸很生气地站起来,说:“不看老师在这儿,我揍你!”我拦了他一下,说:“什么事都没有,我只是想跟你们家长谈谈。”接着,她们的爸爸就开始数落孩子的不是,也不容我插话。他一个劲地指责,说她独来独往,对谁都不友好,没想到小雨在里屋不满地回了一句:“我就不想跟她们玩,想一个人玩!”……这父女两个就一个屋里,一个屋外地吵了起来。学生当着老师的面跟家长吵,我还是很少碰上。
我感到有点难堪,不能让他们吵下去。我说:“您别急着嚷她。有时您可以听听她的意见。对于学习,她说的也有道理,本来就不会,新课更难听懂,就不知老师说的是什么,真是没法学。大人也同样,人家给你说的你一个字都听不明白,一会儿你就烦。谁给你讲故事,开头你没听,后来的情节你也难弄清楚。这是个实际情况,一般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就跟这一样,反正都是听不懂,不听也罢。”“就是,”小雨又说了一句,“听也白听。”她爸爸又想发火,我摆摆手示意他不要计较。然后我接着说:“大人老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总是说‘那么容易你咋不会’,回想一下咱自己小时候的情况,不也常对着大人表现出很容易的作业愁眉不展?咱得也替小孩想想。不要老怪她不学,而是帮她找找原因,每个学生不学的原因不一样,学不会的原因也不一样。学生还小,她自己往往弄不清问题的根源,就是知道也未必能找到对应的办法。老师和家长的作用不是训斥批评,而是和学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给孩子一点信心。咱们老是训斥批评,老表现得对他们没有丝毫信心,只能是学生更不自信。他们就可能干脆给你个破罐子破摔,一点也不干了, 任凭大人打骂,不起任何作用。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不帮她就已经让她感到委屈了,再恶言恶语,她该多伤心。” 家长听了我的话也点头表示同意,也连连说从没认真考虑过,以后得注意一点。第二天一大早,我在教室门口听见教室里有动静,就走到教室门口往里看一眼,意外地发现以前从不关心任何事情的小雨,正在默默地整理教室里的桌椅。这让我意外惊喜,宽容和理解就像火把一样,把温暖从我这里传递到了小雨那里,我相信她还会把它传递下去的。
站在学生的角度,需要让他们鼓足干劲,鼓起勇气,使其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前几天上评优课《测量电阻》时,我让学生做“多种方法测电阻”的成果汇报。学生们纷纷举手,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上台绘制了一个规范的双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他是好学生,这样的表现在情理之中,所以我只是做了简要的点评。这时,平时不爱发言的小李也举了手,说他也想到一种方法。我暗想:难得他能勇敢地站起来,这是教育的一个契机,应该好好表扬他,让他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说:“光说不行,你快上来给大家画出你的实验电路。”他先是一个迟疑,有些脸红,后来还是慢慢的上台画出了他的思路,虽然还是有些遐思,但是班上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后来我又做了夸张性的表扬。正当我为自己能够及时地抓住学生点滴进步给予表扬而欣慰时,却发现小李眼里闪过一丝黯淡,满脸懊恼地回到了座位,而且一直到下课都低着头。
课后,我把小李叫了过来,他一脸不高兴地说:“前面的同学设计的那么好,老师您都没有表扬,而我只是画了一个可能所有同学都会的方法,同学们就鼓掌,老师还表扬我,这表明了是我的确很差,同学们会更看不起我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心不平静了。多进行鼓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我曾深信不疑这样的评价方式是极其有效的。然而,不曾想到,我们自以为灵丹妙药的教育方法,却给孩子带来新的伤害。这不由使我对鼓励性评价的尺度产生了困惑:是不是我们过于注重形式,甚至有点浮躁?我想:关注学生,不妨换个角度,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同身受地思考问题。
站在学生的立场鼓励学生,就意味着接受学生,接受他们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对这些差异与其大張旗鼓地放大,不如心平气和地接受。我们要明白,学生不是我们桶里水生的齐刷刷的胖瘦均一的豆芽,他们是独立鲜活的生命。他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方向生长伸展,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体悟。我们接受他们的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那表扬和赞美也必然是因人而异。不是每个学生都接受“你真棒”“你真是个天才”这些溢美之辞,也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抹浅浅的微笑,一声低低的耳语,课后一次短短的交流,其力量都毫不逊色于全班兴师动众的掌声如潮。站在学生的立场鼓励学生,就意味着我们把欣赏的目光辐射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读到真诚与信任。多给好学生一些关注的同时,也不要遗忘后进生同样需要老师发自内心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听到教师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我渴望与这些鲜活的生命共荣共辱,健康成长。
思考的同时我也这样实践着。那次运动会,看着小李和年级的精英们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听着他爽朗的笑声,一股发自内心的温暖不由涌上心头:原来,站在学生的角度鼓励学生,可以让生命如此灵动、丰盈。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以诚恳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形成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如果你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的心灵,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教育果实,我坚信这一点,并且正在努力实践着。
关键词:宽容;理解;尊重;关爱;心灵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但是,现实往往是大多时候自己不被理解,甚至误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年级组长,在面对学生犯错误时,你可否想到,孩子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给予的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让自己得到心理的安慰。
要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做到多替学生想一想,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对他们的人格、尊严、自信、勇气、兴趣等无微不至地呵护,对其创新发现、独特思维以及想当好孩子的愿望予以积极、稳妥地扶植。
闲暇时,我常常这样问自己:你知道学生最近的欢乐与烦恼吗?你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吗?你是否用孩子的眼睛在看孩子们?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渴望被理解的心。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有一颗童心在闪耀。这个时候,老师的肯定与引导,尤为重要。
站在学生的角度,需要有“即使一千次跌倒,也会一千零一次地爬起来”的期待
這种期待如冬日阳光温暖冰凉的脸庞,春日的溪水滋润干涸的心灵,它会让你和学生相通、相融,会让你轻轻走进学生的世界,赢得信任与热爱。期待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的动力源泉,更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所在。
记得那是一个中午,其他年级的两位同学来找我,说我们年级三班的赵某昨天晚上从他们那“借了”几十元钱,今天问他要没给,这时我已经听明白了,说是借其实就是在要,说严重点就是勒索。我从教室把赵某叫到办公室,面对面坐下来。我问:“你知道我找你是因为什么事吗?”他说不知道。我说:“那我就直说吧。我是你的年级组长,你要信任老师。你能告诉我:你最近遇到什么难处了吗?”得到的是茫然的眼神和否定的回答。于是我把那两个学生找我的事告诉他,然后并没有立即问是否属实,而是诚恳的说: “如果真有此事,我的态度是:第一,这是不小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改正,将来会给你的一生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第二,要勇于认错并立即找到两个同学退钱,同时真诚道歉,求得谅解;第三,对这件事,老师不声张,不扩散、也不处分,给你保密,同时也让那两个学生保密;第四,今后若有难处,找老师解决,一定不能再犯这类错误;第五,专心学习,提高成绩。”我把态度亮明后,小赵毫不迟疑地承认了,并表示今后一定改正。看着他那充满内疚的眼睛,我说:“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希望你履行承诺。”这次谈话总共用了20分钟。下午,小赵告诉我,他已经照我说的做了。
之所以这样处理这件事,是因为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案例,由于老师对类似事件处理不当,导致一个女孩子长时间忧郁并最终休学。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同时也教育了我。是啊,学生尽管犯了错误,甚至是不小的错误,但他们首先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孩子,成长道路上犯错误,就像初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跟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理解和宽容。这尽管是一件小事,但我还是为自己能这样处理而感到快乐,体会到教育的乐趣与成就,也为自己教育水平的提高而自豪。
站在学生的角度,需要给予平等的尊重,理解和宽容
这样就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教师当好“引导者”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过去的两年多,我曾对年级里一百多的学生进行过家访,其中有一次,让我很尴尬。
有个女孩小雨一向很孤僻,整天都没一句话,几乎跟谁都不来往,成绩也差一些,数学常常只拿二三十分。去她家前我没做多少准备,只是想跟她们的父母聊聊怎样鼓励孩子,顺便了解一些她在家的情况。我进门时他们一家都正在说话,一看见我,她就躲进了里屋。她的爸爸说:“这孩子,看见老师就溜,一点礼貌也没有。给我出来!”可她却怎么也不肯出来。我笑道:“别难为她了。”
还没等我说什么,她的爸爸妈妈就问:“是不是她惹您生气了?要是给你犟嘴了,你批评也好,打也行,我决不找你麻烦。”突然小雨在里屋大声嚷道:“我没有!”她爸爸很生气地站起来,说:“不看老师在这儿,我揍你!”我拦了他一下,说:“什么事都没有,我只是想跟你们家长谈谈。”接着,她们的爸爸就开始数落孩子的不是,也不容我插话。他一个劲地指责,说她独来独往,对谁都不友好,没想到小雨在里屋不满地回了一句:“我就不想跟她们玩,想一个人玩!”……这父女两个就一个屋里,一个屋外地吵了起来。学生当着老师的面跟家长吵,我还是很少碰上。
我感到有点难堪,不能让他们吵下去。我说:“您别急着嚷她。有时您可以听听她的意见。对于学习,她说的也有道理,本来就不会,新课更难听懂,就不知老师说的是什么,真是没法学。大人也同样,人家给你说的你一个字都听不明白,一会儿你就烦。谁给你讲故事,开头你没听,后来的情节你也难弄清楚。这是个实际情况,一般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就跟这一样,反正都是听不懂,不听也罢。”“就是,”小雨又说了一句,“听也白听。”她爸爸又想发火,我摆摆手示意他不要计较。然后我接着说:“大人老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总是说‘那么容易你咋不会’,回想一下咱自己小时候的情况,不也常对着大人表现出很容易的作业愁眉不展?咱得也替小孩想想。不要老怪她不学,而是帮她找找原因,每个学生不学的原因不一样,学不会的原因也不一样。学生还小,她自己往往弄不清问题的根源,就是知道也未必能找到对应的办法。老师和家长的作用不是训斥批评,而是和学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给孩子一点信心。咱们老是训斥批评,老表现得对他们没有丝毫信心,只能是学生更不自信。他们就可能干脆给你个破罐子破摔,一点也不干了, 任凭大人打骂,不起任何作用。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不帮她就已经让她感到委屈了,再恶言恶语,她该多伤心。” 家长听了我的话也点头表示同意,也连连说从没认真考虑过,以后得注意一点。第二天一大早,我在教室门口听见教室里有动静,就走到教室门口往里看一眼,意外地发现以前从不关心任何事情的小雨,正在默默地整理教室里的桌椅。这让我意外惊喜,宽容和理解就像火把一样,把温暖从我这里传递到了小雨那里,我相信她还会把它传递下去的。
站在学生的角度,需要让他们鼓足干劲,鼓起勇气,使其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前几天上评优课《测量电阻》时,我让学生做“多种方法测电阻”的成果汇报。学生们纷纷举手,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上台绘制了一个规范的双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他是好学生,这样的表现在情理之中,所以我只是做了简要的点评。这时,平时不爱发言的小李也举了手,说他也想到一种方法。我暗想:难得他能勇敢地站起来,这是教育的一个契机,应该好好表扬他,让他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说:“光说不行,你快上来给大家画出你的实验电路。”他先是一个迟疑,有些脸红,后来还是慢慢的上台画出了他的思路,虽然还是有些遐思,但是班上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后来我又做了夸张性的表扬。正当我为自己能够及时地抓住学生点滴进步给予表扬而欣慰时,却发现小李眼里闪过一丝黯淡,满脸懊恼地回到了座位,而且一直到下课都低着头。
课后,我把小李叫了过来,他一脸不高兴地说:“前面的同学设计的那么好,老师您都没有表扬,而我只是画了一个可能所有同学都会的方法,同学们就鼓掌,老师还表扬我,这表明了是我的确很差,同学们会更看不起我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心不平静了。多进行鼓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我曾深信不疑这样的评价方式是极其有效的。然而,不曾想到,我们自以为灵丹妙药的教育方法,却给孩子带来新的伤害。这不由使我对鼓励性评价的尺度产生了困惑:是不是我们过于注重形式,甚至有点浮躁?我想:关注学生,不妨换个角度,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同身受地思考问题。
站在学生的立场鼓励学生,就意味着接受学生,接受他们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对这些差异与其大張旗鼓地放大,不如心平气和地接受。我们要明白,学生不是我们桶里水生的齐刷刷的胖瘦均一的豆芽,他们是独立鲜活的生命。他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方向生长伸展,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体悟。我们接受他们的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那表扬和赞美也必然是因人而异。不是每个学生都接受“你真棒”“你真是个天才”这些溢美之辞,也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抹浅浅的微笑,一声低低的耳语,课后一次短短的交流,其力量都毫不逊色于全班兴师动众的掌声如潮。站在学生的立场鼓励学生,就意味着我们把欣赏的目光辐射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读到真诚与信任。多给好学生一些关注的同时,也不要遗忘后进生同样需要老师发自内心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听到教师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我渴望与这些鲜活的生命共荣共辱,健康成长。
思考的同时我也这样实践着。那次运动会,看着小李和年级的精英们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听着他爽朗的笑声,一股发自内心的温暖不由涌上心头:原来,站在学生的角度鼓励学生,可以让生命如此灵动、丰盈。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以诚恳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形成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如果你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的心灵,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教育果实,我坚信这一点,并且正在努力实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