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以心灵守望心灵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5te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个人都需要被理解,尤其是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更需要得到来自老师、家长等方面的理解和关爱。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或者是有什么问题时,一定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他们进行呵护、扶植,给予他们平等的尊重、理解和宽容,进而让他们鼓足干劲、鼓起勇气,永远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收获丰硕的教育果实。
  关键词:宽容;理解;尊重;关爱;心灵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但是,现实往往是大多时候自己不被理解,甚至误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年级组长,在面对学生犯错误时,你可否想到,孩子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给予的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让自己得到心理的安慰。
  要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做到多替学生想一想,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对他们的人格、尊严、自信、勇气、兴趣等无微不至地呵护,对其创新发现、独特思维以及想当好孩子的愿望予以积极、稳妥地扶植。
  闲暇时,我常常这样问自己:你知道学生最近的欢乐与烦恼吗?你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吗?你是否用孩子的眼睛在看孩子们?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渴望被理解的心。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有一颗童心在闪耀。这个时候,老师的肯定与引导,尤为重要。
  站在学生的角度,需要有“即使一千次跌倒,也会一千零一次地爬起来”的期待
  這种期待如冬日阳光温暖冰凉的脸庞,春日的溪水滋润干涸的心灵,它会让你和学生相通、相融,会让你轻轻走进学生的世界,赢得信任与热爱。期待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的动力源泉,更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所在。
  记得那是一个中午,其他年级的两位同学来找我,说我们年级三班的赵某昨天晚上从他们那“借了”几十元钱,今天问他要没给,这时我已经听明白了,说是借其实就是在要,说严重点就是勒索。我从教室把赵某叫到办公室,面对面坐下来。我问:“你知道我找你是因为什么事吗?”他说不知道。我说:“那我就直说吧。我是你的年级组长,你要信任老师。你能告诉我:你最近遇到什么难处了吗?”得到的是茫然的眼神和否定的回答。于是我把那两个学生找我的事告诉他,然后并没有立即问是否属实,而是诚恳的说: “如果真有此事,我的态度是:第一,这是不小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改正,将来会给你的一生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第二,要勇于认错并立即找到两个同学退钱,同时真诚道歉,求得谅解;第三,对这件事,老师不声张,不扩散、也不处分,给你保密,同时也让那两个学生保密;第四,今后若有难处,找老师解决,一定不能再犯这类错误;第五,专心学习,提高成绩。”我把态度亮明后,小赵毫不迟疑地承认了,并表示今后一定改正。看着他那充满内疚的眼睛,我说:“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希望你履行承诺。”这次谈话总共用了20分钟。下午,小赵告诉我,他已经照我说的做了。
  之所以这样处理这件事,是因为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案例,由于老师对类似事件处理不当,导致一个女孩子长时间忧郁并最终休学。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同时也教育了我。是啊,学生尽管犯了错误,甚至是不小的错误,但他们首先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孩子,成长道路上犯错误,就像初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跟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理解和宽容。这尽管是一件小事,但我还是为自己能这样处理而感到快乐,体会到教育的乐趣与成就,也为自己教育水平的提高而自豪。
  站在学生的角度,需要给予平等的尊重,理解和宽容
  这样就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教师当好“引导者”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过去的两年多,我曾对年级里一百多的学生进行过家访,其中有一次,让我很尴尬。
  有个女孩小雨一向很孤僻,整天都没一句话,几乎跟谁都不来往,成绩也差一些,数学常常只拿二三十分。去她家前我没做多少准备,只是想跟她们的父母聊聊怎样鼓励孩子,顺便了解一些她在家的情况。我进门时他们一家都正在说话,一看见我,她就躲进了里屋。她的爸爸说:“这孩子,看见老师就溜,一点礼貌也没有。给我出来!”可她却怎么也不肯出来。我笑道:“别难为她了。”
  还没等我说什么,她的爸爸妈妈就问:“是不是她惹您生气了?要是给你犟嘴了,你批评也好,打也行,我决不找你麻烦。”突然小雨在里屋大声嚷道:“我没有!”她爸爸很生气地站起来,说:“不看老师在这儿,我揍你!”我拦了他一下,说:“什么事都没有,我只是想跟你们家长谈谈。”接着,她们的爸爸就开始数落孩子的不是,也不容我插话。他一个劲地指责,说她独来独往,对谁都不友好,没想到小雨在里屋不满地回了一句:“我就不想跟她们玩,想一个人玩!”……这父女两个就一个屋里,一个屋外地吵了起来。学生当着老师的面跟家长吵,我还是很少碰上。
  我感到有点难堪,不能让他们吵下去。我说:“您别急着嚷她。有时您可以听听她的意见。对于学习,她说的也有道理,本来就不会,新课更难听懂,就不知老师说的是什么,真是没法学。大人也同样,人家给你说的你一个字都听不明白,一会儿你就烦。谁给你讲故事,开头你没听,后来的情节你也难弄清楚。这是个实际情况,一般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就跟这一样,反正都是听不懂,不听也罢。”“就是,”小雨又说了一句,“听也白听。”她爸爸又想发火,我摆摆手示意他不要计较。然后我接着说:“大人老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总是说‘那么容易你咋不会’,回想一下咱自己小时候的情况,不也常对着大人表现出很容易的作业愁眉不展?咱得也替小孩想想。不要老怪她不学,而是帮她找找原因,每个学生不学的原因不一样,学不会的原因也不一样。学生还小,她自己往往弄不清问题的根源,就是知道也未必能找到对应的办法。老师和家长的作用不是训斥批评,而是和学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给孩子一点信心。咱们老是训斥批评,老表现得对他们没有丝毫信心,只能是学生更不自信。他们就可能干脆给你个破罐子破摔,一点也不干了, 任凭大人打骂,不起任何作用。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不帮她就已经让她感到委屈了,再恶言恶语,她该多伤心。”   家长听了我的话也点头表示同意,也连连说从没认真考虑过,以后得注意一点。第二天一大早,我在教室门口听见教室里有动静,就走到教室门口往里看一眼,意外地发现以前从不关心任何事情的小雨,正在默默地整理教室里的桌椅。这让我意外惊喜,宽容和理解就像火把一样,把温暖从我这里传递到了小雨那里,我相信她还会把它传递下去的。
  站在学生的角度,需要让他们鼓足干劲,鼓起勇气,使其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前几天上评优课《测量电阻》时,我让学生做“多种方法测电阻”的成果汇报。学生们纷纷举手,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上台绘制了一个规范的双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他是好学生,这样的表现在情理之中,所以我只是做了简要的点评。这时,平时不爱发言的小李也举了手,说他也想到一种方法。我暗想:难得他能勇敢地站起来,这是教育的一个契机,应该好好表扬他,让他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说:“光说不行,你快上来给大家画出你的实验电路。”他先是一个迟疑,有些脸红,后来还是慢慢的上台画出了他的思路,虽然还是有些遐思,但是班上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后来我又做了夸张性的表扬。正当我为自己能够及时地抓住学生点滴进步给予表扬而欣慰时,却发现小李眼里闪过一丝黯淡,满脸懊恼地回到了座位,而且一直到下课都低着头。
  课后,我把小李叫了过来,他一脸不高兴地说:“前面的同学设计的那么好,老师您都没有表扬,而我只是画了一个可能所有同学都会的方法,同学们就鼓掌,老师还表扬我,这表明了是我的确很差,同学们会更看不起我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心不平静了。多进行鼓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我曾深信不疑这样的评价方式是极其有效的。然而,不曾想到,我们自以为灵丹妙药的教育方法,却给孩子带来新的伤害。这不由使我对鼓励性评价的尺度产生了困惑:是不是我们过于注重形式,甚至有点浮躁?我想:关注学生,不妨换个角度,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同身受地思考问题。
  站在学生的立场鼓励学生,就意味着接受学生,接受他们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对这些差异与其大張旗鼓地放大,不如心平气和地接受。我们要明白,学生不是我们桶里水生的齐刷刷的胖瘦均一的豆芽,他们是独立鲜活的生命。他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方向生长伸展,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体悟。我们接受他们的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那表扬和赞美也必然是因人而异。不是每个学生都接受“你真棒”“你真是个天才”这些溢美之辞,也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抹浅浅的微笑,一声低低的耳语,课后一次短短的交流,其力量都毫不逊色于全班兴师动众的掌声如潮。站在学生的立场鼓励学生,就意味着我们把欣赏的目光辐射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读到真诚与信任。多给好学生一些关注的同时,也不要遗忘后进生同样需要老师发自内心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听到教师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我渴望与这些鲜活的生命共荣共辱,健康成长。
  思考的同时我也这样实践着。那次运动会,看着小李和年级的精英们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听着他爽朗的笑声,一股发自内心的温暖不由涌上心头:原来,站在学生的角度鼓励学生,可以让生命如此灵动、丰盈。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以诚恳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形成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如果你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的心灵,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教育果实,我坚信这一点,并且正在努力实践着。
其他文献
摘要: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向是学校教育中的老大难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发现后进学生的优势潜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用微笑教育,使后进学生成为自我控制的主体;因势利导,唤发后进生自我教育的潜能;家校合作,加强后进生自我教育的信心;及时激励,真正实现自我教育。  关键词:自我教育;后进生;培养;微笑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
期刊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名言,要想身体健康,就要经常参加运动。小学生,处于青少年期,是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阶段,更需要运动。上好體育课,学习有关的体育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术,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的身体练习,就会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促进身体各系统的新陈代谢,而往往忽略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在体育教学中我尝试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抓住适当契机,对学生进行好心理索
期刊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多年的从教路,让我感受到真爱给教育带来的无穷魅力。当可爱的淘气包或是靓丽的小姑娘亲切地叫着“王老师、王老师”,那种甜蜜的幸福就会洋溢在心头。作为班主任我要无私的去爱这些孩子们,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洒满爱的种子,和他们共享甜甜的幸福。  一、生活中浸润爱  我一直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低年级的孩子们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渴望老师的关注和爱。为此,我把满满的爱浸
期刊
摘要: 班主任老师面对班级中的特殊学生,要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艰辛用心去教育。1、耐心倾听,加强沟通。2、關心了解,扬长避短。3、爱心鼓励,每天自评。4、偏心协议,特殊对待。  关键词:耐心;关心;爱心;偏心  “老师,您让我去四楼楼顶吧,让我从上面跳下来摔死得了!”这句话出自我刚接一年级时的一名小男生的口中,两年过去了,可它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那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天
期刊
一、活动设想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天面对的各种问题和压力,会让他们产生很多的烦恼和不安,本应快快乐乐的脸庞,却总是愁眉紧锁,有的甚至产生了心理疾病,  他们急需寻找一种方法,解决这种状态。本节活动课就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处理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做自己美好生活的主人。  二、活动目标  (一)通过本节活动课,学生能够知道:快乐不是
期刊
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保障,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处理问题时也需要巧妙的方式,本文通过两个小案例描述了对一个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教育过程。  关键词:师生关系  元旦联欢时,某班在唱完歌后向台下的观众撒巧克力,小春幸运地从地上捡起一块。他拿着巧克力走到我跟前,打开。这块巧克力分为两小块,其中的一块儿给了我,另一块儿给了旁边的语文老师。我感动至极,因为我已经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
期刊
摘要: 幼儿的一日生活是由入园、离园、进餐、睡眠、喝水、入厕、学习、游戏等各种活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过渡环节相当于活动的中转“驿站”,是衔接、休整阶段,它是非正式的,是闲散的,自由活泼的。过渡环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隐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兴趣发展组织不同的游戏活动,以丰富幼儿对过渡环节的体验,发挥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同时让过渡环节真正成为其他环节的衔接与铺垫。本文首先
期刊
摘要:特殊的孩子背后存在着特殊的原因,若从特殊的原因去看特殊的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经历去浇灌这样的“带刺的花朵”,在我们的用心呵护下,总有一天,这样的花朵会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他也盛开地同样艳丽多彩!  关键词:用心;呵护;等待;特殊的礼物  学校就是一个大花园,而我们的学生就是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朵。在这些花朵中也有一些“带刺的花朵”,他们需要我们花费更多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气氛的优劣直接作用于学生,它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教师在上课时,有必要在教学中营造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塑造良好的课堂纪律,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营造动静结合的课堂,都是我们教师营造课堂心理氛围应该注意的工作。  关键词:课堂心理气氛;良好师生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呈现出立体化趋势,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
期刊
摘要:由此我们确定了“初中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行动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试图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提高干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心理辅导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健康”新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