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档案学科在机构建设、学科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课题立项、科研成果、教材编写、学术交流以及对地方科技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与全国相比,福建省在档案管理实践方面成绩显著,但学科研究队伍、研究质量、研究经费、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十二五”期间,福建省档案学应争取实现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程度及学科发展特色的提升。学科建设主要可以从六方面首手:一是针对问题,制定档案学发展政策与规划;二是培养人才,加强档案学研究队伍建设;三是坚持问题意识,提升档案学研究质量;四是强调特色意识,树立档案学研究的亮点;五是多方筹措,增加研究经费投入;六是扩大交流,加强闽台及国际合作。
[关键词] 档案学 学科发展 福建省
0 引言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记忆,担负着维护历史真实、实现社会管理的使命。在欧美等国家档案事业迅猛发展的时候,盛世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技术发展,档案工作得到了各行各业的重视。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档案学界已完成了档案学科体系的基本构建。在新的社会环境、技术条件下,档案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带来了崭新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新型文件、档案以及新的管理方式,和谐社会的理念带来了开明的政治,使档案事业从官方走向民间。在这种背景下,福建省的档案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报告将在综述我国档案学科进展概况的基础上,对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归纳出福建省档案学科的研究特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建议。
1 我国档案学科进展概况
近年来,国内外档案学科有了长足发展,档案学逐步成熟,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国家档案局倡导的“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利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三个体系思想指导下,主要研究领域的进展概述如下:
1.1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档案学三大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来源原则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又被“重新发现”,国内外的档案专家对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l时代适用性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澳大利亚学者阿普沃德提出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此相关的电子文件全程管理思想、前端控制思想都为学术界所肯定,档案部门实质性地介入了文件管理阶段;传统的鉴定理论渐渐从微观走向宏观,更好地适应了电子时代的档案管理需求,鉴定工作也开始前移。档案学三大基础理论的发展促使文书与档案管理实现无缝链接。在这一方面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黄霄羽的《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潘连根的《义件与档案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傅荣校的《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透视——基于效益和效率思路的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等。
1.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直是档案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学者们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途径及策略进行了重点研究。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规划、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政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他门类(城建、家庭、医院、旅游、学位等)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是当前研究的主体。从研究现状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研究对象有所拓展:已逐步从单纯研究档案信息开放与开发扩展到同时将政府信息开放与开发;开发利用及服务的内容有所深入:已经从“传统档案服务”发展到“知识服务”;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有所变化:已经从“档案保管员”发展为“知识提供者”。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进程的加快,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现行文件开放服务、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为民生服务等均得到了充分重视。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陈永生的《档案合理利用研究:从档案部门的角度》(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周毅的《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研究》(群言出版社,2007年)等。
1.3 电子文件管理研究进展
电子文件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近年来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的重点。前期主要探讨了电子文件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及其对传统档案学理论(尤其是来源原则、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档案鉴定理论)的影响,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问题,电子文件的归档、维护和开发利用,在前端管理和全程管理方面达成了共识。关于电子文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早期代表性成果是冯惠玲的《电子文件管理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和刘家真的《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6年)。近年来,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方向的研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档案学科领域在这方面的成果也越来越深入。近期的研究热点有:电子文件的管理机制、体制、顶层设计、机制研究、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建设、模式探讨等问题。近期的代表性成果有:冯惠玲的《中国电子文件管理: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点项目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这也是中国档案学科领域首次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点决策咨询项目的资助)、《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刘家真的《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科学出版社,2009年)和王萍的《电子档案著录标准及其应用》(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这方面国际交流也不断增多。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07年、2009年分别主办了“电子文件管理国际前沿研讨会暨InterPARES3中国项目组启动会议”和“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标准化问题是长期热议的主题。由于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其安全性倍受关注,为了保证人类记忆的长久保存,关于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受到了特别重视,冯惠玲的《电子文件风险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
1.4 数字档案馆及档案信息化研究进展
数字档案馆是互联网的产物,它在中国的发展早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势头良好。近10多年来,档案学界对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主要包括数字档案馆的定义、特征、功能定位、关键技术、数字化馆藏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问题,其中也会涉及电子文件在数字档案馆的管理问题,与上文的研究有交叉。近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朱小怡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科委局管基金项目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薛四 新的《档案馆信息化与档案管理变革:数字记忆之思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王芳的《数字档案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姚乐野、蔡娜的《走向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此外,还有一些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傅荣校的“作为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式研究”(2006年)、张照余的“基于VPN技术的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构建”(2006年)、金波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2008年)、刘越男的“我国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策略与模式研究”(2009年)、赵豪迈的“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模式与策略研究”(2009年)、程妍妍的“中国数字档案馆的基本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201 1年)。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还不够广泛,在实践中观望徘徊的现象仍然存在。
1.5 档案法规政策研究进展
现代各国普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国家档案事务,档案法规政策研究也相应发展。我国的相关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以后成为热点,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学者们主要探讨了档案法规体系结构、档案立法(包括国家管理的档案范围,公民保护和利用档案的义务和权利,档案工作领导体制和组织原则,各类档案机构的法律地位与职责,各项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开放、公布和利用的制度,档案所有权形式,违反档案法规条款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档案法的修订等)、档案执法、档案法的守法教育等问题。近年来研究档案法规政策方面的代表作有:施懿超的《档案法理论与实务》(重庆出版社,2002年),潘玉民的《档案法学基础》(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朱玉媛等的《档案法规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在现行文件开放问题、《档案法》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保密法》、《著作权法》等法规的协调问题得到重视后,相关的研究快速跟进,代表性的成果和项目有:周毅的《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研究》(群言出版社,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权利全面保护背景下档案资源开放与开发问题研究”(2008年)、陈忠海的《档案立法思想与原则研究》(2007年)、张世林的《档案所有权理论与实践研究》(2008年)、李扬新的《以责任为导向的档案开放利用政策评价与设计研究》(201 1年)等。
1.6 档案学科发展与学术评价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档案界在档案学的对象、学科属性以及体系等学科“元问题”都投入了一定的关注,但尚不系统。近年来,我国档案学界在档案学科发展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比较有影响的成果是:胡鸿杰的《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陈甜1芬的《档案学范式的历史演进及未来发展》(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王协舟的《基于学术评价视域的中国档案学阐释与批判》(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任越的《基于主体认识视角的当代中国档案学术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等。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档案学者对自身学科的研究更进一步,这本身也是对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
1.7 其他研究进展
除了上述方面之外,在档案学的其他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一些代表性成果。例如,在档案史学方面,有丁海斌等人的《中国科技档案史》(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梁继红的《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赵彦龙的《西夏文书档案研究》(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在文件与档案标准化方面,有安小米的《基于ISO15489的文件档案管理核心标准及相关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年);在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方面,有张斌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年)、徐拥军的《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覃兆刿的《企业档案的价值与管理规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在档案保护技术方面,有周耀林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在档案职业研究方面,有胡鸿杰等人的《档案职业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等等。此外,由于馆藏建设是各级档案馆面临的现实任务,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各档案馆都在追求数量丰富、结构合理的档案馆藏,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在新的时期有新的任务。基层档案部门对特色档案、民生档案、新型载体档案、馆藏档案分级管理、馆藏档案数字化等问题日益关注,现行文件的收集也纳入了档案馆工作任务,档案馆还增强了与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护部门的合作,馆藏体系不断优化,档案馆的存史功能得到了充分展现。这方面的实践成果比较丰富。限于篇幅,不胜枚举。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档案学的研究深度,完善了档案学科体系。
2 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现状
2.1 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现状调查
在福建省档案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档案学科在机构建设、学科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课题立项、科研成果、教材编写、学术交流以及为地方科技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1.1 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机构概览
福建省的档案学科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较快发展。目前,福建省档案学会及其下属的省内地市档案学会、相关高等院校承担着大部分的档案学科建设工作。
2.1.1.1 福建省档案学会
福建省档案学会成立于1982年,业务主管单位是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档案学会是全省性的学会组织。福建省各设区市和部分县(区)都建立了档案学会,交通、国土资源、高校、科技和专业档案馆建立了行业性的档案学会,现有单位会员10个、分支机构4个、个人会员1466人,负责人4人,理事35人,常务理事9人。其中,个人会员中,男性470人,女性996人;高级技术职称132人,中级技术职称495人,初级技术职称432人,其他407人;厅级职务4人,处级110人,科级198人,其他1154人。根据档案职业的特点,从总体上看。福建省档案学会会员的性别结构上,女性比例较高,但这与全国的情况基本一致。职称结构和职务结构呈金字塔结构,相对科学。
福建省档案学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档案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档案业务和学科的发展;依照有关规定,编辑、出版、发行会刊、论文集和有关学术研究资料;协助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开展档案干部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普及档案科学技术知识;接受委托开展科技咨询论证、科技项目评估、科研成果鉴定与推广等科技评价活动;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提供档案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评选和奖励优秀档案学术研究成果和优秀人才,表彰在学会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 单位会员及其工作人员;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为会员提供服务;组织会员参加中国档案学会、福建省科协、福建省社科联的学术活动,开展同省外档案学术团体和档案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
近30年来,福建省档案学会积极组织广大会员和档案工作者开展档案学研究,在促进我省档案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内部资料性会刊《福建档案》成为福建省档案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学会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研究成果评奖活动,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主题大多围绕我省档案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了档案学科研究的发展。为表彰、激励、调动档案工作者从事档案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档案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福建省档案学术水平,福建省档案学会还出台了《福建省档案学优秀论文评选办法》,每两三年组织一次档案学优秀论文评选,在历届的论文评选中涌现了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福建省档案学会在促进闽台档案学术交流合作方面也有作为:2007年,由中国档案学会等主办的第16次“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在福建省召开,福建省档案学会承担了大量的工作;2011年1月,福建省档案局与台湾政治大学在福州联合举行“海峡两岸档案馆数字化服务的现状与前瞻论坛”,两岸档案々家、学者就福建、台湾两地档案馆数字化的现状、发展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2.1.1.2 高等院校
在高校,档案学科主要依托在相关专业谋求发展。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的档案学系已成为福建省档案学科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我省高等院校中唯一设有档案学本科专业和拥有档案学硕士学科点的单位。该系创办于1985年,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于2006年设立了档案学硕士点,现有档案学专业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实验员1人。立足于培养具有档案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技能与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能适合在党政机关团体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办公室、信息管理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等从事档案信息管理、政务信息系统的设计、维护、信息技术开发等方面上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创办以来,福建师范大学档案学系为本省输送了大量具有较高档案信息管理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各高校的秘书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多涉及档案学科知识;专门档案方面的学科知识则常常挂靠在相应的专业,如科技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等等,这种现状突出体现了档案学科的交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
此外,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档案部门承担着大量的档案学科研究工作,他们在推动档案学科发展中起着实践创新的积极作用。
2.1.3 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状况概览
报告课题组主要从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及获奖情况、图书出版及论文发表情况以及主要作者及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对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概况作了调研。
2.1.2.1 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及获奖情况
从2000年至今(截至2011年7月10日),福建省档案学科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项,获得国家档案局立项23项,福建省科技厅立项3项,福建省社会科规划立项2项,福建省科协决策咨询研究项目1项;福建省档案系统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11项,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l项。
2.1.2.2 图书出版及论文发表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由福建省研究人员编著出版的档案学科各类图书共75部。其中,专著7部,教材6部,正式出版编研成果54部,档案馆指南、简介、名录或利用档案撰写的报告文学等其他出版物共8部(数据来源: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检索日期:2011年7月11日)。
1979年至今,福建省研究人员发表档案学论文数量大,140
2012年第1期(总第61期)仅以核心期刊为据,福建省研究人员在档案学类中义核心期刊上共发表448篇(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检索开期:2011年5月25日),其中不乏在业内有一定影响的专著和论文。
2.1.2.3 主要作者及主要研究领域
我省1979年以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448篇论文中,发文量5篇以上的前19位的作者(含非第一作者发文)按发文量顺序依次为:黄项飞26篇,主题比较丰富,涉及档案馆管理、私人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等内容;杨立人20篇,以档案法学研究为主;陈祖芬18篇,涉及元科学研究、梢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管理和档案职业等内容;黄志勇17篇,以档案行政处罚和档案文化研究为主;朱义15篇,以档案业务研究为主;林真14篇,涉及档案宣传、档案教育培训l和档案开发利用等内容;丁春梅14篇,以古代公文研究为主;连成叶14篇,以档案保护、档案教育和学科建设研究为主;王运彬11篇和王小云8篇,涉及用户需求、档案信息质量、档案与文化遗产等内容,多为合写;罗滦11篇,以档案法学和外国档案事业为主;樊如霞9篇,以档案编研和档案文化为主;林传祥9篇,以档案编研、档案宣传为主;邱宗灿7篇,以档案业务研究为主;钟文荣6篇,以档案信息公开研究为主;黄建峰6篇,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主;翁勇青6篇,以档案业务研究为主;陈永成5篇,以档案信息和档案事业发展为主,邓达宏5篇,以企业档案建设为主。
2.2 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阶段划分
在档案学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图书出版的数量是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其变化可将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的初步建立阶段(1980年~1990年)。1980年福建档案局郑建发表的《磷化铝熏蒸杀虫法》,是福建省最早发表在档案学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之后的10年里,我省科技人员在核心期刊只发表了11篇论文,如李金荣的《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档案业务指导上作的一些设想》、金水的《关于案卷式样和排放问题——档案装具改革的一点意见》,孙碧如的《工艺美术档案的特点与管理》,翁永青的《“文革档案”真伪析——对“文革档案”的再探讨》。该时期讨论热点是档案学基础理论,探讨关于档案业务工作中指导实践的理论。
第二阶段是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档案学科逐渐发展,福建省档案人员相继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虽仅有95篇,但已经有了较大进步。这一时期探讨了档案保护技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人才培训、档案工作与生产力的关系等问题。
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步入蓬勃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成倍增长,达到342篇。这一时期档案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研究方向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档案基础业务、馆藏建设、档案信息化与网站建设、档案开放与利用、电子文件、档案法、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职业、企事业单位档案、档案史、档案教育与档案教学、档案保护、档案编研、档案与文化、元科学及学科建设等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上都有较大突破。 2.3 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特点及优势
从现有的发展状况看,福建省档案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研究主体上,理论界与实践界合力推进学科发展。福建省档案学科的核心研究队伍、发表论文数量显示档案局馆与高校平分秋色,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核心期刊调查出的发文量前19名的作者中,11人来自档案实践部门,8人来自高校。这与全国范围内的档案学研究主体在高校的现状有所不同,说明福建省实践部门在档案学科研究上已有了坚实的基础,并具有一定优势。
二是在研究成果上,既顺应总体趋势,又具有自身特点。从研究成果上看,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成果涉及档案学科领域广泛,包括档案业务与馆藏建设、档案开放与利用、档案法、档案史、学科发展、档案教育与档案教学、档案保护、档案编研、档案与文化(遗产保护)、电子文件、档案信息化与网站建设、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职业、企事业单位档案、档案馆管理以及其他与档案工作有关的各种问题。其热点研究对象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热点基本一致,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福建省档案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取得了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比较突出的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有: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电子文件、档案编研、档案开放与利用、档案保护、档案法规与标准。此外,在档案史、档案与地方文化建设、档案学科发展研究领域也有新的突破。具体如下:
2.3.1 档案资源建设
福建省馆藏档案不断增加,档案资源建设领域不断拓宽,民生建档实践卓有成效。2003年,厦门市档案馆、厦门市档案学会的“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研究”获得福建省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2005年,黄珊的“闽台地震档案数据收集”获横向项目立项。“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达1271.8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48.1%,馆藏资料124.4万册,比“十五”末增长41.1%。开放案卷级、文件级档案目录958.8万条,比“十五”末增长35.5%。创建市、县(区)国家一级档案馆5个、国家二级档案馆18个。全省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项目(二期)和馆藏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取得新成果。档案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顺利完成。近年来,长期坚持依法有计划地接收机关、企事业单位到期档案,加大对重大活动档案、名人档案和地方特色档案的接收、征集力度;以省委办公厅名义下发通知,开展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领导干部个人留存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主动与省纪委、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协调沟通,明确了公务礼品归档工作意见。省档案馆开展全省馆藏珍贵档案评选活动,有40项档案文献人选《福建省首批珍贵档案文献名录》。福建“侨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宁德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印发《宁德市重要声像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移交试行办法》和《宁德市名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龙岩市档案局联合市政协、市委宣传部等开展“龙岩记忆”老照片和重要资料征集活动;建立健全相关档案收集机制,打造经济建设、红色老区、客家文化三大档案工作品牌。厦门继续做好“厦门国际马拉松”、“台交会”等重大活动声像资料的收集工作。泉州收集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各类档案资料近3000件(张)。南平建立地方特色、重大活动等12个专题档案资料及其目录。莆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及开发利用工作。漳州市档案馆购置《台湾文献汇刊》七辑100册。石狮市档案馆在《石狮日报》推出“121述档案·追忆石狮文明历史”专栏,开展“口述档案”征集工作。宁德市档案馆抢救整理一批南宋景定、明朝天顺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契约文书档案。
2.3.2 档案信息化
福建省的档案信息化工作长期走在全国前列。福建省档案局(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述筛选的福建科技人员发表的448篇核心期刊论文中,有45篇文章与档案信息化问题直接相关,占总数的10%,这说明福建省档案界对档案信息化的关注度较高。早在1993年,福建省委办公厅计算机辅助文书档案管理系统就获得了福建省档案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福州海关的“计算机文档管理系统”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四等奖和福建省档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年,福建省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正式列入“数字福建”的工作计划,档案分布式基础数据库被确定为福建省统计、地质、测绘、气象、档案五个基础数据库之一。福建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福建省档案信息化工作研究成果丰富,福建省档案局主持的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研究项目在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评选中获奖:2004年,“福建省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获得一等奖;“福建省档案信息资源库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获得三等奖;2009年,“国家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二等奖;2010年,“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等级化保护制度与安全体系的构建研究”获得二等奖。这项工作也带动各基层单位的档案信息化研究。2006年,福建省电力公司的“分布式电力数字档案馆方案研究”获得福建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2006年,南陈永成、黄建峰撰写的々著《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2009年,连成叶的“电子政务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这是我省档案界首次获得省社科项目立项。2003年、2005年,福建省档案学会分别在厦门、泉州召开了主题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福建省第二届、第三届青年档案学术论坛。
“十一五”期间,福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实践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是福建档案学科发展的重要实践成果。全省28家综合档案馆完成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项目建设,22家通过了项目初步验收,并通过政务信息网络为各级政务网接入单位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完成文件级目录数据3843万条,其中68家综合档案馆完成三个阶段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任务。全省共完成重要档案数字化转换建库1 374万页、照片档案扫描建库104616张、录像档案769盘、录音档案1139盘。目前全省共发布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191个,初步实现已开放专题档案的全文查询和网上在线利用。经过多年发展,福建省档案馆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形成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档案馆工作体系,为档案的开放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做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同时,福建省档案局还重视科学普及工作,陈永成主编的《档案信息化知识读本》2003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2.3.3 电子文件
福建省电子文件研究是伴随着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深入的。2003年,福建省电力公司的“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及管理系统”获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2006年,福建省档案局的“国家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中心可行性战略研究”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 技成果二等奖;2006年,福建省档案局丁志隆、黄建峰、肖海婴、周琴和郑志荣共同撰写的《福建省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数据接收中心基本建设思路》(《中国档案》2006年第12期)一文集中展示了福建省电子文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2007年,福建省档案局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传输报送系统”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2009年,福建省档案局、福建师范大学盈峰信息技术学院的“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接收流程设计及接收数据检验策略研究”获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2010年以后,国家档案局加大了对电子文件安全策略研究的支持力度,福建省档案研究人员也紧跟形势。2010年,福建省档案局、福州大学的“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安全保护模式的研究”,福州大学、福建省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安全保护体系的构建”、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市档案局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研究”2011年,福建省档案局“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建设研究”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近几年,福建省电子文件方面的研究角度涉及电子文件的管理流程问题、证据可采性问题、基本建设思路问题等。福建省电子文件管理仞见成效。通过福建省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线利用服务平台,实现梢案目录数据报送在线化,已接收20多万条目录数据;同时,档案登记工作通过福建省级网上审批受理发布平台和福建省级网上审批办理平台也实现了在线办理的正常化。
2.3.4 档案编研
福建省在档案编研理论与实践上都有较丰富的成果。从理论研究上看,2004年,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樊如霞的“档案编研社会化问题研究”获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立项,2004年11月,其研究成果《档案编研社会化论》一书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从编研实践上看,国家图书馆版本书库检索数据表明:福建省从1983年至今(检索日期2011年7月11日)正式出版编研成果54部,内部刊印的编研资料尚无统计数据。这些编研成果包括各种文件汇编、政治经济文化史料选辑、专题图集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福建省宝贵的历史记忆,为编史修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其中,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清木教案(第六册),英国议会文件选泽》一书获得了“十五”国家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中华书局,2006年)。一些内部刊印的编研成果也成为了重要的地方史料,例如:福州编辑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资料汇编》、泉州编辑的《泉州改革开放30年重要文献选编》、莆出编辑的《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
2.3.5 档案开放与利用
福建省向来重视档案开放与利用服务工作。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都颇为丰富。在理论研究方面,福建省档案局科技项目对这一研究内容加大了支持力度:2003年,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机关档案向社会提供利用问题研究”获批立项;2004年,福建社会科学院的“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研究”获批立项;福建省档案局法制处的“档案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研究”获批立项,该项目于2007年获福建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奖;2004年,福建省档案局鉴定整理处的“福建省档案信息开放研究”获批立项。
档案公共服务成果丰硕。依法开展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利用服务,开放馆藏档案255.2万卷(件),提供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305.6万卷(件)次,接待利用者108万人次。福建省档案学会刊《福建档案》开辟了“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各级档案部门编辑出版档案书籍262种、2900多万字,举办各类档案展览124个,参观人数45.1万人次。福建省档案馆馆藏《国货调查录》(1920年编印)中有关福州脱胎漆器参加1915年美国巴拿马世博会的档案文献人选“世博档案·中国记忆”展览。21件馆藏世博档案文献、照片收录《福建与上海世博》一书。中央电视台、《中国档案报》和省内主流媒体分别对馆藏世博档案进行报道。省档案局(馆)编辑出版《福建晚清民国报纸刊头集萃》书籍,举办《梦的海滩——福建滩涂摄影展》,筹备完成《八闽大爱铸金彭——福建省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重建纪实档案图片展》展纲编写和展品制作等工作。
档案网站建设不断发展。改造升级了“福建省分布式档案网站系统”,有效推进了各级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公开发布;组织开发“福建省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管理系统”并在互联网上开通投入使用,截至2010年底,访问量达789165人次,提供政府公开信息目录67734条;全省在互联网上发布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191个,初步实现已开放专题档案的全文查询和网上在线利用;开发完成公共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公共档案信息“一站式”共享服务,初步建立福建“网上公共档案馆”。积极举办涉台档案展览、学术论坛、纪念活动等,推动闽台档案合作、学术交流和人员往来。档案服务不断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延伸,档案工作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2.3.6 档案保护
在448篇核心期刊论文中,有25篇涉及档案保护问题,且都属于较有质量的文章。其中的主要作者是连成叶。连成叶教授长期从事档案保护技术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论文《档案修裱技术理论探讨》(《档案学通讯》1992年第4期)1997年获得中国档案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档案保护领域,连成叶获得过3项福建省教育厅课题,包括:“照片档案的管理与保护”(1999年)、“新型载体档案保护研究”(2001年)、“数字信息档案保护研究”(2003年)。近年来,福建省档案界档案保护标准、修裱技术、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缩微胶片的保护、载体的耐久性问题、各种杀虫法、档案异地备份、档案保护技术学科建设等问题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工作中,电子文件的安全问题也倍受关注。“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被列入《福建省“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南闽档[2011]23号文发布)。
2.3.7 档案法规与标准
档案法规与标准这个研究方向在福建省的高校和实践部门都有研究者,他们围绕档案法规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为理顺档案法律关系,在立法、执法、法律监督等各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从核心期刊调研结果可知:福建省大时县档案馆的黄志勇、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的教师杨立人和学生罗滦是这个领域的主要作者。其中,黄志勇在档案行政处罚问题方面的研究较为典型,通过进一步检索发现,仅1997年至2005年间,他在这一领域正式发表(含非核心期刊)的论文就达38篇。此外,2006年,钟义荣的“信息公开与档案部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获得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立项。长期以来,福建省各级各类档案部门不断地完善法规, 依法治档,在档案法规与政策的立法和执法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福建省已出台《福建省档案条例》、《福建省各级机关档案窒定级工作管理办法(闽档[1996]28号)》、《福建省开发区档案管理实施细则(闽档监[1997]58号)》、《福建省建设项目(工程)竣工档案验收细则(闽档[1993]60号)》、《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闽档[2000]15号)》等。福建省已将《福建省档案条例》修订工作纳入立法计划,将制定《福建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福建省国家档案馆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实施办法》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档案法》为核心的福建地方档案法规和规章体系初步建立,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局面基本形成,社会档案法制氛围进一步浓厚。
2.3.8 其他研究优势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研究优势以外,福建省档案研究人员在其他领域也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但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尚未形成合力,例如:档案史的研究大多限于高校教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的丁春梅教授相当突出,她主要以古代文书档案为主要研究方向,从2000年至今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4篇。2005年,丁春梅的“清代中琉关系档案抢救与研究”获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立项,2007年9月,其研究成果《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研究》一书南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这方面的课题还有2001年樊如霞的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立项“古代档案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研究”。在档案与地方文化研究中,研究人员较多,但研究深度还有待提高,2011年,陈祖芬的“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获国家社会基金项目课题立项,是我省在档案与地方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此外,档案学元科学和学科建设研究是档案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福建省在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是陈祖芬的《档案学范式的历史演进及未来发展》,前文已述。
2.4 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全国的档案学科发展研究现状比较而言,福建省在档案管理实践方面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如学科研究队伍相对薄弱、分散,研究质最有待提高,研究经费不足,对外交流与合作不够等。
2.4.1 学术研究队伍问题
福建省档案学的学术研究队伍主要存在着分散化的问题。高校与档案局(馆),企事业单位与档案局(馆)在研究中缺乏深入的合作。以研究团队形式申报重大项目或出版有影响力成果的团队只在福建省档案局。其他局馆或者高校的学术研究队伍大多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这势必影响档案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稳定的学术研究团队的缺失是影响福建省档案学研究上水平和形成重大问题攻关能力的重要原因。
2.4.2 学科研究质量问题
目前,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领域已经相对广泛,但存在着一定的跟风现象,人云亦云,缺乏创新,缺乏地方特色、行业特色,不少研究人员并没有做到扬长避短。课题组通过在基层档案部门访谈调研发现:有些档案工作人员是为了评职称在做研究,因此,对课题不加选择,靠拍脑门想课题,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福建省档案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
2.4.3 学科研究经费问题
福建省档案学研究的经费仍处于较低水平。从目前科研课题的立项情况看,大部分的研究经费来源于国家档案局和福建省档案局,省部级项目偏少,历年的省科技项目和省社科项目一共只有5项,国家级项目更是凤毛麟角,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也明显缺乏。在这一点上,福建省离全国其他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
2.4.4 学术交流与合作问题
福建省档案界虽然进行过一些学术交流,尤其是在闽台档案合作交流方面有所贡献。但从数量和频次上看,还处于较低的状况,较少承办全国性、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从质量上看,虽然历次研讨会的组稿编辑都要对提交的论文进行筛选,但仍然难免有一些文章存在质量问题,从而影响交流的质量。
3 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建议
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都已经进入了“十二五”,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提高福建省档案学科的综合实力,使我省的档案学科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对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3.1 福建省档案学发展思路
福建省档案学科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的总体思路是: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立足福建、面向闽台、辐射全国,发展具有福建特色的档案学科。具体思路是:坚持以应用为主的学科研究导向,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具有福建特色的档案学科体系和重点研究领域。
3.2 福建省档案学发展目标
在福建省档案学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争取实现三个提升目标:一是研究成果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提高,相关课题立项和获奖的级别都有较大提升,福建省档案事业的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程度进一步提升,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术团队的从业背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凝聚力更强,个体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三是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的特色更加突出,使福建省的档案学科真正做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为闽台经济文化交流服务。
3.3 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措施
福建省档案学科应该在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下进行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是档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对地方经济建设和档案学科建设而言,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地方经济发展是档案学科建设的宏观环境因素,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档案学科的发展。福建省档案学学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社会对该学科的需求与该学科对社会的可能供给之间依然存在供不应求的矛盾。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无论对档案研究机构还是实践部门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福建省档案学科目前还没有成为省级重点学科,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仅拥有档案学硕士点,档案学科的综合实力还有待提升。加强学科建设,主要可以从学术队伍、研究质量、经费投入、学术交流等方面人手。
3.3.1 针对问题,制定档案学发展政策与规划
在国内外档案学发展大背景下,针对档案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档案学发展规划是必要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应从总体上对福建省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科的合理发展。其中包括: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问题,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拨政策问题,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问题,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发展规划是福建省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它是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每五年或十年应制定一次。应当做到既要重视国内外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组织重大问题的联合攻关;又要注意符合福建省情的档案工 作的整体发展。制定福建省档案学的发展规划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福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已有了坚实的基础,在新规划的制定中,应当强调这方面的工作,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整体推进,分布实施,统筹规划。加快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分阶段设定目标,完成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项目建设任务;加强档案信息利用服务体系建设,及时把开放档案信息以各种形式提供社会利用,大力推进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优化政府公开信息查询平台;建立健全档案信息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同时要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科学研究,鼓励各级档案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研究档案信息化科研课题,提高档案信息化科研水平。
3.3.2 培养人才,加强档案学研究队伍建设
出现学术研究队伍分散化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不同研究领域、研究专题或研究方向上缺少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福建省高校的档案研究人员数量不多,每位研究人员各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在前义已述。而各档案局(馆)里,公务员制度改革后,属于公务员编制的档案人员不再有职称要求,没有了职称压力,也使得部分研究人员失去了研究的动力,这样就更难产生学科带头人。今后,应不断加强福建省档案学科的研究队伍建设,集中优势人才的力量。福建省档案学会可以发挥学会优势,鼓励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到学科研究与建设中。原则上,在建设学术队伍时,要注意这支队伍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的科学合理。在学科内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年龄结构的合理化、学科梯队的合理化基础上,遴选学术带头人,建设学科发展团队。提高档案学教育层次,以解决档案学研究深度问题;拓展档案学教育对象,以解决基层档案人员素质问题。此外,福建省档案学科队伍还可以与台湾建立广泛联系与交流。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还可以进一步扩大。重点针对福建省需要来确定档案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定位和特色,研究制定适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的档案高级人才培养方案。
3.3.3 坚持问题意识,提升档案学研究质量
学科研究质量是学科发展的重点,档案学研究质量的提升从总体上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努力。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应当强调问题意识,鼓励学术争鸣。“问题”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并且使研究问题本土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福建省情,赋予档案学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在学术争鸣中进发学术火花,成就创新观点。在档案学研究中,应当自觉关注社会上与档案工作有关的重大问题与热点问题,同时将进行档案学科体系的建构,解决档案管理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要靠档案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近年来,倍受关注的档案学科一般问题有:加强档案技术创新,在社会信息化进程开展档案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例如: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化、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实践、数字档案馆问题、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电子义件管理问题等;面向全社会的档案信息资源保存与开发利用问题,例如档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配套建设研究,基于民生的档案管理研究、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应对机制研究等;在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过程中,探讨跨学科交义问题,如与历史学、秘书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人类学、义化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融合;对传统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档案鉴定理论、档案开放服务与利用理论、档案检索理论、公共档案馆理论等。
3.3.4 强调特色意识,树立档案学研究的亮点
研究具有福建特色的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树立福建省档案学研究亮点的重要方面。应当突出档案学科发展的特色意识,凝炼学科发展方向,提高科研竞争力。要注意突出福建省的地方特色,从福建的内外部环境出发,准确定位,集中省内档案界的优势力量,优先发展具有福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如福建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必然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珍贵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闽台经济文化交流档案、侨批档案等主题。
3.3.5 多方筹措,增加研究经费投入
在现有建设的基础上,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和高校应当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学术队伍与人才培养、引进、学术交流,专业实验室改造与建设以及网上科技资源和图书资料建设与订购。要鼓励研究人员积极申请科研项目立项,对获得国家、省部、厅、市各级科研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支持;还应当建立科研工作奖励机制,对于取得优秀研究工作成绩的,如获得科研奖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等,可以建议相关单位给予一定的科研奖励。
3.3.6 扩大交流,加强闽台及国际合作
福建省要加强与全国档案界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经常性地在业内会议上展示成果,培养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档案科研专家,积极参与国家甚至国际研究计划,提高福建省档案学研究的竞争力。争取多主办国际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和研讨班。还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档案学专家、学者到福建访问、讲学;要加强横向联合合作,解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问题,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或者设立开放课题,吸引省内同行专家、学者来福建参加联合攻关或具体承担合作科研任务。
在推动闽台档案文化合作与交流方面应当多下功夫。要积极组织开展与台湾地区档案界的交往,推动闽台档案文化合作、学术交流和人员互动。发挥“五缘”优势,广泛收集征集反映闽台关系的档案资料。推进闽台合作,共同摧理、编纂一批体现祖地文化、闽南义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的档案文献史料,进一步增强档案义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纽带作用,服务两岸和平发展。开展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闽台合作领域的建档服务工作。
学科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打破部门壁垒,又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发挥福建省档案学会的关键作用,整合全省优势力量,争取在学科建设理念、学科体系、学科内容、学科研究方向和学科建设体制与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
[关键词] 档案学 学科发展 福建省
0 引言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记忆,担负着维护历史真实、实现社会管理的使命。在欧美等国家档案事业迅猛发展的时候,盛世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技术发展,档案工作得到了各行各业的重视。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档案学界已完成了档案学科体系的基本构建。在新的社会环境、技术条件下,档案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带来了崭新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新型文件、档案以及新的管理方式,和谐社会的理念带来了开明的政治,使档案事业从官方走向民间。在这种背景下,福建省的档案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报告将在综述我国档案学科进展概况的基础上,对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归纳出福建省档案学科的研究特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建议。
1 我国档案学科进展概况
近年来,国内外档案学科有了长足发展,档案学逐步成熟,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国家档案局倡导的“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利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三个体系思想指导下,主要研究领域的进展概述如下:
1.1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档案学三大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来源原则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又被“重新发现”,国内外的档案专家对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l时代适用性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澳大利亚学者阿普沃德提出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此相关的电子文件全程管理思想、前端控制思想都为学术界所肯定,档案部门实质性地介入了文件管理阶段;传统的鉴定理论渐渐从微观走向宏观,更好地适应了电子时代的档案管理需求,鉴定工作也开始前移。档案学三大基础理论的发展促使文书与档案管理实现无缝链接。在这一方面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黄霄羽的《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潘连根的《义件与档案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傅荣校的《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透视——基于效益和效率思路的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等。
1.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直是档案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学者们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途径及策略进行了重点研究。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规划、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政策、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他门类(城建、家庭、医院、旅游、学位等)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是当前研究的主体。从研究现状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研究对象有所拓展:已逐步从单纯研究档案信息开放与开发扩展到同时将政府信息开放与开发;开发利用及服务的内容有所深入:已经从“传统档案服务”发展到“知识服务”;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有所变化:已经从“档案保管员”发展为“知识提供者”。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进程的加快,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现行文件开放服务、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为民生服务等均得到了充分重视。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陈永生的《档案合理利用研究:从档案部门的角度》(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周毅的《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研究》(群言出版社,2007年)等。
1.3 电子文件管理研究进展
电子文件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近年来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的重点。前期主要探讨了电子文件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及其对传统档案学理论(尤其是来源原则、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档案鉴定理论)的影响,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问题,电子文件的归档、维护和开发利用,在前端管理和全程管理方面达成了共识。关于电子文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早期代表性成果是冯惠玲的《电子文件管理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和刘家真的《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6年)。近年来,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方向的研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档案学科领域在这方面的成果也越来越深入。近期的研究热点有:电子文件的管理机制、体制、顶层设计、机制研究、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建设、模式探讨等问题。近期的代表性成果有:冯惠玲的《中国电子文件管理: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点项目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这也是中国档案学科领域首次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点决策咨询项目的资助)、《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刘家真的《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科学出版社,2009年)和王萍的《电子档案著录标准及其应用》(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这方面国际交流也不断增多。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07年、2009年分别主办了“电子文件管理国际前沿研讨会暨InterPARES3中国项目组启动会议”和“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标准化问题是长期热议的主题。由于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其安全性倍受关注,为了保证人类记忆的长久保存,关于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受到了特别重视,冯惠玲的《电子文件风险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
1.4 数字档案馆及档案信息化研究进展
数字档案馆是互联网的产物,它在中国的发展早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势头良好。近10多年来,档案学界对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主要包括数字档案馆的定义、特征、功能定位、关键技术、数字化馆藏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问题,其中也会涉及电子文件在数字档案馆的管理问题,与上文的研究有交叉。近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朱小怡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科委局管基金项目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薛四 新的《档案馆信息化与档案管理变革:数字记忆之思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王芳的《数字档案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姚乐野、蔡娜的《走向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此外,还有一些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傅荣校的“作为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式研究”(2006年)、张照余的“基于VPN技术的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构建”(2006年)、金波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2008年)、刘越男的“我国地方政府数字档案集中管理策略与模式研究”(2009年)、赵豪迈的“数字档案集中管理模式与策略研究”(2009年)、程妍妍的“中国数字档案馆的基本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201 1年)。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还不够广泛,在实践中观望徘徊的现象仍然存在。
1.5 档案法规政策研究进展
现代各国普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国家档案事务,档案法规政策研究也相应发展。我国的相关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以后成为热点,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学者们主要探讨了档案法规体系结构、档案立法(包括国家管理的档案范围,公民保护和利用档案的义务和权利,档案工作领导体制和组织原则,各类档案机构的法律地位与职责,各项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开放、公布和利用的制度,档案所有权形式,违反档案法规条款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档案法的修订等)、档案执法、档案法的守法教育等问题。近年来研究档案法规政策方面的代表作有:施懿超的《档案法理论与实务》(重庆出版社,2002年),潘玉民的《档案法学基础》(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朱玉媛等的《档案法规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在现行文件开放问题、《档案法》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保密法》、《著作权法》等法规的协调问题得到重视后,相关的研究快速跟进,代表性的成果和项目有:周毅的《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研究》(群言出版社,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权利全面保护背景下档案资源开放与开发问题研究”(2008年)、陈忠海的《档案立法思想与原则研究》(2007年)、张世林的《档案所有权理论与实践研究》(2008年)、李扬新的《以责任为导向的档案开放利用政策评价与设计研究》(201 1年)等。
1.6 档案学科发展与学术评价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档案界在档案学的对象、学科属性以及体系等学科“元问题”都投入了一定的关注,但尚不系统。近年来,我国档案学界在档案学科发展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比较有影响的成果是:胡鸿杰的《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陈甜1芬的《档案学范式的历史演进及未来发展》(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王协舟的《基于学术评价视域的中国档案学阐释与批判》(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任越的《基于主体认识视角的当代中国档案学术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等。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档案学者对自身学科的研究更进一步,这本身也是对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
1.7 其他研究进展
除了上述方面之外,在档案学的其他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一些代表性成果。例如,在档案史学方面,有丁海斌等人的《中国科技档案史》(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梁继红的《中国档案文献编纂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赵彦龙的《西夏文书档案研究》(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在文件与档案标准化方面,有安小米的《基于ISO15489的文件档案管理核心标准及相关规范》(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年);在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方面,有张斌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年)、徐拥军的《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覃兆刿的《企业档案的价值与管理规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在档案保护技术方面,有周耀林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在档案职业研究方面,有胡鸿杰等人的《档案职业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等等。此外,由于馆藏建设是各级档案馆面临的现实任务,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各档案馆都在追求数量丰富、结构合理的档案馆藏,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在新的时期有新的任务。基层档案部门对特色档案、民生档案、新型载体档案、馆藏档案分级管理、馆藏档案数字化等问题日益关注,现行文件的收集也纳入了档案馆工作任务,档案馆还增强了与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护部门的合作,馆藏体系不断优化,档案馆的存史功能得到了充分展现。这方面的实践成果比较丰富。限于篇幅,不胜枚举。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档案学的研究深度,完善了档案学科体系。
2 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现状
2.1 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现状调查
在福建省档案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档案学科在机构建设、学科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课题立项、科研成果、教材编写、学术交流以及为地方科技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1.1 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机构概览
福建省的档案学科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较快发展。目前,福建省档案学会及其下属的省内地市档案学会、相关高等院校承担着大部分的档案学科建设工作。
2.1.1.1 福建省档案学会
福建省档案学会成立于1982年,业务主管单位是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档案学会是全省性的学会组织。福建省各设区市和部分县(区)都建立了档案学会,交通、国土资源、高校、科技和专业档案馆建立了行业性的档案学会,现有单位会员10个、分支机构4个、个人会员1466人,负责人4人,理事35人,常务理事9人。其中,个人会员中,男性470人,女性996人;高级技术职称132人,中级技术职称495人,初级技术职称432人,其他407人;厅级职务4人,处级110人,科级198人,其他1154人。根据档案职业的特点,从总体上看。福建省档案学会会员的性别结构上,女性比例较高,但这与全国的情况基本一致。职称结构和职务结构呈金字塔结构,相对科学。
福建省档案学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档案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档案业务和学科的发展;依照有关规定,编辑、出版、发行会刊、论文集和有关学术研究资料;协助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开展档案干部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普及档案科学技术知识;接受委托开展科技咨询论证、科技项目评估、科研成果鉴定与推广等科技评价活动;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提供档案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评选和奖励优秀档案学术研究成果和优秀人才,表彰在学会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 单位会员及其工作人员;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为会员提供服务;组织会员参加中国档案学会、福建省科协、福建省社科联的学术活动,开展同省外档案学术团体和档案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
近30年来,福建省档案学会积极组织广大会员和档案工作者开展档案学研究,在促进我省档案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内部资料性会刊《福建档案》成为福建省档案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学会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研究成果评奖活动,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主题大多围绕我省档案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了档案学科研究的发展。为表彰、激励、调动档案工作者从事档案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档案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福建省档案学术水平,福建省档案学会还出台了《福建省档案学优秀论文评选办法》,每两三年组织一次档案学优秀论文评选,在历届的论文评选中涌现了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福建省档案学会在促进闽台档案学术交流合作方面也有作为:2007年,由中国档案学会等主办的第16次“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在福建省召开,福建省档案学会承担了大量的工作;2011年1月,福建省档案局与台湾政治大学在福州联合举行“海峡两岸档案馆数字化服务的现状与前瞻论坛”,两岸档案々家、学者就福建、台湾两地档案馆数字化的现状、发展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2.1.1.2 高等院校
在高校,档案学科主要依托在相关专业谋求发展。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的档案学系已成为福建省档案学科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我省高等院校中唯一设有档案学本科专业和拥有档案学硕士学科点的单位。该系创办于1985年,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于2006年设立了档案学硕士点,现有档案学专业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实验员1人。立足于培养具有档案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技能与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能适合在党政机关团体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办公室、信息管理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等从事档案信息管理、政务信息系统的设计、维护、信息技术开发等方面上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创办以来,福建师范大学档案学系为本省输送了大量具有较高档案信息管理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各高校的秘书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多涉及档案学科知识;专门档案方面的学科知识则常常挂靠在相应的专业,如科技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等等,这种现状突出体现了档案学科的交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
此外,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档案部门承担着大量的档案学科研究工作,他们在推动档案学科发展中起着实践创新的积极作用。
2.1.3 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状况概览
报告课题组主要从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及获奖情况、图书出版及论文发表情况以及主要作者及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对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概况作了调研。
2.1.2.1 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及获奖情况
从2000年至今(截至2011年7月10日),福建省档案学科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项,获得国家档案局立项23项,福建省科技厅立项3项,福建省社会科规划立项2项,福建省科协决策咨询研究项目1项;福建省档案系统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11项,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l项。
2.1.2.2 图书出版及论文发表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由福建省研究人员编著出版的档案学科各类图书共75部。其中,专著7部,教材6部,正式出版编研成果54部,档案馆指南、简介、名录或利用档案撰写的报告文学等其他出版物共8部(数据来源: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检索日期:2011年7月11日)。
1979年至今,福建省研究人员发表档案学论文数量大,140
2012年第1期(总第61期)仅以核心期刊为据,福建省研究人员在档案学类中义核心期刊上共发表448篇(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检索开期:2011年5月25日),其中不乏在业内有一定影响的专著和论文。
2.1.2.3 主要作者及主要研究领域
我省1979年以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448篇论文中,发文量5篇以上的前19位的作者(含非第一作者发文)按发文量顺序依次为:黄项飞26篇,主题比较丰富,涉及档案馆管理、私人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等内容;杨立人20篇,以档案法学研究为主;陈祖芬18篇,涉及元科学研究、梢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管理和档案职业等内容;黄志勇17篇,以档案行政处罚和档案文化研究为主;朱义15篇,以档案业务研究为主;林真14篇,涉及档案宣传、档案教育培训l和档案开发利用等内容;丁春梅14篇,以古代公文研究为主;连成叶14篇,以档案保护、档案教育和学科建设研究为主;王运彬11篇和王小云8篇,涉及用户需求、档案信息质量、档案与文化遗产等内容,多为合写;罗滦11篇,以档案法学和外国档案事业为主;樊如霞9篇,以档案编研和档案文化为主;林传祥9篇,以档案编研、档案宣传为主;邱宗灿7篇,以档案业务研究为主;钟文荣6篇,以档案信息公开研究为主;黄建峰6篇,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主;翁勇青6篇,以档案业务研究为主;陈永成5篇,以档案信息和档案事业发展为主,邓达宏5篇,以企业档案建设为主。
2.2 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阶段划分
在档案学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图书出版的数量是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其变化可将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的初步建立阶段(1980年~1990年)。1980年福建档案局郑建发表的《磷化铝熏蒸杀虫法》,是福建省最早发表在档案学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之后的10年里,我省科技人员在核心期刊只发表了11篇论文,如李金荣的《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档案业务指导上作的一些设想》、金水的《关于案卷式样和排放问题——档案装具改革的一点意见》,孙碧如的《工艺美术档案的特点与管理》,翁永青的《“文革档案”真伪析——对“文革档案”的再探讨》。该时期讨论热点是档案学基础理论,探讨关于档案业务工作中指导实践的理论。
第二阶段是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档案学科逐渐发展,福建省档案人员相继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虽仅有95篇,但已经有了较大进步。这一时期探讨了档案保护技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人才培训、档案工作与生产力的关系等问题。
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步入蓬勃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成倍增长,达到342篇。这一时期档案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研究方向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档案基础业务、馆藏建设、档案信息化与网站建设、档案开放与利用、电子文件、档案法、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职业、企事业单位档案、档案史、档案教育与档案教学、档案保护、档案编研、档案与文化、元科学及学科建设等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上都有较大突破。 2.3 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特点及优势
从现有的发展状况看,福建省档案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研究主体上,理论界与实践界合力推进学科发展。福建省档案学科的核心研究队伍、发表论文数量显示档案局馆与高校平分秋色,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核心期刊调查出的发文量前19名的作者中,11人来自档案实践部门,8人来自高校。这与全国范围内的档案学研究主体在高校的现状有所不同,说明福建省实践部门在档案学科研究上已有了坚实的基础,并具有一定优势。
二是在研究成果上,既顺应总体趋势,又具有自身特点。从研究成果上看,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成果涉及档案学科领域广泛,包括档案业务与馆藏建设、档案开放与利用、档案法、档案史、学科发展、档案教育与档案教学、档案保护、档案编研、档案与文化(遗产保护)、电子文件、档案信息化与网站建设、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职业、企事业单位档案、档案馆管理以及其他与档案工作有关的各种问题。其热点研究对象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热点基本一致,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福建省档案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取得了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比较突出的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有: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电子文件、档案编研、档案开放与利用、档案保护、档案法规与标准。此外,在档案史、档案与地方文化建设、档案学科发展研究领域也有新的突破。具体如下:
2.3.1 档案资源建设
福建省馆藏档案不断增加,档案资源建设领域不断拓宽,民生建档实践卓有成效。2003年,厦门市档案馆、厦门市档案学会的“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研究”获得福建省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2005年,黄珊的“闽台地震档案数据收集”获横向项目立项。“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达1271.8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48.1%,馆藏资料124.4万册,比“十五”末增长41.1%。开放案卷级、文件级档案目录958.8万条,比“十五”末增长35.5%。创建市、县(区)国家一级档案馆5个、国家二级档案馆18个。全省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项目(二期)和馆藏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取得新成果。档案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顺利完成。近年来,长期坚持依法有计划地接收机关、企事业单位到期档案,加大对重大活动档案、名人档案和地方特色档案的接收、征集力度;以省委办公厅名义下发通知,开展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领导干部个人留存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主动与省纪委、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协调沟通,明确了公务礼品归档工作意见。省档案馆开展全省馆藏珍贵档案评选活动,有40项档案文献人选《福建省首批珍贵档案文献名录》。福建“侨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宁德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印发《宁德市重要声像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移交试行办法》和《宁德市名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龙岩市档案局联合市政协、市委宣传部等开展“龙岩记忆”老照片和重要资料征集活动;建立健全相关档案收集机制,打造经济建设、红色老区、客家文化三大档案工作品牌。厦门继续做好“厦门国际马拉松”、“台交会”等重大活动声像资料的收集工作。泉州收集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各类档案资料近3000件(张)。南平建立地方特色、重大活动等12个专题档案资料及其目录。莆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及开发利用工作。漳州市档案馆购置《台湾文献汇刊》七辑100册。石狮市档案馆在《石狮日报》推出“121述档案·追忆石狮文明历史”专栏,开展“口述档案”征集工作。宁德市档案馆抢救整理一批南宋景定、明朝天顺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契约文书档案。
2.3.2 档案信息化
福建省的档案信息化工作长期走在全国前列。福建省档案局(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述筛选的福建科技人员发表的448篇核心期刊论文中,有45篇文章与档案信息化问题直接相关,占总数的10%,这说明福建省档案界对档案信息化的关注度较高。早在1993年,福建省委办公厅计算机辅助文书档案管理系统就获得了福建省档案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福州海关的“计算机文档管理系统”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四等奖和福建省档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年,福建省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正式列入“数字福建”的工作计划,档案分布式基础数据库被确定为福建省统计、地质、测绘、气象、档案五个基础数据库之一。福建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福建省档案信息化工作研究成果丰富,福建省档案局主持的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研究项目在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评选中获奖:2004年,“福建省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获得一等奖;“福建省档案信息资源库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获得三等奖;2009年,“国家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二等奖;2010年,“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等级化保护制度与安全体系的构建研究”获得二等奖。这项工作也带动各基层单位的档案信息化研究。2006年,福建省电力公司的“分布式电力数字档案馆方案研究”获得福建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2006年,南陈永成、黄建峰撰写的々著《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2009年,连成叶的“电子政务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这是我省档案界首次获得省社科项目立项。2003年、2005年,福建省档案学会分别在厦门、泉州召开了主题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福建省第二届、第三届青年档案学术论坛。
“十一五”期间,福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实践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是福建档案学科发展的重要实践成果。全省28家综合档案馆完成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项目建设,22家通过了项目初步验收,并通过政务信息网络为各级政务网接入单位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完成文件级目录数据3843万条,其中68家综合档案馆完成三个阶段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任务。全省共完成重要档案数字化转换建库1 374万页、照片档案扫描建库104616张、录像档案769盘、录音档案1139盘。目前全省共发布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191个,初步实现已开放专题档案的全文查询和网上在线利用。经过多年发展,福建省档案馆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形成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档案馆工作体系,为档案的开放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做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同时,福建省档案局还重视科学普及工作,陈永成主编的《档案信息化知识读本》2003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2.3.3 电子文件
福建省电子文件研究是伴随着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深入的。2003年,福建省电力公司的“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及管理系统”获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2006年,福建省档案局的“国家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中心可行性战略研究”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 技成果二等奖;2006年,福建省档案局丁志隆、黄建峰、肖海婴、周琴和郑志荣共同撰写的《福建省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数据接收中心基本建设思路》(《中国档案》2006年第12期)一文集中展示了福建省电子文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2007年,福建省档案局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传输报送系统”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2009年,福建省档案局、福建师范大学盈峰信息技术学院的“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接收流程设计及接收数据检验策略研究”获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2010年以后,国家档案局加大了对电子文件安全策略研究的支持力度,福建省档案研究人员也紧跟形势。2010年,福建省档案局、福州大学的“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安全保护模式的研究”,福州大学、福建省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安全保护体系的构建”、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市档案局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研究”2011年,福建省档案局“以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中心的各级档案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建设研究”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立项。近几年,福建省电子文件方面的研究角度涉及电子文件的管理流程问题、证据可采性问题、基本建设思路问题等。福建省电子文件管理仞见成效。通过福建省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线利用服务平台,实现梢案目录数据报送在线化,已接收20多万条目录数据;同时,档案登记工作通过福建省级网上审批受理发布平台和福建省级网上审批办理平台也实现了在线办理的正常化。
2.3.4 档案编研
福建省在档案编研理论与实践上都有较丰富的成果。从理论研究上看,2004年,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樊如霞的“档案编研社会化问题研究”获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立项,2004年11月,其研究成果《档案编研社会化论》一书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从编研实践上看,国家图书馆版本书库检索数据表明:福建省从1983年至今(检索日期2011年7月11日)正式出版编研成果54部,内部刊印的编研资料尚无统计数据。这些编研成果包括各种文件汇编、政治经济文化史料选辑、专题图集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福建省宝贵的历史记忆,为编史修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其中,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清木教案(第六册),英国议会文件选泽》一书获得了“十五”国家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中华书局,2006年)。一些内部刊印的编研成果也成为了重要的地方史料,例如:福州编辑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资料汇编》、泉州编辑的《泉州改革开放30年重要文献选编》、莆出编辑的《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
2.3.5 档案开放与利用
福建省向来重视档案开放与利用服务工作。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都颇为丰富。在理论研究方面,福建省档案局科技项目对这一研究内容加大了支持力度:2003年,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机关档案向社会提供利用问题研究”获批立项;2004年,福建社会科学院的“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研究”获批立项;福建省档案局法制处的“档案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研究”获批立项,该项目于2007年获福建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奖;2004年,福建省档案局鉴定整理处的“福建省档案信息开放研究”获批立项。
档案公共服务成果丰硕。依法开展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利用服务,开放馆藏档案255.2万卷(件),提供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305.6万卷(件)次,接待利用者108万人次。福建省档案学会刊《福建档案》开辟了“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各级档案部门编辑出版档案书籍262种、2900多万字,举办各类档案展览124个,参观人数45.1万人次。福建省档案馆馆藏《国货调查录》(1920年编印)中有关福州脱胎漆器参加1915年美国巴拿马世博会的档案文献人选“世博档案·中国记忆”展览。21件馆藏世博档案文献、照片收录《福建与上海世博》一书。中央电视台、《中国档案报》和省内主流媒体分别对馆藏世博档案进行报道。省档案局(馆)编辑出版《福建晚清民国报纸刊头集萃》书籍,举办《梦的海滩——福建滩涂摄影展》,筹备完成《八闽大爱铸金彭——福建省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重建纪实档案图片展》展纲编写和展品制作等工作。
档案网站建设不断发展。改造升级了“福建省分布式档案网站系统”,有效推进了各级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公开发布;组织开发“福建省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管理系统”并在互联网上开通投入使用,截至2010年底,访问量达789165人次,提供政府公开信息目录67734条;全省在互联网上发布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191个,初步实现已开放专题档案的全文查询和网上在线利用;开发完成公共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公共档案信息“一站式”共享服务,初步建立福建“网上公共档案馆”。积极举办涉台档案展览、学术论坛、纪念活动等,推动闽台档案合作、学术交流和人员往来。档案服务不断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延伸,档案工作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2.3.6 档案保护
在448篇核心期刊论文中,有25篇涉及档案保护问题,且都属于较有质量的文章。其中的主要作者是连成叶。连成叶教授长期从事档案保护技术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论文《档案修裱技术理论探讨》(《档案学通讯》1992年第4期)1997年获得中国档案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档案保护领域,连成叶获得过3项福建省教育厅课题,包括:“照片档案的管理与保护”(1999年)、“新型载体档案保护研究”(2001年)、“数字信息档案保护研究”(2003年)。近年来,福建省档案界档案保护标准、修裱技术、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缩微胶片的保护、载体的耐久性问题、各种杀虫法、档案异地备份、档案保护技术学科建设等问题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工作中,电子文件的安全问题也倍受关注。“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被列入《福建省“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南闽档[2011]23号文发布)。
2.3.7 档案法规与标准
档案法规与标准这个研究方向在福建省的高校和实践部门都有研究者,他们围绕档案法规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为理顺档案法律关系,在立法、执法、法律监督等各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从核心期刊调研结果可知:福建省大时县档案馆的黄志勇、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的教师杨立人和学生罗滦是这个领域的主要作者。其中,黄志勇在档案行政处罚问题方面的研究较为典型,通过进一步检索发现,仅1997年至2005年间,他在这一领域正式发表(含非核心期刊)的论文就达38篇。此外,2006年,钟义荣的“信息公开与档案部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获得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立项。长期以来,福建省各级各类档案部门不断地完善法规, 依法治档,在档案法规与政策的立法和执法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福建省已出台《福建省档案条例》、《福建省各级机关档案窒定级工作管理办法(闽档[1996]28号)》、《福建省开发区档案管理实施细则(闽档监[1997]58号)》、《福建省建设项目(工程)竣工档案验收细则(闽档[1993]60号)》、《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闽档[2000]15号)》等。福建省已将《福建省档案条例》修订工作纳入立法计划,将制定《福建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福建省国家档案馆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实施办法》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档案法》为核心的福建地方档案法规和规章体系初步建立,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局面基本形成,社会档案法制氛围进一步浓厚。
2.3.8 其他研究优势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研究优势以外,福建省档案研究人员在其他领域也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但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尚未形成合力,例如:档案史的研究大多限于高校教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的丁春梅教授相当突出,她主要以古代文书档案为主要研究方向,从2000年至今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4篇。2005年,丁春梅的“清代中琉关系档案抢救与研究”获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立项,2007年9月,其研究成果《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研究》一书南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这方面的课题还有2001年樊如霞的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立项“古代档案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研究”。在档案与地方文化研究中,研究人员较多,但研究深度还有待提高,2011年,陈祖芬的“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获国家社会基金项目课题立项,是我省在档案与地方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此外,档案学元科学和学科建设研究是档案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福建省在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是陈祖芬的《档案学范式的历史演进及未来发展》,前文已述。
2.4 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全国的档案学科发展研究现状比较而言,福建省在档案管理实践方面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如学科研究队伍相对薄弱、分散,研究质最有待提高,研究经费不足,对外交流与合作不够等。
2.4.1 学术研究队伍问题
福建省档案学的学术研究队伍主要存在着分散化的问题。高校与档案局(馆),企事业单位与档案局(馆)在研究中缺乏深入的合作。以研究团队形式申报重大项目或出版有影响力成果的团队只在福建省档案局。其他局馆或者高校的学术研究队伍大多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这势必影响档案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稳定的学术研究团队的缺失是影响福建省档案学研究上水平和形成重大问题攻关能力的重要原因。
2.4.2 学科研究质量问题
目前,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领域已经相对广泛,但存在着一定的跟风现象,人云亦云,缺乏创新,缺乏地方特色、行业特色,不少研究人员并没有做到扬长避短。课题组通过在基层档案部门访谈调研发现:有些档案工作人员是为了评职称在做研究,因此,对课题不加选择,靠拍脑门想课题,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福建省档案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
2.4.3 学科研究经费问题
福建省档案学研究的经费仍处于较低水平。从目前科研课题的立项情况看,大部分的研究经费来源于国家档案局和福建省档案局,省部级项目偏少,历年的省科技项目和省社科项目一共只有5项,国家级项目更是凤毛麟角,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也明显缺乏。在这一点上,福建省离全国其他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
2.4.4 学术交流与合作问题
福建省档案界虽然进行过一些学术交流,尤其是在闽台档案合作交流方面有所贡献。但从数量和频次上看,还处于较低的状况,较少承办全国性、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从质量上看,虽然历次研讨会的组稿编辑都要对提交的论文进行筛选,但仍然难免有一些文章存在质量问题,从而影响交流的质量。
3 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建议
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都已经进入了“十二五”,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提高福建省档案学科的综合实力,使我省的档案学科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对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3.1 福建省档案学发展思路
福建省档案学科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的总体思路是: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立足福建、面向闽台、辐射全国,发展具有福建特色的档案学科。具体思路是:坚持以应用为主的学科研究导向,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具有福建特色的档案学科体系和重点研究领域。
3.2 福建省档案学发展目标
在福建省档案学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争取实现三个提升目标:一是研究成果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提高,相关课题立项和获奖的级别都有较大提升,福建省档案事业的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程度进一步提升,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术团队的从业背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凝聚力更强,个体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三是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的特色更加突出,使福建省的档案学科真正做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为闽台经济文化交流服务。
3.3 福建省档案学科发展措施
福建省档案学科应该在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下进行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是档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对地方经济建设和档案学科建设而言,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地方经济发展是档案学科建设的宏观环境因素,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档案学科的发展。福建省档案学学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社会对该学科的需求与该学科对社会的可能供给之间依然存在供不应求的矛盾。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无论对档案研究机构还是实践部门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福建省档案学科目前还没有成为省级重点学科,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仅拥有档案学硕士点,档案学科的综合实力还有待提升。加强学科建设,主要可以从学术队伍、研究质量、经费投入、学术交流等方面人手。
3.3.1 针对问题,制定档案学发展政策与规划
在国内外档案学发展大背景下,针对档案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档案学发展规划是必要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应从总体上对福建省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科的合理发展。其中包括: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问题,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拨政策问题,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问题,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发展规划是福建省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它是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每五年或十年应制定一次。应当做到既要重视国内外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组织重大问题的联合攻关;又要注意符合福建省情的档案工 作的整体发展。制定福建省档案学的发展规划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福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已有了坚实的基础,在新规划的制定中,应当强调这方面的工作,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整体推进,分布实施,统筹规划。加快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分阶段设定目标,完成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项目建设任务;加强档案信息利用服务体系建设,及时把开放档案信息以各种形式提供社会利用,大力推进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优化政府公开信息查询平台;建立健全档案信息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同时要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科学研究,鼓励各级档案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研究档案信息化科研课题,提高档案信息化科研水平。
3.3.2 培养人才,加强档案学研究队伍建设
出现学术研究队伍分散化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不同研究领域、研究专题或研究方向上缺少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福建省高校的档案研究人员数量不多,每位研究人员各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在前义已述。而各档案局(馆)里,公务员制度改革后,属于公务员编制的档案人员不再有职称要求,没有了职称压力,也使得部分研究人员失去了研究的动力,这样就更难产生学科带头人。今后,应不断加强福建省档案学科的研究队伍建设,集中优势人才的力量。福建省档案学会可以发挥学会优势,鼓励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到学科研究与建设中。原则上,在建设学术队伍时,要注意这支队伍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的科学合理。在学科内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年龄结构的合理化、学科梯队的合理化基础上,遴选学术带头人,建设学科发展团队。提高档案学教育层次,以解决档案学研究深度问题;拓展档案学教育对象,以解决基层档案人员素质问题。此外,福建省档案学科队伍还可以与台湾建立广泛联系与交流。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还可以进一步扩大。重点针对福建省需要来确定档案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定位和特色,研究制定适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的档案高级人才培养方案。
3.3.3 坚持问题意识,提升档案学研究质量
学科研究质量是学科发展的重点,档案学研究质量的提升从总体上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努力。福建省档案学科研究应当强调问题意识,鼓励学术争鸣。“问题”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并且使研究问题本土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福建省情,赋予档案学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在学术争鸣中进发学术火花,成就创新观点。在档案学研究中,应当自觉关注社会上与档案工作有关的重大问题与热点问题,同时将进行档案学科体系的建构,解决档案管理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要靠档案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近年来,倍受关注的档案学科一般问题有:加强档案技术创新,在社会信息化进程开展档案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例如: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化、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实践、数字档案馆问题、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电子义件管理问题等;面向全社会的档案信息资源保存与开发利用问题,例如档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配套建设研究,基于民生的档案管理研究、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应对机制研究等;在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过程中,探讨跨学科交义问题,如与历史学、秘书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人类学、义化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融合;对传统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档案鉴定理论、档案开放服务与利用理论、档案检索理论、公共档案馆理论等。
3.3.4 强调特色意识,树立档案学研究的亮点
研究具有福建特色的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树立福建省档案学研究亮点的重要方面。应当突出档案学科发展的特色意识,凝炼学科发展方向,提高科研竞争力。要注意突出福建省的地方特色,从福建的内外部环境出发,准确定位,集中省内档案界的优势力量,优先发展具有福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如福建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必然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珍贵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闽台经济文化交流档案、侨批档案等主题。
3.3.5 多方筹措,增加研究经费投入
在现有建设的基础上,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和高校应当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学术队伍与人才培养、引进、学术交流,专业实验室改造与建设以及网上科技资源和图书资料建设与订购。要鼓励研究人员积极申请科研项目立项,对获得国家、省部、厅、市各级科研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支持;还应当建立科研工作奖励机制,对于取得优秀研究工作成绩的,如获得科研奖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等,可以建议相关单位给予一定的科研奖励。
3.3.6 扩大交流,加强闽台及国际合作
福建省要加强与全国档案界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经常性地在业内会议上展示成果,培养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档案科研专家,积极参与国家甚至国际研究计划,提高福建省档案学研究的竞争力。争取多主办国际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和研讨班。还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档案学专家、学者到福建访问、讲学;要加强横向联合合作,解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问题,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或者设立开放课题,吸引省内同行专家、学者来福建参加联合攻关或具体承担合作科研任务。
在推动闽台档案文化合作与交流方面应当多下功夫。要积极组织开展与台湾地区档案界的交往,推动闽台档案文化合作、学术交流和人员互动。发挥“五缘”优势,广泛收集征集反映闽台关系的档案资料。推进闽台合作,共同摧理、编纂一批体现祖地文化、闽南义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的档案文献史料,进一步增强档案义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纽带作用,服务两岸和平发展。开展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闽台合作领域的建档服务工作。
学科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打破部门壁垒,又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发挥福建省档案学会的关键作用,整合全省优势力量,争取在学科建设理念、学科体系、学科内容、学科研究方向和学科建设体制与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