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分赃?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anliang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玩法不透明的前提下,大品牌商已经被大型代运营商群起瓜分。代运营商就像打牌似的,各自都手握值钱的“期货”,平日找渠道销货,等待双11等大促赚一笔,旱涝保收、衣食无忧。
  电商外包的表面繁荣
  传统企业内部运作电子商务,往往都是铩羽而归、胎死腹中,电子商务经理也往往是来去匆匆,没有几个可以淡定地常驻久留的。所以,许多传统企业索性将电子商务交给外包公司。
  电子商务外包不是新鲜事。目前很多传统企业选择与所谓的专业电商代运营公司合作,从而省去了自己从零开始拓展电子商务的麻烦和风险。而代运营公司凭借专业经验、团队,以及积累的前端渠道资源或公关资源,在品牌商和网络市场之间,搭建了一条绿色通道,实现了“物畅其流”。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
  不理想的状态是:代运营商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往往会导演三场戏:
  
  避重就轻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试错成本的积累,代运营公司越来越了解传统企业老板的微妙心态。在其后的谈判之中,顺藤摸瓜、顺势而为,报喜不报忧,获取最大的利益和最低的风险。
  比如说,代运营商告诉品牌商,前6个月是电子商务冲锋的关键时期,一切必须以交易量为王,并且从战略高度给予充分的理论支持。其实,代运营商本质上就是想确保先赚6个月而已,至于6个月之后提出什么新的战略方向,到时候再说。
  说白了,就是不会真正为对方着想!
  太极博弈
  代运营商和品牌商合作之后,感觉就是品牌商的一个嫔妃,品牌商随时可能下逐客令,所以代运营商自然有“朝不保夕”的不安全感。针对这种不平衡的博弈,代运营商只能玩太极,尽量稳住自己的地位,而总结下来,最佳的平衡点就是“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为何这么说?因为代运营商如果做得太糟糕,品牌商就有充分的理由收回。如果代运营商做得太好了,品牌商眼红也会收回,所以,最好的状态就是不死不活,品牌商觉得收回也无所谓、不收回也无所谓的寡味胶着状态,比如月销量在20万元~50万元。
  而代运营商还能细水长流赚钱,这就是太极博弈的均衡点。这已经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当然,对品牌商来说,是事与愿违的!
  浑水摸鱼
  乱世出英雄。电子商务发展目前还处在春秋战国向秦朝过渡的期间,而夹在其中的代运营行业,可能连春秋战国还没到,目前从事代运营的企业就有几千家!连有的房地产公司都转向代运营了,如此纷乱,只能说都想浑水摸鱼。
  为何说浑水摸鱼?因为任何实体品牌商,只要有知名度,就必定有网络购物的潜在需求。知名度越大,网络的势能就越大,网络价值就越容易被低估,一旦凿开,高势能的水汹涌而出,流水就是利润,谁不想要?
  要想评估品牌商的网络势能,可以在淘宝关键词里面输入品牌名称,看看每天有多少人搜索此品牌词汇,然后乘以5%的转化率,再乘以这个品牌所属行业的平均客单价,就是交易额的潜力。
  有时候代运营公司也像基金公司,用数据去判断哪些品牌被高估、哪些被低估,从而抛弃高估的,引进低估的。
  代运营商的三宗罪
  机制不健全,寻租就容易出现;市场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就会出头;传统企业对电子商务认识不深刻,就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这就是代运营的三大罪。
  寻租
  某品牌在实体每年10个亿,那么网络每年至少就是5000万元,代运营的毛利估计几百万元,这块肥肉鹿死谁手?有利润,必然有寻租,这牌桌上的几个主要局中人(Major Players),寻租是很难避免的。
  逆向选择
  品牌商希望做利润,代运营商带来的是低毛利的交易额;品牌商希望做形象,代运营商却带来牛皮癣一样的促销广告……代运营商多短视,而品牌商的DNA是远视,这个矛盾就容易出现逆向选择,代运营商注定是“不听话”。
  劣币驱逐良币
  代运营商的本质价值是什么?这个概念模糊,才导致传统企业对代运营商认识不清。
  其实,代运营商的本质应该是“智能型的咨询和服务公司”,而不是规模庞大的变相的网络代理商。代运营商有庞大的仓储物流体系也好、有几百号的客服也好,这些都没用!
  电子商务并不缺乏专业的公司,物流、仓储、客服、技术、美工等都可以外包,但是只有一样不能外包,那就是“大脑”!所以传统企业寻找知名的代运营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做不起来。而真正可以帮助这些企业的代运营商,传统企业却看不上眼,此谓之劣币驱逐良币。
  在概念模糊、市场不规范的前提之下,大的品牌商就被大型代运营商瓜分,就像打牌似的,各自都手握值钱的“期货”,平日找渠道销货,等待双11等大型活动再赚一笔,旱涝保收,衣食无忧。
  代运营商的困惑和悖论?
  找代运营商和结婚一样,要靠缘分。其实大型的代运营商,更是需要承担更大的行业责任,厘清行业的准则与判断标准,从而给予企业真正更好的服务。而对传统企业来说,也需要更多维度去判断和选择,找到靠谱的合作伙伴。
  何谓靠谱?就是想清楚以下难题的代运营商:
  做交易额容易,做利润难
  交易量要起来,并不难,只要看看唯品会(VIPSHOP)的交易增长速度,就可见一斑。随便从品牌商那里拿一些实体畅销的商品,在网络上做一个限量的促销活动,交易额哗啦啦就来了。
  但是要做到高毛利,就很难!
  为何?因为如果始终抱着销货的思路,你就没有资格要求卖出高价。品牌商从实体进入电子商务,就像河豚从江水进入海洋,不能继续按照河豚的方式活着,必须变成鲨鱼,才能适应海洋的环境!
  所以,任何品牌商进入互联网,都必须重新定位和审视自己,而不是把产品搬到网络上就开工,如此一来,没有任何附加值可言,做溢价和利润自然很难!
  做短期量容易,做长期难
  合作有时候像谈恋爱,保鲜期就是3个月。合作伊始,百废待兴,双方都是激情澎湃!然后代运营公司通过自己的渠道,或自己垫资,试运行3个月,如果ROI不高,则问题就会凸显,代运营公司很可能就会冷落这个品牌。   当然,短期内出点量,为品牌商打打气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品牌商需要谨记:前期交易额猛升,不说明任何东西,持续健康稳定并且具有上涨趋势的交易额和利润流才是王道!千万不要被几天的聚划算或者某个促销活动给欺骗了。
  做搬运工容易,做增量难
  品牌商实体的交易额,平均有3%~5%被转移到了网络,这是品牌商必须面对和接受的顾客大转移。而代运营商往往更擅长抓住这些老顾客,并成为这批人群的搬运工,但绝大部分做不好增量!
  为何?因为做好搬运工相对容易,要做到增量,那可是技术含量相当高的事情了。
  吸引新顾客的成本是老顾客的几十倍,没有几个代运营公司敢去承担这个风险,即使拿到品牌商提供的广告,也是烫手山芋,淘宝广告投入的平均ROI不到1:2,有几个代运营公司有能力做到1:5?如果1:5都做不到,怎么盈利?
  走货容易,做品牌难
  很遗憾地发现:电子商务发展了十几年,针对如何做网络品牌的答案,还处在幼儿园的水平!目前几个电商大佬,除了凡客还有点品牌商的痕迹,其他的几个平台,哪个不是“低价+便利”的简单组合?这只是规模谁小谁大的风起云涌而已。
  谈到品牌,就像从万马奔腾的热闹平原,突然来到高处不胜寒的华山顶,没有几个人可以告诉你,网络品牌应该如何做!而真正可以告诉你如何做的,绝对不是那些代运营商!现在大家做搬运工赚钱都来不及,谁还有心思去剑走偏锋,去做品牌的事情?
  做单渠道容易,做全网难
  互联网无处不在,除了淘宝商城,还有淘宝分销、京东、当当、卓越等等,甚至包括邮购和电视购物等等非店铺的渠道形态。所以,做好淘宝旗舰店也许是第一步,而要做好全网的渠道搭建和拓展,才更考验代运营商的能力。
  除了代运营商自己的能力乏善可陈之外,品牌商固有的风险考虑,也是阻止代运营商发展全网的重要因素。
  其一,品牌商给的弹药支持不够,主要是供应链的货源、备货、交货速度、账期、折扣等硬性条件,往往让代运营商裹足不前,好不容易冲锋了几步,又马上跌倒。
  其二,所谓“飞鸟尽良弓藏”,代运营商很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搭建的网络渠道,到时候被品牌商给全盘端了;或者品牌商也不愿意面对庞大的网络市场,全部由代运营商一家把控。
  于是,代运营商和品牌商在全网战略面前,很难肝胆相照,能走百米,走不到千米。
  寻求外包的金玉良言
  术道兼备
  不管是内部做,还是外部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
  这个人不是普通的专业人才,而是可以与老板进行战略对答的资深营销人士或专业团队,此人既懂网络,也懂实体,更关键的是,要懂商务和营销。因为,电子商务,归根到底,是个商务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能建立互相信任和了解的关系,只要找准可以战略沟通的人,很多东西就能迎刃而解,其他需要专才的岗位也可以按照沟通好的部署来招聘和培训,该内部做的内部做,该外发的就外发,电商就可以跑动起来。而不至于交给一个外强中干的代运营公司,硬件强大,软实力(诸如战略部署、分析和营销策划能力)却很弱,最后延误战机。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网络的技术问题,比如:如何装修店铺、如何上传和下架商品、如何管理进销存软件系统、如何操作直通车或钻石展位等,这些都是纸老虎的问题,不是传统企业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传统企业自己把电子商务想复杂了。
  再说,上述的都只是“术”,而做好电商靠的是“道”,因此,深谙营销的人,才能真正掌舵电子商务,而不是舍本逐末,去请教那些有网络雕虫小技之人。
  抓住大是大非
  传统企业要做电子商务,要解决很多大是大非的问题,比如:
  电子商务的战略定位是什么?企业的商品,是否天生就适合网络销售?如果不适合,是否需要经过电子商务化的改造?企业进军电子商务,是否充分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网络竞争情况?是否充分了解网络顾客?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是否可以找准自己的网络品牌定位?品牌定位之后,商品的策略是什么?品牌的视觉形象和策划是什么?企业的年度销售金额是多少?预计投入多少预算?年度的利润期望如何?……
  有了如上的问题回答,才能进入执行层面,将目标分解为任务和岗位,从而才有了专才的招聘和培训等事情,所以思考在先,执行在后,而不是一股脑儿签订协议,就全盘交给代运营公司去打理,自己坐观其变。事实上,品牌公司即使外包,也从来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需要时刻卷入其中,只不过与代运营商的分工不同而已。
  所以,传统企业在寻求外包商的时候,千万不要想这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任何灵丹妙药是可以让企业在网络上一夜暴富的,事实上,任何企业的电子商务都有一个试错的过程,只不过有了靠谱的战略伙伴,错误可以更少、起步可以更高而已。
  我觉得传统企业缺少的不是“术”,而是缺少得“道”高人,能够深刻洞悉企业的市场和商品,并且因地制宜,将互联网的生命力,嫁接到实体这颗老藤木上,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果能够找到这个大方向,其他的所谓术,都不足以成为问题。
  所以,请不要再相信表面光鲜的代运营商,用心去体会吧,不要只是用眼睛。(联系作者:[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1. 国际化战略失败,国际品牌李宁已成空中楼阁,要考虑的是如何成为中国第一品牌;  2. 业绩连年下降,被耐克和阿迪达斯等世界品牌甩在后面不说,也被安踏、特步等晋江帮迎头赶上,失去几年的中国第一宝座看来在短期内是无法夺回了;  3. 连续推出的几个子品牌全部失败,库存积压严重;  4. 之前空降的职业经理人都走光了,就连自己培养的CEO也黯然退场,享受生活已经10多年的创始人又要重出江湖了。  
期刊
价格带不来忠诚,积分也留不住会员,最有效的会员模式就是通过“用户参与”,  打造品牌粉丝自组织。  参与感是用户思维最重要的体现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这才是小米秘密背后的真正秘密。”  亚马逊每次的董事会,总有一把空着的椅子,那是留给他们的顾客的,因为他们认为顾客是董事会的一员,应该主动邀请他们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  为什么如此强调“参与感”?因为参与感是用户思维最重要的体
期刊
广加之争是双赢  悲观者认为,加多宝丢失了巨大的既得利益,广药接手了烫手山芋。  我是乐观主义者。我认为,加多宝解脱了,丢掉了幻想,丢掉了决策时的包袱,走出了十字路口;广药则收获了既得利益。  从加多宝角度讲,如果没有行贿事件,合同能够正常执行到2020年,加多宝又能如何?除非获得排他性的永久品牌使用合同,即买断品牌使用权,否则,加多宝永远处于忐忑之中。  除了行贿这个明显的缺陷之外,加多宝的品牌
期刊
如果天猫不再被京东、苏宁易购们拖着一起拼价格的话,它仍然有机会成为以经营品牌为主的百货B2C平台,否则只能期待传统零售为主导的电商格局了!  二线品牌不愿入驻沃尔玛  沃尔玛缔造了零售业的神话,全球零售从业者如朝圣般对其顶礼膜拜,尤其是电商行业,如亚马逊、京东、苏宁易购等,纷纷以网络沃尔玛为奋斗目标。  尤其在当前电商格局未定的形势下,各大平台均如打鸡血一般,每天都会发出吼叫要成为中国的沃尔玛,或
期刊
每个品牌要能够长期生存,都需要建立覆盖产业链的生态系统,不能掌控产业链和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和黏性,就很难成为一个高价值、有影响力的品牌。  “拼速度”的商业生态  低价和烧钱,几乎是电商整个行业的关键词。以至于很多人质疑纯粹的电子商务平台如果这样走下去,很可能难以为继。而依靠低价格到底能不能建立出品牌的附加价值,吸引消费者的持续购买和忠诚度,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电商爆发式的增长,对于经营传统品牌
期刊
如前所说,广加之争中,连讨价还价过程都没有发生,就直接对簿公堂了。吊诡的现象至少说明一点,广加之争中至少有一方是坚决不和解的,使得谈判基础并不存在。那坚决不和解的一方到底是广药呢?还是加多宝?  广药集团副总经理倪依东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广药一直试图与加多宝重新商讨合作条件,然而广药发出的几十封谈判邀约,加多宝并无正式回应。  如果我们理解了广药与加多宝之争的本质并非简单的商业利益之争,
期刊
战术性操作丧失空间  2010年至2011年,在宏观经济还未进入下行通道时,服装行业就已经有不少企业(以跨国品牌和国内强势品牌为主)遭遇了库存高企问题,“工厂店”是这些企业解决过季库存问题的“战术性高招”。  我之所以称之为“战术性高招”,是因为它只解决了以往的过季库存问题,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旧的库存问题没解决,新的库存还在积累。  “工厂店”本来应该是应急措施,可能还会持续开下去,甚至有
期刊
好不容易甩掉了库存,企业元气大伤,不免胆战心惊于下次高危库存再次光临,库存管理方法千千万,信息化是必须过的一关,这里先从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  一场冰寒天气引发的热销  A公司是一家全国性服装品牌企业,几年前的冬天,湖南遭遇罕见的冰寒天气袭击,湖南区域内对羽绒服的需求直线飙升,湖南区域经理张虎敏锐感觉到,这是一个冲销量的好时机。他紧急和总公司联络,得知华北西北区域的羽绒服那年刚好卖得不好,有很多库
期刊
这是战略之争  再多的导火索,没有炸药也无法引爆。然而,炸药往往被包藏着,导火索却引人注目。广加之争就是如此。  行贿事件以及合同无效,这是广加之争的导火索。如果没有炸药,导火索烧完了,事件就平息了,双方很容易和解。广加之争中,至少有一方有绝不和解的意图,另一方基于尊严,也就不可能递出橄榄枝。我们看到,在广加之争中,连讨价还价过程都没有发生,更不用说成交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战略之争就是如此。
期刊
拒绝标签化是90后最大的共性,他们拒绝被代表,他们每个人鲜活的个性都是无法复制的。  当90后的李宁对上90后的消费者时,没有预期中的激情四射干柴烈火,得到的却是90后群体的不屑一顾。这一切怎么了?  我的观点:  1.李宁进行品牌年轻化的决策是正确的,面向90后的方向也是正确的;  2.李宁的问题在于不了解90后,并且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与90后沟通,没有用90后喜欢的方法去打动他们,而仅仅是贴了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