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生课堂”是指:生本课堂、生态课堂、生成课堂、生活课堂;构建“魅力课堂”就必须实现以生为本,本文从四生课堂的打造的角度去解析“魅力”课堂的实质,从而让更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四生课堂;教学;魅力课堂
G633.41
“四生课堂”是指:生本课堂、生态课堂、生成课堂、生活课堂;它围绕着学习的主体学生,让学生充分自主,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怎样构建“四生课堂”而让课堂更具魅力?
一、生本课堂:一是指以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打造生本课堂的必须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师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研究中提炼出了“自主学习”的三个环节和基本流程:
1.三个环节是指:
第一环节:课前教师把下一节课的内容及“自学目的”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完成“学案”设计的相关的自主学习的任务;
第二环节:教师上课时重新引导学生自学概括。由于学生已自学过,故上课以提示讲解为主,一般时间不超过10分钟。接下来分别提问差、中、好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由教师引导解决,即释疑抓重点,这是重要环节,一般用15分钟左右完成;
第三环节:对课堂进行小结,然后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布置1~3道作业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写出课后还存在的问题,最后一起上交。
2.基本流程:“自学——讨论——展示——反馈——作业——测试”。
自学:即课前完成对教材的自主学习,做好自学笔记(这主要针对中高段,对低年级来说,适合课中自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行有序的自学)。自学要求基本上要符合三点:其一、了解所学的知识点,通过阅读教材提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其二、根据书本所给的材料或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看的懂吗?读完教材后你有想法?其三、把自己的想法同最近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疑问是否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有效解决。
讨论:是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化解,这与五步教学法中“议”的环节基本一致。但讨论的方法是多元的,讨论的结论也应该是多样的,不是唯一的;讨论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激情和矛盾冲突,同时也是矛盾化解的过程。最终能够达成认识上的一致的互动学习的过程。
展示:是学生将自己自学的成果在小组或班级进行展示,与他人分享、交流,最终升华成一种学习能力。展示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以在班级进行;展示的既可以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智慧,也可以是集体的探索的结果。展示不一定是成功的,但一定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允许展示中出现失误甚至是失败,但一定要给参与展示的人某些有益的启迪。
反馈:是学生把学习中的信息反馈给相关参与学习的人员,或指导学习的老师,让反馈的信息成为下一步学习的起点,也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即学生困惑的问题是什么?老师怎样帮助学生化解这些困惑,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反馈的渠道,不仅仅是课堂,作业、检测都是对学习效果的有效反馈。
作业:对所学知识,尤其是重难点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尽可能精练,不能盲目练习,重复练习;更不能搞题海战术。练习的目的是熟练掌握知识点,有能力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以巩固、提升、拓展练习为主,练习适宜当堂完成。
测试:在语数外等基础性学科教学中,可以设计当堂过关的小测试,从而检验学习的效果。
(二)生本课堂落实了“导学议练悟”的五步教学法,并提炼出了七大学科的不同的操作要点和流程;
1.基本环节:导入新课,设置情景——预习自学、提出疑问——师生合作、探索研究——讨论交流,质疑解惑——实际应用,拓宽延伸。
2.基本流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一是提高新课导入艺术,创设目标情境,强化学生的行为动机,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积极的学习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可以形式多样。其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重视学生情感与意志的作用,努力创设有得于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愉悦乐学的情境,既要保证学生高质量、高速度的学习,也保证学习的整个过程不缺少趣味性和跌宕起伏的悬念。
第二步:导读反馈,导读提纲是学生超前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导读提纲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熟悉、掌握教材内容。反馈指的是了解学生超前独立学习掌握新知识的程度。
第三步:确定目标,学习目标是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行为与内部的需要,只有帮助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的具体适当的目标,知道自己在某段时间内该做什么,自己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产生特效的动力。
第四步: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超前独立学习遗留下来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解决,引进小组作用学习的方式。分组前师生应先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教育,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注意培养合作技能;包括一起讨论主要问题,一起找出结论的依据,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文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参与讨论的技巧,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做到愉快合作,互相学习。
第五步:解疑深化。对学生无法认知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教师给予点拨、引导和归纳,帮助学生释疑,内化教材内容。
第六步:应用发展。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当堂作业,当堂批改,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作业应设计成分档次的不同级别的练习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思维难度大的补充题,鼓励他们博学多思;对有困难的学生,先做一些准备题,再做基本题,这样学生在完成的练习中时间基本相同,但发展各有差异。
第七步:总结评议。1)对学习内容的总结评议。引导学生总结教材知识要点,及对其理解、运用的方法交流学习所获。2)对学习过程的总结评议。引导学生就自己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灵感和体会,包括不同的见解进行交流。 二、生态课堂:课堂就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环境等等因素构成的学生成长的多维空间,在魅力课堂构建中,我们提出了生态课堂的概念,其具体内涵和实践过程如下:
(一)关注生命本来的存在状态:
教育不是简单的把个体同化为群体,而是从关怀生命,关注人性,关切命运的高度去认知,更不是传统的以分数量化来确定个体的优劣,而是顺其生命原本具有的个体特质加以个性化的塑造。教师的使命不是扼杀个性,而是完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张扬出光辉,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不同色彩,不同香味的花朵,结出千奇百怪的硕果。因而,最具魅力的课堂无疑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具有生态文化的生命课堂,生活课堂和生成课堂。这样的课堂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生态课堂。
构建生态课堂的具体措施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实行差异化教学以来,学校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开辟了多元的通道,让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提升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具体做法有:
1.构建各类兴趣小组:为了发掘整合现有优势资源,结合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和学校实际,学校开设乐器、舞蹈、科技、美术、武术、电脑、奥赛辅导、写作、球类、棋类等活动课程;成立特色兴趣小组和社团组织,如合唱团、舞蹈团、文学书画社团、乐队等,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课外、校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以“着眼未来,造就志向高远,素质全面,特长明显的一代新人”为宗旨,全面培养学生喜欢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修养和能力。開设各类艺术特长课,为学生量身打造和开展适合自身发展的特长训练活动,每年举办“艺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激情和才华的舞台。
2.固化校内的特色活动为校本课程:学校每年定期举行具有广外特色的系列展示活动,如上半年3月到四月份的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科技节活动,下半年的9月到10月的桃李节和教师教和读书节等,尤其是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科技节已经被固化为一种校内传统的活动,成为了差异化教育和特长生展示技艺的一个平台,也为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特色人才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为发现更多的人才搭建了多元化的桥梁。
进行差异化教学的尝试中,学校根据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通往差异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把差异提升为一种今后发展的原动力,让差异变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学校组织了多次研讨,决定把学校的传统节日,特色活动固化下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还将把近几年来在特色教育,艺体教育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的生动的案例和实践经验编写成校本教材。正式以课程的形式予以认定。
(二)关注生命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个体)是类(社会)生命的载体,个性的独特性决定了类的丰富性,类生命不等于个体生命的总和。因而,对于生命本身也是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生命进化和成长是有规律的,生命个体离不开群体,但决不能同化成没有鲜明个性特质的(类)。而教育则应该遵循生命本身的意义,在教育中要体现尊重生命个体和兼顾生命群体,从而构建能包容一切生命存在的生命课堂,这才是符合生命本源的生态课堂。
让一切可以为教学服务的所有教学元素都充满情感色彩和生命活力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的生态模式,把人文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各种构成课堂教学的元素赋予生命力,并为教学服务。让课堂成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而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生物链上不可或缺的唯一。从而打造出异彩纷呈的生命个体和生命的群体。
三、生成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生成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感悟,并且能上升成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知。
(一)生成新的认知:布鲁姆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会提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可知,课堂教学最大价值取向是什么?那就是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生成自己的认识,生成自己的经验,生成自己的知识。生成,就是学生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更大的发现,更新的发现,更有价值的发现,这不是老师灌输的结果,而是老师引领其探索的结果,研究的结果,这些来自学生内在驱动力的所产生的发现,就是生成。
(二)生成多种技能:很显然,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教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是否让学生拥有了问题意识和思维的习惯。教师是否彻底地放下“架子”,是否想方设法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并且给他们创造这样的外部和内部的条件,比如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给他们民主的发言机会,平等人格尊严,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然生成,创设问题情境,酝酿良好的情绪状态等等,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状态,能有效的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人精力充沛,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教师的关注时,他们就能获得满足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被人关注所带给他们的学习快乐。于是教师成了课堂教学中所赋予生命色彩的润滑剂,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情感磁场”,课堂就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出生命活力,从而为学生们顺其自然地课堂生成而尽心尽力。
四、生活课堂: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提高学生在走向社会时的独立生活能力,提升学生走向社会时的生活品质。所以,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学更应该回归生活。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立生活素材库,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构建生活素材库,把所有和生活相关联的的素材引入课堂。如社会科学中的人际交往、法律常识、社会规范、规则意识等等,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可供上课时选用。
(二)创设生活情境,如科学类的生活情境,就是把物理学中的电学、力学、光学、热学等这些来自生活中的科学有机地回归生活之中。社会科学类则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或记忆中的有关生活的某一个片段,作为教学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开放课堂,开放教学,生物课可以走进大自然,从书本到自然,在自然中学习,体会,感悟,历史课可以采用电教化手段,让更加具有冲击力的历史纪实等视频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历史细节和历史内幕。法律知识则通过模拟法庭,小法官断案等方式加深其学习感悟的真实性。
总之,“四生课堂”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割裂的,是相互联系的,以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成长,以学生的成功作为课堂是否具有“魅力”的判断标准和依据,从而构建真正受学生欢迎,并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的“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曾军良,“魅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课件,百度文库,2013年8月
[2]石红梅,“名师课堂的魅力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13日
关键词:四生课堂;教学;魅力课堂
G633.41
“四生课堂”是指:生本课堂、生态课堂、生成课堂、生活课堂;它围绕着学习的主体学生,让学生充分自主,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怎样构建“四生课堂”而让课堂更具魅力?
一、生本课堂:一是指以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打造生本课堂的必须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师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研究中提炼出了“自主学习”的三个环节和基本流程:
1.三个环节是指:
第一环节:课前教师把下一节课的内容及“自学目的”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完成“学案”设计的相关的自主学习的任务;
第二环节:教师上课时重新引导学生自学概括。由于学生已自学过,故上课以提示讲解为主,一般时间不超过10分钟。接下来分别提问差、中、好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由教师引导解决,即释疑抓重点,这是重要环节,一般用15分钟左右完成;
第三环节:对课堂进行小结,然后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布置1~3道作业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写出课后还存在的问题,最后一起上交。
2.基本流程:“自学——讨论——展示——反馈——作业——测试”。
自学:即课前完成对教材的自主学习,做好自学笔记(这主要针对中高段,对低年级来说,适合课中自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行有序的自学)。自学要求基本上要符合三点:其一、了解所学的知识点,通过阅读教材提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其二、根据书本所给的材料或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看的懂吗?读完教材后你有想法?其三、把自己的想法同最近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疑问是否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有效解决。
讨论:是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化解,这与五步教学法中“议”的环节基本一致。但讨论的方法是多元的,讨论的结论也应该是多样的,不是唯一的;讨论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激情和矛盾冲突,同时也是矛盾化解的过程。最终能够达成认识上的一致的互动学习的过程。
展示:是学生将自己自学的成果在小组或班级进行展示,与他人分享、交流,最终升华成一种学习能力。展示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以在班级进行;展示的既可以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智慧,也可以是集体的探索的结果。展示不一定是成功的,但一定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允许展示中出现失误甚至是失败,但一定要给参与展示的人某些有益的启迪。
反馈:是学生把学习中的信息反馈给相关参与学习的人员,或指导学习的老师,让反馈的信息成为下一步学习的起点,也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即学生困惑的问题是什么?老师怎样帮助学生化解这些困惑,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反馈的渠道,不仅仅是课堂,作业、检测都是对学习效果的有效反馈。
作业:对所学知识,尤其是重难点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尽可能精练,不能盲目练习,重复练习;更不能搞题海战术。练习的目的是熟练掌握知识点,有能力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以巩固、提升、拓展练习为主,练习适宜当堂完成。
测试:在语数外等基础性学科教学中,可以设计当堂过关的小测试,从而检验学习的效果。
(二)生本课堂落实了“导学议练悟”的五步教学法,并提炼出了七大学科的不同的操作要点和流程;
1.基本环节:导入新课,设置情景——预习自学、提出疑问——师生合作、探索研究——讨论交流,质疑解惑——实际应用,拓宽延伸。
2.基本流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一是提高新课导入艺术,创设目标情境,强化学生的行为动机,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积极的学习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可以形式多样。其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重视学生情感与意志的作用,努力创设有得于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愉悦乐学的情境,既要保证学生高质量、高速度的学习,也保证学习的整个过程不缺少趣味性和跌宕起伏的悬念。
第二步:导读反馈,导读提纲是学生超前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导读提纲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熟悉、掌握教材内容。反馈指的是了解学生超前独立学习掌握新知识的程度。
第三步:确定目标,学习目标是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行为与内部的需要,只有帮助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的具体适当的目标,知道自己在某段时间内该做什么,自己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产生特效的动力。
第四步: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超前独立学习遗留下来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解决,引进小组作用学习的方式。分组前师生应先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教育,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注意培养合作技能;包括一起讨论主要问题,一起找出结论的依据,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文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参与讨论的技巧,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做到愉快合作,互相学习。
第五步:解疑深化。对学生无法认知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教师给予点拨、引导和归纳,帮助学生释疑,内化教材内容。
第六步:应用发展。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当堂作业,当堂批改,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作业应设计成分档次的不同级别的练习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思维难度大的补充题,鼓励他们博学多思;对有困难的学生,先做一些准备题,再做基本题,这样学生在完成的练习中时间基本相同,但发展各有差异。
第七步:总结评议。1)对学习内容的总结评议。引导学生总结教材知识要点,及对其理解、运用的方法交流学习所获。2)对学习过程的总结评议。引导学生就自己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灵感和体会,包括不同的见解进行交流。 二、生态课堂:课堂就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环境等等因素构成的学生成长的多维空间,在魅力课堂构建中,我们提出了生态课堂的概念,其具体内涵和实践过程如下:
(一)关注生命本来的存在状态:
教育不是简单的把个体同化为群体,而是从关怀生命,关注人性,关切命运的高度去认知,更不是传统的以分数量化来确定个体的优劣,而是顺其生命原本具有的个体特质加以个性化的塑造。教师的使命不是扼杀个性,而是完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张扬出光辉,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不同色彩,不同香味的花朵,结出千奇百怪的硕果。因而,最具魅力的课堂无疑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具有生态文化的生命课堂,生活课堂和生成课堂。这样的课堂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生态课堂。
构建生态课堂的具体措施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实行差异化教学以来,学校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开辟了多元的通道,让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提升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具体做法有:
1.构建各类兴趣小组:为了发掘整合现有优势资源,结合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和学校实际,学校开设乐器、舞蹈、科技、美术、武术、电脑、奥赛辅导、写作、球类、棋类等活动课程;成立特色兴趣小组和社团组织,如合唱团、舞蹈团、文学书画社团、乐队等,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课外、校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以“着眼未来,造就志向高远,素质全面,特长明显的一代新人”为宗旨,全面培养学生喜欢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修养和能力。開设各类艺术特长课,为学生量身打造和开展适合自身发展的特长训练活动,每年举办“艺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激情和才华的舞台。
2.固化校内的特色活动为校本课程:学校每年定期举行具有广外特色的系列展示活动,如上半年3月到四月份的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科技节活动,下半年的9月到10月的桃李节和教师教和读书节等,尤其是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科技节已经被固化为一种校内传统的活动,成为了差异化教育和特长生展示技艺的一个平台,也为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特色人才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为发现更多的人才搭建了多元化的桥梁。
进行差异化教学的尝试中,学校根据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通往差异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把差异提升为一种今后发展的原动力,让差异变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学校组织了多次研讨,决定把学校的传统节日,特色活动固化下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还将把近几年来在特色教育,艺体教育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的生动的案例和实践经验编写成校本教材。正式以课程的形式予以认定。
(二)关注生命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个体)是类(社会)生命的载体,个性的独特性决定了类的丰富性,类生命不等于个体生命的总和。因而,对于生命本身也是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生命进化和成长是有规律的,生命个体离不开群体,但决不能同化成没有鲜明个性特质的(类)。而教育则应该遵循生命本身的意义,在教育中要体现尊重生命个体和兼顾生命群体,从而构建能包容一切生命存在的生命课堂,这才是符合生命本源的生态课堂。
让一切可以为教学服务的所有教学元素都充满情感色彩和生命活力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的生态模式,把人文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各种构成课堂教学的元素赋予生命力,并为教学服务。让课堂成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而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生物链上不可或缺的唯一。从而打造出异彩纷呈的生命个体和生命的群体。
三、生成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生成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感悟,并且能上升成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知。
(一)生成新的认知:布鲁姆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会提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可知,课堂教学最大价值取向是什么?那就是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生成自己的认识,生成自己的经验,生成自己的知识。生成,就是学生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更大的发现,更新的发现,更有价值的发现,这不是老师灌输的结果,而是老师引领其探索的结果,研究的结果,这些来自学生内在驱动力的所产生的发现,就是生成。
(二)生成多种技能:很显然,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教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是否让学生拥有了问题意识和思维的习惯。教师是否彻底地放下“架子”,是否想方设法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并且给他们创造这样的外部和内部的条件,比如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给他们民主的发言机会,平等人格尊严,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然生成,创设问题情境,酝酿良好的情绪状态等等,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状态,能有效的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人精力充沛,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教师的关注时,他们就能获得满足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被人关注所带给他们的学习快乐。于是教师成了课堂教学中所赋予生命色彩的润滑剂,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情感磁场”,课堂就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出生命活力,从而为学生们顺其自然地课堂生成而尽心尽力。
四、生活课堂: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提高学生在走向社会时的独立生活能力,提升学生走向社会时的生活品质。所以,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学更应该回归生活。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立生活素材库,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构建生活素材库,把所有和生活相关联的的素材引入课堂。如社会科学中的人际交往、法律常识、社会规范、规则意识等等,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可供上课时选用。
(二)创设生活情境,如科学类的生活情境,就是把物理学中的电学、力学、光学、热学等这些来自生活中的科学有机地回归生活之中。社会科学类则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或记忆中的有关生活的某一个片段,作为教学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开放课堂,开放教学,生物课可以走进大自然,从书本到自然,在自然中学习,体会,感悟,历史课可以采用电教化手段,让更加具有冲击力的历史纪实等视频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历史细节和历史内幕。法律知识则通过模拟法庭,小法官断案等方式加深其学习感悟的真实性。
总之,“四生课堂”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割裂的,是相互联系的,以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成长,以学生的成功作为课堂是否具有“魅力”的判断标准和依据,从而构建真正受学生欢迎,并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的“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曾军良,“魅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课件,百度文库,2013年8月
[2]石红梅,“名师课堂的魅力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