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数学活动培养数感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r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乃至情感,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的判断和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数学知识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反应迅速、准确、敏捷,能自然地运用最优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数感
  在认知活动中,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建立数感。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与学生一起来体验数感。例如,教学“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时候,带着学生到操场走一走,并动手进行测量,使学生能够切身地体会10米、20米、50米、200米等的长度,以及1平方米、100平方米、500平方米等的大小。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身边物体的面积与长度,比如桌子的面积、铅笔的长度、学生身体的高度、手指的长度等。而当教学“质量单位”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到校医务室去称体重,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用天平称墨水瓶、粉笔盒等。还有就是比数的大小,可以通过不同体重的同学之间做对比,也可以通过不同页数的书本之间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谁重谁轻、谁多谁少的印象。还可以把数的大小跟生活实际对应起来,例如让学生看到温度的数值越大,气温就越高,天气就越热。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数感
  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儿童与生俱来拥有一种好奇的学习心理,并会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把静态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技巧转变成动态的数学探索活动,学生就可以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到数的作用以及数的意义,相应地建立起良好的数感。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并从同伴表达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用数描述和交流,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数感的培养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课后让学生回家观察每天家里用水、用盐、用电的情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建立数感。数学老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要在课堂上创设出跟学生的内在需求相近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又如,通过计算接力比赛,学生会被这种极具挑战的数学游戏所打动,情绪自然被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观察数、感知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数。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数感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鑒, 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 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 拓展思维, 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尤其是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个体的内在学习潜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更容易理解知识,对于进一步增强数感大有裨益。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有趣的数字11”问题,在黑板上写出“11×11=121,22×11=242,31×11=341,62×11=682……”接着向学生发问:“老师为什么可以直接写出结果来?”由此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有的学生会说:“是老师通过心算得到的。”而有的同学则说:“不对,一定是因为有快速计算的方法,所以才这么快地算出结果来。”这样,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题,就会总结出结论。如果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不超过9,那么就可这样直接写出这个两位数与11的乘积: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就是积的百位数,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就是积的个位数,把这个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数加起来,就是积的十位数。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观察讨论,就能真正做到领悟数感了。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一般是通过具体的教学道具或者是实际的物品来感知数、对数进行操作,以此来获得数感。因此,数学教师要好好地利用数学活动来提升小学生的数感,让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渐变成理性认识,这对于小学数学启蒙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只有慢慢熟悉了他,也只有这个学生站在我的面前,我看着他的眼睛,感受着他的呼吸,联想着他过去的成长经历,回忆着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个小故事,我才知道,此时此刻,我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唤醒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他。    教育——无法复制的美好经历    这些年,我在各类教师培训班上讲完课之后,总有一部分老师热情地跑上讲台:“何老师,求教您个问题……”“何老师,我想问问您……”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切入点就是直觉思维。笔者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一直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勇于伸出直觉的触角    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回顾自己的研究工作时说:“……我跟泰勒(杨振宁的导师)学了很多东西,他的想法比较直觉,其好处是触角伸得非常之远,往往在没有看清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抓住了它的精神,然后再想办法把中间连接起来。虽然中间的路不见得每次都能连接起来,但
作者简介:  申淑敏,洛阳八中实验初中数学高级教师,教科研组长,班主任。先后获得洛阳市优秀班主任、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授予“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撰写的教育教学类文章发表在《河南教育》《中国现代教育》《教师博览》等省级、国家级刊物上。    众所周知,人的性格、品质、意志、情操以及生活习惯的形成,莫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现实中,有的
中国是个民俗文化丰富而精彩的国家,民俗文化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很多传统节日因民俗文化而意蕴深刻,人们的行为方式因为民俗文化而有了特定内涵,甚至一些日常话语也因民俗文化而有了独特风格。  中学语文教材里蕴含了大量民俗文化。笔者认为,如果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民俗文化因素都挖掘出来,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也可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校中段考试前,一位老师来找我询问一个问题,她说班上有个孩子每次考试前都会说他肚子疼,而且看他的表情不像是装的。看他那么痛苦,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让父母带他回去。这位老师很奇怪,为什么这孩子总会在考试之前肚子疼呢?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孩子的病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躯体化表现。他害怕考试,害怕失败。也许曾经偶尔一次的考前肚子疼,使他躲避了那次考试,于是,这次偶然事件使他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对护理关怀行为的评价。方法采用关怀行为评价量表对60例内、外科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患者对护理关怀行为各维度评分依次为满足基本需要的护理,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