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朗读为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呢?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情感体验,进而探求蕴含在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朗读教学;有效教学;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117-02
朗读,以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和表情达意的简捷性,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朗读为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朗读感悟很重要。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情感体验,进而探求蕴含在作品的内涵。
一、保证朗读时间,提高朗读的实效性
当前的语文课堂,老师问学生答挤掉了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文本内涵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5分钟,朗读往往是流于形式,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根本谈不上有效朗读了。鉴于此,教师应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来决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艺术化指导,提高有效的朗读质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充斥着当前的语文课堂。君不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常常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了指导却还没能抓住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涵。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的人都会被他那扎实、灵动、有趣的教学风格所折服。更让人感动的是他的范读,他范读时的语气轻重、语速快慢、音质虚实、读音长短的运用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我想那一定是读到让你感觉到: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了,要与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即所谓的“披情入文”。教师读懂了课文,才能用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回味无穷的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进而被那娓娓动听、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动、吸引,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受。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说些什么,而且与其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同时还可告诉学生,随着“啊”字的读出,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
三、理解与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烟台的海》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烟台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又美在何处?课后,我问学生:“烟台的海美在哪儿,在你的头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的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四、立足文本,指导朗读的实效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朗读的重要性。时下,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并不少见,可是仔细听听,很多课堂只注意了朗读的量,真正有效的朗读不多。朗读不仅仅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它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读者用自己的声调、思想、表情,甚至肢体动作由浅入深地来确切地表达文中优美的语言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听者对课文内容、词句段篇或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品味领悟。
(一)引导学生“读到关键词语的背后去”
文本是生活的缩影。阅读文本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解读生活。学生是活的生命体,有其先期的生活经历,有对生活的真切体验。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并迁移进文本,就能实现有效朗读。这种方法对低年级学生尤其适用。
(二)引导学生“读到文字里面去”
文本中的灵魂是隐藏于语言文字间的,文本中的感情也是流淌于语言句子间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朗读语言文字去感悟,去寻求文本的灵魂和感情。如何读好呢?第一、教会学生把句子读通顺,不读破句。第二、教会学生联系文本环境,读出语气,逐渐培养语感。第三、教会学生边想像边读,读出文本所表达的真情。4、教会学生读中品味、读中悟意。
中国的语言文字奥妙精深,文本中的感情和灵魂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才能得出。因此,语文课上一定要指导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有效的朗读,去品味、去感悟文章内在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
五、边读边练 ,促进知识内化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还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将品读、对话、精思、练习粘贴在浩瀚的历史、广博的文化这一天空中,就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步入语文的百花园,在文化的链接中去品味语言的优美、清新、典雅,去感受人文的厚重、浓郁和芬芳。
【关键词】朗读教学;有效教学;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117-02
朗读,以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和表情达意的简捷性,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朗读为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朗读感悟很重要。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情感体验,进而探求蕴含在作品的内涵。
一、保证朗读时间,提高朗读的实效性
当前的语文课堂,老师问学生答挤掉了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文本内涵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5分钟,朗读往往是流于形式,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根本谈不上有效朗读了。鉴于此,教师应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来决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艺术化指导,提高有效的朗读质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充斥着当前的语文课堂。君不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常常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了指导却还没能抓住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涵。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的人都会被他那扎实、灵动、有趣的教学风格所折服。更让人感动的是他的范读,他范读时的语气轻重、语速快慢、音质虚实、读音长短的运用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我想那一定是读到让你感觉到: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了,要与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即所谓的“披情入文”。教师读懂了课文,才能用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回味无穷的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进而被那娓娓动听、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动、吸引,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受。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说些什么,而且与其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同时还可告诉学生,随着“啊”字的读出,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
三、理解与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烟台的海》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烟台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又美在何处?课后,我问学生:“烟台的海美在哪儿,在你的头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的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四、立足文本,指导朗读的实效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朗读的重要性。时下,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并不少见,可是仔细听听,很多课堂只注意了朗读的量,真正有效的朗读不多。朗读不仅仅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它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读者用自己的声调、思想、表情,甚至肢体动作由浅入深地来确切地表达文中优美的语言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听者对课文内容、词句段篇或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品味领悟。
(一)引导学生“读到关键词语的背后去”
文本是生活的缩影。阅读文本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解读生活。学生是活的生命体,有其先期的生活经历,有对生活的真切体验。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并迁移进文本,就能实现有效朗读。这种方法对低年级学生尤其适用。
(二)引导学生“读到文字里面去”
文本中的灵魂是隐藏于语言文字间的,文本中的感情也是流淌于语言句子间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朗读语言文字去感悟,去寻求文本的灵魂和感情。如何读好呢?第一、教会学生把句子读通顺,不读破句。第二、教会学生联系文本环境,读出语气,逐渐培养语感。第三、教会学生边想像边读,读出文本所表达的真情。4、教会学生读中品味、读中悟意。
中国的语言文字奥妙精深,文本中的感情和灵魂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才能得出。因此,语文课上一定要指导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有效的朗读,去品味、去感悟文章内在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
五、边读边练 ,促进知识内化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还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将品读、对话、精思、练习粘贴在浩瀚的历史、广博的文化这一天空中,就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步入语文的百花园,在文化的链接中去品味语言的优美、清新、典雅,去感受人文的厚重、浓郁和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