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写为重。习作教学方法多样,习作教学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学生习作应生活化,避免闭门造车,还应做好学生习作的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习作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118-02
前不久,和学生们聊天,提及学习,他们坦言最怕作文。同学们的话让我觉得似曾熟悉,细细回忆,自己小时候不也和他们有过一样的感觉?想想每次读到学生们的习作,总觉得学生们的作文内容空洞,胡编乱造;语言平实,干巴巴的;缺乏想象力,没有真情实感……静心反思,觉得我们在平常习作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以至会出现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课题。静思默想,我觉得对学生的习作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说的训练
我们知道,说话和习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说话是口头表达,用的是口头语言,习作是书面表达,用的是书面语言。说话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的过程。在说话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的条理性,能使学生的习作更准确、更贴切、更善表达。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话,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引导学生去主动观察、分析、讨论,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看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找到更多的说话素材。
(一)用情感渲染激说
我们的语文教材,篇篇都是佳作,篇篇都是情感的结晶,情文并茂,反映出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语言,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产生共鸣。这样学生便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情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变得有话可说,养成愿意说的好习惯,到学生自己写作时才能够有真情实感。
(二)从生活见闻和自我体验中引说
每周我们可以定时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一周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自我参与的实践活动说给大家听,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再把觉得有意义的内容写下来,写时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
(三)先练说,后练写
假若你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当孩子身心放松与家人一起闲聊,或与小朋友一起讨论他们认为有趣的事情时,他们不仅表情丰富生动,而且言语滔滔不绝,还常有连珠妙语。可是,当要求孩子们坐下来正正规规写作文时,他们却往往愁眉苦脸,无话可说。什么原因?是学生们的口和心没有达到契合。我们在让学生“写作文”前不如先让学生“说作文”,把作文中故事先说给同学听。在说的时候,尽量做到情节完整,语言生动。说完后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并认真修改,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当众演讲的敏捷思维与口才,而且还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作文。
二、习作生活化,避免闭门造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是作文之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寥寥数语,深刻地表达出了小学习作教学必须坚持“生活本源”的先进习作理念。也就是说,我们的习作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一)习作命题生活化
小学生的习作多为记叙文,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描写、叙述是其主要的表现方法。通过学生具体形象的描写,使客观事物或社会生活栩栩如生,使读者如睹其人,如见其物,如临其境。然而学生们的习作却总表现出无话可说,三言两语,不具体,不生动,笼统概括,或记流水帐式的记录。为什么呢?习作的命题是关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提出这样两个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不用固定写法,只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可。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习作命题时一定要做到“实”、“趣”、“新”,以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所谓“实”,即习作命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他们能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如《爸爸你不该……》、《爱唠叨的妈妈》、《深山寻宝》、《老师,我想对您说》……让学生能很快地从中挑选到适合的题目,迅速进行构思、写作,再也没有无从下笔、挤牙膏式的感觉。“趣”就是习作命题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如《淘气的小弟》、《夸夸我的姓》、《二十年后再相会》、《有趣的篮球赛》等,这样的命题,触发了学生对往事的追思,对未来的憧憬,促使潜藏的表象苏醒复活,学生提笔,便如涓涓细流。所谓“新”,就是命题要新颖,要适应时代变化。如要学生写家乡的一处景物,结合我们本地正如火如荼的旅游开发,我们把习作命题为《请到我家乡来》、《西水胜景》、《垂钓的“乐园”》。在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那篇课文后,结合“5.12汶川”大地震的亲身经历,我们习作的命题为《那一刻,我……》,这样的命题,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挑起了学生的思绪,使学生“一见钟情”,情动辞发。
(二)习作教学形式生活化
习作生活化,仅习作的命题生活化是不够的,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些同学对诸如《我的爸爸》这样的命题仍然搜肠刮肚、抓耳挠腮、无从下笔。与爸爸朝夕相处,不能说是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是有关爸爸鲜明、流动的表象被封存锁定,未被唤醒激活的缘故。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表象,使之习作时笔下千言,滔滔不绝呢?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采用如下些形式或许能有所帮助。
1.组织游戏。游戏是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通过游戏,学生体味到其中的无穷乐趣,积极性会充分地调动。如在写一次难忘的活动时,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拔河比赛,老师和学生间的篮球比赛等活动。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口述出来,说的不够完整的,其他学生还可以进行补充。这样一来,学生被封存锁定的表象就被激发了,也就有话可写了。
2.场景再现。再现活动场景,能使学生找回记忆中丢失的瞬间,唤起美好的回忆。在一次班队活动中,学生们忙得不可开交,我用相机记录了他们的忙碌、他们的喜悦、他们的囧态。后来,我有意识地让他们把当天的经历写下时,很多同学又陷入了困境。我拿出了相机,让他们再次看到那无比快乐的自己,封存的表象被唤醒复苏,很快,一篇篇佳作诞生了。
3.即兴表演。表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也是我们习作教学寓教于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如在写看图作文《快乐的星期天》时,课前,我找了几个擅长表演的同学,对他们面授机宜,如此这般地“叮嘱”后,他们在台上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地为同学们呈现出了一个“人在房间心在外”人物形象,再通过评价与合作,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淋漓尽致。学生也似乎找到了倾吐的时机,笔下流淌出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做好学生习作的评价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
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习作的评价也要有学生广泛的参与,在评价中使“主角”由教师向学生转变,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在作文批改中,形成师与生的多项互动关系,使作文批改臻于学生自主、自能操作,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角。
(一)做好生生间的互评互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互读互评互改这样的评价方式最能体现合作精神,也是最需要合作精神的一个环节。在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认真负责的的作文评改中,能起到互相启发,互相借鉴的作用,进而形成良好的勤奋向上的学风。我们提倡作文写好后,可以同同桌或合作小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欣赏,相互阅读习作,像小老师一样在习作下面写上批语,主要是发现好词、好句或者好段,写上赞美之词,这种欣赏创造了平等展现才华的机会,并具有浓郁的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进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习作,巩固和积累学习经验。
(二)对老师进行习作评价时的建议
习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学习习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有的学生在习作中迸出的火花往往被我们自己的“不经意”给扑灭了。所以,我觉得教师在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时切忌指责和笼统。我们常会看到学生习作本上有“你的文章糟糕透了”、“不动脑筋,一点进步也没有”这样指责性的评价,也会常常看到“中心明确,层次清楚”、“基本还可以,有些地方还不够细致”这样笼统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语言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更不能提高学生们的习作兴趣,对学生一点帮助也没有。当然结果只能是学生没有成就感,越来越厌烦写作。相反,如果我们在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时做到“肯定与欣赏”、“指导与交流”时,他们的习作欲望会被激发,创作的激情也会被点燃。相信那句话:给孩子一盏灯,他会给你一片光明。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围绕学生主体,把握有利的时机,给他们营造一个适合自己表达、倾吐的平台。让他们以正常的心态,愉悦的情感,足够的勇气,步入人生书面作文的门槛,真正实现习作教学的突破。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习作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118-02
前不久,和学生们聊天,提及学习,他们坦言最怕作文。同学们的话让我觉得似曾熟悉,细细回忆,自己小时候不也和他们有过一样的感觉?想想每次读到学生们的习作,总觉得学生们的作文内容空洞,胡编乱造;语言平实,干巴巴的;缺乏想象力,没有真情实感……静心反思,觉得我们在平常习作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以至会出现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课题。静思默想,我觉得对学生的习作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说的训练
我们知道,说话和习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说话是口头表达,用的是口头语言,习作是书面表达,用的是书面语言。说话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的过程。在说话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的条理性,能使学生的习作更准确、更贴切、更善表达。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话,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引导学生去主动观察、分析、讨论,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看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找到更多的说话素材。
(一)用情感渲染激说
我们的语文教材,篇篇都是佳作,篇篇都是情感的结晶,情文并茂,反映出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语言,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使学生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产生共鸣。这样学生便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情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变得有话可说,养成愿意说的好习惯,到学生自己写作时才能够有真情实感。
(二)从生活见闻和自我体验中引说
每周我们可以定时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一周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自我参与的实践活动说给大家听,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再把觉得有意义的内容写下来,写时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
(三)先练说,后练写
假若你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当孩子身心放松与家人一起闲聊,或与小朋友一起讨论他们认为有趣的事情时,他们不仅表情丰富生动,而且言语滔滔不绝,还常有连珠妙语。可是,当要求孩子们坐下来正正规规写作文时,他们却往往愁眉苦脸,无话可说。什么原因?是学生们的口和心没有达到契合。我们在让学生“写作文”前不如先让学生“说作文”,把作文中故事先说给同学听。在说的时候,尽量做到情节完整,语言生动。说完后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并认真修改,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当众演讲的敏捷思维与口才,而且还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作文。
二、习作生活化,避免闭门造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是作文之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寥寥数语,深刻地表达出了小学习作教学必须坚持“生活本源”的先进习作理念。也就是说,我们的习作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一)习作命题生活化
小学生的习作多为记叙文,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描写、叙述是其主要的表现方法。通过学生具体形象的描写,使客观事物或社会生活栩栩如生,使读者如睹其人,如见其物,如临其境。然而学生们的习作却总表现出无话可说,三言两语,不具体,不生动,笼统概括,或记流水帐式的记录。为什么呢?习作的命题是关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提出这样两个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不用固定写法,只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可。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习作命题时一定要做到“实”、“趣”、“新”,以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所谓“实”,即习作命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他们能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如《爸爸你不该……》、《爱唠叨的妈妈》、《深山寻宝》、《老师,我想对您说》……让学生能很快地从中挑选到适合的题目,迅速进行构思、写作,再也没有无从下笔、挤牙膏式的感觉。“趣”就是习作命题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如《淘气的小弟》、《夸夸我的姓》、《二十年后再相会》、《有趣的篮球赛》等,这样的命题,触发了学生对往事的追思,对未来的憧憬,促使潜藏的表象苏醒复活,学生提笔,便如涓涓细流。所谓“新”,就是命题要新颖,要适应时代变化。如要学生写家乡的一处景物,结合我们本地正如火如荼的旅游开发,我们把习作命题为《请到我家乡来》、《西水胜景》、《垂钓的“乐园”》。在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那篇课文后,结合“5.12汶川”大地震的亲身经历,我们习作的命题为《那一刻,我……》,这样的命题,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挑起了学生的思绪,使学生“一见钟情”,情动辞发。
(二)习作教学形式生活化
习作生活化,仅习作的命题生活化是不够的,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些同学对诸如《我的爸爸》这样的命题仍然搜肠刮肚、抓耳挠腮、无从下笔。与爸爸朝夕相处,不能说是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是有关爸爸鲜明、流动的表象被封存锁定,未被唤醒激活的缘故。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表象,使之习作时笔下千言,滔滔不绝呢?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采用如下些形式或许能有所帮助。
1.组织游戏。游戏是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通过游戏,学生体味到其中的无穷乐趣,积极性会充分地调动。如在写一次难忘的活动时,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拔河比赛,老师和学生间的篮球比赛等活动。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口述出来,说的不够完整的,其他学生还可以进行补充。这样一来,学生被封存锁定的表象就被激发了,也就有话可写了。
2.场景再现。再现活动场景,能使学生找回记忆中丢失的瞬间,唤起美好的回忆。在一次班队活动中,学生们忙得不可开交,我用相机记录了他们的忙碌、他们的喜悦、他们的囧态。后来,我有意识地让他们把当天的经历写下时,很多同学又陷入了困境。我拿出了相机,让他们再次看到那无比快乐的自己,封存的表象被唤醒复苏,很快,一篇篇佳作诞生了。
3.即兴表演。表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也是我们习作教学寓教于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如在写看图作文《快乐的星期天》时,课前,我找了几个擅长表演的同学,对他们面授机宜,如此这般地“叮嘱”后,他们在台上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地为同学们呈现出了一个“人在房间心在外”人物形象,再通过评价与合作,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淋漓尽致。学生也似乎找到了倾吐的时机,笔下流淌出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做好学生习作的评价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
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习作的评价也要有学生广泛的参与,在评价中使“主角”由教师向学生转变,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在作文批改中,形成师与生的多项互动关系,使作文批改臻于学生自主、自能操作,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角。
(一)做好生生间的互评互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互读互评互改这样的评价方式最能体现合作精神,也是最需要合作精神的一个环节。在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认真负责的的作文评改中,能起到互相启发,互相借鉴的作用,进而形成良好的勤奋向上的学风。我们提倡作文写好后,可以同同桌或合作小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欣赏,相互阅读习作,像小老师一样在习作下面写上批语,主要是发现好词、好句或者好段,写上赞美之词,这种欣赏创造了平等展现才华的机会,并具有浓郁的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进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习作,巩固和积累学习经验。
(二)对老师进行习作评价时的建议
习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学习习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有的学生在习作中迸出的火花往往被我们自己的“不经意”给扑灭了。所以,我觉得教师在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时切忌指责和笼统。我们常会看到学生习作本上有“你的文章糟糕透了”、“不动脑筋,一点进步也没有”这样指责性的评价,也会常常看到“中心明确,层次清楚”、“基本还可以,有些地方还不够细致”这样笼统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语言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更不能提高学生们的习作兴趣,对学生一点帮助也没有。当然结果只能是学生没有成就感,越来越厌烦写作。相反,如果我们在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时做到“肯定与欣赏”、“指导与交流”时,他们的习作欲望会被激发,创作的激情也会被点燃。相信那句话:给孩子一盏灯,他会给你一片光明。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围绕学生主体,把握有利的时机,给他们营造一个适合自己表达、倾吐的平台。让他们以正常的心态,愉悦的情感,足够的勇气,步入人生书面作文的门槛,真正实现习作教学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