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起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体突然遭受严重创伤而发生剧烈疼痛,微动脉收缩,损伤部位的失血和血浆外渗,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从而导致细胞急性缺氧,代谢紊乱,各脏器功能障碍。此类创伤的特点是:致外伤力大,创伤范围广,伤情复杂,变化迅速,失血量大,死亡率高。因此,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护理人员对病情观察的准确性,对病情变化和发展的预见性,果断及时的紧急处理是提高病人存活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1迅速解除气道梗阻
防窒息现场救护观察发现,绝大多数此类伤员以上呼吸道梗阻症状最为常见。在院前急救中我们的作法是迅速查明气道梗阻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清除呼吸道异物。如呕吐物,血块等进入气管,支气管,则立即行口咽插管及环甲膜穿刺。胸部有开放性创口者,立即用大而厚的敷料覆盖并封闭伤口。多发性肋骨骨折致胸壁软化者,用两横指宽的胶布条或肋骨背心作环状固定,以减轻胸壁浮动。
2控制出血
创伤中因大出血引起休克占首位,因此,控制出血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措施。急救工作中,我们常用0.5~3厚的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对有活动性出血者用血管钳夹住出血点或结扎止血,以上方法止血有困难者,立即用止血带进行止血,15松解止血带一次,以免肢体坏死,止血带累积使用时间不超过4小时。
3有效固定
骨折者给予简单而有效地固定,以减少骨折断端活动,防止血管神经进一步损伤和减轻疼痛,有利于防止休克的发生或加重。
4迅速补充血容量
创伤性休克的病人常常是创伤与失血并存,因此,在初步止血的同时,迅速建立两路静脉输液通道,一路用16号套管针作为扩容输血输液,另一路用8号套管针穿刺,以备抢救时滴注或推注各种药物。对于失血性休克,传统观念和临床措施是努力尽早地充分进行液体复苏,新的液体复苏观认为: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积极地进行液体复苏会增加出血量,使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院前急救工作中,我们具体做法是给患者补液500左右即可。在有条件的时候尽可能用全血,不用胶体溶液。补液速度先快后慢,不能失多少补多少。这主要是综合考虑院前时问的限制性。入院后仍继续补液治疗,并根据治疗的实际情况及补液的总量限制,推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补液量,这也符合“延迟复苏理论”。
5止痛
创伤性疼痛引起休克仅次于大出血,抢救中给予伤员及时止痛十分必要。用小剂量镇痛剂如吗啡2~4静脉注射.休克时我们一般不作肌肉注射,原因是休克时血循环不好,药物吸收效果不佳。当休克纠正,血循环好转后,药物吸收加强,易致药物过量,甚则造成呼吸抑制。有呼吸障碍的伤员禁用吗啡。
6体位
置病人于仰卧位,最有利的体位是头胸部及下肢轻度抬高或与平卧位交替。同时注意给患者保暖,高温时注意通风。
7心理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院前急救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成批伤员出现的现场中显得尤为突出。急诊病人由于发病突然,毫无心理准备,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忧郁,甚至情绪休克等心理反应。因此,在救护过程中不管伤情如何严重,情况多么复杂,我们都不能惊慌失措,保持沉着镇定,做到有条不紊,以高超娴熟的操作技能为病员作好包扎,固定,穿刺等工作。让伤员从感观上认识到我们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意识到生命是有救的,加之精心细致的护理,和蔼可亲的语言安慰,可减轻伤员的恐惧与失望,从而增强战胜伤痛的信心。
8转送的护理
转送途中因伤员在搬运与行进时,随着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病人容易出现各种病情变化。因此,应妥善安置病人,时刻注意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对所有异常变化及时与医师联系,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要遵循就地就近转送的急救原则,以最短时间送患者到医院进行手术或救治,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1迅速解除气道梗阻
防窒息现场救护观察发现,绝大多数此类伤员以上呼吸道梗阻症状最为常见。在院前急救中我们的作法是迅速查明气道梗阻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清除呼吸道异物。如呕吐物,血块等进入气管,支气管,则立即行口咽插管及环甲膜穿刺。胸部有开放性创口者,立即用大而厚的敷料覆盖并封闭伤口。多发性肋骨骨折致胸壁软化者,用两横指宽的胶布条或肋骨背心作环状固定,以减轻胸壁浮动。
2控制出血
创伤中因大出血引起休克占首位,因此,控制出血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措施。急救工作中,我们常用0.5~3厚的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对有活动性出血者用血管钳夹住出血点或结扎止血,以上方法止血有困难者,立即用止血带进行止血,15松解止血带一次,以免肢体坏死,止血带累积使用时间不超过4小时。
3有效固定
骨折者给予简单而有效地固定,以减少骨折断端活动,防止血管神经进一步损伤和减轻疼痛,有利于防止休克的发生或加重。
4迅速补充血容量
创伤性休克的病人常常是创伤与失血并存,因此,在初步止血的同时,迅速建立两路静脉输液通道,一路用16号套管针作为扩容输血输液,另一路用8号套管针穿刺,以备抢救时滴注或推注各种药物。对于失血性休克,传统观念和临床措施是努力尽早地充分进行液体复苏,新的液体复苏观认为: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积极地进行液体复苏会增加出血量,使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院前急救工作中,我们具体做法是给患者补液500左右即可。在有条件的时候尽可能用全血,不用胶体溶液。补液速度先快后慢,不能失多少补多少。这主要是综合考虑院前时问的限制性。入院后仍继续补液治疗,并根据治疗的实际情况及补液的总量限制,推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补液量,这也符合“延迟复苏理论”。
5止痛
创伤性疼痛引起休克仅次于大出血,抢救中给予伤员及时止痛十分必要。用小剂量镇痛剂如吗啡2~4静脉注射.休克时我们一般不作肌肉注射,原因是休克时血循环不好,药物吸收效果不佳。当休克纠正,血循环好转后,药物吸收加强,易致药物过量,甚则造成呼吸抑制。有呼吸障碍的伤员禁用吗啡。
6体位
置病人于仰卧位,最有利的体位是头胸部及下肢轻度抬高或与平卧位交替。同时注意给患者保暖,高温时注意通风。
7心理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院前急救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成批伤员出现的现场中显得尤为突出。急诊病人由于发病突然,毫无心理准备,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忧郁,甚至情绪休克等心理反应。因此,在救护过程中不管伤情如何严重,情况多么复杂,我们都不能惊慌失措,保持沉着镇定,做到有条不紊,以高超娴熟的操作技能为病员作好包扎,固定,穿刺等工作。让伤员从感观上认识到我们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意识到生命是有救的,加之精心细致的护理,和蔼可亲的语言安慰,可减轻伤员的恐惧与失望,从而增强战胜伤痛的信心。
8转送的护理
转送途中因伤员在搬运与行进时,随着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病人容易出现各种病情变化。因此,应妥善安置病人,时刻注意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对所有异常变化及时与医师联系,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要遵循就地就近转送的急救原则,以最短时间送患者到医院进行手术或救治,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