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如何强化护生职业素养水平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本次研究中,本文详细研究了职业素养培训对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再从教学现状入手,探索了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提出了多样化的教育改革思路,希望为全面提高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职业素养;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02
基础护理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基础护理知识点,对护理人员未来岗位的实践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就目前而言,受我国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医院所收治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多,临床护理工作压力增大,这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临床工作情况,就需要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基础护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则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
一、职业素质培养对基础护理学教学的新要求
所谓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熟悉程度以及适应能力的一种表现,对于劳动者而言,职业素养是决定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对于广大护理人员而言,现代化护理专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护理教育的变革模式,并且日益严峻的临床压力,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职业素质培养也在从传统理念中进行蜕变,并对护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职业素质培养对基础护理学教学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是工作适应能力的要求。基础护理学是护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主要目的是让护生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现状,并逐渐树立护理人员思想,最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但是结合当前的临床工作现状来看,护理工作压力变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例如,高龄患者存在合并慢性病、听力视力下降的问题,若护理人员依然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则会影响护理效果,甚至发展为护患纠纷,影响医院正常运行。所以,在职业素质培养中要确保护理人员通过基础护理学进一步了解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认识到未来岗位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临床工作。二是护理思维转换的要求。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使诸多先进护理理念被应用在临床上,并且与常规护理手段相比,这些新的护理模式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但是对于护生而言,护生对新护理手段缺乏深入了解,这种情况将会直接影响护生的临床护理工作水平。
因此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应该深入认识到护生不了解新护理理念的现状,并通过基础护理学教育的方法,让护生进一步掌握相关新护理方法的实施路径提升预期效果,这样才能使护生合理运用新的护理方案,弥补常规护理方案的缺失,最终推动基础护理学教育的变革。
二、基础护理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基础护理学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护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阶段往往会出现多种问题。一是教师对职业素养的掌握不全面,教育内容未突出重点。职业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够紧紧把握临床护理步伐,强调基础护理学教学与临床的对接,这样才能增强护生的岗位实践能力[1]。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中临床实践的对接内容较少,因此很多护生在基础护理学学习中难以真正养成职业素养,不满足教育要求。二是职业素养的养成是长期性的,很多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教育内容以书本为主,而忽视了护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长期性要求,也没有在护生脑海中养成职业素养的理念。由此可见,现阶段在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护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依然任重而道远。为了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教育需求。
三、职业素养视角下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一)掌握课程精髓,有计划地渗透职业素养
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为了能够有效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则需要教师能够立足于课程教育要求,注意与临床工作相对接,有步骤、按计划地促进护生职业素养养成,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从课程入手,按照情景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信息、体温、人体生理、血压等情况,并按照职业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进一步明确未来临床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例如在了解患者的心理信息期间,无论患者出现任何形式的心理波动都需要给予尊重,肆意嘲笑患者的心理变化,或者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患者都是错误的,不符合职业素养规划要求。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特征,结合基础护理学教学的课程内容,在护生心中树立“职业素养”的概念,知晓未来岗位实践中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强化操作训练,彰显职业素养
在基础护理学中涉及的操作有近三十项,对护生的自身理论基础以及行为规范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教师进一步落实职业素养内容,将护理规范体现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并将其作为指导知识点教育的关键,改变传统模式下护生实践不足的问题。所以按照职业素养养成的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护生的动作,确保护生的行为动作标准,这样才能避免在未来临床上出现差错。例如,静脉注射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也是未来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常见项目。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对课程教学内容做出严格规定,如护生在抽吸药物、皮肤消毒等工作中必须要严格落实无菌操作的原则,接触“患者”前做好手卫生等,对于未落实手卫生制度的护生可进行惩处。长此以往,护生能够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与日常生活动作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别,一言一行都关乎着患者身体健康,因此必须要遵守相关规定。
同时,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也应该关注护生护理操作能力的变化,能够显著提升护生动手能力。所以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明确教育重点,并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以铺床为例,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转变忽视护生参与的问题,并要求护生反复练习,能够如何快速、準确地铺床,这样在未来面对家属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期间为激发护生学习热情,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改革中可以开展“比、学、赶、帮”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护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视形象建设,强化岗位实践能力
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护生的职业形象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也将护生的文化业务素质作为重点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进一步明确形象建设的要求,改变护生忽视自身“护士形象”的问题,依托形象建设,让护生在心理上快速认同“护士”的角色身份,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基础护理学改革中,教师应该适当运用情景模拟方法,在教室内营造病房环境,由不同护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在不同场景中锻炼护生对“护士”角色的掌握能力。例如,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若护理人员能够做到姿态优美、行为标准,则可以在患者心中留下良好印象,为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奠定基础。所以,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环节教师应该改变思路,对护理人员的岗位角色做出进一步界定,如站姿、坐姿、走姿等进行相应的训练,不断增强护生的形象建设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水平。
(四)强化实践教学,做好技能训练
强化实践能力是基础护理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动手能力也被认为是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之一。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针对当前学生实践不足的现状改革教学路径,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主动改革课程教育流程,尽量压缩理论教学内容,保障实践课时,使护生在实践课堂上能够获得充足的锻炼时间,进而显著提升实践能力。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模式已经发生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发挥高职护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适当考核,评估学习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情况,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增加考试次数,通過考试的方法提高护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实验课堂上还需要合理使用不定期抽查的方法,随时了解护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在课程改革中应该重视考核护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合理搭配实验、理论以及日常成绩的所占比重。其中实验成绩应按照每次实验的平均成绩进行计算,理论与日常成绩主要根据日常训练以及考试情况确定。所以,在基础护理学改革中,应该增加考核的评估次数,并根据每次评估考核的结果确定护生学习状况,总结护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满足职业素养养成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基础护理学改革应该主动与临床实践对接,并关注护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问题,能够合理运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养成护生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护生全面发展[2]。
参考文献:
[1]赵静,冯蓉.基于PBL教学法基础护理学课程床边教学改革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174-175.
[2]杨敏,刘强.“现代学徒制”在我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医学,2019(8):1928-1929.
(责任编辑:张咏梅)
关键词:职业素养;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02
基础护理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基础护理知识点,对护理人员未来岗位的实践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就目前而言,受我国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医院所收治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多,临床护理工作压力增大,这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临床工作情况,就需要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基础护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则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
一、职业素质培养对基础护理学教学的新要求
所谓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熟悉程度以及适应能力的一种表现,对于劳动者而言,职业素养是决定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对于广大护理人员而言,现代化护理专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护理教育的变革模式,并且日益严峻的临床压力,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职业素质培养也在从传统理念中进行蜕变,并对护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职业素质培养对基础护理学教学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是工作适应能力的要求。基础护理学是护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主要目的是让护生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现状,并逐渐树立护理人员思想,最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但是结合当前的临床工作现状来看,护理工作压力变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例如,高龄患者存在合并慢性病、听力视力下降的问题,若护理人员依然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则会影响护理效果,甚至发展为护患纠纷,影响医院正常运行。所以,在职业素质培养中要确保护理人员通过基础护理学进一步了解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认识到未来岗位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临床工作。二是护理思维转换的要求。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使诸多先进护理理念被应用在临床上,并且与常规护理手段相比,这些新的护理模式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但是对于护生而言,护生对新护理手段缺乏深入了解,这种情况将会直接影响护生的临床护理工作水平。
因此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应该深入认识到护生不了解新护理理念的现状,并通过基础护理学教育的方法,让护生进一步掌握相关新护理方法的实施路径提升预期效果,这样才能使护生合理运用新的护理方案,弥补常规护理方案的缺失,最终推动基础护理学教育的变革。
二、基础护理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基础护理学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护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阶段往往会出现多种问题。一是教师对职业素养的掌握不全面,教育内容未突出重点。职业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够紧紧把握临床护理步伐,强调基础护理学教学与临床的对接,这样才能增强护生的岗位实践能力[1]。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中临床实践的对接内容较少,因此很多护生在基础护理学学习中难以真正养成职业素养,不满足教育要求。二是职业素养的养成是长期性的,很多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教育内容以书本为主,而忽视了护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长期性要求,也没有在护生脑海中养成职业素养的理念。由此可见,现阶段在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护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依然任重而道远。为了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教育需求。
三、职业素养视角下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一)掌握课程精髓,有计划地渗透职业素养
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为了能够有效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则需要教师能够立足于课程教育要求,注意与临床工作相对接,有步骤、按计划地促进护生职业素养养成,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从课程入手,按照情景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信息、体温、人体生理、血压等情况,并按照职业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进一步明确未来临床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例如在了解患者的心理信息期间,无论患者出现任何形式的心理波动都需要给予尊重,肆意嘲笑患者的心理变化,或者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患者都是错误的,不符合职业素养规划要求。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特征,结合基础护理学教学的课程内容,在护生心中树立“职业素养”的概念,知晓未来岗位实践中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强化操作训练,彰显职业素养
在基础护理学中涉及的操作有近三十项,对护生的自身理论基础以及行为规范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教师进一步落实职业素养内容,将护理规范体现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并将其作为指导知识点教育的关键,改变传统模式下护生实践不足的问题。所以按照职业素养养成的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护生的动作,确保护生的行为动作标准,这样才能避免在未来临床上出现差错。例如,静脉注射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也是未来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常见项目。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对课程教学内容做出严格规定,如护生在抽吸药物、皮肤消毒等工作中必须要严格落实无菌操作的原则,接触“患者”前做好手卫生等,对于未落实手卫生制度的护生可进行惩处。长此以往,护生能够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与日常生活动作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别,一言一行都关乎着患者身体健康,因此必须要遵守相关规定。
同时,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也应该关注护生护理操作能力的变化,能够显著提升护生动手能力。所以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明确教育重点,并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以铺床为例,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转变忽视护生参与的问题,并要求护生反复练习,能够如何快速、準确地铺床,这样在未来面对家属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期间为激发护生学习热情,教师在基础护理学改革中可以开展“比、学、赶、帮”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护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视形象建设,强化岗位实践能力
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护生的职业形象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也将护生的文化业务素质作为重点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进一步明确形象建设的要求,改变护生忽视自身“护士形象”的问题,依托形象建设,让护生在心理上快速认同“护士”的角色身份,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基础护理学改革中,教师应该适当运用情景模拟方法,在教室内营造病房环境,由不同护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在不同场景中锻炼护生对“护士”角色的掌握能力。例如,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若护理人员能够做到姿态优美、行为标准,则可以在患者心中留下良好印象,为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奠定基础。所以,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环节教师应该改变思路,对护理人员的岗位角色做出进一步界定,如站姿、坐姿、走姿等进行相应的训练,不断增强护生的形象建设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水平。
(四)强化实践教学,做好技能训练
强化实践能力是基础护理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动手能力也被认为是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之一。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针对当前学生实践不足的现状改革教学路径,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主动改革课程教育流程,尽量压缩理论教学内容,保障实践课时,使护生在实践课堂上能够获得充足的锻炼时间,进而显著提升实践能力。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模式已经发生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发挥高职护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适当考核,评估学习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情况,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增加考试次数,通過考试的方法提高护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实验课堂上还需要合理使用不定期抽查的方法,随时了解护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在课程改革中应该重视考核护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合理搭配实验、理论以及日常成绩的所占比重。其中实验成绩应按照每次实验的平均成绩进行计算,理论与日常成绩主要根据日常训练以及考试情况确定。所以,在基础护理学改革中,应该增加考核的评估次数,并根据每次评估考核的结果确定护生学习状况,总结护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满足职业素养养成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基础护理学改革应该主动与临床实践对接,并关注护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问题,能够合理运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养成护生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护生全面发展[2]。
参考文献:
[1]赵静,冯蓉.基于PBL教学法基础护理学课程床边教学改革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174-175.
[2]杨敏,刘强.“现代学徒制”在我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医学,2019(8):1928-1929.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