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小学数学课堂体现这种理念的一种常用的学习形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合作,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热闹闹,从实际效果看,名不符实,收效甚微。使这种活生生的、充满人文精神的学习组织形式变成一种低效、高耗能的表演形式。
因此,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难于控制、学生课堂纪律乱、学不到东西、完不成任务等现象,感到十分头疼且束手无策。那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构建美的数学课堂呢?
一、合理组建小组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一)小组成员要合理搭配。
为了学习方便,可相邻的前后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组内要注意好生与差生搭配,男生与女生搭配,力求小组间水平均衡,无明显差异,这样更能体现小组间竞争的公平、公正,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二)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
每组4人,1人为组长,1人为副组长,2名为组员。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定出本组的组名、组训、组徽。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决,其他同学负责记录、汇报等,使小组内成员能各司其职,避免“吃大锅饭”,达到组内同伴问的优势互补。如在上“统计校门口马路上小车、卡车、客车等车辆在20分钟里通行的数量”这一课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哪种车,谁来计时间,谁来记录,谁来汇报,这样才能合作完成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精心挑选小组长人选,并进行培训。
教师要选责任心强、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当小组长,并要培训小组长,如教他们学会合理分工,难的问题分配给能力强的同学,简单的问题分配给能力稍微弱的同学等。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习惯的培养。
(一)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二)学会讨论。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三)学会表达。
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四)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学会汇报。
要让学生明确汇报展示标准: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让全班同学听得清楚。有交流需求时主动开口,无需举手请示,听到其他同学发言了,开口慢的同学自觉退让。上下讲台展示动作要快,不要耽误时间。展示的同学要站姿规范,面向全体,落落大方。观展者安静倾听,积极思考,随时准备质疑和点评。
(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互评,如学生不但要从声音是否响亮、仪态是否端庄大方等方面互评,还要从回答问题是否正确等方面评价。
三、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
(一)在新知探求过程中,组织合作学习。
数学知识有时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需要挖掘集体智慧,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二)在知识的重难点处,组织合作学习。
对于学习的重难点,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可能很快明白,但学生的记忆不会太深刻,而且有可能是懂非懂。而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例如在上二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时,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孩子们讨论几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复式统计表?单式统计表能否合成复式统计表?怎么合?复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在解题有多种方法时,组织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有些数学问题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回答全面,这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成,让组内的每个成员相互讨论,相互补充,互相启发,可促进学生解题思路的快速生成。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解决问题》的内容时,课本上的例1是:原来有22人在看戏,后来又来了13人,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书上给出了2种方法:22+13=35(人)35-6=29(人);22-6=16(人)16+13=29(人)可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想出了第三种方法:13-6=7(人)22+7=29(人)由此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四)在评讲试卷和练习题时,组织合作学习。
评讲试卷时,如果教师像传统的教法那样,把学生错得多的题重新讲一遍,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不想听。所以,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在小组内评一评、研一研、帮一帮的方式,纠正错题,如果有些问题在小组内还无法解答,就向全班其他同学提出质疑。如果班上所有同学都还无法解答的题目,老师再做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科学评价合作学习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催化剂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对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如开展评比“最美小组”等活动。在每节探究活动结束时,针对纪律、组织探究活动等情况,教师表扬最好的小组,同时也可对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从而可以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类问题,可从而使得这类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只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所在地,才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在合作中启发,在交流中撞击,产生新的认识,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难于控制、学生课堂纪律乱、学不到东西、完不成任务等现象,感到十分头疼且束手无策。那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构建美的数学课堂呢?
一、合理组建小组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一)小组成员要合理搭配。
为了学习方便,可相邻的前后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组内要注意好生与差生搭配,男生与女生搭配,力求小组间水平均衡,无明显差异,这样更能体现小组间竞争的公平、公正,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二)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
每组4人,1人为组长,1人为副组长,2名为组员。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定出本组的组名、组训、组徽。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决,其他同学负责记录、汇报等,使小组内成员能各司其职,避免“吃大锅饭”,达到组内同伴问的优势互补。如在上“统计校门口马路上小车、卡车、客车等车辆在20分钟里通行的数量”这一课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哪种车,谁来计时间,谁来记录,谁来汇报,这样才能合作完成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精心挑选小组长人选,并进行培训。
教师要选责任心强、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当小组长,并要培训小组长,如教他们学会合理分工,难的问题分配给能力强的同学,简单的问题分配给能力稍微弱的同学等。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习惯的培养。
(一)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二)学会讨论。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三)学会表达。
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四)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学会汇报。
要让学生明确汇报展示标准: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让全班同学听得清楚。有交流需求时主动开口,无需举手请示,听到其他同学发言了,开口慢的同学自觉退让。上下讲台展示动作要快,不要耽误时间。展示的同学要站姿规范,面向全体,落落大方。观展者安静倾听,积极思考,随时准备质疑和点评。
(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互评,如学生不但要从声音是否响亮、仪态是否端庄大方等方面互评,还要从回答问题是否正确等方面评价。
三、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
(一)在新知探求过程中,组织合作学习。
数学知识有时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需要挖掘集体智慧,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二)在知识的重难点处,组织合作学习。
对于学习的重难点,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可能很快明白,但学生的记忆不会太深刻,而且有可能是懂非懂。而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例如在上二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时,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孩子们讨论几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复式统计表?单式统计表能否合成复式统计表?怎么合?复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在解题有多种方法时,组织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有些数学问题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回答全面,这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成,让组内的每个成员相互讨论,相互补充,互相启发,可促进学生解题思路的快速生成。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解决问题》的内容时,课本上的例1是:原来有22人在看戏,后来又来了13人,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书上给出了2种方法:22+13=35(人)35-6=29(人);22-6=16(人)16+13=29(人)可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想出了第三种方法:13-6=7(人)22+7=29(人)由此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四)在评讲试卷和练习题时,组织合作学习。
评讲试卷时,如果教师像传统的教法那样,把学生错得多的题重新讲一遍,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不想听。所以,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在小组内评一评、研一研、帮一帮的方式,纠正错题,如果有些问题在小组内还无法解答,就向全班其他同学提出质疑。如果班上所有同学都还无法解答的题目,老师再做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科学评价合作学习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催化剂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对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如开展评比“最美小组”等活动。在每节探究活动结束时,针对纪律、组织探究活动等情况,教师表扬最好的小组,同时也可对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从而可以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类问题,可从而使得这类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只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所在地,才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在合作中启发,在交流中撞击,产生新的认识,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