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师生心灵交流、心智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就是一种生命活动。
一、语文课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是精神生命旅程中自由的思想者,教师有义务让他们在课堂中舒展灵性,体现个性,发展特长。
让我们欣赏孔子及其弟子们学习的场景吧: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一块儿享用……”颜回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点头。“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孔子说着,将琴推到颜回面前。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后,竟然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在如此场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自由的、追求真知的思想者!这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不断追求的境界吧!
课堂上体现生命教育,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引导他们自由地徜徉在语文那色彩斑斓的天空中,放飞梦想,舒展灵性,让童言、童心、童趣回归课堂。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带着机智去感悟文本,感悟人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第三,要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那些个性化的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空间。
我曾借班执教《题临安邸》(浙教版六年级下册),在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时,用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我感慨地说:“同学们,这是多么繁荣的景象啊!”但是,自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这些都不复存在了!请大家根据自己对作者背景的了解、对诗句的理解,确定以怎样的语气朗读这句诗,才能充分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然后前后桌同学互相读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要以这样的语气读。在班上展示时,学生甲(以反问的口吻读完后)说:“我是在反问那些‘酒囊饭袋’,你们已经白白葬送了一个汴洲,难道还想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学生乙:“我看到这一切,想到这一切,心急呀!就让我问一问那些权贵: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学生丙:“我是在为当时的穷苦人民担忧呀!”我想问一问这些权贵们有没有忧国忧民之心?(朗读时,那声音里分明带着深深的忧虑。)……受学生情绪的感染,我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的朗读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大家一定会感到愤怒吧?让我们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学生接读诗句)这一次齐读,孩子们充满了激愤,仿佛自己就是那位爱国诗人,正借着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尽的愤慨。
课后反思,在这个片段中,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朗读,但是,教学由于充分尊重学生,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使他们对诗句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得到充分表达。
二、语文课堂追求情趣横溢
求知是辛苦的,学生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假如我们的语文课堂情趣横溢,让学生在乐中求知,那么,课堂学习何尝不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艺术享受?情趣课堂追求的是活泼的、情趣横溢的教学流程。小学生课业负担本来就重,如果再让孩子们在索然寡味的学习环境里求知,厌学情绪哪能消除?面对充满童趣的小学生,教师要多关注童真,既要重视教学预设,又注重课堂生成,引导他们在积极参与中进行语文实践。一次公开课,我执教《草船借箭》(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觉得把题目改为《草船骗箭》更贴切一些。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有的说“骗”好,有的说“借”好,争论不休。虽然教学预案中没有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一生成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是个利于深究课文主旨的问题,于是,我马上调整了教学预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用哪一个题目好?为什么?结果,大部分学生提出,还是用“借”好,共同的理由是:(1)作者写作的目的是赞扬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要是改为“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成了揭露诸葛亮诡计多端了。(2)诸葛亮吩咐军士高声向曹操喊谢,是借箭才要谢,如果是骗箭,就不必谢了。(3)电视剧《诸葛亮》中的诸葛亮不是把借来的箭“还”给曹操了吗?这叫“有借有还”。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为课堂增添了新的兴趣点,引起了同学们充满情趣的讨论和探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课堂上,有时教师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讲述,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会像童话中的魔棒一样,使学生全神贯注,饶有兴趣。因此,情趣课堂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规范、鲜明、形象,要有文化含量,有时还可以有点幽默,这样才能“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开学的心智。
情趣课堂是需要趣味性的设置的。我们应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趣味”,从而步入胜境。这里所说的“趣味”,是与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紧密相连的趣味。课的起始要着力让学生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课的中间要张弛有度,让学生学得愉快,保持注意力;课末力求余音缭绕,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催生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情感、讨论答辩等方法,都可以作为趣味学习的直接诱因。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之与文字相互映衬,让知识自然地入目入耳,最终达到入心的目的。我曾听过一位年轻老师执教《初冬》(上海S版第三册),课中,他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将雾后的美景画出来。这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太阳,不仅画出了太阳的光芒,还画出了太阳的笑脸,非常传神。也许是因为在上公开课,老师嫌学生画得太大,生怕其余的景物画不下,就擦去了,再叫其他同学上来重画。后面上来的都没有第一位画得好。这时,老师只好自己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太阳,可惜的是,再也看不到第一个孩子画的那个太阳所特有的神采了。要知道,学生眼中的太阳就是那么大,就是那么露着笑脸,这就是儿童的世界。教师读不懂儿童独特的语言和情感,课堂哪能形成情趣氛围,进而激活儿童鲜活的生命力?
三、语文课堂鼓励求异创新
生命化语文教育,要求教学不能只给学生固化的知识,而是要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在自我体验中深化认识。学习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人的思维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心智领域,现实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只有在宽松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辨析和体验才能产生创造性的心智活动。这里所说的思维的独特性包含着求异性,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外在表现是以大胆质疑,勇于挑战,不盲目从众,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一种求异思维体现。在课堂中,如果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而适当的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刻思考、自主探究问题,就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有位老师在教《狼和小羊》(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认为这个故事编得不好,狼那么凶猛,还用得着找借口来吃小羊吗?我可不相信。”在成人看来,这个问题很稚嫩。但是,他们还是孩子,还不知道寓言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性,可这一问题是他在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才是教育真正需要的。我想,如果课末我们让学生来改编《狼和小羊》的故事,肯定有精彩故事呈现,这对孩子求异思维的培养是很有益处的。
生命化教育倡导,在课堂中要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语文课堂本来是一个无拘无束的发展空间,是一个让学生自由想象、促使他们深入探索,敢于质疑,勇于挑战的空间。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凭借文本,追求“独到”和“超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崭新的发现。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要与学生有效地互动、真诚地对话,唤醒各自的潜能,彼此润泽,产生共同进步的生命场。一位特级教师上《奴隶英雄》(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课近尾声时,让学生围绕“痛恨”、“高兴”、“佩服”、“难过”谈谈读完课文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十分痛恨没有把奴隶当人看的贵妇,是她让奴隶用武器对打,根本不顾奴隶的死活。有的说,我们要为奴隶打死卫兵而欢呼,为奴隶起义而高兴。还有的说,我佩服勇敢的斯巴达克斯,他是真正的英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时,一个整堂课都没发言的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应该感谢贵妇!”老师愣了一下,回过神问他:“为什么?”他说:“是的,贵妇是很残忍的。是她让武士发武器给奴隶对打,给奴隶带来巨大危险和伤害。可是,正因为她的行为,才激起了奴隶的愤怒,正因为她发了武器,奴隶们才可以砸开铁笼,冲出牢笼,打死武士。斯巴达克斯也正是利用这个机会领导奴隶起义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感谢贵妇!”这时,教室异常的静,随后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好像顿悟过来,不约而同地鼓起掌。这时,执教老师走近学生,轻轻拍拍他的肩,说:“孩子,你人小,却揭示了一个坏事有时可以变成好事的大道理,我为你喝彩!”顿时,教室里又鼓起掌……生命化课堂呼唤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哪怕是稚嫩的求异,因为,它真实。我想,只要师生共同用智慧来驾驭课堂,学生定会在这蓝天与远方的召唤声中,读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在文本与生活相融合的情境中视接万里,神与物游,浮想联翩,实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焕发出个体鲜活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点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一、语文课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是精神生命旅程中自由的思想者,教师有义务让他们在课堂中舒展灵性,体现个性,发展特长。
让我们欣赏孔子及其弟子们学习的场景吧: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一块儿享用……”颜回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点头。“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孔子说着,将琴推到颜回面前。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后,竟然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在如此场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自由的、追求真知的思想者!这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不断追求的境界吧!
课堂上体现生命教育,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引导他们自由地徜徉在语文那色彩斑斓的天空中,放飞梦想,舒展灵性,让童言、童心、童趣回归课堂。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带着机智去感悟文本,感悟人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第三,要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为那些个性化的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空间。
我曾借班执教《题临安邸》(浙教版六年级下册),在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时,用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我感慨地说:“同学们,这是多么繁荣的景象啊!”但是,自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这些都不复存在了!请大家根据自己对作者背景的了解、对诗句的理解,确定以怎样的语气朗读这句诗,才能充分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然后前后桌同学互相读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要以这样的语气读。在班上展示时,学生甲(以反问的口吻读完后)说:“我是在反问那些‘酒囊饭袋’,你们已经白白葬送了一个汴洲,难道还想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学生乙:“我看到这一切,想到这一切,心急呀!就让我问一问那些权贵: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学生丙:“我是在为当时的穷苦人民担忧呀!”我想问一问这些权贵们有没有忧国忧民之心?(朗读时,那声音里分明带着深深的忧虑。)……受学生情绪的感染,我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的朗读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大家一定会感到愤怒吧?让我们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学生接读诗句)这一次齐读,孩子们充满了激愤,仿佛自己就是那位爱国诗人,正借着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尽的愤慨。
课后反思,在这个片段中,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朗读,但是,教学由于充分尊重学生,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使他们对诗句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得到充分表达。
二、语文课堂追求情趣横溢
求知是辛苦的,学生要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假如我们的语文课堂情趣横溢,让学生在乐中求知,那么,课堂学习何尝不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艺术享受?情趣课堂追求的是活泼的、情趣横溢的教学流程。小学生课业负担本来就重,如果再让孩子们在索然寡味的学习环境里求知,厌学情绪哪能消除?面对充满童趣的小学生,教师要多关注童真,既要重视教学预设,又注重课堂生成,引导他们在积极参与中进行语文实践。一次公开课,我执教《草船借箭》(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觉得把题目改为《草船骗箭》更贴切一些。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有的说“骗”好,有的说“借”好,争论不休。虽然教学预案中没有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一生成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是个利于深究课文主旨的问题,于是,我马上调整了教学预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用哪一个题目好?为什么?结果,大部分学生提出,还是用“借”好,共同的理由是:(1)作者写作的目的是赞扬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要是改为“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成了揭露诸葛亮诡计多端了。(2)诸葛亮吩咐军士高声向曹操喊谢,是借箭才要谢,如果是骗箭,就不必谢了。(3)电视剧《诸葛亮》中的诸葛亮不是把借来的箭“还”给曹操了吗?这叫“有借有还”。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为课堂增添了新的兴趣点,引起了同学们充满情趣的讨论和探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课堂上,有时教师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讲述,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会像童话中的魔棒一样,使学生全神贯注,饶有兴趣。因此,情趣课堂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规范、鲜明、形象,要有文化含量,有时还可以有点幽默,这样才能“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开学的心智。
情趣课堂是需要趣味性的设置的。我们应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趣味”,从而步入胜境。这里所说的“趣味”,是与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紧密相连的趣味。课的起始要着力让学生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课的中间要张弛有度,让学生学得愉快,保持注意力;课末力求余音缭绕,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催生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情感、讨论答辩等方法,都可以作为趣味学习的直接诱因。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之与文字相互映衬,让知识自然地入目入耳,最终达到入心的目的。我曾听过一位年轻老师执教《初冬》(上海S版第三册),课中,他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将雾后的美景画出来。这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太阳,不仅画出了太阳的光芒,还画出了太阳的笑脸,非常传神。也许是因为在上公开课,老师嫌学生画得太大,生怕其余的景物画不下,就擦去了,再叫其他同学上来重画。后面上来的都没有第一位画得好。这时,老师只好自己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太阳,可惜的是,再也看不到第一个孩子画的那个太阳所特有的神采了。要知道,学生眼中的太阳就是那么大,就是那么露着笑脸,这就是儿童的世界。教师读不懂儿童独特的语言和情感,课堂哪能形成情趣氛围,进而激活儿童鲜活的生命力?
三、语文课堂鼓励求异创新
生命化语文教育,要求教学不能只给学生固化的知识,而是要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在自我体验中深化认识。学习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人的思维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心智领域,现实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只有在宽松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辨析和体验才能产生创造性的心智活动。这里所说的思维的独特性包含着求异性,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外在表现是以大胆质疑,勇于挑战,不盲目从众,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一种求异思维体现。在课堂中,如果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而适当的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刻思考、自主探究问题,就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有位老师在教《狼和小羊》(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认为这个故事编得不好,狼那么凶猛,还用得着找借口来吃小羊吗?我可不相信。”在成人看来,这个问题很稚嫩。但是,他们还是孩子,还不知道寓言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性,可这一问题是他在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才是教育真正需要的。我想,如果课末我们让学生来改编《狼和小羊》的故事,肯定有精彩故事呈现,这对孩子求异思维的培养是很有益处的。
生命化教育倡导,在课堂中要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语文课堂本来是一个无拘无束的发展空间,是一个让学生自由想象、促使他们深入探索,敢于质疑,勇于挑战的空间。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凭借文本,追求“独到”和“超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崭新的发现。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要与学生有效地互动、真诚地对话,唤醒各自的潜能,彼此润泽,产生共同进步的生命场。一位特级教师上《奴隶英雄》(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课近尾声时,让学生围绕“痛恨”、“高兴”、“佩服”、“难过”谈谈读完课文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十分痛恨没有把奴隶当人看的贵妇,是她让奴隶用武器对打,根本不顾奴隶的死活。有的说,我们要为奴隶打死卫兵而欢呼,为奴隶起义而高兴。还有的说,我佩服勇敢的斯巴达克斯,他是真正的英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时,一个整堂课都没发言的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应该感谢贵妇!”老师愣了一下,回过神问他:“为什么?”他说:“是的,贵妇是很残忍的。是她让武士发武器给奴隶对打,给奴隶带来巨大危险和伤害。可是,正因为她的行为,才激起了奴隶的愤怒,正因为她发了武器,奴隶们才可以砸开铁笼,冲出牢笼,打死武士。斯巴达克斯也正是利用这个机会领导奴隶起义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感谢贵妇!”这时,教室异常的静,随后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好像顿悟过来,不约而同地鼓起掌。这时,执教老师走近学生,轻轻拍拍他的肩,说:“孩子,你人小,却揭示了一个坏事有时可以变成好事的大道理,我为你喝彩!”顿时,教室里又鼓起掌……生命化课堂呼唤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哪怕是稚嫩的求异,因为,它真实。我想,只要师生共同用智慧来驾驭课堂,学生定会在这蓝天与远方的召唤声中,读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在文本与生活相融合的情境中视接万里,神与物游,浮想联翩,实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焕发出个体鲜活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点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