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式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数学教学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课中如何进行开放式教学呢?
一、 创设开放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方向与位置”时,先提问:“今天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我想认识一下你们,谁愿意向老师介绍一下你自己和你前后左右的同学?”有个男生自告奋勇站起来介绍了。教师提示:“后面还有很多老师呢!他们也想认识你和你前后左右的同学,你能不能面向后面的老师介绍介绍?”这个学生向后转,也介绍起来,但这次他介绍起来就有点犹豫,一点也没有刚才的自信了。教师抓住时机问他:“你周围的同学可没变,你两次的介绍怎么就不一样了呢?”该生一脸的茫然。教师说:“看来你们以前学习的方位名词‘前、后、左、右’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学习了新的方位名词‘东、南、西、北’,就能解决很多关于方向与位置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巧妙的情境,生动的“导讲”,恰当的“妙问”,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引导主动探索
“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识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及了他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有一种需要探究和满足的欲望。此时,教师须创设宽松的、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笔者先用精美的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小精灵”要求同学们为它解决一个问题:有6盆花,该怎么分来装扮它的草坪?学生马上拿出学具,想出了6种分法:(1)1盆、5盆;(2)2盆、4盆;(3)3盆、3盆;(4)1盆、1盆、1盆、1盆、1盆、1盆;(5)2盆、2盆、2盆;(6)1盆、2盆、3盆。笔者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么分?”学生的分法很多,当分成两类时,就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一下,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认识到什么是平均分了。
三、 强化交流合作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师生、生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思维在碰撞中形成新的数学思想。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让每个学生写出各自学号的所有因数,接着汇报交流写因数的情况,重点让36号学生说出36的所有因数:1、2、3、4、6、9、12、18、36,并让这9个学号的学生站到讲台左边;再让24号同学说出他的所有的因数:1、2、3、4、6、8、12、24,又让这8个学号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这时1、2、3、4、6、12号同学从讲台的左边跑到讲台右边。此时,出现了“1、2、3、4、6、12号”这6位同学两边争着要的局面。引发问题:这6位同学该站哪儿呢?36的因数怎么只有3个了?经过学生讨论、争辩、交流后得到一致的意见:1、2、3、4、6、12既是24的因数,又是36的因数。其中12是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须开放知识和问题的探索过程,精心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去主动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一、 创设开放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方向与位置”时,先提问:“今天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我想认识一下你们,谁愿意向老师介绍一下你自己和你前后左右的同学?”有个男生自告奋勇站起来介绍了。教师提示:“后面还有很多老师呢!他们也想认识你和你前后左右的同学,你能不能面向后面的老师介绍介绍?”这个学生向后转,也介绍起来,但这次他介绍起来就有点犹豫,一点也没有刚才的自信了。教师抓住时机问他:“你周围的同学可没变,你两次的介绍怎么就不一样了呢?”该生一脸的茫然。教师说:“看来你们以前学习的方位名词‘前、后、左、右’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学习了新的方位名词‘东、南、西、北’,就能解决很多关于方向与位置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巧妙的情境,生动的“导讲”,恰当的“妙问”,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引导主动探索
“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识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及了他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有一种需要探究和满足的欲望。此时,教师须创设宽松的、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笔者先用精美的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小精灵”要求同学们为它解决一个问题:有6盆花,该怎么分来装扮它的草坪?学生马上拿出学具,想出了6种分法:(1)1盆、5盆;(2)2盆、4盆;(3)3盆、3盆;(4)1盆、1盆、1盆、1盆、1盆、1盆;(5)2盆、2盆、2盆;(6)1盆、2盆、3盆。笔者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么分?”学生的分法很多,当分成两类时,就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一下,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认识到什么是平均分了。
三、 强化交流合作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师生、生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思维在碰撞中形成新的数学思想。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让每个学生写出各自学号的所有因数,接着汇报交流写因数的情况,重点让36号学生说出36的所有因数:1、2、3、4、6、9、12、18、36,并让这9个学号的学生站到讲台左边;再让24号同学说出他的所有的因数:1、2、3、4、6、8、12、24,又让这8个学号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这时1、2、3、4、6、12号同学从讲台的左边跑到讲台右边。此时,出现了“1、2、3、4、6、12号”这6位同学两边争着要的局面。引发问题:这6位同学该站哪儿呢?36的因数怎么只有3个了?经过学生讨论、争辩、交流后得到一致的意见:1、2、3、4、6、12既是24的因数,又是36的因数。其中12是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须开放知识和问题的探索过程,精心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去主动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