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因材施教”思想是我国的优秀教育传统,历经2500多年的发展,虽说现代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与古代教育的“个别教学制”在形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教师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是永远的真理没变。因此,“因材施教”在今天仍是教学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我们应多探索这方面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生 因材施教 教材 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8)20-0212-01
教育落后的西部省份,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文化课学习兴趣与信心都很匮乏。如果教师在工作中简单地认为以自己的学识就能轻松应对学生而不肯花心思认真思琢磨教材、琢磨学生,精心备课的话,那45分钟的语文课堂就极有可能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而最终收效甚微。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对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上好中职语文阅读课有了如下几点粗浅看法。
一、结合教学、教材实际,适当对阅读篇目重新合理定位
高教版基础模块每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其中必读课文3篇,选读课文1篇可调整为必读、选读各2篇。理由如下: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教材各模块学时数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基础模块》上、下册《阅读与欣赏》部分一共为80——90学时。在工作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一块学时数实际只能达到60学时左右,学时量明显不足。面对此种情况,如果教师仍按部就班完成相应篇目的教学,那教学节奏势必加快,学生跟不上教师节奏的教学后果就是教师累,学生也累。而且贪多嚼不烂,囫囵吞枣的感觉还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受打击。中职语文和高中语文最大的区别是:中职语文没有选拔性要求,只要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结合职业需求正确运用语文知识并能在思想情感上有真正的体验、收获,促进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即可。因此,为保证学习效果,可以适当减少必读课文的篇目。虽然一册教材减少了6篇必读课文,但学习时间有了保证,学习效果反而更好了。
2.教材中有些必读篇目内容枯燥、偏难,与现实脱钩,对学生职业成长与人生成长意义不大,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需要教师懂得合理取舍教材,把它们重新定位为选读课文。如《拿来主义》、《文艺随笔两篇》、《科学是美丽的》等。还有些课文学生易懂,与本单元另一篇必读课文主题内容一致的也可定位为选读课文。如《卖白菜》和《我的母亲》都是刻画母亲的,就可把前者定位为选读课文。
二、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课文精髓,定位出精、准的教学目标
中职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他们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时间和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教师期望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能在各方面都有收获,把教学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那为完成教学目标,很多问题就只能如蜻蜓点水一般带过,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紧紧围绕单元学习重点,反复斟酌课文,抓住课文精髓,懂得取舍,制定出少而准的教学目标。只有要实现的目标少了,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从容不迫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如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第一课是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笔者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就是感知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进而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亲人。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母亲。笔者采用的句式是“我的母亲是一个的人。”很多学生只能想到有限的一、二个词语,如“勤劳”、“朴素”、“孝敬老人”、“吝啬”等。学生们承认他们从没好好想过自己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笔者借机布置了今天课后的作业:选择自己的一位亲人写两段话,表现他(她)的性格特征并表达出你对他(她)的思想感情。随后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阅读相关段落与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母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对其母亲的深情。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单一,课文内容又与学生生活阅历紧密相连,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完成的课后作业中,大多数孩子都能写出二百字左右的段落,有的甚至写了四、五百字。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对亲人的看法与感情。
三、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合理定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贯彻好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所谓“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而不是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中职生各方面学习基础都很薄弱,自学能力也很有限,有些问题、有些课文,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懂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时就需要教师擅讲、巧讲。只要把握好讲的“度”,就能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是一篇论述哲学任务的论文。文章理论性强,学生一看就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压迫感,让他们望而生畏,但文中提出的人生的四种境界对学生加深和拓宽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又很有益处。这样的课文,当然要列为必读课文不可。因此,如何化难为易,轻松巧妙实现教学目标成了教师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讲授本文时就以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了课文内容,如为帮助学生理解“觉解”一词的含义,讲述了故事《值钱的东西》,学生明白了在小偷眼里,衣服是值钱的东西,而在良宽法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珍贵的原因就是对事物不同的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造成的。为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可成为具有道德境界,甚至是天地境界的贤人和圣人。讲述了故事《洗钵去》。故事让学生明白了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日常生活细节开始的。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孟子》说“人人可以为尧舜”就是这意思。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人生的境界和意义,课前我安排了三名学生准备材料,讲述他们家乡涌现出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名人事迹。他们分别讲述了爱国侨领梁金山,抗日县长张问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感人事迹。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说是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的,通过学习,学生们意识到了: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修行达到你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甚至圣人。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总之,教师工作中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才能上出属于中职语文课的精彩!让我们在探索的路上继续前行吧!
【关键词】中职生 因材施教 教材 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8)20-0212-01
教育落后的西部省份,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文化课学习兴趣与信心都很匮乏。如果教师在工作中简单地认为以自己的学识就能轻松应对学生而不肯花心思认真思琢磨教材、琢磨学生,精心备课的话,那45分钟的语文课堂就极有可能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而最终收效甚微。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对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上好中职语文阅读课有了如下几点粗浅看法。
一、结合教学、教材实际,适当对阅读篇目重新合理定位
高教版基础模块每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其中必读课文3篇,选读课文1篇可调整为必读、选读各2篇。理由如下: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教材各模块学时数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基础模块》上、下册《阅读与欣赏》部分一共为80——90学时。在工作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一块学时数实际只能达到60学时左右,学时量明显不足。面对此种情况,如果教师仍按部就班完成相应篇目的教学,那教学节奏势必加快,学生跟不上教师节奏的教学后果就是教师累,学生也累。而且贪多嚼不烂,囫囵吞枣的感觉还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受打击。中职语文和高中语文最大的区别是:中职语文没有选拔性要求,只要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结合职业需求正确运用语文知识并能在思想情感上有真正的体验、收获,促进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即可。因此,为保证学习效果,可以适当减少必读课文的篇目。虽然一册教材减少了6篇必读课文,但学习时间有了保证,学习效果反而更好了。
2.教材中有些必读篇目内容枯燥、偏难,与现实脱钩,对学生职业成长与人生成长意义不大,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需要教师懂得合理取舍教材,把它们重新定位为选读课文。如《拿来主义》、《文艺随笔两篇》、《科学是美丽的》等。还有些课文学生易懂,与本单元另一篇必读课文主题内容一致的也可定位为选读课文。如《卖白菜》和《我的母亲》都是刻画母亲的,就可把前者定位为选读课文。
二、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课文精髓,定位出精、准的教学目标
中职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他们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时间和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教师期望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能在各方面都有收获,把教学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那为完成教学目标,很多问题就只能如蜻蜓点水一般带过,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紧紧围绕单元学习重点,反复斟酌课文,抓住课文精髓,懂得取舍,制定出少而准的教学目标。只有要实现的目标少了,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从容不迫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如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第一课是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笔者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就是感知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进而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亲人。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母亲。笔者采用的句式是“我的母亲是一个的人。”很多学生只能想到有限的一、二个词语,如“勤劳”、“朴素”、“孝敬老人”、“吝啬”等。学生们承认他们从没好好想过自己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笔者借机布置了今天课后的作业:选择自己的一位亲人写两段话,表现他(她)的性格特征并表达出你对他(她)的思想感情。随后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阅读相关段落与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母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对其母亲的深情。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单一,课文内容又与学生生活阅历紧密相连,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完成的课后作业中,大多数孩子都能写出二百字左右的段落,有的甚至写了四、五百字。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对亲人的看法与感情。
三、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合理定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贯彻好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所谓“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而不是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中职生各方面学习基础都很薄弱,自学能力也很有限,有些问题、有些课文,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懂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时就需要教师擅讲、巧讲。只要把握好讲的“度”,就能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是一篇论述哲学任务的论文。文章理论性强,学生一看就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压迫感,让他们望而生畏,但文中提出的人生的四种境界对学生加深和拓宽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又很有益处。这样的课文,当然要列为必读课文不可。因此,如何化难为易,轻松巧妙实现教学目标成了教师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讲授本文时就以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了课文内容,如为帮助学生理解“觉解”一词的含义,讲述了故事《值钱的东西》,学生明白了在小偷眼里,衣服是值钱的东西,而在良宽法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珍贵的原因就是对事物不同的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造成的。为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可成为具有道德境界,甚至是天地境界的贤人和圣人。讲述了故事《洗钵去》。故事让学生明白了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日常生活细节开始的。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孟子》说“人人可以为尧舜”就是这意思。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人生的境界和意义,课前我安排了三名学生准备材料,讲述他们家乡涌现出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名人事迹。他们分别讲述了爱国侨领梁金山,抗日县长张问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感人事迹。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说是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的,通过学习,学生们意识到了: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修行达到你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甚至圣人。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总之,教师工作中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才能上出属于中职语文课的精彩!让我们在探索的路上继续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