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艺术行业而言,也是一场措手不及的“战役”。香港巴塞尔、Art Central、台北典亚艺博会等相继取消或延期;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嘉德香港、保利香港等拍卖日程纷纷改期……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整个艺术行业都处于“停擺”的状态。
原本春暖花开的三月,在香港巴塞尔及其周边活动的带动下,艺术行业将迎来第一个旺季。但是今年,疫情对于艺术行业的影响已成为既定事实。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影响会持续半年之久,显然,严重的时刻已经来临。那么,疫情的影响到底有多深?又该如何应对这场“战役”?
为此,本刊邀请了六位来自艺术行业的资深人士,他们身处“战役”的一线,对于今年艺术品市场的走势,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中国刚刚加入WTO一年有余,整体经济正在上行阶段,一大批企业家开始关注并积极介入艺术品交易市场。但从2014年、2015年开始,世界经济呈下滑态势,所以现在与“非典”疫情后所处的经济环境是不同的。
这次疫情对于中国经济还是有影响的,尤其是人们的消费信心,影响很大。不过,我相信在疫情之后,餐饮、娱乐、文化等领域一定会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例如,现在我头发都是自己理的,疫情之后我肯定会去好好理理发,然后去餐厅吃饭、健身房运动等等,服务行业肯定要反弹。
艺术品是非标准商品,属于精神享受范畴,并非人们生活中的刚需,它的成交与买家的热情、心态都有关系。现在买家的心态与17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区别,其企业的造血能力也关乎其对于艺术品的投资愿望。对于疫情后的艺术品市场,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即“残酷”和“悲壮”。但每家公司情况不同,对于一些综合实力强、准备充分的机构来说,迎来反弹是可以期待的。
另外,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疫情成就了以京东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那么今年的疫情同样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机遇,也会为我们行业内一部分机构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
前不久,艺典中国举办的“艺典夜场第一回·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应该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40万元成交额、95%成交率。这次拍卖的一大亮点在于首次将直播植入网拍,通过专业的直播主持人介绍拍品,让屏幕前的广大买家直观、深切地感受到艺术品的魅力。
我预测疫情过后的几年中,线上艺术品交易肯定会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各拍卖公司一定会加大力度。过去传统的交易方式成本过大,而互联网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交易量的提升,并且交易数据很真实。
自2020年1月至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古玩市场呈现继续歇业或逐步复工的状态。等疫情过后,古玩市场的收益在短时间内仍然不会得到太大的提升。
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各类展会。疫情发生后,全国各类聚集性展会及活动全面叫停。而对于古玩行业来说,展会又是非常重要的交易渠道,也是同行间交流心得、增进情谊的主要平台。与此同时,抗疫工作还有一段路要走,很多商户会选择在家休息,所以古玩市场商户门店的营业率也会受到冲击。
此外,很多从事海外回流业务的商户同样深陷其中。国内古玩业离不开全球市场的供给,早在多年前,海外回流的古玩对国内市场影响显著,甚至决定着广大商户定价的基调。疫情发生后,欧美、日本等回流重要源头对疫情管控非常严格,一些从事海外回流业务的商户出入境必然受到影响。
对于很多人来说,古玩收藏是副业或兴趣目前生活必需品成为了最紧俏的商品,当大家都在囤积生活必需品时,平时还能随意支配的闲钱会减少,闲钱少了,投入古玩收藏的资金会更少。从这个角度来说,古玩业将更加举步维艰,可能会面临有价无市的窘境。
不过,危机中也有契机。未来,古玩市场在经营实体店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线上销售,或与自媒体结合。纵观古玩市场近几年的发展,A P P、直播间等网络艺术品交易方式风生水起,在此次疫情中,这类线上交易方式可谓逆向爆发。可以说,古玩电商,是现在,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优势显而易见,它突破时空局限、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区别于艺术品一、二级市场的新路径。中福古玩城也有独立的淘宝拍卖平台,目前也在与各类电商平台联系,寻找自己新的合作契合点,希望以此作为线下经营空白的补缺。
艺术品市场的表现归根到底离不开经济大环境。很多人认为,当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再叠加今年年初的这场疫情,整个国民经济将会受到深远的影响。究竟如何大家都在拭目以待,但我认为乐观来看,更多的人和资金介入艺术品市场,这是有很大可能的。
如此一来又可能会导致一种现象出现:之前从来没有接触、参与过这个市场的新买家进入后,他们对于藏品的真伪、价值或许并不是很清楚,所以会追捧一些传承有绪、大家公认的好东西;而他们的出价又往往“非理性”,会推动这类藏品卖出一个很好的、甚至是超出市场正常价的“非理性”价格。特别是当市场随着信息的发达越来越透明时,这对于常见品种参考价的影响会比较大。 另一方面,这几年市场一直在两极分化,一些精品价格越来越高,而一些普品价格则一直低迷。并且这种两极分化不光指古玩艺术品本身,拍卖行的生存也是如此—— 一些知名的、规模较大、口碑好的拍卖行经营在逐步增长,而那些把握不好拍品质量、缺乏口碑與品牌的小拍卖行就很难生存。古玩市场、古玩商同样如此,生意做不下去的逐渐被市场淘汰,做得好的则越来越强。如果要说今年的疫情带给艺术品市场的波动,加剧这种两极分化的势头将会是其中之一。
至于当前讨论比较多的“云拍卖”,的确是一种趋势。古玩艺术品的真伪价值鉴赏需要靠一定眼力和经验来判断,因此,高端的艺术品交易仍会集中于线下,线上则是服务于大众收藏乐趣,这又是一种两极分化。
但无论如何,艺术品市场还是以行家为主体,他们抗风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市场的表现。我想理性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受疫情影响,今年五六月份的拍卖肯定会很集中,当中一定有漏可捡,不妨耐心等待。
个人以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如果一定要预测疫情过后艺术品市场的走向,最有效的参照就是2003年。那一年发生了“非典”疫情,疫情结束后的2004年、2005年之后,艺术品行业热钱涌入,各路投资人投资加码,出现了一波完美的V形反弹。当然,当下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彼时不可相比,所以即使出现反弹,应该也不会重现当时的强势局面。从藏家角度来讲,疫情过后是否还会购入心仪的藏品,这要根据未来显现的行业趋势适时而定、量力而行。
现在很多拍卖行开启了网上征集,也推出了不同类型的网络拍卖专场,以满足一部分藏家的购藏需求。但线上拍品只是一些“价微质杂”的品类,目前只适合一部分以满足个人喜好为目的的小众参与,暂时不会成为市场的主导。从艺术品交易的形式来看,尤其在面对高质量藏品时,真切地“望闻问切”更有助于藏家对眼前的藏品做出判断,这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根据现在的经济环境,再结合艺术品交易的一些固有形式来看,目前藏家们应该会以更加谨慎的态度面对市场。当然,随着这场疫情的渐渐平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香港巴塞尔、台北典亚艺博会等将取消或延期的消息,这对艺术行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香港巴塞尔被视为一场当代艺术的盛会,也被认为是一年艺术行业的开端。很多画廊和艺术机构都想在这个时间段有个“开门红”。众所周知,近年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艺术品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尤其是当代艺术。所以,这次艺博会相继取消或延期对画廊和艺术机构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另外,这也打乱了不少藏家尤其是企业家的购藏计划,他们可能会重新规划资金分配,毕竟现在企业家最关注的是现金流问题。最近,一些企业要么裁员、要么减薪,这从侧面说明企业家在控制现金流。
就我个人而言,其实影响不大,该买的还得买。这段时间,我参加了不少线上义拍,还发动身边朋友协调物资捐赠一线,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抗疫做点贡献。在这种特殊时期,我倒建议艺博会可以转向线上,比如线上展厅、线上授课、线上讲座等方式,这或许可以吸引更多新藏家的目光。
而对于今年的艺术品市场走势,我认为将是一个拐点,也是一个机会。有些藏家的资金会吃紧,一些好作品会流向市场,对于购藏而言,这是一个好时机。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悲观,要怀有一份对待美好生活的信心,让艺术融入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从艺术市场总体情况来看,疫情冲击对一级市场的影响比二级市场更大,对于当代艺术市场的影响比传统艺术市场更大。艺术品行业的经营风险期会比农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更长,而相比于金融业、商贸业等其他服务业,其被社会忽视的可能性更大。艺术品行业的整体恢复将缓慢出现在今年6月以后,整个行业要接受半年以上市场低迷的发展状态。不过,恰当的安逸与适度的焦虑是孕育创新的温床。
对艺术机构内部而言,要尽全力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维持企业基本的生存状态;调整好线上办公的节奏,营造企业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温暖氛围,激发艺术家创作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重大社会题材作品,展现艺术对时代的关注和生命的反思。对外部而言,艺术机构积极争取财政补贴、提供纾困资金等支持一般性的公共救助,成立行业、园区或联盟内的救助基金,争取文化产业界自身合作的集体救助;鼓励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政府采购或社会赞助,为艺术家面对时代的现实创作提供环境。
此外,艺术机构要切实重视起5G技术、智能技术给自己业务开展带来的机遇,高度关注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和线上线下产品和服务的业务协同,不断加强产品和服务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新的内功修炼,将研发和策划工作做深做细,推出线上展览、虚拟展厅、线上拍卖,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打造沉浸式艺术品鉴和交易平台。
原本春暖花开的三月,在香港巴塞尔及其周边活动的带动下,艺术行业将迎来第一个旺季。但是今年,疫情对于艺术行业的影响已成为既定事实。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影响会持续半年之久,显然,严重的时刻已经来临。那么,疫情的影响到底有多深?又该如何应对这场“战役”?
为此,本刊邀请了六位来自艺术行业的资深人士,他们身处“战役”的一线,对于今年艺术品市场的走势,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艺术品线上交易开启新纪元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中国刚刚加入WTO一年有余,整体经济正在上行阶段,一大批企业家开始关注并积极介入艺术品交易市场。但从2014年、2015年开始,世界经济呈下滑态势,所以现在与“非典”疫情后所处的经济环境是不同的。
这次疫情对于中国经济还是有影响的,尤其是人们的消费信心,影响很大。不过,我相信在疫情之后,餐饮、娱乐、文化等领域一定会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例如,现在我头发都是自己理的,疫情之后我肯定会去好好理理发,然后去餐厅吃饭、健身房运动等等,服务行业肯定要反弹。
艺术品是非标准商品,属于精神享受范畴,并非人们生活中的刚需,它的成交与买家的热情、心态都有关系。现在买家的心态与17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区别,其企业的造血能力也关乎其对于艺术品的投资愿望。对于疫情后的艺术品市场,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即“残酷”和“悲壮”。但每家公司情况不同,对于一些综合实力强、准备充分的机构来说,迎来反弹是可以期待的。
另外,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疫情成就了以京东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那么今年的疫情同样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机遇,也会为我们行业内一部分机构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
前不久,艺典中国举办的“艺典夜场第一回·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应该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40万元成交额、95%成交率。这次拍卖的一大亮点在于首次将直播植入网拍,通过专业的直播主持人介绍拍品,让屏幕前的广大买家直观、深切地感受到艺术品的魅力。
我预测疫情过后的几年中,线上艺术品交易肯定会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各拍卖公司一定会加大力度。过去传统的交易方式成本过大,而互联网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交易量的提升,并且交易数据很真实。
古玩电商是现在也是未来
自2020年1月至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古玩市场呈现继续歇业或逐步复工的状态。等疫情过后,古玩市场的收益在短时间内仍然不会得到太大的提升。
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各类展会。疫情发生后,全国各类聚集性展会及活动全面叫停。而对于古玩行业来说,展会又是非常重要的交易渠道,也是同行间交流心得、增进情谊的主要平台。与此同时,抗疫工作还有一段路要走,很多商户会选择在家休息,所以古玩市场商户门店的营业率也会受到冲击。
此外,很多从事海外回流业务的商户同样深陷其中。国内古玩业离不开全球市场的供给,早在多年前,海外回流的古玩对国内市场影响显著,甚至决定着广大商户定价的基调。疫情发生后,欧美、日本等回流重要源头对疫情管控非常严格,一些从事海外回流业务的商户出入境必然受到影响。
对于很多人来说,古玩收藏是副业或兴趣目前生活必需品成为了最紧俏的商品,当大家都在囤积生活必需品时,平时还能随意支配的闲钱会减少,闲钱少了,投入古玩收藏的资金会更少。从这个角度来说,古玩业将更加举步维艰,可能会面临有价无市的窘境。
不过,危机中也有契机。未来,古玩市场在经营实体店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线上销售,或与自媒体结合。纵观古玩市场近几年的发展,A P P、直播间等网络艺术品交易方式风生水起,在此次疫情中,这类线上交易方式可谓逆向爆发。可以说,古玩电商,是现在,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优势显而易见,它突破时空局限、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区别于艺术品一、二级市场的新路径。中福古玩城也有独立的淘宝拍卖平台,目前也在与各类电商平台联系,寻找自己新的合作契合点,希望以此作为线下经营空白的补缺。
去或留这是一道必选题
艺术品市场的表现归根到底离不开经济大环境。很多人认为,当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再叠加今年年初的这场疫情,整个国民经济将会受到深远的影响。究竟如何大家都在拭目以待,但我认为乐观来看,更多的人和资金介入艺术品市场,这是有很大可能的。
如此一来又可能会导致一种现象出现:之前从来没有接触、参与过这个市场的新买家进入后,他们对于藏品的真伪、价值或许并不是很清楚,所以会追捧一些传承有绪、大家公认的好东西;而他们的出价又往往“非理性”,会推动这类藏品卖出一个很好的、甚至是超出市场正常价的“非理性”价格。特别是当市场随着信息的发达越来越透明时,这对于常见品种参考价的影响会比较大。 另一方面,这几年市场一直在两极分化,一些精品价格越来越高,而一些普品价格则一直低迷。并且这种两极分化不光指古玩艺术品本身,拍卖行的生存也是如此—— 一些知名的、规模较大、口碑好的拍卖行经营在逐步增长,而那些把握不好拍品质量、缺乏口碑與品牌的小拍卖行就很难生存。古玩市场、古玩商同样如此,生意做不下去的逐渐被市场淘汰,做得好的则越来越强。如果要说今年的疫情带给艺术品市场的波动,加剧这种两极分化的势头将会是其中之一。
至于当前讨论比较多的“云拍卖”,的确是一种趋势。古玩艺术品的真伪价值鉴赏需要靠一定眼力和经验来判断,因此,高端的艺术品交易仍会集中于线下,线上则是服务于大众收藏乐趣,这又是一种两极分化。
但无论如何,艺术品市场还是以行家为主体,他们抗风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市场的表现。我想理性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受疫情影响,今年五六月份的拍卖肯定会很集中,当中一定有漏可捡,不妨耐心等待。
“望闻问切”不可少
个人以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如果一定要预测疫情过后艺术品市场的走向,最有效的参照就是2003年。那一年发生了“非典”疫情,疫情结束后的2004年、2005年之后,艺术品行业热钱涌入,各路投资人投资加码,出现了一波完美的V形反弹。当然,当下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彼时不可相比,所以即使出现反弹,应该也不会重现当时的强势局面。从藏家角度来讲,疫情过后是否还会购入心仪的藏品,这要根据未来显现的行业趋势适时而定、量力而行。
现在很多拍卖行开启了网上征集,也推出了不同类型的网络拍卖专场,以满足一部分藏家的购藏需求。但线上拍品只是一些“价微质杂”的品类,目前只适合一部分以满足个人喜好为目的的小众参与,暂时不会成为市场的主导。从艺术品交易的形式来看,尤其在面对高质量藏品时,真切地“望闻问切”更有助于藏家对眼前的藏品做出判断,这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根据现在的经济环境,再结合艺术品交易的一些固有形式来看,目前藏家们应该会以更加谨慎的态度面对市场。当然,随着这场疫情的渐渐平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将是一个拐点也是购藏时机
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香港巴塞尔、台北典亚艺博会等将取消或延期的消息,这对艺术行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香港巴塞尔被视为一场当代艺术的盛会,也被认为是一年艺术行业的开端。很多画廊和艺术机构都想在这个时间段有个“开门红”。众所周知,近年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艺术品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尤其是当代艺术。所以,这次艺博会相继取消或延期对画廊和艺术机构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另外,这也打乱了不少藏家尤其是企业家的购藏计划,他们可能会重新规划资金分配,毕竟现在企业家最关注的是现金流问题。最近,一些企业要么裁员、要么减薪,这从侧面说明企业家在控制现金流。
就我个人而言,其实影响不大,该买的还得买。这段时间,我参加了不少线上义拍,还发动身边朋友协调物资捐赠一线,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抗疫做点贡献。在这种特殊时期,我倒建议艺博会可以转向线上,比如线上展厅、线上授课、线上讲座等方式,这或许可以吸引更多新藏家的目光。
而对于今年的艺术品市场走势,我认为将是一个拐点,也是一个机会。有些藏家的资金会吃紧,一些好作品会流向市场,对于购藏而言,这是一个好时机。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悲观,要怀有一份对待美好生活的信心,让艺术融入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智能技术将带给你惊喜
从艺术市场总体情况来看,疫情冲击对一级市场的影响比二级市场更大,对于当代艺术市场的影响比传统艺术市场更大。艺术品行业的经营风险期会比农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更长,而相比于金融业、商贸业等其他服务业,其被社会忽视的可能性更大。艺术品行业的整体恢复将缓慢出现在今年6月以后,整个行业要接受半年以上市场低迷的发展状态。不过,恰当的安逸与适度的焦虑是孕育创新的温床。
对艺术机构内部而言,要尽全力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维持企业基本的生存状态;调整好线上办公的节奏,营造企业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温暖氛围,激发艺术家创作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重大社会题材作品,展现艺术对时代的关注和生命的反思。对外部而言,艺术机构积极争取财政补贴、提供纾困资金等支持一般性的公共救助,成立行业、园区或联盟内的救助基金,争取文化产业界自身合作的集体救助;鼓励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政府采购或社会赞助,为艺术家面对时代的现实创作提供环境。
此外,艺术机构要切实重视起5G技术、智能技术给自己业务开展带来的机遇,高度关注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和线上线下产品和服务的业务协同,不断加强产品和服务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新的内功修炼,将研发和策划工作做深做细,推出线上展览、虚拟展厅、线上拍卖,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打造沉浸式艺术品鉴和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