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如今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发展与普及,它对教育也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第一线的教育者,我们应该科学的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就像是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每一数学位教师都要积极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中去,同时及时改正其不足。下面我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可以依据那些原则:
一、必须展现学习内容的原则
高中数学是一门集严密性、逻辑性、高度抽象性与一体的学科。也正是被学生普遍认为“难”的学科。信息技术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从多种形式中认识数学知识。比如: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在讲“简单几何体”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往往很难对画在黑板上的平面图形产生立体感,尤其是对较为复杂的截面更难以想象。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通过动画,将立体图还原,真正的做到“截”的过程,学生一目了然,久而久之,自然培养了对立体图形的认知能力。信息技术使得隐性的数学关系显性化,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视化。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种多元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认知数学。
二、定位于教学辅助手段的原则
信息技术无疑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革命性变化的教学手段,但是这并不说明信息技术是万能钥匙可以代替教学中的所有教学因素和教学手段,它更不能代替老师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作用与教师的作用二者之间有一种辩证的关系,教育需要技术,信息时代的数学教育需要信息技术,但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
三、新旧结合原则
学习教育是非常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却不是唯一起作用的教学手段,也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的教学手段。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信息技术,有此题材在传统的教室里用黑板加粉笔效果并不坏。我建议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教学:
1.图形处理与模拟轨迹
高中解析几何区别于初中的几何知识,运动变化的辩证观点贯穿于整个高中解析几何的学习过程之中,它是‘代数化’的几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解析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可充分揭示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几何问题代数化的实质。制作课件的时候可以充分体现多媒体的优越性,有效的设计出“数形动态”的演示课件,赋予它特有的魅力。比如:在教“椭圆定义”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椭圆的形成过程展现出来。设计思路是:在屏幕中任取两定点F1、F2和一动点P,取一定长度2a, 2a设为变数。利用定义,动点P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2a,将P点不断运动,最后形成一个封闭的图形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我们还将2a的值不断变化,让学生观察,当2a在变化过程中,动点的轨迹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根据以上这些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令=2C, ①2a< 2C时,动点P不能形成任何图形;②2a = 2c时,P的轨迹为线段F1F2;2a> 2C时,P的轨迹为椭圆,而且随着2a的增大,椭圆越扁,这为我们后而学习椭圆的离心率埋下伏笔。通过对2a的不断变化的认识,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椭圆的定义,同时了解了其真正的内涵。
2.度量与计算。
信息技术中的几何画板功能和计算功能给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从繁琐的绘图和计算中解放出来。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实现实时测量线段的长度、测量一个角的角度等。对测量出来的值可以进行计算,包括各种函数等。这样许多定量研究就可以借助几何画板了。比如:讲抛物线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测量动点P到定点F和定直线l的距离,让学生直观地从数字感受到距离相等,从而自行总结出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定点F和定直线l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抛物线。
四、学生为本的原则
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不能变成信息技术的演示课。让学生参与到做数学的活动中,甚至是自做课件,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认知,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认知数学的工具与环境。应能改善学生的数学活动,给学生的参与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乐学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要在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中不断探索、总结,找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契合点,恰当的将其整合,从而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功效,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的培养更多的跨世纪创造性人才。
一、必须展现学习内容的原则
高中数学是一门集严密性、逻辑性、高度抽象性与一体的学科。也正是被学生普遍认为“难”的学科。信息技术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从多种形式中认识数学知识。比如: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在讲“简单几何体”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往往很难对画在黑板上的平面图形产生立体感,尤其是对较为复杂的截面更难以想象。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通过动画,将立体图还原,真正的做到“截”的过程,学生一目了然,久而久之,自然培养了对立体图形的认知能力。信息技术使得隐性的数学关系显性化,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视化。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种多元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认知数学。
二、定位于教学辅助手段的原则
信息技术无疑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革命性变化的教学手段,但是这并不说明信息技术是万能钥匙可以代替教学中的所有教学因素和教学手段,它更不能代替老师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作用与教师的作用二者之间有一种辩证的关系,教育需要技术,信息时代的数学教育需要信息技术,但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
三、新旧结合原则
学习教育是非常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却不是唯一起作用的教学手段,也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的教学手段。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信息技术,有此题材在传统的教室里用黑板加粉笔效果并不坏。我建议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教学:
1.图形处理与模拟轨迹
高中解析几何区别于初中的几何知识,运动变化的辩证观点贯穿于整个高中解析几何的学习过程之中,它是‘代数化’的几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解析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可充分揭示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几何问题代数化的实质。制作课件的时候可以充分体现多媒体的优越性,有效的设计出“数形动态”的演示课件,赋予它特有的魅力。比如:在教“椭圆定义”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椭圆的形成过程展现出来。设计思路是:在屏幕中任取两定点F1、F2和一动点P,取一定长度2a, 2a设为变数。利用定义,动点P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2a,将P点不断运动,最后形成一个封闭的图形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我们还将2a的值不断变化,让学生观察,当2a在变化过程中,动点的轨迹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根据以上这些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令=2C, ①2a< 2C时,动点P不能形成任何图形;②2a = 2c时,P的轨迹为线段F1F2;2a> 2C时,P的轨迹为椭圆,而且随着2a的增大,椭圆越扁,这为我们后而学习椭圆的离心率埋下伏笔。通过对2a的不断变化的认识,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椭圆的定义,同时了解了其真正的内涵。
2.度量与计算。
信息技术中的几何画板功能和计算功能给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从繁琐的绘图和计算中解放出来。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实现实时测量线段的长度、测量一个角的角度等。对测量出来的值可以进行计算,包括各种函数等。这样许多定量研究就可以借助几何画板了。比如:讲抛物线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测量动点P到定点F和定直线l的距离,让学生直观地从数字感受到距离相等,从而自行总结出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定点F和定直线l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抛物线。
四、学生为本的原则
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不能变成信息技术的演示课。让学生参与到做数学的活动中,甚至是自做课件,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认知,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认知数学的工具与环境。应能改善学生的数学活动,给学生的参与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乐学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要在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中不断探索、总结,找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契合点,恰当的将其整合,从而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功效,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的培养更多的跨世纪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