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学课堂提问行为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几乎在每堂数学课中都有所采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粗效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为此,分析数学教学的特点,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出发,教师亟待对自身的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加以研究。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要点
1.提出的问题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课堂提问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应尽量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口提问,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2.提出的问题应该难易适当,适度适量。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要位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概念为提问提供了数量依据,难度PH=1-p/W,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呈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3.提出问题时语言要准确,问题要有启发性。要使学生思维活动指向解决问题的方向,老师首先就要学生明确问题的范围和核心所在。提问的语言要能准确的表达出问题的意图,力求清晰简练,切忌含糊不清。
4.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知道,趣味性浓厚的问题更能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尽快的投入道思考当中,所以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学习教学,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5.提出问题时要灵活多样。对于同一个问题老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问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在讲、练、读、议诸环节中都可以回答问题或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
6.提出问题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思考,而且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的方式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会死那个分别提出深浅各异的问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力求转变他们的观念,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7.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的给与恰当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激励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
三、如何对课堂进行提问,谈几点个人看法:
1.激趣式的提问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而小学生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一点都不感兴趣,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例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2.发散式的提问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起所学的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将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例如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时,可先提问:“有一块正方形稻田边长为a米,现每边长扩大b米,求后来的面积是多少?”教师让学生先试着求出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思考,利用以前学过的求面积的知识得出各种不同解法,在求解的过程中自己归纳出公式,这也正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
3.启发式的提问
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速度=路程/时间这个公式的应用时,老师可以举个列子,谁能从“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诗算出李白行走的速度是多少?大家一看这个问题很好奇,这也正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深入的思考,教会他们用数学的角度去看语文,并为学生学习应用“速度=路程/时间”这个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猜想式的提问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的猜想。如在讲“平均分”这个涵义之前,老师先救出一些平均分的例子,然后在列出相似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出其中的规律,老师再做出相应的提示,这样,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悬念设疑式的提问
教师若能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疑问,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学数学讲到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时,学生并不难理解,让学生提问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提出激疑性的问题。不妨问学生:“在众多多边形中,为什么书中要特别的强调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呢?”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了疑点,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这个特性以及它的应用。
(作者单位:辽阳市太子河区新华小学 辽宁辽阳)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几乎在每堂数学课中都有所采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粗效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为此,分析数学教学的特点,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出发,教师亟待对自身的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加以研究。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要点
1.提出的问题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课堂提问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应尽量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口提问,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2.提出的问题应该难易适当,适度适量。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要位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概念为提问提供了数量依据,难度PH=1-p/W,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呈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3.提出问题时语言要准确,问题要有启发性。要使学生思维活动指向解决问题的方向,老师首先就要学生明确问题的范围和核心所在。提问的语言要能准确的表达出问题的意图,力求清晰简练,切忌含糊不清。
4.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知道,趣味性浓厚的问题更能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尽快的投入道思考当中,所以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学习教学,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5.提出问题时要灵活多样。对于同一个问题老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问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在讲、练、读、议诸环节中都可以回答问题或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
6.提出问题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思考,而且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的方式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会死那个分别提出深浅各异的问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力求转变他们的观念,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7.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的给与恰当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激励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
三、如何对课堂进行提问,谈几点个人看法:
1.激趣式的提问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而小学生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一点都不感兴趣,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例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2.发散式的提问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起所学的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将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例如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时,可先提问:“有一块正方形稻田边长为a米,现每边长扩大b米,求后来的面积是多少?”教师让学生先试着求出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思考,利用以前学过的求面积的知识得出各种不同解法,在求解的过程中自己归纳出公式,这也正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
3.启发式的提问
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速度=路程/时间这个公式的应用时,老师可以举个列子,谁能从“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诗算出李白行走的速度是多少?大家一看这个问题很好奇,这也正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深入的思考,教会他们用数学的角度去看语文,并为学生学习应用“速度=路程/时间”这个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猜想式的提问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的猜想。如在讲“平均分”这个涵义之前,老师先救出一些平均分的例子,然后在列出相似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出其中的规律,老师再做出相应的提示,这样,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悬念设疑式的提问
教师若能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疑问,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学数学讲到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时,学生并不难理解,让学生提问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提出激疑性的问题。不妨问学生:“在众多多边形中,为什么书中要特别的强调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呢?”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了疑点,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这个特性以及它的应用。
(作者单位:辽阳市太子河区新华小学 辽宁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