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美育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传播美、讴歌美、追求美,从而启迪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斗志,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促进社会文明,推动历史前进。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心理、思想得升华,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
二、美育应遵循的原则
1、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
2、潜移默化的原则
美育教育先在感情上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的情感一直奔向美的殿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感召和启发,这样就容易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和谐统一。
3、知识性原则
语文教学不是一般的学习语言,在有关母语的教学中,语文知识和美育内容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文形式承载着美育内容,美育内容通过语文知识得以显现。
4、针对性原则
美育对象是学生,教师要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必须有针对性。如:低年级学生适合直观性强、能亲自参加的活动,高年级学生则喜欢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作品。
5、实践性原则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是为了把美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理想。
三、培养美育的目的
1、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广泛性,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以真正“学生生活”。
(1)从“自然美”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安定的向往与自豪,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与美好人生的追求。
(2)从“社会美”中提高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逐步确立爱憎感和是非观,以自觉融于现实社会中。
(3)从“艺术美”中熏陶学生对美的鉴赏,感染以至有序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高尚情操。
2、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形式多样性,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追求以真正“学会做人”。
3、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情境性特点,启迪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及作用的认识。激发其自信、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
四、美育教育的措施
依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遵循美学的有关有原理来进行。
(一)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认识审美对象的能力,它包括完善的人化的感官、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在审美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培养观察能力,促进感官完善
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16世纪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塔索说过:“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在组织学生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要注意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海上日出》《黄山奇石》《日月潭》《桂林山水》《火烧云》等。在教学这类写景的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2)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录像等教学资料中的自然景观
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在运用这些图片、声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色彩、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2、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形成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它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审美认识的程度。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审美对象的属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领略到更多的美。
(1)要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情深意远的动人篇章,但其中有的课文涉及学生所不熟悉的生活,因而影晌了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如《长征》一课,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很难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讲授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补充讲解一些历史资料,以帮助学生去体会红军的艰苦和学习乐观主义精神。
(2)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喜欢却不一定熟悉的。如《放风筝》一课,是记叙儿童们放风筝时欢乐的情景的,写得很美。学生虽然喜欢,但不一定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因而不能充分领略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如果教师事先组织一次放风筝的活动,回头来再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凭借亲身的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风筝,或翩翩飞舞,或相互追逐,由此产生更多的美感。
(二)注重形象思维,训练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出示画面,引导想象
如观察一幅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植树的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和已有的社会生活常识,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
2、利用扩写,展开想象
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可启发学生想象:小摄影师和高尔基之间会发生的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亲切和爱护。让学生续写这一部分课文,在适当的地方加进合理的想象。
3、听辨音响,诱发想象
自然界有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及其他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其中几种、十几种音响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从声音的角度来反映一种事物或一组生活现象。例如,闹钟铃声、刷牙声、开门声、关门声、急促的脚步声等组合在一起,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是某个人早晨起床后,洗漱完毕就匆匆出门了。在运用以上这些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在内容方面要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想象的推动下进一步丰富美感。
(三)创设审美情境,调动注意、情感
马克思说过:“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的特性。”这段话说明了情感和注意直接影响着审美活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设法调动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
1、用美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人们能进行细致观察、良好记忆、创造性想象和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注意与兴趣的关系十分密切。儿童天性爱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都利用这一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了基调。
2、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
(四)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审美情趣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文化教养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体验,这些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质,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1、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的语言和美的形象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2、运用对比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五)有的放矢、言传身教,达成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全方位实施
良好的教学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即美的欣赏和美的熏陶过程。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教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
1、注重学科知识目标与美育目标的兼顾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目的,是通过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来具体实现的。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的同时,还应发现课文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通过教学,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美的体验,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使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2、以“身教”为本
常言“为人师表”,一个好教师,是学生的表率与楷模,甚至可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事实证明:美育功能必须从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往往大于他们的父母。为此,美好的教态与优雅的语言,循循善诱的耐心与一丝不苟的责任心,高尚的情操与良好师德必定在课堂上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表达法等。每一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再塑声音的形象。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二是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分析法”、“讨论法”、“表达法”等可以促成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可以充分融合社会生活、思想认识的广阔天地,实现学科知识、美育目标、素质教育的联系与拓展。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体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有的特点,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综合素质的有序达成。作为素质教育一个组成部分和审美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造就和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语文老师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美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以真正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辽阳市二道街小学 辽宁辽阳)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传播美、讴歌美、追求美,从而启迪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斗志,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促进社会文明,推动历史前进。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心理、思想得升华,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
二、美育应遵循的原则
1、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
2、潜移默化的原则
美育教育先在感情上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的情感一直奔向美的殿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感召和启发,这样就容易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和谐统一。
3、知识性原则
语文教学不是一般的学习语言,在有关母语的教学中,语文知识和美育内容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文形式承载着美育内容,美育内容通过语文知识得以显现。
4、针对性原则
美育对象是学生,教师要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必须有针对性。如:低年级学生适合直观性强、能亲自参加的活动,高年级学生则喜欢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作品。
5、实践性原则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是为了把美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理想。
三、培养美育的目的
1、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广泛性,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以真正“学生生活”。
(1)从“自然美”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安定的向往与自豪,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与美好人生的追求。
(2)从“社会美”中提高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逐步确立爱憎感和是非观,以自觉融于现实社会中。
(3)从“艺术美”中熏陶学生对美的鉴赏,感染以至有序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高尚情操。
2、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形式多样性,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追求以真正“学会做人”。
3、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情境性特点,启迪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及作用的认识。激发其自信、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
四、美育教育的措施
依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遵循美学的有关有原理来进行。
(一)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认识审美对象的能力,它包括完善的人化的感官、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在审美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培养观察能力,促进感官完善
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16世纪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塔索说过:“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在组织学生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要注意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海上日出》《黄山奇石》《日月潭》《桂林山水》《火烧云》等。在教学这类写景的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2)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录像等教学资料中的自然景观
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在运用这些图片、声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色彩、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2、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形成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它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审美认识的程度。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审美对象的属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领略到更多的美。
(1)要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情深意远的动人篇章,但其中有的课文涉及学生所不熟悉的生活,因而影晌了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如《长征》一课,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很难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讲授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补充讲解一些历史资料,以帮助学生去体会红军的艰苦和学习乐观主义精神。
(2)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喜欢却不一定熟悉的。如《放风筝》一课,是记叙儿童们放风筝时欢乐的情景的,写得很美。学生虽然喜欢,但不一定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因而不能充分领略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如果教师事先组织一次放风筝的活动,回头来再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凭借亲身的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风筝,或翩翩飞舞,或相互追逐,由此产生更多的美感。
(二)注重形象思维,训练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出示画面,引导想象
如观察一幅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植树的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和已有的社会生活常识,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
2、利用扩写,展开想象
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可启发学生想象:小摄影师和高尔基之间会发生的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亲切和爱护。让学生续写这一部分课文,在适当的地方加进合理的想象。
3、听辨音响,诱发想象
自然界有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及其他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其中几种、十几种音响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从声音的角度来反映一种事物或一组生活现象。例如,闹钟铃声、刷牙声、开门声、关门声、急促的脚步声等组合在一起,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是某个人早晨起床后,洗漱完毕就匆匆出门了。在运用以上这些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在内容方面要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想象的推动下进一步丰富美感。
(三)创设审美情境,调动注意、情感
马克思说过:“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的特性。”这段话说明了情感和注意直接影响着审美活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设法调动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
1、用美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人们能进行细致观察、良好记忆、创造性想象和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注意与兴趣的关系十分密切。儿童天性爱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都利用这一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了基调。
2、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
(四)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审美情趣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文化教养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体验,这些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质,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1、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的语言和美的形象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2、运用对比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五)有的放矢、言传身教,达成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全方位实施
良好的教学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即美的欣赏和美的熏陶过程。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教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
1、注重学科知识目标与美育目标的兼顾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目的,是通过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来具体实现的。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的同时,还应发现课文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通过教学,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美的体验,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使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2、以“身教”为本
常言“为人师表”,一个好教师,是学生的表率与楷模,甚至可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事实证明:美育功能必须从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往往大于他们的父母。为此,美好的教态与优雅的语言,循循善诱的耐心与一丝不苟的责任心,高尚的情操与良好师德必定在课堂上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表达法等。每一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再塑声音的形象。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二是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分析法”、“讨论法”、“表达法”等可以促成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可以充分融合社会生活、思想认识的广阔天地,实现学科知识、美育目标、素质教育的联系与拓展。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体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有的特点,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综合素质的有序达成。作为素质教育一个组成部分和审美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造就和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语文老师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美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以真正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辽阳市二道街小学 辽宁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