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刑法中的危害结果在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中属于客观方面的要素,是和危害行为、因果关系处于同一重要层面的理论问题。在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令人乐观。笔者在梳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在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框架内对危害结果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对行为危害结果的作用加以探讨。
【关键词】行为危害;结果;作用
危害结果虽然不是任何犯罪构成之必备要素,但是,危害结果在犯罪论体系和刑论体系中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区分罪与非罪
在某些犯罪构成中,当刑法规范把危害结果规定为某种犯罪构成的客观要素时,害结果是否发生,决定着改种犯罪能否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危害结果的有无成为区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志。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四百多个具体罪名中,有部分罪的犯罪构成,刑法规定必须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具体说来,包括下列几种情况:(1)法律条文明确规定某种具体的有形的危害结果为构成犯罪的要件。例如,《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的重大责任事故罪,等等。这些犯罪的结果,都是指人身的伤害、死亡或者公私财产的损失,如果没有产生法定的危害结果,就不构成上述犯罪。(2)刑法条文明确规定,以犯罪行为造成某种有形的损害结果之可能性或危险性,作为犯罪构成之要件的。例如,《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的要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必须是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飞机,“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飞机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刑法》第三百三十二条规定:“违反国境卫生检疫规定,引起检疫传播或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才能构成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对于这类犯罪来说,是否造成了产生了法定损害结果的现实可能性或危险性,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具体标准。(3)刑法条文上未写明危害结果,但该罪是能够造成有形的、物质性损害结果的。例如,《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虽然条文中并未写明以死亡为要件,但是,从法理上分析,从社会一般人的立场出发,可知只有造成被害人死亡,才能视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因此,杀人行为能够造成的结果是有形的,而且只有造成被害人死亡,才完整地表现出故意杀人罪的社会危害性.
二、区分此罪与彼罪
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及程度的轻重,在某些法定情况下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例如,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规定,聚众斗殴未致人重伤、死亡的,是聚众斗殴罪,致人重伤、死亡的,则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据此,刑讯逼供与暴力逼取证言行为,如果发生了致人伤残、死亡的结果,就应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并从重处罚。还有一种情况,行为人即使实施了相同的犯罪行为,但由于结果的不同,因而确定的罪名也会不同。如《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的过失致人死亡罪和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的过失重伤罪之间就是这种情况。例如,甲在擦拭其猎枪时忘记取出枪膛里的子弹,误触扳机,将其邻居乙打成重伤,则应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罪;如果无处误触扳机,将乙打死了,则应当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二者的差距仅仅是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危害结果的内容不同可能成为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危害结果才具有这一功能。
三、确定一罪与数罪
确定行为人的罪数,也是定罪要解决的问题。危害结果在确定罪数中的作用主要现在:(1)危害结果与法规竞合的关系。法规竞合,指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犯数个在犯罪构成上具有包容关系的刑法规范,只适用其中一个刑法规范的情况。合数个犯罪构成的行为,因为是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只能定罪。刑法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竞合关系的法规,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类就是结果犯与手段的竞合。结果犯与手段犯的竞合,就是某一行为本身触犯一个法条,符合一个犯罪构而这一行为产生的危害结果又触犯另一法条,符合另一个犯罪构成。例如,甲出于抢枪支、弹药的故意,实施了抢劫枪支弹药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第一百二十七第二款规定的抢劫枪支、弹药罪和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抢劫罪,而抢劫罪的构成包了抢劫枪支、弹药罪。依据法规竞合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和“重法优于轻法”原则,甲的行为实际上只构成抢劫枪支、弹药罪。(2)危害结果与牵连犯的关系。牵犯在刑法理论中属于处断的一罪,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这里的危害结果与法规竞合中的犯罪结果仅仅作为后果存在。牵连犯中尽管有数个行为,符合数个罪名,但因为其犯罪的目的只有一个并且前行为是后行为的必经阶段,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结果。在这里确定危害结果犯罪行为是否具有牵连关系就成为区分一罪与数罪的关键了。
【关键词】行为危害;结果;作用
危害结果虽然不是任何犯罪构成之必备要素,但是,危害结果在犯罪论体系和刑论体系中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区分罪与非罪
在某些犯罪构成中,当刑法规范把危害结果规定为某种犯罪构成的客观要素时,害结果是否发生,决定着改种犯罪能否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危害结果的有无成为区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志。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四百多个具体罪名中,有部分罪的犯罪构成,刑法规定必须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具体说来,包括下列几种情况:(1)法律条文明确规定某种具体的有形的危害结果为构成犯罪的要件。例如,《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的重大责任事故罪,等等。这些犯罪的结果,都是指人身的伤害、死亡或者公私财产的损失,如果没有产生法定的危害结果,就不构成上述犯罪。(2)刑法条文明确规定,以犯罪行为造成某种有形的损害结果之可能性或危险性,作为犯罪构成之要件的。例如,《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的要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必须是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飞机,“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飞机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刑法》第三百三十二条规定:“违反国境卫生检疫规定,引起检疫传播或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才能构成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对于这类犯罪来说,是否造成了产生了法定损害结果的现实可能性或危险性,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具体标准。(3)刑法条文上未写明危害结果,但该罪是能够造成有形的、物质性损害结果的。例如,《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虽然条文中并未写明以死亡为要件,但是,从法理上分析,从社会一般人的立场出发,可知只有造成被害人死亡,才能视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因此,杀人行为能够造成的结果是有形的,而且只有造成被害人死亡,才完整地表现出故意杀人罪的社会危害性.
二、区分此罪与彼罪
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及程度的轻重,在某些法定情况下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例如,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规定,聚众斗殴未致人重伤、死亡的,是聚众斗殴罪,致人重伤、死亡的,则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据此,刑讯逼供与暴力逼取证言行为,如果发生了致人伤残、死亡的结果,就应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并从重处罚。还有一种情况,行为人即使实施了相同的犯罪行为,但由于结果的不同,因而确定的罪名也会不同。如《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的过失致人死亡罪和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的过失重伤罪之间就是这种情况。例如,甲在擦拭其猎枪时忘记取出枪膛里的子弹,误触扳机,将其邻居乙打成重伤,则应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罪;如果无处误触扳机,将乙打死了,则应当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二者的差距仅仅是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危害结果的内容不同可能成为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危害结果才具有这一功能。
三、确定一罪与数罪
确定行为人的罪数,也是定罪要解决的问题。危害结果在确定罪数中的作用主要现在:(1)危害结果与法规竞合的关系。法规竞合,指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犯数个在犯罪构成上具有包容关系的刑法规范,只适用其中一个刑法规范的情况。合数个犯罪构成的行为,因为是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只能定罪。刑法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竞合关系的法规,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类就是结果犯与手段的竞合。结果犯与手段犯的竞合,就是某一行为本身触犯一个法条,符合一个犯罪构而这一行为产生的危害结果又触犯另一法条,符合另一个犯罪构成。例如,甲出于抢枪支、弹药的故意,实施了抢劫枪支弹药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第一百二十七第二款规定的抢劫枪支、弹药罪和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抢劫罪,而抢劫罪的构成包了抢劫枪支、弹药罪。依据法规竞合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和“重法优于轻法”原则,甲的行为实际上只构成抢劫枪支、弹药罪。(2)危害结果与牵连犯的关系。牵犯在刑法理论中属于处断的一罪,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方法行为或结果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这里的危害结果与法规竞合中的犯罪结果仅仅作为后果存在。牵连犯中尽管有数个行为,符合数个罪名,但因为其犯罪的目的只有一个并且前行为是后行为的必经阶段,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结果。在这里确定危害结果犯罪行为是否具有牵连关系就成为区分一罪与数罪的关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