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叠合结构体系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探究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叠合结构体系具有自重较轻,受力性能优良,施工方便快捷,节约原材料的特点,受到了很多工程施工的青睐。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型叠合结构体系的推广施用,本文将着重通过介绍叠合结构的设计、施工及构件制作,希望能够对新型叠合结构体系的施工技术有所助益。
  【关键词】叠合结构;施工技术;设计特点
  1、前言
  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蓬勃,一系列的建筑施工技术也应运而出,这些施工技术也不断的促进建筑施工的发展。最初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由现浇整体结构技术组成,但是这项技术应用之初,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端即现浇混凝土支模太困难、施工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的进程,为此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良,我们得到了混凝土叠合结构。近几十年的发展,叠合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推广其技术已经相应成熟。但是目前所采用的叠合结构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诸如预制板多采用平板、没有标准的叠合结构体系等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对优化施工工艺有所帮助。
  2、新型叠合结构体系的设计
  叠合结构指的是通过后浇混凝土形成的一种可以装配的整体式结构,这是一种优越的结构模式,由于其具备刚度适宜、受力性能良好、抗震性优良、节约原材料、施工快捷的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
  2.1施工程序
  叠合结构的施工分为两部分施工程序,首先将预制构件现场安装,然后再次浇筑混凝土使构件形成整体的构件。由于其浇筑过程的特殊性,这就决定着在施工前就要准确设计好叠合梁、板的尺寸及位置,还要设计好流程,一旦施工开始,就很难更改,出现任何的疏漏都会很困难再更改甚至会要求重新返工,这给施工进程及原材料浪费造成很大的困扰。
  2.2叠合板设计
  当前国内普遍应用的预制板,无论规格是多少,它的厚度都在40mm上,因此普遍的自重都是比较大的。为了减少自重,将预制板的厚度设计为30mm,而板肋的高度及宽度将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调整。为了使施工过程变得更加便捷,对于板这种受到的载荷变化不大的构件,可以提前生产出预制板,因此我们给这种预制板及叠合板做出如下加工规范:
  该预制板带肋,我们选取其截面图形为T形,这样既可以减少底板的材料用量,又可以增加叠合面积,也会提高叠合面的抗剪能力;同时为该预制板配置预应力钢筋,钢筋的型号选择锚固能力较强的市场应用比较普遍的螺旋肋钢筋;为了增加板的受力性能,其肋下留出均匀的孔洞,还可以方便施工时添加非预应力钢筋,作为双向叠合板使用;这种板在铺设过程中不需要支撑,减少了一半的工程量。配置预制板时,它的底板及板肋所用的混凝土等级一般不同,为了施工便捷,通常先底板后板肋分步进行。为了保证两者之间有比较好粘结,底板浇筑完后迅速的浇筑板肋,同时要用振捣器振捣,这就需要事先还要准备好混凝土,时间也要拿捏得当。
  2.3叠合梁设计
  叠合梁有两种设计模式,分别为U形和T形预应力预制构件叠合梁。其中U形叠合梁就是将预制梁截面设计为U形,此时的截面高度大约40mm,肋高设计依然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设计的叠合梁的纵向受力由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支撑;为该预制梁配置预应力钢筋时,钢筋的型号选择锚固能力较强的市场应用比较普遍的螺旋肋钢筋,钢筋的数量由叠合梁所受荷载计算来决定;非预制钢筋的配置集中在叠合梁的底部,这是由施工工艺来决定的,而其数量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受力分析来计算所得。对于T形叠合梁来说,底板高度大约为40mm,肋高大约为50mm,肋宽50mm。配筋量及配筋位置与U形预应力构件的设计思路相同,本质还是要归结到力学计算上求得。为了保障施工的质量及便捷,要为预制梁两侧添加模板,将预制板放置到侧模上。
  这两种叠合梁都是受力叠合梁,施工时都要在下面设置支撑,具有相似的特点:第一、叠合梁包含预制梁,而预制梁有运输便捷安装快捷简单的优点,应用广泛。第二、配筋时为纵向受力钢筋配置了非预应力钢筋,对解决裂缝分布不均匀、增加抗剪抗压抗扭能力、延长使用寿命大有裨益。在设计预制梁时,因为又添加了非预应力钢筋,也增加了梁的多变性。第三、相比普通梁而言,叠合梁的有效预压应力更大,抗裂性能更优,钢筋使用量更少。需要添加说明的一点是配置预制梁时,因为预制梁有箍筋,其工艺时最繁琐复杂的。
  2.4叠合柱的设计
  叠合梁一样,叠合柱也分为两种设计方形及圆形,它们都是中空结构,配筋更省,仅需要配置实用阶段所需要的箍筋及纵筋。施工时,纵向受力钢筋分布在预制管的内壁上,用箍筋固定,中间添加方形预制管。
  配置预制柱管时,工艺也比较繁杂,要设置内侧模板,浇筑柱管管壁时用小混凝土进行浇筑,浇筑过程中还用用振捣器不停振捣敦实。
  3、叠合结构体系的施工技术
  施工过程中不同的结构型式要运用不同的叠合结构,不同的板、梁、柱连接方式及构造都有要求。有的建筑甚至只采用叠合板,将叠合板直接防置到承重墙或梁上。在驾设预制柱管时,为了固定好预制柱管,还需要特别固定预制柱管;安装好预制梁后还要额外添加支撑,而预制板就防置到预制梁的两肋上;布置好板、梁、柱后只需再次浇筑一次混凝土就可完工。为了保证后浇筑的混凝土与预制件之间的粘合,在浇筑之前还要对预制件进行清理,保证其表层湿润干净。
  设计叠合结构的一个重要点就是节点设计,叠合结构的受力软弱出多发于该处,牢靠的节点连接才能实现整体协调,将受力性能发挥到最大化。
  结语:
  由于叠合结构兼具预制件和非预制件,所以它具有现浇构件及装配构件两者的优点,它的抗震、抗压、抗剪、抗扭能力都很优良,使用寿命比较长,同时又有比较好的整体性能。在如今什么都讲究速度的时代,新型叠合结构体系的设计可塑性强、安装及浇筑方便大大加快了工业发展的脚步以及城镇建设的速度,也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广和使用新型叠合结构体系,具有优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一个造福人类、社会的高效益的工艺。
  参考文献:
  [1]肖景平.预应力高强叠合结构叠合梁生产工艺 .《建筑技术》,2014年1期.
  [2]刘泓鑫,肖景平.预应力高强叠合结构技术的经济技术分析.《混凝土》,2013年5期.
  [3] 孙世泉.基于ANSYS的叠合结构受力分析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年12期.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现状的改善以及科技的发展,建筑业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并取得很大进步,然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高层建筑的扩张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破坏,为了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化高层建筑,我国高层建筑行业设计时应该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本篇文章就主要围绕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展开,分析其内涵并且就其如何实施提出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
文章首先对基坑围护与土方开展在房屋建筑中的作用展开探讨,并对常见的围护形式做出总结。其次重点探讨施工任务开展阶段常用的技术手段,对施工流程进行详细论述。最后整理了土
一、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分析  科技人力资源和高技术产业都是我国宝贵的国家财富,对于它们的研究首先要有宏观国土视角的把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共有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类,进而要研究科技人力资源在这五大高技术产业中的分布情况。  1、科技人力资源地区分布  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共
【摘要】现代不少高层建筑在某层的上部与下部由于其使用功能不同,致使该楼层上下部平面布局结构不同、受力情况不同。为使高层建筑在合理布局,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保证其整体结构的稳固、可靠,则需要通过在该楼层设置转换层来实现。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对其在现代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分析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结构、形式及功能也在
【摘要】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知的加深以及医疗建筑自身的多样化、专业化、综合化、复杂性和自身的独特性要求,如何将医疗建筑的节能、节约已有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适宜患者和医生工作和疗养,成为了当前医疗保障建筑工程的一个全新的课题。绿色医疗建筑设计正是由于其致力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共存的设计目标,越来越受到医疗设计相关单位的关注。综合运用生态学、人体健康学、当代建筑学、绿色建筑学、以及相关的其它学科的
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是政府主导建立的直接提供基础性、公益性就业服务的一系列机构和场所,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最基本载体。在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平台特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中面向就业再就业事务的部分。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之一。它包括高层服务平台建设(即省级服务平台建设)、中层服务平台建设(即市县服务平台建设)、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即街道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搞好公共
组织学习不同于个人学习,是一种分享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的经验与成果需要一群人共同创造。在推动电子学习、网络学习的同时,要建立使用者组织学习的观念。 Organizational
一、混凝土结构填充墙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一)材料因素   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墙壁填充材料大多选择加气混凝土砌块,通过填充形成的墙壁具有隔音效果好、保温能力强、一定程
文章首先对影响房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原料配合比、养护条件、施工质量三方面进行。其次重点探讨房屋工程中混凝土浇筑施工应用的技术手段,促进施工技
一、推进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意义(一)公益性或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含义按照公共管理理论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分工的一般解释,以企业为主体的“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