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小学第二学段第五册开始,在保持一定量选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且随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大略读的份量。至第三学段,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但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熟悉精读课文的教法,而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相对模糊。
一、略读课文教学的三种态度
1.弃
认为略读课文仅有开篇的引言,课后没有生字表、思考题,没有配套的作业,也不纳入考试的范围,所以可教可不教。于是,“课时紧张”时,略读课文可以课内放弃而作为学生课外阅读之材料。
2.拎
认为教材中既然编排了就得教,但略读等于略教,只需在学生自读自悟后“拎”几个问题,查问即可。于是,这种随意的自主学习让略读成了“浅”读、“泛”读。
3.捧
认为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毫不逊色于精读课文,让人爱不释手,而且常常篇幅较长,想“略”太难。特别在公开教学时,教师觉得“略读”不能展示自己的风采,便有意无意地上成了精读课。
二、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意义
1.从时代需求来看,略读课文教学乃适时而生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吞吐大量信息,并能够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必须具备快速把握阅读材料大意的略读能力,形成迅速捕捉、筛选、提取、处理所需信息的能力。
2.从课程目标来看,略读课文教学举足轻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一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具有略读能力。
3.从教材编排来看,略读课文教学任重道远
《标准》在小学阶段的两个学段中明确提出略读要求,第二学段提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到第四学段,则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从“两个学习”到“较熟练地运用”,其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人教版教材在略读课文的编排上呈现逐册加大数量、加长篇幅、加大比例的态势,且以专题组织单元,让略读与精读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能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锻炼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很好地发挥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并长此训练逐步过渡到课外放手自读。
三、略读课文教学的三字策略
教学用书中对略读课文教学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可是“粗知”不等于“浅知”,“放手”不等于“放任”,“略读”不等于“略教”,略读课文的教学也应该讲究教学策略、追求教学质量。
1.简
“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主张摒弃过度的设计,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王淞舟)略读课文教学目标须简明,教学过程求简洁,教学导引应简要,方能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所以,我在课堂实践中将“自读——交流——积累(扩展)”作为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再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适当变式。自读阶段由学生独立阅读,降低对理解的要求,但重视默读、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自读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怎样读,文前的阅读提示往往有明确的指引。以第八册为例,《万年牢》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永生的眼睛》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交流阶段,教师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读懂、读深。如教学《永生的眼睛》时,有学生在自读了解课文大意后质疑:母亲去世,父亲为何不悲伤,而是如此平静?我这样引导学生:朗读上文感受琳达的悲伤,想象父亲的悲伤,再联系下文谈谈父亲为什么如此平静?一个“平静”统整了整个交流阶段,让学生在解疑中带着“不平静”的心走进了父亲的精神世界。积累(扩展)阶段则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有所侧重,如《珍珠泉》应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想别人没想到的》应侧重课外扩展。
2.精
略读课文要求教学目标简明,过程简洁,导引简练,但在阅读方法上反而更讲究“精读”。教师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通过高质量、深层次的阅读,使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更高效。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我通过“保罗两次意想不到”,这一思维的冲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带领学生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我抓住几个词语进行重点解读,如“脚有残疾”的教学,通过一步步的预设,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男孩对于这样一个弟弟给予的到底是什么?学生的思考也一步步走向深入,从“男孩想给予弟弟一辆汽车”到“男孩给予弟弟的是快乐,是希望,是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还通过“这一夜难忘的是什么?”的深度追问,再次带领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触及藏于心灵深处的东西。此时,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染与语言感悟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3.活
略读课文阅读的要求比较低,又少了许多烦琐的头绪,为师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宽广的空间。略读课应是最丰富灵活的语文课。比如三上年级时,第一单元的《珍珠泉》,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欣赏课文后选择最喜欢的段落、选择合作伙伴,进行了一次散文朗诵表演赛。学习第二单元《路旁的橡树》时,我们教室里进行了“公路通车剪彩仪式”,“工程师”、“筑路工人代表”纷纷答“记者”问,“会说话的橡树”致感谢词。第五单元的《果园机器人》,我让学生想象“不同烦恼的果园机器人”求助“科学家”时的对话,并演一演。这些从文本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学实效出发的语文实践活动,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美丽。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我们应该把“略读”提到应有的高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高度重视,常念“三字经”,让教学更精心,让学习更精彩。
一、略读课文教学的三种态度
1.弃
认为略读课文仅有开篇的引言,课后没有生字表、思考题,没有配套的作业,也不纳入考试的范围,所以可教可不教。于是,“课时紧张”时,略读课文可以课内放弃而作为学生课外阅读之材料。
2.拎
认为教材中既然编排了就得教,但略读等于略教,只需在学生自读自悟后“拎”几个问题,查问即可。于是,这种随意的自主学习让略读成了“浅”读、“泛”读。
3.捧
认为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毫不逊色于精读课文,让人爱不释手,而且常常篇幅较长,想“略”太难。特别在公开教学时,教师觉得“略读”不能展示自己的风采,便有意无意地上成了精读课。
二、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意义
1.从时代需求来看,略读课文教学乃适时而生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吞吐大量信息,并能够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必须具备快速把握阅读材料大意的略读能力,形成迅速捕捉、筛选、提取、处理所需信息的能力。
2.从课程目标来看,略读课文教学举足轻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一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具有略读能力。
3.从教材编排来看,略读课文教学任重道远
《标准》在小学阶段的两个学段中明确提出略读要求,第二学段提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到第四学段,则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从“两个学习”到“较熟练地运用”,其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人教版教材在略读课文的编排上呈现逐册加大数量、加长篇幅、加大比例的态势,且以专题组织单元,让略读与精读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能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锻炼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很好地发挥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并长此训练逐步过渡到课外放手自读。
三、略读课文教学的三字策略
教学用书中对略读课文教学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可是“粗知”不等于“浅知”,“放手”不等于“放任”,“略读”不等于“略教”,略读课文的教学也应该讲究教学策略、追求教学质量。
1.简
“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主张摒弃过度的设计,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王淞舟)略读课文教学目标须简明,教学过程求简洁,教学导引应简要,方能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所以,我在课堂实践中将“自读——交流——积累(扩展)”作为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再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适当变式。自读阶段由学生独立阅读,降低对理解的要求,但重视默读、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自读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怎样读,文前的阅读提示往往有明确的指引。以第八册为例,《万年牢》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永生的眼睛》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交流阶段,教师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读懂、读深。如教学《永生的眼睛》时,有学生在自读了解课文大意后质疑:母亲去世,父亲为何不悲伤,而是如此平静?我这样引导学生:朗读上文感受琳达的悲伤,想象父亲的悲伤,再联系下文谈谈父亲为什么如此平静?一个“平静”统整了整个交流阶段,让学生在解疑中带着“不平静”的心走进了父亲的精神世界。积累(扩展)阶段则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有所侧重,如《珍珠泉》应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想别人没想到的》应侧重课外扩展。
2.精
略读课文要求教学目标简明,过程简洁,导引简练,但在阅读方法上反而更讲究“精读”。教师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通过高质量、深层次的阅读,使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更高效。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我通过“保罗两次意想不到”,这一思维的冲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带领学生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我抓住几个词语进行重点解读,如“脚有残疾”的教学,通过一步步的预设,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男孩对于这样一个弟弟给予的到底是什么?学生的思考也一步步走向深入,从“男孩想给予弟弟一辆汽车”到“男孩给予弟弟的是快乐,是希望,是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还通过“这一夜难忘的是什么?”的深度追问,再次带领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触及藏于心灵深处的东西。此时,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染与语言感悟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3.活
略读课文阅读的要求比较低,又少了许多烦琐的头绪,为师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宽广的空间。略读课应是最丰富灵活的语文课。比如三上年级时,第一单元的《珍珠泉》,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欣赏课文后选择最喜欢的段落、选择合作伙伴,进行了一次散文朗诵表演赛。学习第二单元《路旁的橡树》时,我们教室里进行了“公路通车剪彩仪式”,“工程师”、“筑路工人代表”纷纷答“记者”问,“会说话的橡树”致感谢词。第五单元的《果园机器人》,我让学生想象“不同烦恼的果园机器人”求助“科学家”时的对话,并演一演。这些从文本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学实效出发的语文实践活动,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美丽。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我们应该把“略读”提到应有的高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高度重视,常念“三字经”,让教学更精心,让学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