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了红毯和陪伴身边那些摄影记者认不出来的泰国演员,这次,没有竞赛任务的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轻装来到自己的福地戛纳。
由于金棕榈桂冠加身,阿彼察邦随意拍出的短片《湄公旅馆》在电影节上的放映也备受关注,一票难求。“这是一部无需正襟危坐的片子,很遗憾组委会不能让大家在影院里随意抽烟。”首映礼上,泰国人说道。或许,贾樟柯筹备中那座允许随意抽烟的艺术影院,才是阿彼察邦计划中湄公河影像的最佳去处,随意流淌,生生不息。
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冲散了滨海大道上追星的人群,游艇码头上的红白蓝三色旗也垂下高昂的头,蔚蓝海岸的贵族戛纳被瞬间装点成平民的湄公河。阿彼察邦躲进公关公司临时租下的游艇中,抽着烟望着砸向地中海的雨水。
这个温柔的男人谈起了他成长却又陌生的大河区域,阐述他对政治和环境问题的愤怒。和绝大多数第三世界艺术片导演一样,被欧洲高度认可的阿彼察邦回到国内也不可能成为大明星,但他却开始有拍摄大成本鬼怪片甚至科幻片的梦想。至于接近梦想的方式,依旧是好看又隐晦的小成本电影以及高度实验性的影像装置艺术。
《湄公旅馆》与梦有关
人物周刊:为什么想到做《湄公旅馆》这样一个不到一小时的短片?
阿彼察邦:我的女演员Jenjira来自东北部廊开市,从2006年的《综合症与一百年》开始与我合作,也主演了上一部长片《能记起前世的波米叔叔》。最近两年,她因一场摩托车事故不得不回家修养,我就经常去离湄公河不远的房子找她。廊开时而洪水滔天,时而干燥无雨。我开始在她住处以及河岸拍照片和视频,找附近的宾馆住宿。后来,我就梦到了一部有关家的电影,一个供我们藏身的临时地带以及这条充满音乐性的河流。
人物周刊:这部短片中,你强调“事实与虚构”以及电影在这两者间的徘徊,但你以往的电影,即便展现现实,也是虚构的。
阿彼察邦:当我说事实时,意思就是现实,然而在电影里,现实并不存在,任何试图捕捉当下或重塑客观的努力,到头来只能是你主观视野和经验的投射。这部短片就是由一层层失真的事实组成的。它可以称为纪录片,也可以算是对制作剧情片过程的一次沉思。
你可能悲观,但你离不开
人物周刊:谈谈片中的泰老边境吧。你的金棕榈电影《能记起前世的波米叔叔》也通过讲泰老边境的故事,回忆了两国的历史关系。
阿彼察邦:波米叔叔这个角色来自老挝。在1960到1970年代被共产主义渗透时,两个国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40年前什么问题都没有,我们是一家人,边境形同虚设,亲朋好友来来去去,河流并不是障碍。老挝内战让湄公河成了一把剪刀,剪断了彼此。老挝自此成了半孤立的神秘国度,大量难民的涌入,导致泰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出现,针对老挝人的偏见和歧视开始在媒体和人群中增强。
人物周刊:为什么对这个地区产生兴趣?
阿彼察邦:我就成长在那个地区。我们小时候对老挝内战知之甚少,只听说很多人被杀。现在拍电影,也就成了研究和学习过往历史的一种方式。关于湄公河,我也关注中国在上游修电站建大坝的问题,不清楚它究竟有没有影响到泰国和老挝。不可避免地,政治性会渗透进电影制作,我渐渐拍下去的话,这一部没提,下一部或许就会说。
人物周刊:你电影中的湄公河更多只是隐约涉及历史和记忆,未来会试图直面现实吗?比如大坝带来的潜在环境问题、毒品战争和今年的金三角劫匪?
阿彼察邦:我非常想表现这些,毕竟这是我们每天看到、谈论的,但对电影制作来说,因为拍摄周期、资金等问题,永远不可能那么及时,而且最好也要离新闻离事件有着足够长的思考时间。
人物周刊:为什么总让Jenjira通过口头回忆展现边境的隐秘历史?
阿彼察邦:Jenjira的故事,对我来说就像在听中东地区的新闻,我很难想象这女人曾经拿着M-16准备大开杀戒。听到这些故事,我意识到自己有必要重新熟悉泰国。因此,拍摄这个电影,包括之前的波米叔叔,都成了重新再自我教育的机会。更进一步了解了面前这些人,这些曾在街上战斗并几乎被杀害的人时,他们就不再是外国人了。当然,你可能就此为国家感到悲观,但你离不开,毕竟那里有着太多的记忆和欢乐。
人物周刊:拍摄《湄公旅馆》期间,正赶上泰国特大洪水吧?
阿彼察邦:是的。我们常打电话过去并盯着电视新闻看。老实说,我对政府把救灾经费几乎全拨给曼谷的措施有些生气,湄公河沿岸的小城镇每年都被洪水糟蹋却不被重视,这让当地人有了听天由命的消极想法。当然还有上游那些水电站和大坝,如老挝的Xayaburi,它们的接连告警让我意识到,修建大坝何其容易,还能带来滚滚快钱,我们也因此懒于寻找替代能源,彻底被钢筋混凝土宠坏了。
想拍大成本恐怖片和科幻片
人物周刊:制作电影和影像装置,你的思维方式会有什么不同?
阿彼察邦:它们源于同样的个人记忆和情感瞬间,关于爱、河水、火,其中的关键词没什么不同。为美术馆系统制作视频,得更具开放性,人们进进出出,要尽量保证其中随便一帧什么画面都能让参观者驻足;在剧院播放的影片就不同,那是得在黑暗中安静坐着欣赏的故事。制作视觉艺术的经历,确实能对拍电影起很大作用,让你的故事结构和叙述方式都变得更加开放。
人物周刊:你说过还想拍大成本科幻片?
阿彼察邦:很可惜,这和《迷幻花园》差不多,都是梦想中的项目,它需要更大成本。当然,它们并非从此搁置在梦中,我甚至认为自己已经在准备《迷幻花园》和大成本科幻片了,拍摄《湄公宾馆》这样的短片,就是接近梦想的重要一步。
人物周刊:接下来要做什么项目?
阿彼察邦:目前还在前期阶段,这次的项目是大家感兴趣的泰国政治议题。我们有了新政府,国家总算变得比较稳定,但人们还是有很多的焦虑和愤怒。故事是当下的,但主人公是活在历史中的,有点像库斯图利卡《地下》那种,两个世界彼此接触产生喜剧效果。
人物周刊:在戛纳获了这么多大奖,会成为你的电影回泰国放映时的金字招牌吗?
阿彼察邦:同世界大多数地方一样,艺术片在泰国的观众非常有限。在戛纳获奖后,泰国媒体肯定会大书特书一番,影院也会投入拷贝,有好奇心的人们会走进去,“天哪,这是什么东西?”毕竟,观众没有义务非得和你共同来一场艺术体验。即便在《波米叔叔》拿到金棕榈后,也只在一家影院放映,但长达两个月之久。观众数量一共有多少我不清楚,但至少远超我之前的悲观预期。
由于金棕榈桂冠加身,阿彼察邦随意拍出的短片《湄公旅馆》在电影节上的放映也备受关注,一票难求。“这是一部无需正襟危坐的片子,很遗憾组委会不能让大家在影院里随意抽烟。”首映礼上,泰国人说道。或许,贾樟柯筹备中那座允许随意抽烟的艺术影院,才是阿彼察邦计划中湄公河影像的最佳去处,随意流淌,生生不息。
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冲散了滨海大道上追星的人群,游艇码头上的红白蓝三色旗也垂下高昂的头,蔚蓝海岸的贵族戛纳被瞬间装点成平民的湄公河。阿彼察邦躲进公关公司临时租下的游艇中,抽着烟望着砸向地中海的雨水。
这个温柔的男人谈起了他成长却又陌生的大河区域,阐述他对政治和环境问题的愤怒。和绝大多数第三世界艺术片导演一样,被欧洲高度认可的阿彼察邦回到国内也不可能成为大明星,但他却开始有拍摄大成本鬼怪片甚至科幻片的梦想。至于接近梦想的方式,依旧是好看又隐晦的小成本电影以及高度实验性的影像装置艺术。
《湄公旅馆》与梦有关
人物周刊:为什么想到做《湄公旅馆》这样一个不到一小时的短片?
阿彼察邦:我的女演员Jenjira来自东北部廊开市,从2006年的《综合症与一百年》开始与我合作,也主演了上一部长片《能记起前世的波米叔叔》。最近两年,她因一场摩托车事故不得不回家修养,我就经常去离湄公河不远的房子找她。廊开时而洪水滔天,时而干燥无雨。我开始在她住处以及河岸拍照片和视频,找附近的宾馆住宿。后来,我就梦到了一部有关家的电影,一个供我们藏身的临时地带以及这条充满音乐性的河流。
人物周刊:这部短片中,你强调“事实与虚构”以及电影在这两者间的徘徊,但你以往的电影,即便展现现实,也是虚构的。
阿彼察邦:当我说事实时,意思就是现实,然而在电影里,现实并不存在,任何试图捕捉当下或重塑客观的努力,到头来只能是你主观视野和经验的投射。这部短片就是由一层层失真的事实组成的。它可以称为纪录片,也可以算是对制作剧情片过程的一次沉思。
你可能悲观,但你离不开
人物周刊:谈谈片中的泰老边境吧。你的金棕榈电影《能记起前世的波米叔叔》也通过讲泰老边境的故事,回忆了两国的历史关系。
阿彼察邦:波米叔叔这个角色来自老挝。在1960到1970年代被共产主义渗透时,两个国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40年前什么问题都没有,我们是一家人,边境形同虚设,亲朋好友来来去去,河流并不是障碍。老挝内战让湄公河成了一把剪刀,剪断了彼此。老挝自此成了半孤立的神秘国度,大量难民的涌入,导致泰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出现,针对老挝人的偏见和歧视开始在媒体和人群中增强。
人物周刊:为什么对这个地区产生兴趣?
阿彼察邦:我就成长在那个地区。我们小时候对老挝内战知之甚少,只听说很多人被杀。现在拍电影,也就成了研究和学习过往历史的一种方式。关于湄公河,我也关注中国在上游修电站建大坝的问题,不清楚它究竟有没有影响到泰国和老挝。不可避免地,政治性会渗透进电影制作,我渐渐拍下去的话,这一部没提,下一部或许就会说。
人物周刊:你电影中的湄公河更多只是隐约涉及历史和记忆,未来会试图直面现实吗?比如大坝带来的潜在环境问题、毒品战争和今年的金三角劫匪?
阿彼察邦:我非常想表现这些,毕竟这是我们每天看到、谈论的,但对电影制作来说,因为拍摄周期、资金等问题,永远不可能那么及时,而且最好也要离新闻离事件有着足够长的思考时间。
人物周刊:为什么总让Jenjira通过口头回忆展现边境的隐秘历史?
阿彼察邦:Jenjira的故事,对我来说就像在听中东地区的新闻,我很难想象这女人曾经拿着M-16准备大开杀戒。听到这些故事,我意识到自己有必要重新熟悉泰国。因此,拍摄这个电影,包括之前的波米叔叔,都成了重新再自我教育的机会。更进一步了解了面前这些人,这些曾在街上战斗并几乎被杀害的人时,他们就不再是外国人了。当然,你可能就此为国家感到悲观,但你离不开,毕竟那里有着太多的记忆和欢乐。
人物周刊:拍摄《湄公旅馆》期间,正赶上泰国特大洪水吧?
阿彼察邦:是的。我们常打电话过去并盯着电视新闻看。老实说,我对政府把救灾经费几乎全拨给曼谷的措施有些生气,湄公河沿岸的小城镇每年都被洪水糟蹋却不被重视,这让当地人有了听天由命的消极想法。当然还有上游那些水电站和大坝,如老挝的Xayaburi,它们的接连告警让我意识到,修建大坝何其容易,还能带来滚滚快钱,我们也因此懒于寻找替代能源,彻底被钢筋混凝土宠坏了。
想拍大成本恐怖片和科幻片
人物周刊:制作电影和影像装置,你的思维方式会有什么不同?
阿彼察邦:它们源于同样的个人记忆和情感瞬间,关于爱、河水、火,其中的关键词没什么不同。为美术馆系统制作视频,得更具开放性,人们进进出出,要尽量保证其中随便一帧什么画面都能让参观者驻足;在剧院播放的影片就不同,那是得在黑暗中安静坐着欣赏的故事。制作视觉艺术的经历,确实能对拍电影起很大作用,让你的故事结构和叙述方式都变得更加开放。
人物周刊:你说过还想拍大成本科幻片?
阿彼察邦:很可惜,这和《迷幻花园》差不多,都是梦想中的项目,它需要更大成本。当然,它们并非从此搁置在梦中,我甚至认为自己已经在准备《迷幻花园》和大成本科幻片了,拍摄《湄公宾馆》这样的短片,就是接近梦想的重要一步。
人物周刊:接下来要做什么项目?
阿彼察邦:目前还在前期阶段,这次的项目是大家感兴趣的泰国政治议题。我们有了新政府,国家总算变得比较稳定,但人们还是有很多的焦虑和愤怒。故事是当下的,但主人公是活在历史中的,有点像库斯图利卡《地下》那种,两个世界彼此接触产生喜剧效果。
人物周刊:在戛纳获了这么多大奖,会成为你的电影回泰国放映时的金字招牌吗?
阿彼察邦:同世界大多数地方一样,艺术片在泰国的观众非常有限。在戛纳获奖后,泰国媒体肯定会大书特书一番,影院也会投入拷贝,有好奇心的人们会走进去,“天哪,这是什么东西?”毕竟,观众没有义务非得和你共同来一场艺术体验。即便在《波米叔叔》拿到金棕榈后,也只在一家影院放映,但长达两个月之久。观众数量一共有多少我不清楚,但至少远超我之前的悲观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