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教育《旬刊》:为什么中国需要一场平权运动?
熊丙奇:因为,整体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农村孩子在整个系统中都是不公平的。起点公平:据统计,农村孩子接受3年学前教育的比例不到40%。过程公平:很多城市孩子上课外补习班、特长班,而农村孩子由于没有钱,很多时候就不能跟城里的孩子同场竞技。高考考题也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而农村孩子阅历少,知识面不广。结果公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发达地区、大城市,重点大学在本地投放了大量的名额,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招生的名额很少,进入名牌大学的几率就低得多。
《教育》旬刊:这样的不公平有怎样的体现?
熊丙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就理应更大。然而,现实是,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但大家的关注度还集中在少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上,不仅农村出不了“贵子”,就连城市家庭也很难出“贵子”,毕竟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无法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
这是因为在教育体系内部存在着学校地位不平等,身份不平等。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不平等,职业教育低普通教育一等,985、211学校就高于一般院校,本科学校高于高职院校。 这一系列不平等导致整个社会关注的就是进入最好的学校,如此就形成“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的“五好循环”,最后再对接现在盛行的以学校和学历选拔、任用人才的人才评价体系,于是“五好循环”变为“六好”,即“好工作”。很显然,这样的成才模式是当前整个中国的“最佳成才模式”,甚至是单一的模式,城市的孩子走入这个通道肯定要比农村孩子要顺当,毕竟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源。 现在不少地方政府仍旧在努力打造这样的循环,集中精力办好少数的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以便当地有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好大学。
《教育》旬刊:这样的不公平会有哪些影响?
熊丙奇: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农村孩子可能会有新的“读书无用论”。因为以前知识改变命运,觉得教育的投入回报率高,但现在进了高职,或二本院校,花了钱,毕了业,还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就会想,“上大学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要读高中呢?不读高中了,为什么还要读完初中呢?”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现在的农村家庭,送孩子读书,是因为他们感觉有一个家庭上升、改变家族命运的通道,这个通道被堵死后,将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目前好单位、好岗位,越来多越多地被有钱有权的家庭子女所占有的趋势。没有家庭背景的孩子即便上了大学,很多也只能进入第一、第二产业的普通岗位,还有一些干脆早早就放弃了求学道路,外出打工。整个社会阶层的划分,已经固化了,这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又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人才的竞争性弱了,整个社会陷入“靠父辈就业、靠权势就业、靠人情就业”的困境中。
教育《旬刊》:为什么中国需要一场平权运动?
熊丙奇:因为,整体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农村孩子在整个系统中都是不公平的。起点公平:据统计,农村孩子接受3年学前教育的比例不到40%。过程公平:很多城市孩子上课外补习班、特长班,而农村孩子由于没有钱,很多时候就不能跟城里的孩子同场竞技。高考考题也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而农村孩子阅历少,知识面不广。结果公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发达地区、大城市,重点大学在本地投放了大量的名额,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招生的名额很少,进入名牌大学的几率就低得多。
《教育》旬刊:这样的不公平有怎样的体现?
熊丙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就理应更大。然而,现实是,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但大家的关注度还集中在少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上,不仅农村出不了“贵子”,就连城市家庭也很难出“贵子”,毕竟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无法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
这是因为在教育体系内部存在着学校地位不平等,身份不平等。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不平等,职业教育低普通教育一等,985、211学校就高于一般院校,本科学校高于高职院校。 这一系列不平等导致整个社会关注的就是进入最好的学校,如此就形成“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的“五好循环”,最后再对接现在盛行的以学校和学历选拔、任用人才的人才评价体系,于是“五好循环”变为“六好”,即“好工作”。很显然,这样的成才模式是当前整个中国的“最佳成才模式”,甚至是单一的模式,城市的孩子走入这个通道肯定要比农村孩子要顺当,毕竟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源。 现在不少地方政府仍旧在努力打造这样的循环,集中精力办好少数的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以便当地有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好大学。
《教育》旬刊:这样的不公平会有哪些影响?
熊丙奇: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农村孩子可能会有新的“读书无用论”。因为以前知识改变命运,觉得教育的投入回报率高,但现在进了高职,或二本院校,花了钱,毕了业,还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就会想,“上大学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要读高中呢?不读高中了,为什么还要读完初中呢?”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现在的农村家庭,送孩子读书,是因为他们感觉有一个家庭上升、改变家族命运的通道,这个通道被堵死后,将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目前好单位、好岗位,越来多越多地被有钱有权的家庭子女所占有的趋势。没有家庭背景的孩子即便上了大学,很多也只能进入第一、第二产业的普通岗位,还有一些干脆早早就放弃了求学道路,外出打工。整个社会阶层的划分,已经固化了,这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又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人才的竞争性弱了,整个社会陷入“靠父辈就业、靠权势就业、靠人情就业”的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