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日,沈约病重,家中门童慌忙请来他的旧友陶弘景。他已近弥留,甚至连好友在身旁说了几句话也全然不晓。旧时江东的月下公子沈约白衣如雪,当歌对酒;而今他形容枯槁,弓背咳嗽,蜷缩在冰冷的世间。
陶弘景垂泪,握着他的手一字一句念他的旧作,念“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念“长枝荫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泛寒来”。可这未能唤起他些微清明,旧友复掩面而泣:“沈休文,世间千般好,何肯离去?”
沈约笑了笑,问好友:“可还记得旧时沈郎紧带瘦腰?”陶弘景应下,他便阖目而逝。屋外三千飞雪,不止不休。
这样冷寂的时节总教人忆起昔年酒、昔年歌,可惜此后的绵长岁月再不会有“腰带三围恨沈郎”的故事。沈约出生门阀士族,世人皆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他甫一出生便极尽荣华,入目朱墙碧瓦,枕金寝玉。周边世家子弟惯于流连风月之地,他却从未沾染些许恶习。
沈约喜静,自小如此。他总爱寻一方僻静处,坐于长阶之上,手执一卷静心品读。后官历三朝,功封县侯,聚书两万余卷,京师无人能及,文人称颂其酷嗜典籍,颇有旧时名士风范时,亦不忘叹其少年笃志,昼夜不倦。
他的祖父封征虏将军,父亲亦因战功官至淮南太守,因此族中长辈并不以他好学尚文为喜,幼时沈父为他取的小字便是休文。
休文休文,休于文。可沈约此生却爱极了瀚海墨池。他执笔绘河山,《晋书》《齐纪》《迩言》《谥例》俱闻当世,诗词著作亦被天下人奉为圭臬。
沈约幼时即嗜读,久读静坐,竟不知今夕何夕,经父亲劝谏,仍不改初心。白昼通读,夤夜温习,细致如斯。母亲担忧他的身体,常暗中倒尽灯油拔去灯芯,盼他保重身体。
他是纯孝之人,母亲提点他便应承。只是每逢长夜无眠,便忍不住对月而读,读心中山水,笔下春秋。日复一日,岁岁无休。他好学如此,声名广播武康,吴兴父母莫不以此为鉴劝告自家儿郎。
沈约出身士族,满门非富即贵,他又饱览群书,可谓圆满。可世间又有何物能够圆满?
沈约刚满治学之年,其父在朝代更替时不屑与弑君者为伍,因而被诛。朱墙倒,碧瓦塌,满门皆覆。这时沈约不过12岁,因年岁尚小得以脱身,跟着母亲四下流离。
富贵于他不过浮云,他钦佩父亲的傲骨凛然,亦立志成为这样的人。十来岁的少年同母亲一道从南流落到北,复由北颠沛到南。几多心酸,几多苦楚,无人可诉。
少年避难,流寓孤贫,更造就他性格中的隐忍缄默。后来他安定时,曾与三两好友谈起旧事,友人闻此无不垂首黯然,唯他笑意淡然,一杯酒一句话便掩了过去。
局势稍安后,沈约随诸多文士聚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其中又以沈约、谢朓、王融等八人文采出众,被赞为“竟陵八友”。他们胸中蕴佳句,绣口吐华章,一时声动天下传为佳话。
沈约便是在此遇见了日后的梁武帝萧衍。那时他只觉萧衍博学广记,胆识过人,却不知萧衍也钦佩他博通群籍却不卖弄,才当曹斗却恭谨有礼。
萧衍深以为沈约之才足以攘天下,此后更常亲往请教。沈约虽寡言,却字字珠玑。他温一壶酒,亦煮一瓯茶,此间方寸中娓娓诉来,说天下事,畅谈帝王国运,不谓不详尽。屋舍寂寂,萧衍洗耳以待,宾主尽欢。
窗外春雨微渺,多少楼台天下尽在杯盏中。萧衍挺背而坐,言语肃穆恭敬:“来日九州罹战,天下为棋盘,我若为帅,先生当为相!”沈约凝眸轻笑,恭谨地将其送出门外,心中却是泠然清楚。
时逢大争之世,萧衍出身皇室,胸中亦有丘壑,自是要争高位。而他一介布衣,何苦涉足乱世,扰了满心清净。纵然天下为棋盘,他亦不过局外人。
后来朝代更迭,百姓流离。他年少孤苦,推己及人,便应下朝堂相请,入仕为官。在宋仕记事参军,在齐仕司马将军,亦不过想为百姓争一份安宁。
其时萧衍已蛰伏数年,兵强马壮,又有治世之能。沈约思虑良久,终入其帐下,襄其帝业。不久,萧衍称帝。沈约最为欣慰的是萧衍不负他望,躬身社稷,轻徭免役,大赦天下。沈约不悔,哪怕背负弃主恶名,哪怕结局是鸟尽弓藏。
后来,萧衍忌惮他的功勋,不再重用他,他也不感失意。早前煮酒对论时,他便知萧衍此人难共与福。他之于萧衍,不过范蠡之于越王,只是山河既安,他何须有悔?后来他少涉朝堂,更多时候醉心于山水诗画,与好友陶弘景踏歌饮酒,重拾旧趣,更在此间创四声八病、永明体等诸多诗韵。
可萧衍仍有疑心,故遣人相请。那时沈约已是暮年,他依偎在床,手指三绕腰带,连连感叹:“年老衰病,腰带渐紧,恐怕是要瘦下好几寸了。”萧衍听了,心下亦是感叹。
世人惊其疏狂风流,笑称他是细腰男子,却不知其中原委。
沈约是如水一般清净的男子,从不怨天命,不恨人事。连他的离去也是在那个安静的簌簌落着雪的冬日。他困倦地阖眼,不曾醒来。
后来陶弘景为其写了一首挽诗,他听不见,天下文人却闻之落泪:“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只愿西风如解意,不瘦沈郎腰。
陶弘景垂泪,握着他的手一字一句念他的旧作,念“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念“长枝荫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泛寒来”。可这未能唤起他些微清明,旧友复掩面而泣:“沈休文,世间千般好,何肯离去?”
沈约笑了笑,问好友:“可还记得旧时沈郎紧带瘦腰?”陶弘景应下,他便阖目而逝。屋外三千飞雪,不止不休。
这样冷寂的时节总教人忆起昔年酒、昔年歌,可惜此后的绵长岁月再不会有“腰带三围恨沈郎”的故事。沈约出生门阀士族,世人皆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他甫一出生便极尽荣华,入目朱墙碧瓦,枕金寝玉。周边世家子弟惯于流连风月之地,他却从未沾染些许恶习。
沈约喜静,自小如此。他总爱寻一方僻静处,坐于长阶之上,手执一卷静心品读。后官历三朝,功封县侯,聚书两万余卷,京师无人能及,文人称颂其酷嗜典籍,颇有旧时名士风范时,亦不忘叹其少年笃志,昼夜不倦。
他的祖父封征虏将军,父亲亦因战功官至淮南太守,因此族中长辈并不以他好学尚文为喜,幼时沈父为他取的小字便是休文。
休文休文,休于文。可沈约此生却爱极了瀚海墨池。他执笔绘河山,《晋书》《齐纪》《迩言》《谥例》俱闻当世,诗词著作亦被天下人奉为圭臬。
沈约幼时即嗜读,久读静坐,竟不知今夕何夕,经父亲劝谏,仍不改初心。白昼通读,夤夜温习,细致如斯。母亲担忧他的身体,常暗中倒尽灯油拔去灯芯,盼他保重身体。
他是纯孝之人,母亲提点他便应承。只是每逢长夜无眠,便忍不住对月而读,读心中山水,笔下春秋。日复一日,岁岁无休。他好学如此,声名广播武康,吴兴父母莫不以此为鉴劝告自家儿郎。
沈约出身士族,满门非富即贵,他又饱览群书,可谓圆满。可世间又有何物能够圆满?
沈约刚满治学之年,其父在朝代更替时不屑与弑君者为伍,因而被诛。朱墙倒,碧瓦塌,满门皆覆。这时沈约不过12岁,因年岁尚小得以脱身,跟着母亲四下流离。
富贵于他不过浮云,他钦佩父亲的傲骨凛然,亦立志成为这样的人。十来岁的少年同母亲一道从南流落到北,复由北颠沛到南。几多心酸,几多苦楚,无人可诉。
少年避难,流寓孤贫,更造就他性格中的隐忍缄默。后来他安定时,曾与三两好友谈起旧事,友人闻此无不垂首黯然,唯他笑意淡然,一杯酒一句话便掩了过去。
局势稍安后,沈约随诸多文士聚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其中又以沈约、谢朓、王融等八人文采出众,被赞为“竟陵八友”。他们胸中蕴佳句,绣口吐华章,一时声动天下传为佳话。
沈约便是在此遇见了日后的梁武帝萧衍。那时他只觉萧衍博学广记,胆识过人,却不知萧衍也钦佩他博通群籍却不卖弄,才当曹斗却恭谨有礼。
萧衍深以为沈约之才足以攘天下,此后更常亲往请教。沈约虽寡言,却字字珠玑。他温一壶酒,亦煮一瓯茶,此间方寸中娓娓诉来,说天下事,畅谈帝王国运,不谓不详尽。屋舍寂寂,萧衍洗耳以待,宾主尽欢。
窗外春雨微渺,多少楼台天下尽在杯盏中。萧衍挺背而坐,言语肃穆恭敬:“来日九州罹战,天下为棋盘,我若为帅,先生当为相!”沈约凝眸轻笑,恭谨地将其送出门外,心中却是泠然清楚。
时逢大争之世,萧衍出身皇室,胸中亦有丘壑,自是要争高位。而他一介布衣,何苦涉足乱世,扰了满心清净。纵然天下为棋盘,他亦不过局外人。
后来朝代更迭,百姓流离。他年少孤苦,推己及人,便应下朝堂相请,入仕为官。在宋仕记事参军,在齐仕司马将军,亦不过想为百姓争一份安宁。
其时萧衍已蛰伏数年,兵强马壮,又有治世之能。沈约思虑良久,终入其帐下,襄其帝业。不久,萧衍称帝。沈约最为欣慰的是萧衍不负他望,躬身社稷,轻徭免役,大赦天下。沈约不悔,哪怕背负弃主恶名,哪怕结局是鸟尽弓藏。
后来,萧衍忌惮他的功勋,不再重用他,他也不感失意。早前煮酒对论时,他便知萧衍此人难共与福。他之于萧衍,不过范蠡之于越王,只是山河既安,他何须有悔?后来他少涉朝堂,更多时候醉心于山水诗画,与好友陶弘景踏歌饮酒,重拾旧趣,更在此间创四声八病、永明体等诸多诗韵。
可萧衍仍有疑心,故遣人相请。那时沈约已是暮年,他依偎在床,手指三绕腰带,连连感叹:“年老衰病,腰带渐紧,恐怕是要瘦下好几寸了。”萧衍听了,心下亦是感叹。
世人惊其疏狂风流,笑称他是细腰男子,却不知其中原委。
沈约是如水一般清净的男子,从不怨天命,不恨人事。连他的离去也是在那个安静的簌簌落着雪的冬日。他困倦地阖眼,不曾醒来。
后来陶弘景为其写了一首挽诗,他听不见,天下文人却闻之落泪:“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只愿西风如解意,不瘦沈郎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