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应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有较强的感染力。本文结合注重地理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个性,探索改革初中地理教学的8个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创新;教学
初中阶段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虽已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这个年龄段也正是学生活泼好动、新鲜好奇、想像力丰富、求知欲强烈的时候。而地理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学科,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强硬塞下好多东西,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
1.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每一个人,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图的帮助,这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地图的使用,往往局限于将教材内容,诸如某地域的名称、范围、位置、地形、河流等,安到地图上。其实这只是一个机械、被动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对于需要探索的地理问题,可以大力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地图,利用从地图上获取的有用信息分析或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相互影响及差异性。如讲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人文差异“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区域间的人文差异受到哪些地理要素的影响?要了解这些地理要素的区域分布特点,需要用到哪些地图?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寻找相关地图,用图来说明相关问题。
2. 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师生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关键。例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笔者先用故事引入:有一天,毛主席在书房会见了美国友人戴勒。戴勒盯着主席,一句话都不说。主席问:“你为什么老盯着我看?”戴勒回答说:“你具有一张东方人的脸。”主席开玩笑说:“是的,我的脸代表着中国,你们的脸代表着美国,可你们却演不了中国人的戏。”戴勒好奇地问:“为什么?”毛主席回答说:“我们的鼻子短,演你们的时候可以加鼻子,你们鼻子长,演我们的时候却不能把鼻子割掉。”一则诙谐的小故事让课堂气氛少了很多沉闷,有助于我自然引入新课。
3. 增补浅显的说明,使学生“身在地理中”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一个人对某事物兴趣的大小,往往与其熟悉程度有关。例如,“气温和温度带”,讲到我国冬季气温特点时,笔者从人人都很熟悉的“衣”说起:冬季,人们在黑龙江的室外,一般要穿皮衣、戴皮帽才能御寒;到了华北平原,穿厚一些的棉衣就可以过冬,但家家都有取暖设备;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冬季虽然也穿棉衣,不过室内一般不用烤火取暖;到了广州,很多人穿毛衣或绒衣也就可以过冬了;再往南到海南岛,冬季穿夹衣就行了。这样一讲,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相反地,讲到夏季气温的特点时,可以这样讲:在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一些海拔很高的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区穿夏装就可以了。由此,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4. 补充生动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像
课文正文叙述的地理事实,大多语言精炼,但缺乏生动的描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地理事实的印象,增强感染力,还需要增补一些形象生动的材料。例如,在讲内蒙古高原时,引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诗句,使学生很容易想像到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片原野的景观特点。再例如,在讲我国“气候特征”中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时,课本上有一表格“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以说明我国冬季是世界上同一纬度最冷的地方,学生乍一看那些数字,引不起什么感觉,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一月平均气温齐齐哈尔是-19℃,巴黎是3.1℃,单从两个数字来看,并无什么感觉,可是如果与我们生活联系起来,你就会想到齐齐哈尔冬天多冷啊,而巴黎冬天多暖和呀,然后再升华一步,就可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同一纬度最冷的地方。
5. 巧用一些地理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对一些较复杂的原理,应尽量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或事例,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而不要用对待成人的方法去讲解,也不要认为这些内容难教而轻易删去。形象生动的故事,对学生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例如,在讲“气候特征”的“复杂多样”时,谈到由于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笔者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人曾于6月上旬早晨,从川西高原阿坝出发南行,进入成都平原时,路过海拔3600米处,水沟尚结冰;行在海拔2700米处,看到小麦生长旺盛。但到了海拔1503米处,小麦已将黄熟。在下行至海拔1360米茂汶,农民正忙于打麦子。晚间到灌县海拔780米处,小麦早已收割完毕。在汽车一日行程之内,看到了几个不同的季节的农事。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么一讲,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再例如,在讲“地震”时,为了说明较大震前往往会有一些动物异常现象时,笔者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唐山大地震前,一位农民养的狗,主人在屋里睡觉,它进来咬他,把它打跑后,刚躺下,它又来咬腿,主人很生气,边追边打,刚一出门,地震发生了,狗救了主人。我发现,学生都很喜欢听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从而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6. 确立学生主体,营造师生和谐
教师作为热心的“传教士”。可以根据初中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利用课内时间布设特定教学情境,组织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在活动进行地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我提出“如何缓解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时,学生七嘴八舌,讨论纷纷。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可以说,学生的想法既幼稚,又出乎我意料。但我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我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将课堂讨论引向活跃、深入。
总之,我认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而在这个过程中,要让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学地理的海阔天空,将是美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春天。
(作者单位:贵州省独山县第三中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创新;教学
初中阶段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虽已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这个年龄段也正是学生活泼好动、新鲜好奇、想像力丰富、求知欲强烈的时候。而地理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学科,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强硬塞下好多东西,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
1.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每一个人,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图的帮助,这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地图的使用,往往局限于将教材内容,诸如某地域的名称、范围、位置、地形、河流等,安到地图上。其实这只是一个机械、被动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对于需要探索的地理问题,可以大力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地图,利用从地图上获取的有用信息分析或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相互影响及差异性。如讲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人文差异“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区域间的人文差异受到哪些地理要素的影响?要了解这些地理要素的区域分布特点,需要用到哪些地图?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寻找相关地图,用图来说明相关问题。
2. 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师生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关键。例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笔者先用故事引入:有一天,毛主席在书房会见了美国友人戴勒。戴勒盯着主席,一句话都不说。主席问:“你为什么老盯着我看?”戴勒回答说:“你具有一张东方人的脸。”主席开玩笑说:“是的,我的脸代表着中国,你们的脸代表着美国,可你们却演不了中国人的戏。”戴勒好奇地问:“为什么?”毛主席回答说:“我们的鼻子短,演你们的时候可以加鼻子,你们鼻子长,演我们的时候却不能把鼻子割掉。”一则诙谐的小故事让课堂气氛少了很多沉闷,有助于我自然引入新课。
3. 增补浅显的说明,使学生“身在地理中”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一个人对某事物兴趣的大小,往往与其熟悉程度有关。例如,“气温和温度带”,讲到我国冬季气温特点时,笔者从人人都很熟悉的“衣”说起:冬季,人们在黑龙江的室外,一般要穿皮衣、戴皮帽才能御寒;到了华北平原,穿厚一些的棉衣就可以过冬,但家家都有取暖设备;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冬季虽然也穿棉衣,不过室内一般不用烤火取暖;到了广州,很多人穿毛衣或绒衣也就可以过冬了;再往南到海南岛,冬季穿夹衣就行了。这样一讲,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相反地,讲到夏季气温的特点时,可以这样讲:在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一些海拔很高的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区穿夏装就可以了。由此,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4. 补充生动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像
课文正文叙述的地理事实,大多语言精炼,但缺乏生动的描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地理事实的印象,增强感染力,还需要增补一些形象生动的材料。例如,在讲内蒙古高原时,引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诗句,使学生很容易想像到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片原野的景观特点。再例如,在讲我国“气候特征”中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时,课本上有一表格“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以说明我国冬季是世界上同一纬度最冷的地方,学生乍一看那些数字,引不起什么感觉,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一月平均气温齐齐哈尔是-19℃,巴黎是3.1℃,单从两个数字来看,并无什么感觉,可是如果与我们生活联系起来,你就会想到齐齐哈尔冬天多冷啊,而巴黎冬天多暖和呀,然后再升华一步,就可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同一纬度最冷的地方。
5. 巧用一些地理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对一些较复杂的原理,应尽量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或事例,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而不要用对待成人的方法去讲解,也不要认为这些内容难教而轻易删去。形象生动的故事,对学生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例如,在讲“气候特征”的“复杂多样”时,谈到由于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笔者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人曾于6月上旬早晨,从川西高原阿坝出发南行,进入成都平原时,路过海拔3600米处,水沟尚结冰;行在海拔2700米处,看到小麦生长旺盛。但到了海拔1503米处,小麦已将黄熟。在下行至海拔1360米茂汶,农民正忙于打麦子。晚间到灌县海拔780米处,小麦早已收割完毕。在汽车一日行程之内,看到了几个不同的季节的农事。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么一讲,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再例如,在讲“地震”时,为了说明较大震前往往会有一些动物异常现象时,笔者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唐山大地震前,一位农民养的狗,主人在屋里睡觉,它进来咬他,把它打跑后,刚躺下,它又来咬腿,主人很生气,边追边打,刚一出门,地震发生了,狗救了主人。我发现,学生都很喜欢听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从而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6. 确立学生主体,营造师生和谐
教师作为热心的“传教士”。可以根据初中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利用课内时间布设特定教学情境,组织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在活动进行地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我提出“如何缓解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时,学生七嘴八舌,讨论纷纷。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可以说,学生的想法既幼稚,又出乎我意料。但我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我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将课堂讨论引向活跃、深入。
总之,我认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而在这个过程中,要让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学地理的海阔天空,将是美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春天。
(作者单位:贵州省独山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