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征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军队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跋山涉水、攻坚克难而留下的精神财富。军校教育大力弘扬和实践长征精神,是推进我军发扬我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长征精神;军校教育;当代价值
一、长征的基本情况
(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
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处在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战。
(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000多人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剩下近8000人。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只剩下33000多人。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21000多人从国民党30万大军的合围中冲出,踏上了长征之路,1936年10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只剩下11000多人。
(三)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
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的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二、军校教育所面临的历史冲击
(一)体制改革,军校教员大换血带来的底蕴冲击
随着部队编制体制改革,对军校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军校虽然是大学,但应当首先姓军,要把军教头在军校当标杆立起来,但是由于编制调整的原因,军校教官不断有新鲜的血液输入,尤其是文职人员的大量招聘,随着军校的不断发展,文职人员将成为军校的主体教员,而文职人员能否适应军校教育实战化的要求,带来“星火燎原,必怀火炬”的冲击。
(二)时代发展,军校学员娇生惯养带来血性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对待生活质量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现在有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在蜜罐子里长大,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也没有吃过什么苦。他们从一名普通地方青年踏入军校后,从自由自在的生活转变成枯燥而艰辛的军校生活,从人人夸赞呵护的宝贝到军校中各种各样的制约。这也是有些军校新学员在三个月的新生训生活中打退堂鼓退学的原因,带来了军校学员姓军为军的血性冲击。
(三)备战打仗,军校教育能否跟上实战化带来的使命冲击
在全军大抓军事训练,军事指挥的浪潮中。全军军事训练大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军队军事训练更加突出实战化、信息化、大数据化。在这个历史时代和背景下,既要牢记习主席训词训令。大抓备战打仗的同时要认清军校教育的现状,军校教员、管理干部、学员是否融入实战化训练,军校设施、设备是否满足信息化、大数据的要求。这给军校教育实战化带来了使命冲击。
三、军校教育中弘扬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长征精神,必须进一步学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风险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这对中国人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伟大长征,而伟大复兴需要强军保障,强军又需要军校教育这个源头保障。在这次新的伟大长征中可能会遇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挫折,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红军战士们百折不饶、勇往直前和义无反顾的精神,在弘扬长征精神中不断增强军校学员发扬敢打必胜,战之能胜的精神。迎接好历史给予我们的使命任务
(二)弘扬长征精神,必须进一步讲大局
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必须像红军将士一样善于从全局,从整体来考虑问题。单单从国家层面来讲,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文化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来讲,在强军兴军的征途上,也同样应当具有大局意识,所谓学员的大局意识,就是要将个人目标与学院目标结合起来,将个人理想融入到集体当中去。这也就告诉我们始终要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意识,不能因个人的得失而影响全局,如今,学院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各项工作都朝着正规化方向迈进,如若作为一名学员只站在个人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他不仅缺失了一名未来指挥员应具备的品质,而且可能妨碍整个集体的发展。
(三)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把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拖不垮、打不败,并最终使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虽然没有战火硝烟,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困难和挑战。面对军队编制体制改革,需要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保持昂扬锐气、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军校和军队发展规律,把军校教育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中去。
作者简介:
戴洪良,武警警官学院分队指挥系助教;
郭孝文,武警警官学院分队指挥系助教。
关键词:长征精神;军校教育;当代价值
一、长征的基本情况
(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
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处在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战。
(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000多人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剩下近8000人。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只剩下33000多人。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21000多人从国民党30万大军的合围中冲出,踏上了长征之路,1936年10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只剩下11000多人。
(三)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
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的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二、军校教育所面临的历史冲击
(一)体制改革,军校教员大换血带来的底蕴冲击
随着部队编制体制改革,对军校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军校虽然是大学,但应当首先姓军,要把军教头在军校当标杆立起来,但是由于编制调整的原因,军校教官不断有新鲜的血液输入,尤其是文职人员的大量招聘,随着军校的不断发展,文职人员将成为军校的主体教员,而文职人员能否适应军校教育实战化的要求,带来“星火燎原,必怀火炬”的冲击。
(二)时代发展,军校学员娇生惯养带来血性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对待生活质量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现在有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在蜜罐子里长大,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也没有吃过什么苦。他们从一名普通地方青年踏入军校后,从自由自在的生活转变成枯燥而艰辛的军校生活,从人人夸赞呵护的宝贝到军校中各种各样的制约。这也是有些军校新学员在三个月的新生训生活中打退堂鼓退学的原因,带来了军校学员姓军为军的血性冲击。
(三)备战打仗,军校教育能否跟上实战化带来的使命冲击
在全军大抓军事训练,军事指挥的浪潮中。全军军事训练大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军队军事训练更加突出实战化、信息化、大数据化。在这个历史时代和背景下,既要牢记习主席训词训令。大抓备战打仗的同时要认清军校教育的现状,军校教员、管理干部、学员是否融入实战化训练,军校设施、设备是否满足信息化、大数据的要求。这给军校教育实战化带来了使命冲击。
三、军校教育中弘扬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长征精神,必须进一步学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风险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这对中国人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伟大长征,而伟大复兴需要强军保障,强军又需要军校教育这个源头保障。在这次新的伟大长征中可能会遇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挫折,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红军战士们百折不饶、勇往直前和义无反顾的精神,在弘扬长征精神中不断增强军校学员发扬敢打必胜,战之能胜的精神。迎接好历史给予我们的使命任务
(二)弘扬长征精神,必须进一步讲大局
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必须像红军将士一样善于从全局,从整体来考虑问题。单单从国家层面来讲,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文化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来讲,在强军兴军的征途上,也同样应当具有大局意识,所谓学员的大局意识,就是要将个人目标与学院目标结合起来,将个人理想融入到集体当中去。这也就告诉我们始终要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意识,不能因个人的得失而影响全局,如今,学院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各项工作都朝着正规化方向迈进,如若作为一名学员只站在个人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他不仅缺失了一名未来指挥员应具备的品质,而且可能妨碍整个集体的发展。
(三)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把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拖不垮、打不败,并最终使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虽然没有战火硝烟,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困难和挑战。面对军队编制体制改革,需要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保持昂扬锐气、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军校和军队发展规律,把军校教育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中去。
作者简介:
戴洪良,武警警官学院分队指挥系助教;
郭孝文,武警警官学院分队指挥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