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较研究了鲁西南直播棉、蒜套棉、麦套棉三种种植模式棉田中盲椿象的种群数量和盲椿象对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晚播棉——蒜套棉和麦套棉的盲椿象种群数量显著高于直播棉,其中棉田盲椿象发生高峰期,蒜套棉和麦套棉未防区盲椿象百株虫量分别为直播棉未防区的4.56倍和4.45倍;8月份之前化学防治能够有效地控制棉田盲椿象的种群数量,盲椿象发生高峰期,防治区和未防治区的种群数量均在防治指标(20头/百株)之上;棉田播種时间越晚,减产幅度越大,麦套棉、蒜套棉和直播棉的减产幅度分别为38.4%、 27.5%、22.1%。
关键词:棉田;种植模式;盲椿象;发生与危害
中图分类号:S435.62(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103-03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棉田盲椿象暴发成灾,危害十分严重[1~4]。鲁西南地区是山东省主要的棉花产区之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直播棉、蒜套棉、麦套棉不同的种植模式。在该地区,棉田盲椿象发生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盲椿象大发生的地块,甚至造成棉花绝产。虽然棉田盲椿象的研究比较多[5],但是关于不同种植模式对盲椿象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为了阐明不同种植模式的棉田生态系统中盲椿象的发生特点,为科学合理的防治提供依据,本试验通过对直播棉、蒜套棉、麦套棉三种模式的棉田生态系统中盲椿象的种群数量和造成的危害损失进行了比较研究。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本情况
巨野县是全国四大植棉县之一,常年植棉面积保持在5.3×104 hm2左右。试验设在巨野县大义镇,地处巨野县北部麦套棉和南部蒜套棉的交界处,棉花种植模式多样,且近几年棉花盲椿象的发生危害比较严重。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6个处理:(1)直播棉区、(2)蒜套棉区、(3)麦套棉区 、(4)直播棉防治区、(5)蒜套棉防治区、(6)麦套棉防治区。其中,(1)、(2)和(3)是不防治区,在棉花的生长季节不施用任何杀虫剂。(4)、(5)和(6)是防治区,当盲椿象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化学防治。对比排列,重复3次。除了杀虫剂的使用外,不防治区和防治区的水肥管理等其他农事操作一致。
种植模式的田间设置:直播棉为大小行种植,大行距1 m,小行距0.6 m,4月上中旬播种; 蒜套棉,选用“四一”式种植方式,秋种4行大蒜,大蒜行距20~25 cm,留套种行30 cm,4月中下旬移栽1行棉花,收蒜后棉花等行距0.9~1 m;麦套棉“四二”式种植,秋种时在种植带内种4行小麦,小麦行距25 cm,留50 cm套种行,次年5月初在套种行种2行棉花。
1.3 调查方法
在棉花生长季节,每5天调查一次,在每个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个样点选6株棉花,调查其上所有盲椿象的发生数量。棉花收获期,测6个处理的棉花产量。
1.4 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用Excel和SPSS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图 1可以看出,盲椿象在棉田的发生高峰期为8月中下旬,三种种植模式的棉田中基本一致。8月份前,三种种植模式未防区盲椿象的百株虫量均低于20头,防治区未查到盲椿象;8月上旬,蒜套棉和麦套棉的盲椿象百株虫量超过20头,三种种植模式的防治区均低于10头;8月中旬后,三种种植模式的盲椿象数量均迅速增加,8月26日达到高峰,其中直播棉、蒜套棉和麦套棉未防区盲椿象百株虫量分别为48、203和215头,防治区百株虫量分别为23、188和180头。无论防治区还是未防区蒜套棉和麦套棉盲椿象百株虫量均高于直播棉,且三者未防治区均高于防治区(图2)。
3 结论与讨论
3.1 化学防治对棉田盲椿象的控制
在鲁西南棉田,8月中旬之前,盲椿象发生数量较少时,防治区棉田盲椿象的数量明显低于未防治区,种群数量始终低于防治指标,说明盲椿象在棉田点片发生时,化学防治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控制三种棉田盲椿象的种群数量。8月下旬,三种棉田的盲椿象发生高峰期,防治区盲椿象种群数量虽然低于未防治区,但是却高于防治指标,尤其是麦套棉和蒜套棉防治区的数量可达防治指标的6倍,说明在盲椿象暴发期,化学防治很难有效地控制盲椿象种群增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盲椿象种群增长的内因外,8月中下旬的多雨天气延误了防治时机也是重要原因。另外,盲椿象成虫比较活跃,飞行能力强[6],从其他田块向防治区扩散也可能影响防治效果。因此,在棉田盲椿象种群发生高峰期,要统一防治,才能有效地提高防治效果。
3.2 种植模式对盲椿象危害的影响
在直播棉、蒜套棉、麦套棉三种种植模式中未防治区与防治区对比显示,三种棉田的减产幅度均在20%以上,说明盲椿象在该地区危害很严重。其中,蒜套棉和麦套棉这两种晚发棉田盲椿象种群数量显著高于直播棉,而且减产幅度也高于直播棉,表明盲椿象对晚发棉田的危害更加严重。鲁西南不同种植模式棉田中,盲椿象种群数量较多的时间主要在8月和9月初,晚发棉田(蒜套棉和麦套棉)比早发棉田(直播棉)有更多花蕾和嫩铃,由于盲椿象有明显的趋花和趋嫩性[5,7],因此前者更容易吸引盲椿象,种群数量更大。棉田盲椿象发生的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此时,早发棉田的棉花已成大铃,盲椿象对其危害程度降低,因此对产量的影响较小,而晚发的棉田幼铃相对较多,盲椿象对其危害的程度重,对产量的影响更大。虽然,蒜套棉与麦套棉盲椿象的种群数量差异不明显,但是通过育苗移栽的栽培方式使其生育期明显比直接套播的麦套棉提前,其产量损失明显低于麦套棉。因此,要大力提倡棉花的育苗移栽,不但在直播棉、蒜套棉的模式中,在麦套棉模式中,也应推行育苗移栽,以此获得较高的棉花产量。
参考文献:
[1]Wu K, Li W, Feng H, et al. Seasonal abundance of the mireds, Lygus lucorum and Adelphocoris spp. (Hemiptera: Miridae) on Bt cotton in northern China[J]. Crop Protection,2002,21(10):997-1002.
[2]马晓牧,张青文,蔡青年,等. 冀南棉区绿盲蝽暴发危害[J]. 植物保护学报,2004, 30(3): 90.
[3]Men X, Ge F,Edwards C A,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s on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and sucking pests in transgenic Bt cotton and non-transgenic cotton in China[J]. Crop Protection, 2005, 24 (4): 319-324.
[4]Lu Y, Wu K, Jiang Y, et al. Mirid bug outbreaks in multiple crops correlated with wide-scale adoption of Bt cotton in China[J]. Science, 2010, 328: 1151-1154.
[5]陆宴辉, 吴孔明. 棉花盲椿象及其防治[M].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8.
[6]Lu Y, Wu K, Guo Y. Flight potential of Lygus lucorum (Meyer-dür) (Heteroptera: Miridae)[J].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2007, 36(5): 1007-1013.
[7]党志红,李耀发,高占林,等. 绿盲蝽成虫对几种寄主植物花器的趋性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4(8):82 -83.
关键词:棉田;种植模式;盲椿象;发生与危害
中图分类号:S435.62(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103-03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棉田盲椿象暴发成灾,危害十分严重[1~4]。鲁西南地区是山东省主要的棉花产区之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直播棉、蒜套棉、麦套棉不同的种植模式。在该地区,棉田盲椿象发生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盲椿象大发生的地块,甚至造成棉花绝产。虽然棉田盲椿象的研究比较多[5],但是关于不同种植模式对盲椿象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为了阐明不同种植模式的棉田生态系统中盲椿象的发生特点,为科学合理的防治提供依据,本试验通过对直播棉、蒜套棉、麦套棉三种模式的棉田生态系统中盲椿象的种群数量和造成的危害损失进行了比较研究。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本情况
巨野县是全国四大植棉县之一,常年植棉面积保持在5.3×104 hm2左右。试验设在巨野县大义镇,地处巨野县北部麦套棉和南部蒜套棉的交界处,棉花种植模式多样,且近几年棉花盲椿象的发生危害比较严重。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6个处理:(1)直播棉区、(2)蒜套棉区、(3)麦套棉区 、(4)直播棉防治区、(5)蒜套棉防治区、(6)麦套棉防治区。其中,(1)、(2)和(3)是不防治区,在棉花的生长季节不施用任何杀虫剂。(4)、(5)和(6)是防治区,当盲椿象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化学防治。对比排列,重复3次。除了杀虫剂的使用外,不防治区和防治区的水肥管理等其他农事操作一致。
种植模式的田间设置:直播棉为大小行种植,大行距1 m,小行距0.6 m,4月上中旬播种; 蒜套棉,选用“四一”式种植方式,秋种4行大蒜,大蒜行距20~25 cm,留套种行30 cm,4月中下旬移栽1行棉花,收蒜后棉花等行距0.9~1 m;麦套棉“四二”式种植,秋种时在种植带内种4行小麦,小麦行距25 cm,留50 cm套种行,次年5月初在套种行种2行棉花。
1.3 调查方法
在棉花生长季节,每5天调查一次,在每个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个样点选6株棉花,调查其上所有盲椿象的发生数量。棉花收获期,测6个处理的棉花产量。
1.4 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用Excel和SPSS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由图 1可以看出,盲椿象在棉田的发生高峰期为8月中下旬,三种种植模式的棉田中基本一致。8月份前,三种种植模式未防区盲椿象的百株虫量均低于20头,防治区未查到盲椿象;8月上旬,蒜套棉和麦套棉的盲椿象百株虫量超过20头,三种种植模式的防治区均低于10头;8月中旬后,三种种植模式的盲椿象数量均迅速增加,8月26日达到高峰,其中直播棉、蒜套棉和麦套棉未防区盲椿象百株虫量分别为48、203和215头,防治区百株虫量分别为23、188和180头。无论防治区还是未防区蒜套棉和麦套棉盲椿象百株虫量均高于直播棉,且三者未防治区均高于防治区(图2)。
3 结论与讨论
3.1 化学防治对棉田盲椿象的控制
在鲁西南棉田,8月中旬之前,盲椿象发生数量较少时,防治区棉田盲椿象的数量明显低于未防治区,种群数量始终低于防治指标,说明盲椿象在棉田点片发生时,化学防治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控制三种棉田盲椿象的种群数量。8月下旬,三种棉田的盲椿象发生高峰期,防治区盲椿象种群数量虽然低于未防治区,但是却高于防治指标,尤其是麦套棉和蒜套棉防治区的数量可达防治指标的6倍,说明在盲椿象暴发期,化学防治很难有效地控制盲椿象种群增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盲椿象种群增长的内因外,8月中下旬的多雨天气延误了防治时机也是重要原因。另外,盲椿象成虫比较活跃,飞行能力强[6],从其他田块向防治区扩散也可能影响防治效果。因此,在棉田盲椿象种群发生高峰期,要统一防治,才能有效地提高防治效果。
3.2 种植模式对盲椿象危害的影响
在直播棉、蒜套棉、麦套棉三种种植模式中未防治区与防治区对比显示,三种棉田的减产幅度均在20%以上,说明盲椿象在该地区危害很严重。其中,蒜套棉和麦套棉这两种晚发棉田盲椿象种群数量显著高于直播棉,而且减产幅度也高于直播棉,表明盲椿象对晚发棉田的危害更加严重。鲁西南不同种植模式棉田中,盲椿象种群数量较多的时间主要在8月和9月初,晚发棉田(蒜套棉和麦套棉)比早发棉田(直播棉)有更多花蕾和嫩铃,由于盲椿象有明显的趋花和趋嫩性[5,7],因此前者更容易吸引盲椿象,种群数量更大。棉田盲椿象发生的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此时,早发棉田的棉花已成大铃,盲椿象对其危害程度降低,因此对产量的影响较小,而晚发的棉田幼铃相对较多,盲椿象对其危害的程度重,对产量的影响更大。虽然,蒜套棉与麦套棉盲椿象的种群数量差异不明显,但是通过育苗移栽的栽培方式使其生育期明显比直接套播的麦套棉提前,其产量损失明显低于麦套棉。因此,要大力提倡棉花的育苗移栽,不但在直播棉、蒜套棉的模式中,在麦套棉模式中,也应推行育苗移栽,以此获得较高的棉花产量。
参考文献:
[1]Wu K, Li W, Feng H, et al. Seasonal abundance of the mireds, Lygus lucorum and Adelphocoris spp. (Hemiptera: Miridae) on Bt cotton in northern China[J]. Crop Protection,2002,21(10):997-1002.
[2]马晓牧,张青文,蔡青年,等. 冀南棉区绿盲蝽暴发危害[J]. 植物保护学报,2004, 30(3): 90.
[3]Men X, Ge F,Edwards C A,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s on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and sucking pests in transgenic Bt cotton and non-transgenic cotton in China[J]. Crop Protection, 2005, 24 (4): 319-324.
[4]Lu Y, Wu K, Jiang Y, et al. Mirid bug outbreaks in multiple crops correlated with wide-scale adoption of Bt cotton in China[J]. Science, 2010, 328: 1151-1154.
[5]陆宴辉, 吴孔明. 棉花盲椿象及其防治[M].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8.
[6]Lu Y, Wu K, Guo Y. Flight potential of Lygus lucorum (Meyer-dür) (Heteroptera: Miridae)[J].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2007, 36(5): 1007-1013.
[7]党志红,李耀发,高占林,等. 绿盲蝽成虫对几种寄主植物花器的趋性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4(8):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