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赏识不仅是触动,更是鼓励。成功的教学有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在师生的相互信任和相互赏识之中,特别是在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更应该实实在在的对学生给予赏识。
[关键词]赏识;教育;学生;语文;作文;阅读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赏识,而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赏识,在学生心中,老师对他们的认可比家长的认可更有力度,在我这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赏识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是我对赏识教育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赏识教育
我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满怀期待;真正的学习是对学生满怀爱护;真正的教师是对学生满怀尊重。
教师的一句赞美,一番表扬,会改变学生一生。作为教师应该睁开看到学生优点的那只眼睛,闭上看到学生缺点的那只眼睛。还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学生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学
“幽默—批评—自省”式,即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有趣的双关语、诙谐的幽默等来打破受批学生的消极对抗的思维定势,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激发其内疚,从而积极改正。
“暗示—批评—自我检讨”式,即在面对自尊心、自觉性较强的学生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行为、语言等暗示的批评手段,促使学生自我检讨,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无声中自觉改正。一个愤怒的表情,一个掌掴的假手势,一个重重的“哼”,有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批评教育的原则
1、“课下为主,课上为辅”的原则。 课堂,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它的主要任务当然是让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明白道理。而且不管怎样方式的批评,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损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对那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若在课堂这样一个公开而庄重的场合中批评之,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授课的正常进行,而且可能使受批学生的上进心受到打击,非智师所为。课外,也是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批评、鼓励、赞赏学生会加深师生之情,有利于和谐友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因而,批评教育应遵循“课下为主,课上为辅”的原则。
2、“诱导式批评为主,惩戒式批评为辅”的原则。 为主为辅,只是在运用频率上的为主为辅,在作用上,二者都一样重要,缺一不可。诱导式批评,引领学生的人格,诱导学生改变,有利于和谐、轻松课堂的建构,且对学生自尊心、上进心等的伤害较小;惩戒式批评,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制学生守纪,有利于有序课堂的建构,但对学生自尊心、上进心等的伤害相对较大。因而,批评教育应遵循“诱导式批评为主,惩戒式批评为辅”的原则。
3、“三不三持”原则。“三不”,即不随意,不过度,不感情用事;“三持”,即持朋友心,持慈爱心,持恒心。
不随意,即教师批评学生要谨慎合理。批评之前,教师要识事识人,对学生的过往、品行、心智等有所了解,对发生的事情的始末、性质、影响等有所了解,做到认识客观;批评之时,教师须对事不对人,要体现公正性,要目标明确,从而做到批评有益,批评公正,批评有的放矢。
不过度,即教师批评学生要适度。著名的“超限效应”告诉人们,再好的演讲,一旦超限,其效果将大打折扣。在批评教育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超限效应,避免过度严厉、因爱过线,以防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批评应点到为止,给学生一个反刍、自我批评的空间。
不感情用事,即教师批评学生时要心态平和、情感理智。心态平和则能认真分析问题,情感理智则不会做出伤害学生的事情。当学生犯错、不思进取、学习退步严重时,教师往往异常愤怒,怒其不争,责罚、打骂随之而来,棍棒相加、“烂泥扶不上墙”等辱骂之语在现实中并不少见。须知错误是成长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教师愤怒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辱骂,打击,体罚,既伤身体,又伤自尊,还伤感情。教师批评学生时,不妨合理运用“肥皂泡效应”,就像刮胡须要用肥皂泡一样,让受批学生在没有痛感中自觉改正。
持朋友心,即教师批评学生时应以朋友、诤友的平等身份出现。现代的课堂毕竟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要求师生平等相处。而且,教师以朋友的热情和诤友的忠直对学生提出批评意见,可使学生在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中平复逆反心理,乐于改正。
持慈爱心,即教师批评学生应以爱为基调,以慈为关怀。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变得更好,这蕴含着深深的慈爱之情。因而,教师除了是学生的学习之友,还应怀揣一颗父母之心,去关爱他们,温暖他们,接纳他们,包容他们。世界上再没有比爱更伟大的力量了,就让教师的批评如同小李飞刀,例不虚发,正中学生的改错之心。
持恒心,即教师对问题学生要长期关注,永不放弃。从批评教育的过程可知,批评教育不可能点到即改,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甚至可能反复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改正需要时间,改正了的行为还有可能会反复。因而,教师应持恒心,长期关注那些受过批评的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扶树木。参考文献:
[1]郑英.教育真性情·惩戒篇[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1年第10期
[2]卢星辰.浅议批评教育的艺术[J].学周刊·A,2012年第11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学生;语文;作文;阅读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赏识,而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赏识,在学生心中,老师对他们的认可比家长的认可更有力度,在我这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赏识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是我对赏识教育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赏识教育
我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满怀期待;真正的学习是对学生满怀爱护;真正的教师是对学生满怀尊重。
教师的一句赞美,一番表扬,会改变学生一生。作为教师应该睁开看到学生优点的那只眼睛,闭上看到学生缺点的那只眼睛。还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学生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学
“幽默—批评—自省”式,即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有趣的双关语、诙谐的幽默等来打破受批学生的消极对抗的思维定势,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激发其内疚,从而积极改正。
“暗示—批评—自我检讨”式,即在面对自尊心、自觉性较强的学生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行为、语言等暗示的批评手段,促使学生自我检讨,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无声中自觉改正。一个愤怒的表情,一个掌掴的假手势,一个重重的“哼”,有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批评教育的原则
1、“课下为主,课上为辅”的原则。 课堂,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它的主要任务当然是让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明白道理。而且不管怎样方式的批评,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损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对那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若在课堂这样一个公开而庄重的场合中批评之,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授课的正常进行,而且可能使受批学生的上进心受到打击,非智师所为。课外,也是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批评、鼓励、赞赏学生会加深师生之情,有利于和谐友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因而,批评教育应遵循“课下为主,课上为辅”的原则。
2、“诱导式批评为主,惩戒式批评为辅”的原则。 为主为辅,只是在运用频率上的为主为辅,在作用上,二者都一样重要,缺一不可。诱导式批评,引领学生的人格,诱导学生改变,有利于和谐、轻松课堂的建构,且对学生自尊心、上进心等的伤害较小;惩戒式批评,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制学生守纪,有利于有序课堂的建构,但对学生自尊心、上进心等的伤害相对较大。因而,批评教育应遵循“诱导式批评为主,惩戒式批评为辅”的原则。
3、“三不三持”原则。“三不”,即不随意,不过度,不感情用事;“三持”,即持朋友心,持慈爱心,持恒心。
不随意,即教师批评学生要谨慎合理。批评之前,教师要识事识人,对学生的过往、品行、心智等有所了解,对发生的事情的始末、性质、影响等有所了解,做到认识客观;批评之时,教师须对事不对人,要体现公正性,要目标明确,从而做到批评有益,批评公正,批评有的放矢。
不过度,即教师批评学生要适度。著名的“超限效应”告诉人们,再好的演讲,一旦超限,其效果将大打折扣。在批评教育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超限效应,避免过度严厉、因爱过线,以防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批评应点到为止,给学生一个反刍、自我批评的空间。
不感情用事,即教师批评学生时要心态平和、情感理智。心态平和则能认真分析问题,情感理智则不会做出伤害学生的事情。当学生犯错、不思进取、学习退步严重时,教师往往异常愤怒,怒其不争,责罚、打骂随之而来,棍棒相加、“烂泥扶不上墙”等辱骂之语在现实中并不少见。须知错误是成长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教师愤怒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辱骂,打击,体罚,既伤身体,又伤自尊,还伤感情。教师批评学生时,不妨合理运用“肥皂泡效应”,就像刮胡须要用肥皂泡一样,让受批学生在没有痛感中自觉改正。
持朋友心,即教师批评学生时应以朋友、诤友的平等身份出现。现代的课堂毕竟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要求师生平等相处。而且,教师以朋友的热情和诤友的忠直对学生提出批评意见,可使学生在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中平复逆反心理,乐于改正。
持慈爱心,即教师批评学生应以爱为基调,以慈为关怀。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变得更好,这蕴含着深深的慈爱之情。因而,教师除了是学生的学习之友,还应怀揣一颗父母之心,去关爱他们,温暖他们,接纳他们,包容他们。世界上再没有比爱更伟大的力量了,就让教师的批评如同小李飞刀,例不虚发,正中学生的改错之心。
持恒心,即教师对问题学生要长期关注,永不放弃。从批评教育的过程可知,批评教育不可能点到即改,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甚至可能反复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改正需要时间,改正了的行为还有可能会反复。因而,教师应持恒心,长期关注那些受过批评的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扶树木。参考文献:
[1]郑英.教育真性情·惩戒篇[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1年第10期
[2]卢星辰.浅议批评教育的艺术[J].学周刊·A,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