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安市目前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空白,大都利用广场、公园进行设置,且相关配置欠缺,远远不能满足现有人口的避难需求,本文以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为例,为西安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急避难;大学
引言
随着我过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高楼林立、人口密集,我国城市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和紧迫,不仅存在着地震、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同时还有恐怖袭击、传染疾病等人为灾害。我国是人口大国,历史上曾发生过特大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尤其近几年,地震灾害频发,如何在灾难来临时做好应对的准备,如何将高等院校纳入城市应急避难体系,本文以西北大学为例,探讨其可能性及优势。
1.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级别及周边环境
西北大学位于西安市太白北路,校区东邻含光路;南部和西部是较为密集的住宅区,常住人口达到近万人;北邻古城城墙;城墙周围的绿地也可供灾民临时避难。当灾难来临时,周边居民会大量涌入学校内部,这对周边的救灾资源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1.医疗站点:距离西北大学大约1.5km的友谊路上的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友谊医院及各个街道小型的诊所,卫生站点等可保证灾时医疗救助;2.公安局:西安市太白北路派出所;3.民生物资储备:人人乐、华润万家等大型超市。
我国目前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及指标没有明确的规定,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参照日本防灾公园而做出公认的分类。就高校来说,一般都有田径场且面积大于1 hm?,完全可作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占地500多亩,约为33hm?,体育场馆及运动场大约为3 hm?,再加上绿地及空地面积,完全有可能提供大于10 hm?的避难空间,可作为城市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
2.服务半径
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在500m左右,步行10分种可以到达;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可达2km左右,一般步行1小时到达。西北大学的服务半径是2km左右,可以满足校区周围住宅区人口的避难需求。
3.应急通道、人员疏散通道及消防通道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北临环城南路,东西两侧分别都是城市主干道,路况良好,以校区构建救灾区,具有交通便利的优势,灾难来临时能保证较好的通车状况,便于人员和车辆的流动。
校区共有2个主要出入口(如图1),一处临时出入口,紧急时可从三个方向接受救灾援助,同时也方便周围社区居民快速进入校园避难。红色线为校园主要道路,蓝色线为校园内辅助道路,弯道较少且直接连通出入口,灾时可有效承担疏散人员、物资运输、医疗救助及消防功能。
校园内开敞空间充足,能保证人员1分钟从建筑物到达较为安全的开放空间,但为了保证灾时的救助质量,需设立充足的指示牌,加强平时应急避难演练,才能在灾难来临时指引人们最快到达安全场所。
4.灾时应急区域划分
校园灾时应急区域划分(如图2)主要划分以下几个区域:
应急棚宿区,包括外来人员棚宿区、校内人员棚宿区。位于学校的东北角是田径场及各类运动场地,面积大约2公顷,按照人均避难面积2平方米计算,可容纳近万人,因此可作为外来人员棚宿区,用于周围社区居民避难。校园图书馆及西北大学宾馆楼层较底,周围开敞面积充足,可作为校内人员安置区。
应急指挥中心设置于北门口的西北大学博物馆,此处方便与外界进行信息传递,随时掌握最新救灾情况,便于调整区域救灾策略。
应急物资供应设置在校园内大型超市及学生餐厅,此处距校内和外来人员棚宿区位置较近,方便灾时供应食物、水及生活必须品,保证灾民基本生存需求。
应急停机坪位于西北大学礼堂前一处草坪,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灾时可用于直升机的临时停放。
应急货物装卸区紧邻应急停机坪,位于西北大学礼堂,室内空间较大,方便外来救灾物资的装卸及存放,具有防风防雨的优势。
应急医疗设置为西北大学校医院,灾时可在灾民安置区设立临时紧急医疗点,便于对灾民及时进行医疗救助。同时可在医院内设立灾后心理援助中心,及时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援助。
另外,可将校园内零散的绿地、广场作为机动棚宿区,在主要棚宿区饱和时可继续提供避难场地。同时,避难场所内还应考虑到水源保护及车辆停放,甚至要考虑到尸体临时掩埋区,防止灾后疫情的发生。
5.软件设施配备
高等院校以大学生为主,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素质及组织能力。平时有意识地加强对这些大学生的防灾救灾意识的培训,灾时就可以成为救灾志愿者,发挥防灾宣传员、引导员、救灾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全日本5.4万所学校中,76%的学校已经对学生进行过如何应对天灾人祸等突发性危机教育,67%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如何防范和应对灾难的训练。而目前我国相关的科普教育相当欠缺,当高校校园作为城市应急避难系统的方案得以实施后,可以有效地弥补此领域的空白。
6.结论
西安市目前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空白,大都利用广场、公园进行设置,且相关配置欠缺,远远不能满足现有人口的避难需求;公民相关意识亟待加强;西安市高等院校数量较多,且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7.建议
针对目前西安市应急避难场所现状,需各级政府组织,将高等院校纳入城市应急避难体系,完善高等院校相关应急避难设施的配备;进一步加快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平时应急避难演练,提高公民自救及救人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心怡,高校校园防灾避难功能探析——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为例,农业与技术,2012(7),180—182.
[2]李洪遠 杨洋.城市绿地分布状况与防灾避难功能.城市与减灾.2005(2):9.
[3]雷芸.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7(7).
【关键词】应急避难;大学
引言
随着我过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高楼林立、人口密集,我国城市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和紧迫,不仅存在着地震、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同时还有恐怖袭击、传染疾病等人为灾害。我国是人口大国,历史上曾发生过特大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尤其近几年,地震灾害频发,如何在灾难来临时做好应对的准备,如何将高等院校纳入城市应急避难体系,本文以西北大学为例,探讨其可能性及优势。
1.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级别及周边环境
西北大学位于西安市太白北路,校区东邻含光路;南部和西部是较为密集的住宅区,常住人口达到近万人;北邻古城城墙;城墙周围的绿地也可供灾民临时避难。当灾难来临时,周边居民会大量涌入学校内部,这对周边的救灾资源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1.医疗站点:距离西北大学大约1.5km的友谊路上的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友谊医院及各个街道小型的诊所,卫生站点等可保证灾时医疗救助;2.公安局:西安市太白北路派出所;3.民生物资储备:人人乐、华润万家等大型超市。
我国目前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及指标没有明确的规定,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参照日本防灾公园而做出公认的分类。就高校来说,一般都有田径场且面积大于1 hm?,完全可作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占地500多亩,约为33hm?,体育场馆及运动场大约为3 hm?,再加上绿地及空地面积,完全有可能提供大于10 hm?的避难空间,可作为城市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
2.服务半径
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在500m左右,步行10分种可以到达;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可达2km左右,一般步行1小时到达。西北大学的服务半径是2km左右,可以满足校区周围住宅区人口的避难需求。
3.应急通道、人员疏散通道及消防通道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北临环城南路,东西两侧分别都是城市主干道,路况良好,以校区构建救灾区,具有交通便利的优势,灾难来临时能保证较好的通车状况,便于人员和车辆的流动。
校区共有2个主要出入口(如图1),一处临时出入口,紧急时可从三个方向接受救灾援助,同时也方便周围社区居民快速进入校园避难。红色线为校园主要道路,蓝色线为校园内辅助道路,弯道较少且直接连通出入口,灾时可有效承担疏散人员、物资运输、医疗救助及消防功能。
校园内开敞空间充足,能保证人员1分钟从建筑物到达较为安全的开放空间,但为了保证灾时的救助质量,需设立充足的指示牌,加强平时应急避难演练,才能在灾难来临时指引人们最快到达安全场所。
4.灾时应急区域划分
校园灾时应急区域划分(如图2)主要划分以下几个区域:
应急棚宿区,包括外来人员棚宿区、校内人员棚宿区。位于学校的东北角是田径场及各类运动场地,面积大约2公顷,按照人均避难面积2平方米计算,可容纳近万人,因此可作为外来人员棚宿区,用于周围社区居民避难。校园图书馆及西北大学宾馆楼层较底,周围开敞面积充足,可作为校内人员安置区。
应急指挥中心设置于北门口的西北大学博物馆,此处方便与外界进行信息传递,随时掌握最新救灾情况,便于调整区域救灾策略。
应急物资供应设置在校园内大型超市及学生餐厅,此处距校内和外来人员棚宿区位置较近,方便灾时供应食物、水及生活必须品,保证灾民基本生存需求。
应急停机坪位于西北大学礼堂前一处草坪,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灾时可用于直升机的临时停放。
应急货物装卸区紧邻应急停机坪,位于西北大学礼堂,室内空间较大,方便外来救灾物资的装卸及存放,具有防风防雨的优势。
应急医疗设置为西北大学校医院,灾时可在灾民安置区设立临时紧急医疗点,便于对灾民及时进行医疗救助。同时可在医院内设立灾后心理援助中心,及时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援助。
另外,可将校园内零散的绿地、广场作为机动棚宿区,在主要棚宿区饱和时可继续提供避难场地。同时,避难场所内还应考虑到水源保护及车辆停放,甚至要考虑到尸体临时掩埋区,防止灾后疫情的发生。
5.软件设施配备
高等院校以大学生为主,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素质及组织能力。平时有意识地加强对这些大学生的防灾救灾意识的培训,灾时就可以成为救灾志愿者,发挥防灾宣传员、引导员、救灾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全日本5.4万所学校中,76%的学校已经对学生进行过如何应对天灾人祸等突发性危机教育,67%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如何防范和应对灾难的训练。而目前我国相关的科普教育相当欠缺,当高校校园作为城市应急避难系统的方案得以实施后,可以有效地弥补此领域的空白。
6.结论
西安市目前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空白,大都利用广场、公园进行设置,且相关配置欠缺,远远不能满足现有人口的避难需求;公民相关意识亟待加强;西安市高等院校数量较多,且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7.建议
针对目前西安市应急避难场所现状,需各级政府组织,将高等院校纳入城市应急避难体系,完善高等院校相关应急避难设施的配备;进一步加快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平时应急避难演练,提高公民自救及救人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心怡,高校校园防灾避难功能探析——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为例,农业与技术,2012(7),180—182.
[2]李洪遠 杨洋.城市绿地分布状况与防灾避难功能.城市与减灾.2005(2):9.
[3]雷芸.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