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失控现象。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激发教学机智教师需要关注的方面。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 激发 教学机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能激发教学机智的偶发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刻意追求反而不自然,也不符合特定环境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为表现教学机智而“作秀”更使不得,只能从教学真实情境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出发,依势而行,借机施教,这样表现出的教学机智才自然、和谐、巧妙,学生才能从中得到异乎寻常的收获和喜悦。
一、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事,激发教学机智
一节科学课上,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不期而至。同学们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了,对我的讲解已充耳不闻,无奈之下我只好指挥几位同学拿课本来驱赶它。可这位不速之客没那么好说话,依然在教室里旁若无人,翩翩飞舞。怎么办?看到同学们看着蝴蝶那好奇、惊喜的样子,我灵机一动,问:“你们想观察蝴蝶吗?”“想!”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老师说:“好!给你们10分钟时间观察,要把看到的、想到的、对蝴蝶的了解互相说一说。”“行!”回答声整齐又响亮。于是,我让学生将教室门窗关上了,课堂上立刻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边看边议论。十几分钟过去了,门窗打开了,蝴蝶也飞走了,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获得了有关蝴蝶的好多知识。
一只花蝴蝶将课堂扰乱了,预定的教学任务没完成,可培养和爱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助长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意识。课堂上涌动着好奇,涌动着探究,涌动着快乐,这不正是科学的真谛吗?
二、关注实验过程,激发教学机智
有一次我上“溶解”一课,在一只烧杯中加入了盐和适量的冷水,问学生怎样让盐溶解得快一些。预设的答案是加热或是搅拌,谁知,这个问题刚抛出来,竟有一学生没举手就兴奋地说:“往里面倒些开水,我喝糖水经常这样,糖化起来特别快。”还有几个同学附和着:“就是,就是。”此时我不怒不恼、不慌不忙,真让这名学生倒热水,让其他同学观察。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其实倒热水就是加热,和在烧杯下面放酒精灯加热性质是一样的。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正是基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了实验的结果,在这一经验之上理解加热可以加速溶解就容易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关注教材举例的普适性,激发教学机智
教材中所举的例子、动植物是针对全国学生的普遍情况而选取的,而对全国各地学生来讲,地域风貌的差异、气候的差异、学生经历的不同等,都将直接影响对教材中基本知识的感知和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饲养蚕宝宝是三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但我们这里没有人养蚕,对于蚕大家都感到很陌生,所以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较难开展的。但总不能不开展啊,我思考着能否寻找到一种当地常见的能替换蚕的小昆虫,同样能达到饲养蚕宝宝的教学目的呢?无意中我发现一片树叶上爬着一条大青虫,这时我想起了平时到菜地摘菜时,爬在菜叶上的一条条胖乎乎的菜青虫,它和蚕的外形很相似,同属节肢动物,而且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还很容易养活,用饲养菜青虫的活动替代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应该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和同学们就一起饲养起菜青虫来了,我们养的菜青虫可壮了,同学们可喜欢它们了。
四、关注学生情感、学习状态,激发教学机智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施教不能一味将信息单向传输给学生,也要关注施教中学生的情绪、学习的状态、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等,从学生反馈给自己的问题信息中获得信号、抓住时机,用教育智慧来化解疑难、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素质。一次听了一位老师的科学课《纸的观察》,课到了后半段,要通过观察了解发现纸的主要材料是纤维,学生出现了一些消极情感。教师灵机一动说:“我们来玩个游戏,跟着老师做!”教师撕白纸,学生跟着撕,观察纸的边缘;老师又让学生把白纸揉成团,学生跟着揉,观察纸的表面。学生发现表面不光滑、有皱纹、有毛毛的东西,教师相机引出:这毛毛的东西就是纤维。
这节课中观察纸的纤维的活动,教师就以自己的教学智慧调节课堂,把本来操作型的撕纸、揉纸在老师带动下变成了“游戏”,玩中学。
教学机智在当今新课改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教师要自如地驾驭课堂这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掌握教学机智。教学需要设计,精心设计才能使教学精彩,但设计尽管浸透了教师的心血,也只是一种教学预案,实际教学中何时学生的智力因素受阻、何时非智力因素受到干扰是很难预料的,即便教师精心地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预设于教案之中,也很难保证教学过程不受阻。所以,教师在关注教学生成这一环节上多投入些精力,认真面对意外发生的却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预案,激发教学机智,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教师也必将在这一教学实践中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 激发 教学机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能激发教学机智的偶发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刻意追求反而不自然,也不符合特定环境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为表现教学机智而“作秀”更使不得,只能从教学真实情境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出发,依势而行,借机施教,这样表现出的教学机智才自然、和谐、巧妙,学生才能从中得到异乎寻常的收获和喜悦。
一、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事,激发教学机智
一节科学课上,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不期而至。同学们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了,对我的讲解已充耳不闻,无奈之下我只好指挥几位同学拿课本来驱赶它。可这位不速之客没那么好说话,依然在教室里旁若无人,翩翩飞舞。怎么办?看到同学们看着蝴蝶那好奇、惊喜的样子,我灵机一动,问:“你们想观察蝴蝶吗?”“想!”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老师说:“好!给你们10分钟时间观察,要把看到的、想到的、对蝴蝶的了解互相说一说。”“行!”回答声整齐又响亮。于是,我让学生将教室门窗关上了,课堂上立刻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边看边议论。十几分钟过去了,门窗打开了,蝴蝶也飞走了,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获得了有关蝴蝶的好多知识。
一只花蝴蝶将课堂扰乱了,预定的教学任务没完成,可培养和爱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助长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意识。课堂上涌动着好奇,涌动着探究,涌动着快乐,这不正是科学的真谛吗?
二、关注实验过程,激发教学机智
有一次我上“溶解”一课,在一只烧杯中加入了盐和适量的冷水,问学生怎样让盐溶解得快一些。预设的答案是加热或是搅拌,谁知,这个问题刚抛出来,竟有一学生没举手就兴奋地说:“往里面倒些开水,我喝糖水经常这样,糖化起来特别快。”还有几个同学附和着:“就是,就是。”此时我不怒不恼、不慌不忙,真让这名学生倒热水,让其他同学观察。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其实倒热水就是加热,和在烧杯下面放酒精灯加热性质是一样的。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正是基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了实验的结果,在这一经验之上理解加热可以加速溶解就容易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关注教材举例的普适性,激发教学机智
教材中所举的例子、动植物是针对全国学生的普遍情况而选取的,而对全国各地学生来讲,地域风貌的差异、气候的差异、学生经历的不同等,都将直接影响对教材中基本知识的感知和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饲养蚕宝宝是三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但我们这里没有人养蚕,对于蚕大家都感到很陌生,所以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较难开展的。但总不能不开展啊,我思考着能否寻找到一种当地常见的能替换蚕的小昆虫,同样能达到饲养蚕宝宝的教学目的呢?无意中我发现一片树叶上爬着一条大青虫,这时我想起了平时到菜地摘菜时,爬在菜叶上的一条条胖乎乎的菜青虫,它和蚕的外形很相似,同属节肢动物,而且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还很容易养活,用饲养菜青虫的活动替代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应该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和同学们就一起饲养起菜青虫来了,我们养的菜青虫可壮了,同学们可喜欢它们了。
四、关注学生情感、学习状态,激发教学机智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施教不能一味将信息单向传输给学生,也要关注施教中学生的情绪、学习的状态、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等,从学生反馈给自己的问题信息中获得信号、抓住时机,用教育智慧来化解疑难、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素质。一次听了一位老师的科学课《纸的观察》,课到了后半段,要通过观察了解发现纸的主要材料是纤维,学生出现了一些消极情感。教师灵机一动说:“我们来玩个游戏,跟着老师做!”教师撕白纸,学生跟着撕,观察纸的边缘;老师又让学生把白纸揉成团,学生跟着揉,观察纸的表面。学生发现表面不光滑、有皱纹、有毛毛的东西,教师相机引出:这毛毛的东西就是纤维。
这节课中观察纸的纤维的活动,教师就以自己的教学智慧调节课堂,把本来操作型的撕纸、揉纸在老师带动下变成了“游戏”,玩中学。
教学机智在当今新课改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教师要自如地驾驭课堂这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掌握教学机智。教学需要设计,精心设计才能使教学精彩,但设计尽管浸透了教师的心血,也只是一种教学预案,实际教学中何时学生的智力因素受阻、何时非智力因素受到干扰是很难预料的,即便教师精心地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预设于教案之中,也很难保证教学过程不受阻。所以,教师在关注教学生成这一环节上多投入些精力,认真面对意外发生的却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预案,激发教学机智,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教师也必将在这一教学实践中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