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中小企业的财经类人才“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省级创新实验基地阶段性成果
[摘要]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运行机制就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这一机制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互动的成效。因此,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本文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从创建“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动因入手,分析了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弊端,进一步阐述了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在创新机制中的职能定位,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构建“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最后对可能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校地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根据苏州市工商局最新发布的经济分析报告显示,全市私营企业达15.5万家(99%以上是中小企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5%以上。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对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根据近4年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看,92%以上学生到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因此,培养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成为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而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状况。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运行机制就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这一机制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互动的成效。因此,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所谓“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探索建立以“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学校实施”为宗旨的全新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第一,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来规划中小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为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人才需求方向、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等);第二,学校紧密联系地方政府部门(苏州中小企业局、苏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把握政策导向,合理、适时的修订财经类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利用“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获得政府资助项目,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参与资助项目建设,以及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合作开发、设计教学培训计划和课程;第三,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各岗位能力要求,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各岗位的职能出发,通过参与学校合作调整学生课程、调整实习时间、调整培养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单位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专业设置到学制设计,紧紧围绕单位所需。
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动因
1.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就业导向是内在需要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对财经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从历年(最近4年)我校财经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看,92%以上学生到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就业,使得我们将人才培养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
2. 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是外在需求
中小企业发展往往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而且受其企业自身规模限制,对岗位的设置、人才技能的要求不同于一般大中型企业,即岗位设置“一人多岗”(岗位的界定模糊)、人才技能的要求全面,使得我们很难把握中小企业发展动向和需求,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吻合度不够。
3. 地方政府指导、支持是内在需要和外在需求的有机结合点
地方政府负有指导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责,学校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及时掌握产业发展的方向,也能够借助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参与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去。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弊端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与社会紧密相接,共同培养学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因此也应运而生了诸如“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即合作方式和内容上的“单向、单一”,合作中基本上是由企业向学校提供服务,这种服务大多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承担指导任务,因此企业往往缺乏积极性,而学校因迁就企业而缺乏主动权,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问题在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缺乏互动性。
三、政府、社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中的职能定位
1. 政府职能定位
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核心组成部分,其职能的转变带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将深刻地影响“作用于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三种力量”的重新分布,促进政府、社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建立。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超前预测社会对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数量、质量等需求信息及政府的政策导向,引导各类学校进行专业结构、人才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调整,改变目前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同时定期反馈社会对人才层次、结构、素质等需求信息。政府在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质量标准;二是通过教育评估,实施质量监控;三是激励。政府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宏观调控,必然减少其微观事务管理,这样一方面给予了高校自主权,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人才进行培养,保障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高校市场人才培养的监督管理,以避免出现高校人才市场培养规模、结构的盲目性,如制定高校规模的硬性规定:师生比、固定资产、试验设备、图书馆藏等等。最后,政府要营造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价机构,及时反馈社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构建高校、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政府在高校人才培养事务管理的对应中真正扮演好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即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和效率政府的角色。
2. 学校职能定位
知识经济使知识信息传播手段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社会职业流动性加快,大大增加了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弹性要求和从业者的灵活性、适应性要求。学校的职能作用具体体现人才培养发展战略与规划、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上。首先,在人才培养机制发展战略规划中,吸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资源;拓宽学校服务功能,在“双赢”中发展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资源;深化学校的自身改革,不断地革新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再确认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质量的保障与管理也日益强化。突出表现在:发挥教学管理的力量,促进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教学监督评估的力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反馈”的功能和教学改革的力量,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社会职能定位
步入大众化教育以来,人才需求的状况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在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中,社会市场起到了外部调控力和评价的作用。高校培养出来的主要产品是“学生”,而其直接“使用者”就是市场,那么对其直接利益受害者或者受益者的也就是市场,所以调动市场积极性,转变市场人才培养机制观念,加强市场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互动已经势在必行。
市场根据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从而帮助高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反过来高校又可以补充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作为社会力量中一种无形的力量,主要通过“认同与否”对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发挥监控作用。在政府政策导向下,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整合资源优势,传递用人需求,获得所需人才,提升管理水平。
四、构建“校地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1. 学校专业课程平台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形成“岗位为导向,项目为线,知识为点”的项目教学,同时要求专业教师每年有稳定时间参与企业业务工作,项目教学案例来自企业;课程主要在校内完成,一般由学校专职教师完成。
2. 学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合作研发课程
主要根据财经类专业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企业共同研发课程;一是选择了典型行业代表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行业特征的课程,如选择与苏州大润发,开发《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二是选择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发信息化相关课程,如选择与用友苏州分公司,开发《ERP财务软件应用》、《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选择与达策公司合作开发《企业信息化SAP培训课程》,课程在校、内外完成,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完成。
3. 与政府共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
该基地是由学校根据苏州市政府确定面向中小企业政策导向,在苏州市中小企业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指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项目计划),在有意向进入基地平台的企业中确定项目合作方,对接受项目资助的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由我们的学生参与实施。如2008年度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年、2009年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年、2010年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年,与此相对应学校与用友苏州分公司、苏州达策(SAP)信息公司、阿里巴巴在线网络开展了项目合作。合作中,主要是由这些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由学校派出高年级学生参与项目实施。
4. 延伸合作-项目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案的确定
我们在与政府的合作中,利用高校的优势,承担了苏州市中小企业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针对中小企业的部分研究课题。我们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调研,先后完成《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现状调查》、《苏州市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调查》等,并提交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调研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分析问题能力,同时也使我们清晰了解到中小企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为我们确立面向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财经类人才培养定位提供坚实依据。
参考文献:
[1]林艳: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秦嘉龙: 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现状与培养思路[J]. 财会月刊, 2009,(23)
[3]张炎兴赵秀芳 许庆高: 管理型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 财会月刊, 2009,(24)
[摘要] 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运行机制就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这一机制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互动的成效。因此,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本文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从创建“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动因入手,分析了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弊端,进一步阐述了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在创新机制中的职能定位,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构建“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最后对可能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校地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根据苏州市工商局最新发布的经济分析报告显示,全市私营企业达15.5万家(99%以上是中小企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5%以上。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对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根据近4年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看,92%以上学生到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因此,培养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成为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而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状况。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运行机制就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这一机制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互动的成效。因此,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所谓“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是探索建立以“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学校实施”为宗旨的全新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第一,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来规划中小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为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人才需求方向、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等);第二,学校紧密联系地方政府部门(苏州中小企业局、苏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把握政策导向,合理、适时的修订财经类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利用“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获得政府资助项目,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参与资助项目建设,以及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合作开发、设计教学培训计划和课程;第三,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各岗位能力要求,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各岗位的职能出发,通过参与学校合作调整学生课程、调整实习时间、调整培养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单位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专业设置到学制设计,紧紧围绕单位所需。
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动因
1.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就业导向是内在需要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对财经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从历年(最近4年)我校财经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看,92%以上学生到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就业,使得我们将人才培养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
2. 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是外在需求
中小企业发展往往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而且受其企业自身规模限制,对岗位的设置、人才技能的要求不同于一般大中型企业,即岗位设置“一人多岗”(岗位的界定模糊)、人才技能的要求全面,使得我们很难把握中小企业发展动向和需求,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吻合度不够。
3. 地方政府指导、支持是内在需要和外在需求的有机结合点
地方政府负有指导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责,学校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及时掌握产业发展的方向,也能够借助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参与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去。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弊端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与社会紧密相接,共同培养学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因此也应运而生了诸如“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即合作方式和内容上的“单向、单一”,合作中基本上是由企业向学校提供服务,这种服务大多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承担指导任务,因此企业往往缺乏积极性,而学校因迁就企业而缺乏主动权,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问题在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缺乏互动性。
三、政府、社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中的职能定位
1. 政府职能定位
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核心组成部分,其职能的转变带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将深刻地影响“作用于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三种力量”的重新分布,促进政府、社会、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建立。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超前预测社会对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数量、质量等需求信息及政府的政策导向,引导各类学校进行专业结构、人才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调整,改变目前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同时定期反馈社会对人才层次、结构、素质等需求信息。政府在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质量标准;二是通过教育评估,实施质量监控;三是激励。政府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宏观调控,必然减少其微观事务管理,这样一方面给予了高校自主权,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人才进行培养,保障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高校市场人才培养的监督管理,以避免出现高校人才市场培养规模、结构的盲目性,如制定高校规模的硬性规定:师生比、固定资产、试验设备、图书馆藏等等。最后,政府要营造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价机构,及时反馈社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构建高校、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政府在高校人才培养事务管理的对应中真正扮演好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即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和效率政府的角色。
2. 学校职能定位
知识经济使知识信息传播手段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社会职业流动性加快,大大增加了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弹性要求和从业者的灵活性、适应性要求。学校的职能作用具体体现人才培养发展战略与规划、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上。首先,在人才培养机制发展战略规划中,吸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资源;拓宽学校服务功能,在“双赢”中发展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资源;深化学校的自身改革,不断地革新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再确认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质量的保障与管理也日益强化。突出表现在:发挥教学管理的力量,促进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教学监督评估的力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反馈”的功能和教学改革的力量,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社会职能定位
步入大众化教育以来,人才需求的状况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在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中,社会市场起到了外部调控力和评价的作用。高校培养出来的主要产品是“学生”,而其直接“使用者”就是市场,那么对其直接利益受害者或者受益者的也就是市场,所以调动市场积极性,转变市场人才培养机制观念,加强市场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互动已经势在必行。
市场根据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从而帮助高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反过来高校又可以补充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作为社会力量中一种无形的力量,主要通过“认同与否”对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发挥监控作用。在政府政策导向下,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整合资源优势,传递用人需求,获得所需人才,提升管理水平。
四、构建“校地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1. 学校专业课程平台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形成“岗位为导向,项目为线,知识为点”的项目教学,同时要求专业教师每年有稳定时间参与企业业务工作,项目教学案例来自企业;课程主要在校内完成,一般由学校专职教师完成。
2. 学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合作研发课程
主要根据财经类专业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企业共同研发课程;一是选择了典型行业代表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行业特征的课程,如选择与苏州大润发,开发《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二是选择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发信息化相关课程,如选择与用友苏州分公司,开发《ERP财务软件应用》、《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选择与达策公司合作开发《企业信息化SAP培训课程》,课程在校、内外完成,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完成。
3. 与政府共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
该基地是由学校根据苏州市政府确定面向中小企业政策导向,在苏州市中小企业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指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项目计划),在有意向进入基地平台的企业中确定项目合作方,对接受项目资助的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由我们的学生参与实施。如2008年度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年、2009年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年、2010年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年,与此相对应学校与用友苏州分公司、苏州达策(SAP)信息公司、阿里巴巴在线网络开展了项目合作。合作中,主要是由这些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由学校派出高年级学生参与项目实施。
4. 延伸合作-项目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案的确定
我们在与政府的合作中,利用高校的优势,承担了苏州市中小企业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针对中小企业的部分研究课题。我们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调研,先后完成《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现状调查》、《苏州市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调查》等,并提交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调研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分析问题能力,同时也使我们清晰了解到中小企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为我们确立面向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财经类人才培养定位提供坚实依据。
参考文献:
[1]林艳: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秦嘉龙: 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现状与培养思路[J]. 财会月刊, 2009,(23)
[3]张炎兴赵秀芳 许庆高: 管理型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 财会月刊, 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