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等方面出发,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中“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应用。以及独特的聚落格局、空间形态和聚落文化等。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文化为自然的人文精神,并探索了现代人居环境生态危机,坚信传统聚落和谐的人聚空间精神最终会回归到现代人居环境中来。
[关键词] 传统聚落文化;生态观;人聚空间;现代人居环境
关于聚落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汉书·沟恤志》早有定义,即“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聚落的发展受到特定的自然条件及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聚落呈现出特定的形态,即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统一。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优秀的聚落文化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已成为其民族文化的载体。然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在21世纪的今天已显现出全新的面貌,正如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里所描写的高架桥、摩天楼和大片绿地。但是,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人们不禁又怀念起往昔的岁月,田园牧歌、森林河流、“世外桃源”。而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高耸密集的混凝土森林,拥挤乏味的街道里巷,没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匆忙冷漠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现代“人居”。相信传统聚落的文化精神最终会回归到现代人居环境中来。
一、传统聚落格局——和谐的人聚空间
1. 与自然环境的契合
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聚落环境,在艺术、技术、环境协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文化在思想上体现的是整体协调、辩证统一,自然观上提倡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贯穿着其体系的始终。“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出自晋人郭璞所著《葬书》,这是“风水” 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风水”成为中国人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代名词,近年的科学研究表明,其少数民族聚落的选址方面有许多科学合理之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选址也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背山面水,后高前低是一个基地的基本特征,一块风水宝地往往三面或四面环山,背阴向阳的内敛型盆地或台地。现代地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地形中存在着“卡拉奇风效应”,即气流上山迎风凝结为云雨,后在背风坡下沉时有增温减湿现象。这样的地理环境易于形成微气候,为居住着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追求聚落格局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现一种和谐的人聚空间,对现代生态规划和环境危机有深刻的启示。
二、经典实例分析
1. 白族传统聚落的建构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市境东巡洱海,西及苍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大理有“风花雪月”的美称,海拔2090米,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3.7%,坝区面积占16.3%,东西最大横距达320多公里,南北最大纵距达270多公里。
大理白族传统聚落(大理古城、喜洲、周城)位于云贵高原,坐落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坡地上(苍山为南北走向,常年盛行西南风和海风东风为主),它的选址在与自然契合中有较高的科学性(如图1)。
图1大理白族传统聚落格局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受风水学背山面水择居文化的影响,白族传统聚落格局为做西朝东,挡住了秋冬的寒风。为了争取更多的日照和减少风灾的影响并尽量少占平地。主房一般靠山面海,海风常年袭来,因而白族人民设计的照壁主要是起挡风作用。当地人认为照壁还具有避邪的作用,防止海风直接穿过堂屋。因此,气候与地理因素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白族传统聚落的格局。其独特的聚落格局和人聚空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被称为“滇西的一颗明珠”(如图2、3、4)。
2. 元阳哈尼族传统聚落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云南元阳县哈尼族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和发展了本民族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最佳结合的典型产物梯田稻作系统和水循环体系。元阳哈尼聚落积淀着深刻、独特、丰富的民族历史价值和自然美学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哈尼族传统聚落的生态自然观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的相融相谐、互促互补天人合一的人间奇迹,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哈尼族传统聚落选址、布局最为核心的要素是:
(1)从村寨选址方面,哈尼聚落依托自然的村寨选址。
(2)从村寨布局结构方面,哈尼村寨契合自然的规划结构(如图4)。
(3)从村寨的空间形象、视觉识别、梯田景观等方面,哈尼村寨效法自然的空间形态。
(4)从村寨的设施、设备、梯田水循环系统、水磨房等方面,哈尼村寨顺应自然的设施设备等。
除上述四要素,哈尼村寨还有如下特点:房屋顺山面阳修建,朝向基本一致,各户分台而筑,高低错落、街道随房屋的自由布局呈不规则形态 。
三、传统聚落文化——自然的人文精神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等,都包含了深刻的人文和心理因素,是文化心理与环境的统一。 传统聚落体现了精神上的“天人合一”和原始的趋吉心理,人类与山水相依,与大自然共生,过着天然纯朴的聚居生活。聚落在选址上的基本原则和格局是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讲究精神团聚,藏而不散,有屈曲舒缓的流水。具有上述自然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和小气候。背山屏挡冬季北向寒风,面水迎来南向季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等。
四、传统聚落和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凉风的引入
白族传统聚落坐西朝东,面向洱海有利于引进夏季海风和形成小气候;哈尼族寨子背后的山林,弯曲的道路,错落的建筑布局等。
2. 水循环的利用
哈尼族以寨子为单位聚居,寨子以上有着茂密的森林(树林),寨子以下是肥沃的田野(图5)。茂密的森林(树林)涵养了丰富的水源,为灌溉梯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这种循环的生态农业中,创造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梯田稻作文化。哈尼梯田在调节气候、保水保土、防止滑坡、维护动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湿地功能。2007年11月15日,国家林业局批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湿地公园为国家湿地公园。
哈尼族寨子上方的森林是每个哈尼寨子必不可少的部份。那是“护寨林”、“掌握着哈尼族的命运”,严禁砍伐,违者严惩。
从哈尼族本民族来看,保护“护寨林”是他们的神圣责任;从生态学来看,保护“护寨林”等于保护了不可估量的天然湖。这就是为什么哈尼山区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美誉所在。从哈尼族的“护寨林”和梯田稻作文化不难看出,这些“低技术”的应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可持续发展,对现代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五、现代人居环境——回归的人文精神
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者的健康考虑,探索依靠合理规划和景观设计来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依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给类似气候条件地区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启示。如选址应尽量靠近山脚处,道路不宜笔直,错落布局建筑等,这样有利于引来凉风并使凉风在各方向流动。
现代的人居环境尽管在物质条件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人们依旧觉得缺乏安全感,缺乏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爱,“漠然”是城市居民普遍的态度。由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体量太大,人们无法较直接地感受到其界域。过多的人,过多的地方,过多的信息量使人们难以控制其生活的环境。大理白族传统聚落的四方街、古戏台、本主庙,哈尼族聚落的水井等,都体现一种秩序向心感、归属感。
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面临的挑战和启迪
1. 挑战
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社会经济发展层次低下,以及种种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落后的生活方式,正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总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
(1) 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和更新发展作出怎样的选择?
(2) 如何解决传统及现代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之既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生活要求,又能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2. 启迪
云南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每一种聚落形式,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理单元,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构筑的主要优秀思想有:
人的自然性调适;自然环境的雕琢效应;民族文化与地形的巧妙结合;材料的忠实塑造等。
七、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经历史的沉淀、凝聚、结晶,蕴涵了厚重的自然生态观。其优秀的聚落文化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已成为其民族文化的载体。但是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人类生存再一次面临危机。我们必须吸取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中优秀的思想文化,建立起一种新的、和谐的人聚空间来度过这场危机。
现代人居环境呼唤失落的和谐人聚空间;
现代人居环境呼唤迷失的自然人文精神;
现代人居环境呼唤遗忘的梦中“桃花源”。
坚信传统聚落的和谐人聚空间精神最终会回归到现代人居环境中来。
参考文献:
[1] 何溥: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宅经 灵城精义 葬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07
[2]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3] 大理自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理白族自治州志:卷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4] 张增祺:云南建筑史[M]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l999
[5] 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天滓大学术版社,1997
[6] 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8
[7] 段进 龚恺等:空间研究1: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06
[关键词] 传统聚落文化;生态观;人聚空间;现代人居环境
关于聚落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汉书·沟恤志》早有定义,即“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聚落的发展受到特定的自然条件及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聚落呈现出特定的形态,即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统一。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优秀的聚落文化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已成为其民族文化的载体。然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在21世纪的今天已显现出全新的面貌,正如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里所描写的高架桥、摩天楼和大片绿地。但是,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人们不禁又怀念起往昔的岁月,田园牧歌、森林河流、“世外桃源”。而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高耸密集的混凝土森林,拥挤乏味的街道里巷,没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匆忙冷漠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现代“人居”。相信传统聚落的文化精神最终会回归到现代人居环境中来。
一、传统聚落格局——和谐的人聚空间
1. 与自然环境的契合
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聚落环境,在艺术、技术、环境协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文化在思想上体现的是整体协调、辩证统一,自然观上提倡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贯穿着其体系的始终。“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出自晋人郭璞所著《葬书》,这是“风水” 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风水”成为中国人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代名词,近年的科学研究表明,其少数民族聚落的选址方面有许多科学合理之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选址也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背山面水,后高前低是一个基地的基本特征,一块风水宝地往往三面或四面环山,背阴向阳的内敛型盆地或台地。现代地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地形中存在着“卡拉奇风效应”,即气流上山迎风凝结为云雨,后在背风坡下沉时有增温减湿现象。这样的地理环境易于形成微气候,为居住着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追求聚落格局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现一种和谐的人聚空间,对现代生态规划和环境危机有深刻的启示。
二、经典实例分析
1. 白族传统聚落的建构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市境东巡洱海,西及苍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大理有“风花雪月”的美称,海拔2090米,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3.7%,坝区面积占16.3%,东西最大横距达320多公里,南北最大纵距达270多公里。
大理白族传统聚落(大理古城、喜洲、周城)位于云贵高原,坐落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坡地上(苍山为南北走向,常年盛行西南风和海风东风为主),它的选址在与自然契合中有较高的科学性(如图1)。
图1大理白族传统聚落格局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受风水学背山面水择居文化的影响,白族传统聚落格局为做西朝东,挡住了秋冬的寒风。为了争取更多的日照和减少风灾的影响并尽量少占平地。主房一般靠山面海,海风常年袭来,因而白族人民设计的照壁主要是起挡风作用。当地人认为照壁还具有避邪的作用,防止海风直接穿过堂屋。因此,气候与地理因素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白族传统聚落的格局。其独特的聚落格局和人聚空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被称为“滇西的一颗明珠”(如图2、3、4)。
2. 元阳哈尼族传统聚落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云南元阳县哈尼族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和发展了本民族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最佳结合的典型产物梯田稻作系统和水循环体系。元阳哈尼聚落积淀着深刻、独特、丰富的民族历史价值和自然美学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哈尼族传统聚落的生态自然观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的相融相谐、互促互补天人合一的人间奇迹,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哈尼族传统聚落选址、布局最为核心的要素是:
(1)从村寨选址方面,哈尼聚落依托自然的村寨选址。
(2)从村寨布局结构方面,哈尼村寨契合自然的规划结构(如图4)。
(3)从村寨的空间形象、视觉识别、梯田景观等方面,哈尼村寨效法自然的空间形态。
(4)从村寨的设施、设备、梯田水循环系统、水磨房等方面,哈尼村寨顺应自然的设施设备等。
除上述四要素,哈尼村寨还有如下特点:房屋顺山面阳修建,朝向基本一致,各户分台而筑,高低错落、街道随房屋的自由布局呈不规则形态 。
三、传统聚落文化——自然的人文精神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等,都包含了深刻的人文和心理因素,是文化心理与环境的统一。 传统聚落体现了精神上的“天人合一”和原始的趋吉心理,人类与山水相依,与大自然共生,过着天然纯朴的聚居生活。聚落在选址上的基本原则和格局是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讲究精神团聚,藏而不散,有屈曲舒缓的流水。具有上述自然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和小气候。背山屏挡冬季北向寒风,面水迎来南向季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等。
四、传统聚落和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凉风的引入
白族传统聚落坐西朝东,面向洱海有利于引进夏季海风和形成小气候;哈尼族寨子背后的山林,弯曲的道路,错落的建筑布局等。
2. 水循环的利用
哈尼族以寨子为单位聚居,寨子以上有着茂密的森林(树林),寨子以下是肥沃的田野(图5)。茂密的森林(树林)涵养了丰富的水源,为灌溉梯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这种循环的生态农业中,创造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梯田稻作文化。哈尼梯田在调节气候、保水保土、防止滑坡、维护动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湿地功能。2007年11月15日,国家林业局批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湿地公园为国家湿地公园。
哈尼族寨子上方的森林是每个哈尼寨子必不可少的部份。那是“护寨林”、“掌握着哈尼族的命运”,严禁砍伐,违者严惩。
从哈尼族本民族来看,保护“护寨林”是他们的神圣责任;从生态学来看,保护“护寨林”等于保护了不可估量的天然湖。这就是为什么哈尼山区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美誉所在。从哈尼族的“护寨林”和梯田稻作文化不难看出,这些“低技术”的应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可持续发展,对现代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五、现代人居环境——回归的人文精神
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者的健康考虑,探索依靠合理规划和景观设计来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依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给类似气候条件地区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启示。如选址应尽量靠近山脚处,道路不宜笔直,错落布局建筑等,这样有利于引来凉风并使凉风在各方向流动。
现代的人居环境尽管在物质条件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人们依旧觉得缺乏安全感,缺乏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爱,“漠然”是城市居民普遍的态度。由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体量太大,人们无法较直接地感受到其界域。过多的人,过多的地方,过多的信息量使人们难以控制其生活的环境。大理白族传统聚落的四方街、古戏台、本主庙,哈尼族聚落的水井等,都体现一种秩序向心感、归属感。
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面临的挑战和启迪
1. 挑战
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社会经济发展层次低下,以及种种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落后的生活方式,正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总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
(1) 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和更新发展作出怎样的选择?
(2) 如何解决传统及现代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之既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生活要求,又能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2. 启迪
云南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每一种聚落形式,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理单元,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构筑的主要优秀思想有:
人的自然性调适;自然环境的雕琢效应;民族文化与地形的巧妙结合;材料的忠实塑造等。
七、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经历史的沉淀、凝聚、结晶,蕴涵了厚重的自然生态观。其优秀的聚落文化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已成为其民族文化的载体。但是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人类生存再一次面临危机。我们必须吸取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中优秀的思想文化,建立起一种新的、和谐的人聚空间来度过这场危机。
现代人居环境呼唤失落的和谐人聚空间;
现代人居环境呼唤迷失的自然人文精神;
现代人居环境呼唤遗忘的梦中“桃花源”。
坚信传统聚落的和谐人聚空间精神最终会回归到现代人居环境中来。
参考文献:
[1] 何溥: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宅经 灵城精义 葬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07
[2]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3] 大理自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理白族自治州志:卷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4] 张增祺:云南建筑史[M]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l999
[5] 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天滓大学术版社,1997
[6] 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8
[7] 段进 龚恺等:空间研究1: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