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教合一”的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随着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训练日趋科学化,大学生在体能与智能上有着较大的适应性和优势,完全有条件、有可能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来加速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必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90-01
一、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篮球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建立了多支优秀的运动队伍,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建立和完善了全国竞赛制度及长期的训练制度,但在国际篮球比赛中却一直没有更大的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传统的篮球人才训练渠道日益萎缩,而高校的巨大能量还没充分开发。NBA之所以如此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中学、大学、NBA这一完整的学历教育和运动训练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我们称之为“体教合一”。建立和创新这一模式势必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国篮球造就一大批高校篮球新星,也必将成为中国篮坛的又一亮点。
二、我国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体育院校篮球队办队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指导思想是高校办好运动队的关键性问题,1987年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多数高校领导没有进一步明确高校运动队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地位,导致管理体制不畅通,制度不健全,培养目标不明确。完整的法规和标准,各高校对此认识不一,出的问题也很多,在篮球人才的培养上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措施。
(二)高校文化的独特性和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格格不入。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体育文化作为文化一部分,有他的独特性,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产生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它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与德育、智育、美育并重。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由于文化跟不上,难以完成学业,学校只能采取一些特殊政策,以便他们毕业,这样的体教结合,只是“体”而无“教”或少“教”,体育、教育被分离,这些均制约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使他们与校园体育文化格格不入,这样既制约了学生运动员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高水平篮球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市场经济下新旧体制的交换,职业俱乐部的兴起,给篮球运动发展扩大了空间。从目前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现状看,高水平的尖子队员少,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不理想,身体素质较差,难以担负起为高水平运动队培养后备力量的重任。经临场统计的运动员身材出众者不多,得分普遍偏低,队员基本功不扎实、意识差、失误多,对抗程度低旧。而多年的实践表明,运动员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差距,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高等体育院校篮球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
(一)改革和创新高校篮球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我国高校当前的篮球选拔模式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限制着优秀篮球运动员进入高校深造的门槛,造成篮球人才的流失。因此,要改革和创新当前高校篮球人才选拔模式,增加优秀篮球运动员跨入高校大门的弹性设置。文化课成绩的限制是为了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但是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仅靠文化课成绩来表现的。因此,选拔篮球人才,要根据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技能和身体素质、发展潜力等多个方面综合考察,打破目前文化课成绩不过线“一票否决”的选拔机制,这样可以很好的改善高校篮球。
(二)强化文化教育管理。在现代篮球运动中,篮球运动员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文化教育虽然对运动员不是至关重要的必选项,但智力水平的高低同样关系到提高高校篮球队伍的素质,促进科学训练,提高篮球运动水平,还关系到高校能否肩负起实现高校篮球入才任务的重任。依据高校篮球队员所具有的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个性鲜明、自控能力较差、可塑性较大的基本特点,在文化管理上如果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他们完全可以成为优秀的大学生篮球运动员。
(三)高校篮球竞赛体制改革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是培养德、智、体全而发展的人才基地。多学科知识的交融、交叉与渗透,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其意识、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了一个发展。让竞技运动进入高校,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下发挥的作用,以“文化”为特定内涵,以育人为宗旨.培养台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当今世界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生物潜能的开发已逐渐接近上限,未来竞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充分开发运动员的智能潜力。
(四)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体教结合。针对我国的现状,围绕“体教结合”,走适合中国的后备人才培养道路。中国的孩子从六七岁就在学校中度过了,学生的一般时间都待在学校里,要切实的把篮球培养和教育结合起来只能走入校园,从学校着手考虑后备人才培养的事情。试图建设以学校为中心的篮球培訓基地,在学生课余时间,例如每天的放学和节假日,来培训篮球等体育活动。
(五)加强篮球专业人才裁判知识的学习。现在很多篮球专业的人才对篮球裁判知识的了解很少,尤其是裁判法总是在不断的修改,篮球专业人才未能及时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篮球裁判法和规则。作为篮球专业人应该对篮球裁判法和规则的熟悉程度应该达到比较高的境界。比如,在一些知识竞赛中,可以以篮球裁判知识、裁判法以及裁判规则作为基本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对裁判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提高篮球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组织能力,不断增加篮球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
四、结论
虽然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大的变化,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我国在这方面要有一个整体明确的规划,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努力为中国竞技篮球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伟.高校篮球专项课教学改革与创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24)
【2】管建丽.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篮球学习的积极性[J]. 当代体育科技. 2013(35)
【3】魏从礼,王晓华.大学篮球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J]. 当代体育科技.2013(35) 金晓龙,男,1989--,北华大学2012级体育专业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训练学
作者简介:张志,通讯作者,男,教授,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90-01
一、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篮球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建立了多支优秀的运动队伍,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建立和完善了全国竞赛制度及长期的训练制度,但在国际篮球比赛中却一直没有更大的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传统的篮球人才训练渠道日益萎缩,而高校的巨大能量还没充分开发。NBA之所以如此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中学、大学、NBA这一完整的学历教育和运动训练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我们称之为“体教合一”。建立和创新这一模式势必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国篮球造就一大批高校篮球新星,也必将成为中国篮坛的又一亮点。
二、我国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体育院校篮球队办队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指导思想是高校办好运动队的关键性问题,1987年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多数高校领导没有进一步明确高校运动队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地位,导致管理体制不畅通,制度不健全,培养目标不明确。完整的法规和标准,各高校对此认识不一,出的问题也很多,在篮球人才的培养上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措施。
(二)高校文化的独特性和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格格不入。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体育文化作为文化一部分,有他的独特性,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产生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它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与德育、智育、美育并重。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由于文化跟不上,难以完成学业,学校只能采取一些特殊政策,以便他们毕业,这样的体教结合,只是“体”而无“教”或少“教”,体育、教育被分离,这些均制约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使他们与校园体育文化格格不入,这样既制约了学生运动员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高水平篮球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市场经济下新旧体制的交换,职业俱乐部的兴起,给篮球运动发展扩大了空间。从目前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现状看,高水平的尖子队员少,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不理想,身体素质较差,难以担负起为高水平运动队培养后备力量的重任。经临场统计的运动员身材出众者不多,得分普遍偏低,队员基本功不扎实、意识差、失误多,对抗程度低旧。而多年的实践表明,运动员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差距,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高等体育院校篮球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
(一)改革和创新高校篮球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我国高校当前的篮球选拔模式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限制着优秀篮球运动员进入高校深造的门槛,造成篮球人才的流失。因此,要改革和创新当前高校篮球人才选拔模式,增加优秀篮球运动员跨入高校大门的弹性设置。文化课成绩的限制是为了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但是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仅靠文化课成绩来表现的。因此,选拔篮球人才,要根据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技能和身体素质、发展潜力等多个方面综合考察,打破目前文化课成绩不过线“一票否决”的选拔机制,这样可以很好的改善高校篮球。
(二)强化文化教育管理。在现代篮球运动中,篮球运动员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文化教育虽然对运动员不是至关重要的必选项,但智力水平的高低同样关系到提高高校篮球队伍的素质,促进科学训练,提高篮球运动水平,还关系到高校能否肩负起实现高校篮球入才任务的重任。依据高校篮球队员所具有的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个性鲜明、自控能力较差、可塑性较大的基本特点,在文化管理上如果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他们完全可以成为优秀的大学生篮球运动员。
(三)高校篮球竞赛体制改革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是培养德、智、体全而发展的人才基地。多学科知识的交融、交叉与渗透,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其意识、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了一个发展。让竞技运动进入高校,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下发挥的作用,以“文化”为特定内涵,以育人为宗旨.培养台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当今世界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生物潜能的开发已逐渐接近上限,未来竞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充分开发运动员的智能潜力。
(四)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体教结合。针对我国的现状,围绕“体教结合”,走适合中国的后备人才培养道路。中国的孩子从六七岁就在学校中度过了,学生的一般时间都待在学校里,要切实的把篮球培养和教育结合起来只能走入校园,从学校着手考虑后备人才培养的事情。试图建设以学校为中心的篮球培訓基地,在学生课余时间,例如每天的放学和节假日,来培训篮球等体育活动。
(五)加强篮球专业人才裁判知识的学习。现在很多篮球专业的人才对篮球裁判知识的了解很少,尤其是裁判法总是在不断的修改,篮球专业人才未能及时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篮球裁判法和规则。作为篮球专业人应该对篮球裁判法和规则的熟悉程度应该达到比较高的境界。比如,在一些知识竞赛中,可以以篮球裁判知识、裁判法以及裁判规则作为基本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对裁判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提高篮球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组织能力,不断增加篮球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
四、结论
虽然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大的变化,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我国在这方面要有一个整体明确的规划,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努力为中国竞技篮球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伟.高校篮球专项课教学改革与创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24)
【2】管建丽.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篮球学习的积极性[J]. 当代体育科技. 2013(35)
【3】魏从礼,王晓华.大学篮球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J]. 当代体育科技.2013(35) 金晓龙,男,1989--,北华大学2012级体育专业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训练学
作者简介:张志,通讯作者,男,教授,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