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正所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使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冲击使许多学生失去自控,以致无法自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等早已抛之脑后,自私、任性、叛逆、脆弱等在无限伸展,令人不战而栗的阴影正笼罩着我们,令人胆战心惊的危机正呑噬着我们,我们的灵魂正在遭受侵蚀,正义、道德正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而无法伸张,学校教育正面临极大的困境。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的形成和知识的积累大多在高中阶段完成,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
我结合自己12年的语文教学体会,谈淡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电化教配直观新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让学生感受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如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有《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毛泽东故居、橘子洲头、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图景,带领学生领略青年毛泽东的革命豪情;教授《再别康桥》时,可以展示剑桥风景,讲解剑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为世界人民培养了众多学子,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体会徐志摩的母校别情及他与林徽因之间的爱恨情仇。
将课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是入“道”之门。要找准“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这样德育教育的点才能落实。
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利用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利用《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教育学生国难当头,牺牲小我、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荆轲刺秦王》着重叙述了荆轲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的故事,表现了荆轲、深沉、刚毅、慷慨、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科书中“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二是在“梳理探究”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三是每册设计四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分别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和访谈。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通过朗诵演讲活动,学生更热爱祖国语言,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说话能力。通过访谈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做好让祖国挑选的准备,并更热爱学习。
总之,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阅卷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地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重要,需要语文教师好好探究,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广大天地。
四、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未成年人可塑造性、模仿性强,情绪化明显,容易爱屋及乌地“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容易“厌恶和尚,恨及袈裟”或“良莠不辨”盲目模仿,就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师其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最直观最富有教育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的特殊地位。因此,广大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自觉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教育应以“育人为本”,教师要善于、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谈知心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真正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
语文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榜样。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服务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融入学生中,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好朋友,做到不讨厌一个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而且关心学生发展的全过程。
以上只是我关于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粗浅认识和做法,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有好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冲击使许多学生失去自控,以致无法自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等早已抛之脑后,自私、任性、叛逆、脆弱等在无限伸展,令人不战而栗的阴影正笼罩着我们,令人胆战心惊的危机正呑噬着我们,我们的灵魂正在遭受侵蚀,正义、道德正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而无法伸张,学校教育正面临极大的困境。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的形成和知识的积累大多在高中阶段完成,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
我结合自己12年的语文教学体会,谈淡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电化教配直观新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让学生感受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如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有《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毛泽东故居、橘子洲头、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图景,带领学生领略青年毛泽东的革命豪情;教授《再别康桥》时,可以展示剑桥风景,讲解剑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为世界人民培养了众多学子,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体会徐志摩的母校别情及他与林徽因之间的爱恨情仇。
将课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是入“道”之门。要找准“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这样德育教育的点才能落实。
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利用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利用《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教育学生国难当头,牺牲小我、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荆轲刺秦王》着重叙述了荆轲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的故事,表现了荆轲、深沉、刚毅、慷慨、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科书中“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二是在“梳理探究”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三是每册设计四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分别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和访谈。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通过朗诵演讲活动,学生更热爱祖国语言,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说话能力。通过访谈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做好让祖国挑选的准备,并更热爱学习。
总之,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阅卷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地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重要,需要语文教师好好探究,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广大天地。
四、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未成年人可塑造性、模仿性强,情绪化明显,容易爱屋及乌地“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容易“厌恶和尚,恨及袈裟”或“良莠不辨”盲目模仿,就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师其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最直观最富有教育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的特殊地位。因此,广大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自觉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教育应以“育人为本”,教师要善于、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谈知心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真正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
语文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榜样。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服务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融入学生中,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好朋友,做到不讨厌一个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而且关心学生发展的全过程。
以上只是我关于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粗浅认识和做法,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有好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