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正在实施的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工作,一石激起千重浪,在图书出版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不少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以参加评估、填报数据为契机,对以往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本社的编辑工作流程、内部管理制度等进行了对照检查,有的图书出版单位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发展目标等,对本社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体现了评估工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行业发展呼唤行业评价机制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行业评价系统。建立在客观、公正的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之上的行业评价系统,既是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体现,也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必备条件。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一种与资源配置相关联的制度设计,对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是一个行业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标志,是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一定权威的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形成及等级评估工作的实施,表明出版行政部门对图书出版单位的管理已经正在从单一的定性管理转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对促进图书出版单位的优胜劣汰,对图书出版单位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图书出版单位品牌的构建,将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图书出版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为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系数,每个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位置,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不少图书出版单位从这次等级评估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一个图书出版单位来说,在评估中被评定的等级如何,对其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原来基础较好的图书出版单位,在这次等级评估中,如果进入了比较靠前的名次,图书出版单位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与等级相配套的各种资源,还能得到更为宝贵的品牌、信誉等无形资产,从而更有利于其发展。相反,一个基础较差或是能力较弱的图书出版单位,如果评估的等级比较靠后,其所失去的,也不仅仅是资源。这种压力转化而成的动力,对促进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将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此次等级评估的基本特点
这次等级评估工作有4个基本特点。
1.等级评估的指标体系比较完整,切合实际。整个指标体系由图书出版能力、基础建设和资产运营3个部分的25项指标组成,这3个指标体系互为作用,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其中图书出版能力体现了对图书出版业的内容产业的要求,包括了内容质量、专业特色、编校质量等指标;基础建设能力体现了对图书出版单位的领导班子和主业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建设、办公条件等必备条件的要求;资产运营体现了对图书出版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经济实力的要求。在指标分值权重的分布中,充分考虑图书出版单位之间的差异及某些要素的变量,把现行的管理法规与图书市场竞争中出现的新情况结合起来,使之更加切合实际。如在资产运营指标体系分值的分布中,既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别图书出版单位因专业分工、行业背景等资源占有的不同而在规模上形成的差异,把增长率、平均值等作为主要评估指标,同时又适当体现了鼓励图书出版单位做大做强的要求,对图书出版单位的发展规模设置了适当的分值。在专业特色的指标中,把按照专业分工形成的特色与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特色结合起来,在要求图书出版单位按照专业分工范围形成特色的同时,鼓励图书出版单位在市场竞争中创新思路,选准突破口,在开拓新的选题领域中创造特色。
2.对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实行对号入座,根据图书出版单位得分的多少,按得分进行排名,从高分到低分分别评出4个等级,每个图书出版单位都将进入相应的等级,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向社会进行公示,从而打破了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过去光有名称,没有等级排名的“大锅饭”。同时,不同的等级称号还将与资源配置挂钩,享有不同的书号等资源。
3.委托中介机关进行评估,除部分指标由省级新闻出版局进行评估打分外,绝大多数评估指标都由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打分。为实现等级评估工作的公正、公平创造了条件。
4.实行滚动管理。评估工作不搞终身制,实行两年评估一次,对连续两次被评为4级的图书出版单位,则将实行退出机制。我国图书出版单位只生不死将成为历史。
等级评估影响深远
等级评估工作的实施,涉及到所有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所有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的发展都将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以往的任何评比活动。
首先是形成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的两极分化,有助于图书出版单位的做强、做优、做大。实施等级评估后,在资源积聚效应的作用下,被评为较高等级尤其是1级的图书出版单位,在能得到有形的书号等政策资源的同时,还能以其等级称号所产生的品牌、信誉等辐射性影响,得到更多的市场稀缺资源,如一流作家的书稿、媒体的关注、读者的追捧、图书经销商的青睐等资源,有可能更多地向这些图书出版单位倾斜。而那些等级较低的图书出版单位,则相形见绌,从而加速了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之间的两极分化。
其次是有助于从根本上杜绝买卖书号的不正之风。买卖书号有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图书出版能力强和图书出版能力不强的图书出版单位,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书号。对图书出版能力强的图书出版单位来说,书号成了其投资项目的指标,书号越多,其投资项目越多,图书出版单位创造的效益就越是可观。而有些图书图书出版单位虽然出版能力较弱,但却在买卖书号的过程中,向合作单位廉价转让专有出版权,从中获利。这些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明令查处的买卖书号的图书出版单位虽然数量不多,但以合作出版的名义进行隐性买卖书号的图书出版单位却是普遍存在。隐性买卖书号虽然在形式上没有明显的违规,其书稿都经过了图书出版单位的三审三校,内容质量没有出现问题,投资的资金也都经过了图书出版单位的账户,图书的总发行也是以图书出版单位的名义进行,但在利润分成比例中,图书出版单位得到的只是小头,而合作方得到的却是大头,也就是肥了非出版单位。在这种出版模式中,图书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越多,出版合作单位获得的利润就越多。现在市场上不少畅销书,特别是品牌教辅,虽然图书出版单位出版的字样大于文化公司策划的字样,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图书都是策划型民营文化公司一手策划的,图书出版单位只是凭借其所垄断的专有出版权,坐收渔利。如果说这些图书出版单位在评估开展之前,还能够以足够的书号指标维持生存的话,实行等级评估后,这些图书出版能力弱、等级低的图书出版单位,因书号使用量的限制,原有的经营模式难以维持,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
再次是促进了图书出版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基本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例,在这次的评估指标中,对图书出版单位领导及主业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都有明确的要求。有些图书出版单位因过去对出版行政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重视不够,存在着发行人员没有资格证,照样能工作的观念,致使持证上岗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有关数据的填报中处于被动。如按照总署的有关规定,出版社的发行人员必须要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但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出版社,这个规定没得到很好的执行。但这次等级评估工作,对持证上岗的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少图书出版单位出现了组织员工积极报名参加岗位培训的喜人景象。
最后是图书出版单位只生不死的现象将告结束,退出机制的实施已进入倒计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新陈代谢、优胜劣汰而发展起来的。出版业也不例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既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是市场竞争带来的必然结果。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版业,都是在兼并中发展起来的,据报道,美国的10000余家出版社,都处在生生死死的滚动发展之中,几乎每天都有出版社被兼并或倒闭,又有新的出版社注册,新成立的出版社,不断地为出版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以想见,随着我国图书出版单位退出机制的实施,出版业将会在落伍者被淘汰出局的同时,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在吐故纳新中不断提高图书出版单位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关链接:
9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在京举行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委托签约仪式。总署等级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编辑学会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领导签订了《委托项目合同书》,约定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自此中介机构正式介入新闻出版总署的首次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工作,也标志着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工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制度,将把出版社分为综合类、社科类、科技类等若干类别,把出版社的图书出版能力、队伍建设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等量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进行科学评估,根据出版社的不同类别,进行分类考核,分别评出若干个等级。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强调,评估体系的建立是出版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出版评估体系,政府可以在制订规划、出台政策、配置资源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同类型的出版社更好地发展。他指出,经过5年时间广泛调研出台的出版评估体系,在内容设计上包含了全面考察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的基本能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够反映目前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基本要求。同时在评估方式上,政府转变职能,不是由政府部门来评,而是由中介机构依据一定的规则对出版社进行各项指标的评估,政府则依据中介组织提供的数据进行决策。
行业发展呼唤行业评价机制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行业评价系统。建立在客观、公正的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之上的行业评价系统,既是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体现,也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必备条件。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一种与资源配置相关联的制度设计,对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是一个行业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标志,是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一定权威的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形成及等级评估工作的实施,表明出版行政部门对图书出版单位的管理已经正在从单一的定性管理转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对促进图书出版单位的优胜劣汰,对图书出版单位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图书出版单位品牌的构建,将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图书出版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为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系数,每个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位置,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不少图书出版单位从这次等级评估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一个图书出版单位来说,在评估中被评定的等级如何,对其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原来基础较好的图书出版单位,在这次等级评估中,如果进入了比较靠前的名次,图书出版单位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与等级相配套的各种资源,还能得到更为宝贵的品牌、信誉等无形资产,从而更有利于其发展。相反,一个基础较差或是能力较弱的图书出版单位,如果评估的等级比较靠后,其所失去的,也不仅仅是资源。这种压力转化而成的动力,对促进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将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此次等级评估的基本特点
这次等级评估工作有4个基本特点。
1.等级评估的指标体系比较完整,切合实际。整个指标体系由图书出版能力、基础建设和资产运营3个部分的25项指标组成,这3个指标体系互为作用,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其中图书出版能力体现了对图书出版业的内容产业的要求,包括了内容质量、专业特色、编校质量等指标;基础建设能力体现了对图书出版单位的领导班子和主业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建设、办公条件等必备条件的要求;资产运营体现了对图书出版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经济实力的要求。在指标分值权重的分布中,充分考虑图书出版单位之间的差异及某些要素的变量,把现行的管理法规与图书市场竞争中出现的新情况结合起来,使之更加切合实际。如在资产运营指标体系分值的分布中,既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别图书出版单位因专业分工、行业背景等资源占有的不同而在规模上形成的差异,把增长率、平均值等作为主要评估指标,同时又适当体现了鼓励图书出版单位做大做强的要求,对图书出版单位的发展规模设置了适当的分值。在专业特色的指标中,把按照专业分工形成的特色与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特色结合起来,在要求图书出版单位按照专业分工范围形成特色的同时,鼓励图书出版单位在市场竞争中创新思路,选准突破口,在开拓新的选题领域中创造特色。
2.对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实行对号入座,根据图书出版单位得分的多少,按得分进行排名,从高分到低分分别评出4个等级,每个图书出版单位都将进入相应的等级,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向社会进行公示,从而打破了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过去光有名称,没有等级排名的“大锅饭”。同时,不同的等级称号还将与资源配置挂钩,享有不同的书号等资源。
3.委托中介机关进行评估,除部分指标由省级新闻出版局进行评估打分外,绝大多数评估指标都由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打分。为实现等级评估工作的公正、公平创造了条件。
4.实行滚动管理。评估工作不搞终身制,实行两年评估一次,对连续两次被评为4级的图书出版单位,则将实行退出机制。我国图书出版单位只生不死将成为历史。
等级评估影响深远
等级评估工作的实施,涉及到所有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所有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的发展都将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以往的任何评比活动。
首先是形成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的两极分化,有助于图书出版单位的做强、做优、做大。实施等级评估后,在资源积聚效应的作用下,被评为较高等级尤其是1级的图书出版单位,在能得到有形的书号等政策资源的同时,还能以其等级称号所产生的品牌、信誉等辐射性影响,得到更多的市场稀缺资源,如一流作家的书稿、媒体的关注、读者的追捧、图书经销商的青睐等资源,有可能更多地向这些图书出版单位倾斜。而那些等级较低的图书出版单位,则相形见绌,从而加速了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之间的两极分化。
其次是有助于从根本上杜绝买卖书号的不正之风。买卖书号有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图书出版能力强和图书出版能力不强的图书出版单位,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书号。对图书出版能力强的图书出版单位来说,书号成了其投资项目的指标,书号越多,其投资项目越多,图书出版单位创造的效益就越是可观。而有些图书图书出版单位虽然出版能力较弱,但却在买卖书号的过程中,向合作单位廉价转让专有出版权,从中获利。这些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明令查处的买卖书号的图书出版单位虽然数量不多,但以合作出版的名义进行隐性买卖书号的图书出版单位却是普遍存在。隐性买卖书号虽然在形式上没有明显的违规,其书稿都经过了图书出版单位的三审三校,内容质量没有出现问题,投资的资金也都经过了图书出版单位的账户,图书的总发行也是以图书出版单位的名义进行,但在利润分成比例中,图书出版单位得到的只是小头,而合作方得到的却是大头,也就是肥了非出版单位。在这种出版模式中,图书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越多,出版合作单位获得的利润就越多。现在市场上不少畅销书,特别是品牌教辅,虽然图书出版单位出版的字样大于文化公司策划的字样,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图书都是策划型民营文化公司一手策划的,图书出版单位只是凭借其所垄断的专有出版权,坐收渔利。如果说这些图书出版单位在评估开展之前,还能够以足够的书号指标维持生存的话,实行等级评估后,这些图书出版能力弱、等级低的图书出版单位,因书号使用量的限制,原有的经营模式难以维持,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
再次是促进了图书出版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基本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例,在这次的评估指标中,对图书出版单位领导及主业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都有明确的要求。有些图书出版单位因过去对出版行政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重视不够,存在着发行人员没有资格证,照样能工作的观念,致使持证上岗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有关数据的填报中处于被动。如按照总署的有关规定,出版社的发行人员必须要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但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出版社,这个规定没得到很好的执行。但这次等级评估工作,对持证上岗的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少图书出版单位出现了组织员工积极报名参加岗位培训的喜人景象。
最后是图书出版单位只生不死的现象将告结束,退出机制的实施已进入倒计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新陈代谢、优胜劣汰而发展起来的。出版业也不例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既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是市场竞争带来的必然结果。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版业,都是在兼并中发展起来的,据报道,美国的10000余家出版社,都处在生生死死的滚动发展之中,几乎每天都有出版社被兼并或倒闭,又有新的出版社注册,新成立的出版社,不断地为出版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以想见,随着我国图书出版单位退出机制的实施,出版业将会在落伍者被淘汰出局的同时,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在吐故纳新中不断提高图书出版单位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关链接:
9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在京举行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委托签约仪式。总署等级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编辑学会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领导签订了《委托项目合同书》,约定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自此中介机构正式介入新闻出版总署的首次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工作,也标志着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工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制度,将把出版社分为综合类、社科类、科技类等若干类别,把出版社的图书出版能力、队伍建设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等量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进行科学评估,根据出版社的不同类别,进行分类考核,分别评出若干个等级。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强调,评估体系的建立是出版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出版评估体系,政府可以在制订规划、出台政策、配置资源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同类型的出版社更好地发展。他指出,经过5年时间广泛调研出台的出版评估体系,在内容设计上包含了全面考察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的基本能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够反映目前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基本要求。同时在评估方式上,政府转变职能,不是由政府部门来评,而是由中介机构依据一定的规则对出版社进行各项指标的评估,政府则依据中介组织提供的数据进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