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故”是表结果的关联词;“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中的“后”是“继其后”的意思。
【关键词】:“故”;“后”;训诂
一
《季氏将伐颛臾》有云:“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该句中的“故”究竟该如何理解,一直颇有争议。
唐遇春(1996)认为,“故”当训为“则”;曾平东(1998)认为“故”当训为“若”,作假设连词;魏素英(2003)指出,对这个“故”字,以往的注疏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回避不译,一种是译成“所以”,魏氏论证的结果是“故”作“如果”讲为是。
我们认为,“故”是表示结果的连接词。弄清楚原句中各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和结构层次关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唐遇春和曾平东对各分句间的语义关系和结构层次关系做了不同分析。
在各分句间的语义关系方面,唐遇春的观点是:“夫如是,(假设)故远人不服,(假设)则修文德以来之。”曾平东认为应该是:“夫如是,(条件)故远人不服,(假设)则修文德以来之。”
以上两种观点的区别在于对“夫如是”和“故远人不服”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唐氏认为是假设关系,曾氏认为是条件关系。本文以唐说为是。因为条件复句是“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条件”与“结果”之间是一致关系,没有相背关系。而假设复句是“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假设”和“结果”之间既有一致关系,也有相背关系。[ 1]“夫如是”和“故远人不服”之间是相背关系,即“像这样做”,得到的结果却是“远人不臣服”,因此,唐氏所说的假设关系更为合理。
在各分句间的结构层次关系方面,唐氏认为:“故”相当于“则”,同时它是与“夫如是”相呼应的,“故”字统领后面的整个句子,原句的层次关系应是:“夫如是,|(假设)故远人不服,||(假设)则修文德以来之。”曾氏并未直接标出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但他在后文提到:“……那么第二层的假设关系就缺了假设连词……”。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该句层次的划分应该是:“夫如是,|(条件)故远人不服,||(假设)则修文德以来之。”二人观点相同。
笔者认为,原句层次应为:“夫如是,||(条件)故远人不服,|(假设)则修文德以来之。”也就是说,“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整体作为假设的前提,与“则修文德以来之”形成假设关系(假设实现,就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形成一种结果),“夫如是,故远人不服”这个假设前提内部又形成一层假设关系(假设实现,得到某种结果,这种结果也是假设出来的结果)。按照这种层次划分,曾文所说的“如果按《试解》将此‘故’训为‘则’与‘夫如是’相呼应,那么第二层的假设关系就缺了假设连词,因而就只有加‘倘若’以自圆其说了”就站不住脚了,“故”也就不必解释为假设连词了。
魏素英(2003)以“故”作“如果”讲为是其结论是在反驳“所以”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反驳理由一,如果翻译为“所以”,那么“因”在哪里?是“依照这个道理”吗?不通。且即使勉强说得通,为了和“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则(那么)”相搭配,也最好添加“如果”二字,这么折腾,何苦不直接翻译呢?我们认为,“夫如是”和“故远人不服”之间是假设和结果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因而我们也不赞同翻译为“所以”。但是,我们也不赞同将“故”直接翻译为“如果”。因为“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整体是假设前提,在这个假设前提内部,“夫如是”又是假设前提,“故远人不服”是假设结果。那么,把“故”翻译成“如果”,“夫如是”在翻译的时候仍然要添加“如果”二字,这样的话,不仅显得累赘,分句间的关系也显得很混乱。反驳理由二,远人不服,只是孔子假设的一种情况,并不一定是事实,如果翻译为“所以”,则与孔子之意违背,不妥。根据本文的分析,将“故”理解为表示结果的关联词,将“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整体看做假设条件,正与孔子之意相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故”应理解为“表结果的关联词”。
二
《荀子·修身》有云:“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对该句中的“后”,学者们做过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释。
杨倞注:言若用礼治气养生,寿则不及于彭祖;若以修身自为名号,则寿配尧、禹不朽矣。由此可以看出,杨倞对“后”的解释是“不及”。
后来很多学者都对“后”做过解释,王天海(2003)详细列举了各家观点。这些观点可分为两类:
(一)“后”是使动用法,即“使……居其后”
陶鸿庆曰:“后彭祖”乃论修养之效。犹言寿过彭祖耳,非不及彭祖之谓也。 “寿过彭祖”即“使彭祖居其后”。
龙宇纯:后彭祖,犹云下彭祖,谓使彭祖次己之后也。以“后”为动词,故与配尧禹句相俪。《外传》不解“后”字,增“身”字为“身后彭祖”,其义大乖。
(二)“后”是“继其后”
卢文绍曰:“后彭祖”则得年亦永矣,然寿身之益尚小,寿世之益更大也。卢注虽然没有指出“后”的意思,但“得年亦永矣”说明与“彭祖”不会相差太远,“后”不是“不及”,也不是“使……居其后”。
杨柳桥曰:后,谓继其后也。
骆瑞鹤曰:后,犹踵也,谓踵其后。
王天海:后彭祖,只能是继彭祖之后,若谓使彭祖次己之后,则下句“配尧禹”岂不谓使尧禹配己乎?焉有此理!
“继其后”“踵其后”即紧随其后,即与“彭祖”相差不远。
综上所述,对“后”字的理解共三种:“不及”、“使……居其后”、“继其后”。我们赞同王天海的观点,“使……居其后”的解释不确。那么,究竟是“不及”还是“继其后”呢?
“不及”和“继其后”表面都是“居……之后”,在原文中指“居彭祖之后”。但“不及”是程度赶不上“彭祖”;“继其后”是时间在“彭祖”之后。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和“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之间的关系。如果理解为让步关系(“虽然用礼治气养生,寿命赶不上彭祖,但是用礼修身自强,可以使自己的名声与尧、禹相媲美”),则“后”就是“不及”;如果理解为并列关系(“用礼治气养生,可以使自己的寿命仅次于彭祖,用礼修身自强,可以使自己的名声与尧、禹相媲美”),即二者之间是互文对举的关系,则“后”就是“继其后”。
郭在贻在《训诂学》一书中指出,“所谓异文,是指某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换成了另一个字……通过异文,有时也能发现和解决训诂中的一些问题。”“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在《韩诗外传》中作“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治气养生則后彭祖”和“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是互文对举的并列关系,因而“后”解释为“继其后”较为合理。
注释: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唐遇春.《论语·季氏》篇“故”字试解[J].语文月刊, 1996.
[4] 王天海.《荀子·修身篇》校释订补五则[J].贵州文史丛,2003.
[5] 魏素英.何“故”远人不服[J].中学语文,2003.
[6] 曾平东.也谈“故远人不服”中的“故”字[J].语文知识,1998.
【关键词】:“故”;“后”;训诂
一
《季氏将伐颛臾》有云:“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该句中的“故”究竟该如何理解,一直颇有争议。
唐遇春(1996)认为,“故”当训为“则”;曾平东(1998)认为“故”当训为“若”,作假设连词;魏素英(2003)指出,对这个“故”字,以往的注疏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回避不译,一种是译成“所以”,魏氏论证的结果是“故”作“如果”讲为是。
我们认为,“故”是表示结果的连接词。弄清楚原句中各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和结构层次关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唐遇春和曾平东对各分句间的语义关系和结构层次关系做了不同分析。
在各分句间的语义关系方面,唐遇春的观点是:“夫如是,(假设)故远人不服,(假设)则修文德以来之。”曾平东认为应该是:“夫如是,(条件)故远人不服,(假设)则修文德以来之。”
以上两种观点的区别在于对“夫如是”和“故远人不服”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唐氏认为是假设关系,曾氏认为是条件关系。本文以唐说为是。因为条件复句是“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条件”与“结果”之间是一致关系,没有相背关系。而假设复句是“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假设”和“结果”之间既有一致关系,也有相背关系。[ 1]“夫如是”和“故远人不服”之间是相背关系,即“像这样做”,得到的结果却是“远人不臣服”,因此,唐氏所说的假设关系更为合理。
在各分句间的结构层次关系方面,唐氏认为:“故”相当于“则”,同时它是与“夫如是”相呼应的,“故”字统领后面的整个句子,原句的层次关系应是:“夫如是,|(假设)故远人不服,||(假设)则修文德以来之。”曾氏并未直接标出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但他在后文提到:“……那么第二层的假设关系就缺了假设连词……”。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该句层次的划分应该是:“夫如是,|(条件)故远人不服,||(假设)则修文德以来之。”二人观点相同。
笔者认为,原句层次应为:“夫如是,||(条件)故远人不服,|(假设)则修文德以来之。”也就是说,“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整体作为假设的前提,与“则修文德以来之”形成假设关系(假设实现,就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形成一种结果),“夫如是,故远人不服”这个假设前提内部又形成一层假设关系(假设实现,得到某种结果,这种结果也是假设出来的结果)。按照这种层次划分,曾文所说的“如果按《试解》将此‘故’训为‘则’与‘夫如是’相呼应,那么第二层的假设关系就缺了假设连词,因而就只有加‘倘若’以自圆其说了”就站不住脚了,“故”也就不必解释为假设连词了。
魏素英(2003)以“故”作“如果”讲为是其结论是在反驳“所以”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反驳理由一,如果翻译为“所以”,那么“因”在哪里?是“依照这个道理”吗?不通。且即使勉强说得通,为了和“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则(那么)”相搭配,也最好添加“如果”二字,这么折腾,何苦不直接翻译呢?我们认为,“夫如是”和“故远人不服”之间是假设和结果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因而我们也不赞同翻译为“所以”。但是,我们也不赞同将“故”直接翻译为“如果”。因为“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整体是假设前提,在这个假设前提内部,“夫如是”又是假设前提,“故远人不服”是假设结果。那么,把“故”翻译成“如果”,“夫如是”在翻译的时候仍然要添加“如果”二字,这样的话,不仅显得累赘,分句间的关系也显得很混乱。反驳理由二,远人不服,只是孔子假设的一种情况,并不一定是事实,如果翻译为“所以”,则与孔子之意违背,不妥。根据本文的分析,将“故”理解为表示结果的关联词,将“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整体看做假设条件,正与孔子之意相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故”应理解为“表结果的关联词”。
二
《荀子·修身》有云:“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对该句中的“后”,学者们做过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释。
杨倞注:言若用礼治气养生,寿则不及于彭祖;若以修身自为名号,则寿配尧、禹不朽矣。由此可以看出,杨倞对“后”的解释是“不及”。
后来很多学者都对“后”做过解释,王天海(2003)详细列举了各家观点。这些观点可分为两类:
(一)“后”是使动用法,即“使……居其后”
陶鸿庆曰:“后彭祖”乃论修养之效。犹言寿过彭祖耳,非不及彭祖之谓也。 “寿过彭祖”即“使彭祖居其后”。
龙宇纯:后彭祖,犹云下彭祖,谓使彭祖次己之后也。以“后”为动词,故与配尧禹句相俪。《外传》不解“后”字,增“身”字为“身后彭祖”,其义大乖。
(二)“后”是“继其后”
卢文绍曰:“后彭祖”则得年亦永矣,然寿身之益尚小,寿世之益更大也。卢注虽然没有指出“后”的意思,但“得年亦永矣”说明与“彭祖”不会相差太远,“后”不是“不及”,也不是“使……居其后”。
杨柳桥曰:后,谓继其后也。
骆瑞鹤曰:后,犹踵也,谓踵其后。
王天海:后彭祖,只能是继彭祖之后,若谓使彭祖次己之后,则下句“配尧禹”岂不谓使尧禹配己乎?焉有此理!
“继其后”“踵其后”即紧随其后,即与“彭祖”相差不远。
综上所述,对“后”字的理解共三种:“不及”、“使……居其后”、“继其后”。我们赞同王天海的观点,“使……居其后”的解释不确。那么,究竟是“不及”还是“继其后”呢?
“不及”和“继其后”表面都是“居……之后”,在原文中指“居彭祖之后”。但“不及”是程度赶不上“彭祖”;“继其后”是时间在“彭祖”之后。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和“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之间的关系。如果理解为让步关系(“虽然用礼治气养生,寿命赶不上彭祖,但是用礼修身自强,可以使自己的名声与尧、禹相媲美”),则“后”就是“不及”;如果理解为并列关系(“用礼治气养生,可以使自己的寿命仅次于彭祖,用礼修身自强,可以使自己的名声与尧、禹相媲美”),即二者之间是互文对举的关系,则“后”就是“继其后”。
郭在贻在《训诂学》一书中指出,“所谓异文,是指某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换成了另一个字……通过异文,有时也能发现和解决训诂中的一些问题。”“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在《韩诗外传》中作“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治气养生則后彭祖”和“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是互文对举的并列关系,因而“后”解释为“继其后”较为合理。
注释: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唐遇春.《论语·季氏》篇“故”字试解[J].语文月刊, 1996.
[4] 王天海.《荀子·修身篇》校释订补五则[J].贵州文史丛,2003.
[5] 魏素英.何“故”远人不服[J].中学语文,2003.
[6] 曾平东.也谈“故远人不服”中的“故”字[J].语文知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