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通过症候式分析法分为显层结构和潜在结构,潜在结构并没有加深显在结构的意义, 而是颠覆和瓦解了它。在显性与隐性的结构下,也埋藏着柔石的双重人格特征。在深入理解蓝棣之先生对文本的症候式分析之下,也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
【关键词】:症候式分析;显层结构;潜在结构;双重性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通过聚焦一个封建社会下典妻的生活状况,刻画了一个饱受压迫的底层妇女形象。作者站在劳动者立场上, 从生活底层取材, 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对典妻形象进行提炼、艺术概括, 塑造了一个心灵受到严重伤害、被挫伤了天性的劳动妇女形象, 揭露了典妻陋俗的野蛮和残酷, 控诉了吃人的旧社会。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蓝棣之先生用症候式分析法读出小说有显层结构和潜在结构,显层结构是一个母亲凄惨的悲剧故事,表现出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潜在结构则表现出一个特殊时期的扭曲爱情故事, 长期受到丈夫压迫的少妇,与长期受到老婆压抑的秀才,同病相怜,这样两个婚姻的弱者,在典妻制度的推动下在感情上互相安抚,潜在结构进行了阶级的跨越与融合。潜在结构并没有加深显在结构, 而是颠覆和瓦解了它,这种观念打破了我们通常对《为奴隶的母亲》的解读与认识,吸引我们从更深层面理解文章内涵。
文中的典妻本来颇安于现状,但在丈夫的摧残下,她哀莫大于心死, 在得知自己被典当之后,她唯一舍不下的就是她五岁的儿子“春宝”,然而在贫困的生活和极端的绝望面前,她只能残忍地丢下儿子去做别人的典妻。在这里丈夫皮贩虽是底层的被剥削者,被压迫者,但他却是凶残蛮横的形象。
然而文本却把代表剥削阶级的秀才写得十分的温情, 通过他, 暗示了一个女人“真正体验男性的温存体贴以及生活安定以后产生的爱情憧憬”。“日子是一天天的过去了,旧的家,渐渐地在她的脑子里疏远了,而眼前,却一步步的亲近她使她熟悉”,可见在老秀才的温情关怀下,少妇已颇多适应新生活,尽管在秀才家里好似佣人,但她却拥有了安定的生活和感情的安抚。在深知皮贩命不久矣时,甚至想将春宝接来一起生活,由此可见,少妇对秀才家的依赖很深。实际上,少妇、老秀才、大娘是一重三角关系,大娘妒忌老秀才对妇人好,便处处为难妇人。妇人生下了秋宝后,妒忌之心更加旺盛,在抓到典妻思念前儿的把柄后,最终迫使妇人抛下秋宝,离开秀才家。在这场三角关系斗争中,大娘是最后的胜利者,而妇人自始至终都是被压迫的对象。
对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文本结构二重性的检视, 发现显在结构表达出一种批判性, 代表柔石的理性。 隐性结构则传达出对女性母题的眷依性, 代表柔石的感性。在显性与隐性的结构下,埋藏着柔石的双重人格特征。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从小资产阶级作家到无产阶级左翼作家“转换方向”后的作品。封建黑暗社会的残忍压迫,是文中妇人悲剧的根源,然而她那麻木驯顺,不反抗的病态心理也是造成她命运悲剧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何拯救麻木的灵魂,认清现实的压迫,勇于反抗,也是文本的深情呼唤。
在柔石的人生经验中, 他那无爱的婚姻经历使他产生了一种感到痛苦和困挠的心理危机, 一是以委婉的情致表现对爱情和道德的思考,二是近乎残酷的纯观察和思考来揭示摧毁爱情的社会原因。这使他内心产生矛盾, 经常在感性的幻想和理性的批判中作出选择, 渐渐奠定了他双重人格的基石,而这在《为奴隶的母亲》中就有明确的踪迹可寻。
显在结构和潜在结构的文本构成,理性和感性柔石的双重人格,颠覆了对文本的传统认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诠释文本。但是细读文本,我们不禁也生出疑问,潜在结构是真的颠覆和瓦解了显在结构吗?
妇人与老秀才真的是有爱情的吗?在潜意识深处,老秀才真的是对她有感情吗?有了秋宝后的老秀才甚是开心,将青玉戒指赠与妇人,然而妇人为救前儿典当了戒指,老秀才在得知后,从他愤怒的质问中,也可见他并不真心爱少妇,他具有强烈的占有意识,这成为了秀才弃她的直接借口。作者对秀才的描写,既着眼于他是一个地主,又没有忽视他是春宝娘的临时丈夫。这样一种双重身分,决定了秀才没有虐待春宝娘,有时还向春宝娘献媚。当春宝娘为他生了儿子时,更是欣喜若狂。但是,这种喜欢不仅目的明确,而且很有限度。特别是在大妻的监视与挖苦下,秀才不得不放春宝娘回家,毕竟她是典妻,是生育孩子的工具,秋宝已生,她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了。这是剥削阶级的本性展露,其实也是加深了奴隶母亲屈辱的非人故事的显在结构,并非是颠覆和瓦解了显在结构。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决心“ 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的成功实践,明显地表现出作者负荷着人民苦难的崇高感情。对于症候式分析解读确有其深在意义,而至于潜在结构是否真的颠覆和瓦解了显在结构,由此所生成的疑问,也是值得思考的。
参考文献:
[1]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吴涛.是解构还是曲折加深?——再读柔石《为奴隶底母亲》
[3]刘岩.洋溢着情感色彩的理性书写——简论蓝棣之评柔石《为奴隶的母亲》2013年第五期 .安徽文学
【关键词】:症候式分析;显层结构;潜在结构;双重性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通过聚焦一个封建社会下典妻的生活状况,刻画了一个饱受压迫的底层妇女形象。作者站在劳动者立场上, 从生活底层取材, 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对典妻形象进行提炼、艺术概括, 塑造了一个心灵受到严重伤害、被挫伤了天性的劳动妇女形象, 揭露了典妻陋俗的野蛮和残酷, 控诉了吃人的旧社会。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蓝棣之先生用症候式分析法读出小说有显层结构和潜在结构,显层结构是一个母亲凄惨的悲剧故事,表现出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潜在结构则表现出一个特殊时期的扭曲爱情故事, 长期受到丈夫压迫的少妇,与长期受到老婆压抑的秀才,同病相怜,这样两个婚姻的弱者,在典妻制度的推动下在感情上互相安抚,潜在结构进行了阶级的跨越与融合。潜在结构并没有加深显在结构, 而是颠覆和瓦解了它,这种观念打破了我们通常对《为奴隶的母亲》的解读与认识,吸引我们从更深层面理解文章内涵。
文中的典妻本来颇安于现状,但在丈夫的摧残下,她哀莫大于心死, 在得知自己被典当之后,她唯一舍不下的就是她五岁的儿子“春宝”,然而在贫困的生活和极端的绝望面前,她只能残忍地丢下儿子去做别人的典妻。在这里丈夫皮贩虽是底层的被剥削者,被压迫者,但他却是凶残蛮横的形象。
然而文本却把代表剥削阶级的秀才写得十分的温情, 通过他, 暗示了一个女人“真正体验男性的温存体贴以及生活安定以后产生的爱情憧憬”。“日子是一天天的过去了,旧的家,渐渐地在她的脑子里疏远了,而眼前,却一步步的亲近她使她熟悉”,可见在老秀才的温情关怀下,少妇已颇多适应新生活,尽管在秀才家里好似佣人,但她却拥有了安定的生活和感情的安抚。在深知皮贩命不久矣时,甚至想将春宝接来一起生活,由此可见,少妇对秀才家的依赖很深。实际上,少妇、老秀才、大娘是一重三角关系,大娘妒忌老秀才对妇人好,便处处为难妇人。妇人生下了秋宝后,妒忌之心更加旺盛,在抓到典妻思念前儿的把柄后,最终迫使妇人抛下秋宝,离开秀才家。在这场三角关系斗争中,大娘是最后的胜利者,而妇人自始至终都是被压迫的对象。
对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文本结构二重性的检视, 发现显在结构表达出一种批判性, 代表柔石的理性。 隐性结构则传达出对女性母题的眷依性, 代表柔石的感性。在显性与隐性的结构下,埋藏着柔石的双重人格特征。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从小资产阶级作家到无产阶级左翼作家“转换方向”后的作品。封建黑暗社会的残忍压迫,是文中妇人悲剧的根源,然而她那麻木驯顺,不反抗的病态心理也是造成她命运悲剧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何拯救麻木的灵魂,认清现实的压迫,勇于反抗,也是文本的深情呼唤。
在柔石的人生经验中, 他那无爱的婚姻经历使他产生了一种感到痛苦和困挠的心理危机, 一是以委婉的情致表现对爱情和道德的思考,二是近乎残酷的纯观察和思考来揭示摧毁爱情的社会原因。这使他内心产生矛盾, 经常在感性的幻想和理性的批判中作出选择, 渐渐奠定了他双重人格的基石,而这在《为奴隶的母亲》中就有明确的踪迹可寻。
显在结构和潜在结构的文本构成,理性和感性柔石的双重人格,颠覆了对文本的传统认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诠释文本。但是细读文本,我们不禁也生出疑问,潜在结构是真的颠覆和瓦解了显在结构吗?
妇人与老秀才真的是有爱情的吗?在潜意识深处,老秀才真的是对她有感情吗?有了秋宝后的老秀才甚是开心,将青玉戒指赠与妇人,然而妇人为救前儿典当了戒指,老秀才在得知后,从他愤怒的质问中,也可见他并不真心爱少妇,他具有强烈的占有意识,这成为了秀才弃她的直接借口。作者对秀才的描写,既着眼于他是一个地主,又没有忽视他是春宝娘的临时丈夫。这样一种双重身分,决定了秀才没有虐待春宝娘,有时还向春宝娘献媚。当春宝娘为他生了儿子时,更是欣喜若狂。但是,这种喜欢不仅目的明确,而且很有限度。特别是在大妻的监视与挖苦下,秀才不得不放春宝娘回家,毕竟她是典妻,是生育孩子的工具,秋宝已生,她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了。这是剥削阶级的本性展露,其实也是加深了奴隶母亲屈辱的非人故事的显在结构,并非是颠覆和瓦解了显在结构。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决心“ 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的成功实践,明显地表现出作者负荷着人民苦难的崇高感情。对于症候式分析解读确有其深在意义,而至于潜在结构是否真的颠覆和瓦解了显在结构,由此所生成的疑问,也是值得思考的。
参考文献:
[1]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吴涛.是解构还是曲折加深?——再读柔石《为奴隶底母亲》
[3]刘岩.洋溢着情感色彩的理性书写——简论蓝棣之评柔石《为奴隶的母亲》2013年第五期 .安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