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候式分析解读及质疑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ayer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通过症候式分析法分为显层结构和潜在结构,潜在结构并没有加深显在结构的意义, 而是颠覆和瓦解了它。在显性与隐性的结构下,也埋藏着柔石的双重人格特征。在深入理解蓝棣之先生对文本的症候式分析之下,也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
  【关键词】:症候式分析;显层结构;潜在结构;双重性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通过聚焦一个封建社会下典妻的生活状况,刻画了一个饱受压迫的底层妇女形象。作者站在劳动者立场上, 从生活底层取材, 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对典妻形象进行提炼、艺术概括, 塑造了一个心灵受到严重伤害、被挫伤了天性的劳动妇女形象, 揭露了典妻陋俗的野蛮和残酷, 控诉了吃人的旧社会。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蓝棣之先生用症候式分析法读出小说有显层结构和潜在结构,显层结构是一个母亲凄惨的悲剧故事,表现出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潜在结构则表现出一个特殊时期的扭曲爱情故事, 长期受到丈夫压迫的少妇,与长期受到老婆压抑的秀才,同病相怜,这样两个婚姻的弱者,在典妻制度的推动下在感情上互相安抚,潜在结构进行了阶级的跨越与融合。潜在结构并没有加深显在结构, 而是颠覆和瓦解了它,这种观念打破了我们通常对《为奴隶的母亲》的解读与认识,吸引我们从更深层面理解文章内涵。
  文中的典妻本来颇安于现状,但在丈夫的摧残下,她哀莫大于心死, 在得知自己被典当之后,她唯一舍不下的就是她五岁的儿子“春宝”,然而在贫困的生活和极端的绝望面前,她只能残忍地丢下儿子去做别人的典妻。在这里丈夫皮贩虽是底层的被剥削者,被压迫者,但他却是凶残蛮横的形象。
  然而文本却把代表剥削阶级的秀才写得十分的温情, 通过他, 暗示了一个女人“真正体验男性的温存体贴以及生活安定以后产生的爱情憧憬”。“日子是一天天的过去了,旧的家,渐渐地在她的脑子里疏远了,而眼前,却一步步的亲近她使她熟悉”,可见在老秀才的温情关怀下,少妇已颇多适应新生活,尽管在秀才家里好似佣人,但她却拥有了安定的生活和感情的安抚。在深知皮贩命不久矣时,甚至想将春宝接来一起生活,由此可见,少妇对秀才家的依赖很深。实际上,少妇、老秀才、大娘是一重三角关系,大娘妒忌老秀才对妇人好,便处处为难妇人。妇人生下了秋宝后,妒忌之心更加旺盛,在抓到典妻思念前儿的把柄后,最终迫使妇人抛下秋宝,离开秀才家。在这场三角关系斗争中,大娘是最后的胜利者,而妇人自始至终都是被压迫的对象。
  对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文本结构二重性的检视, 发现显在结构表达出一种批判性, 代表柔石的理性。 隐性结构则传达出对女性母题的眷依性, 代表柔石的感性。在显性与隐性的结构下,埋藏着柔石的双重人格特征。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从小资产阶级作家到无产阶级左翼作家“转换方向”后的作品。封建黑暗社会的残忍压迫,是文中妇人悲剧的根源,然而她那麻木驯顺,不反抗的病态心理也是造成她命运悲剧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何拯救麻木的灵魂,认清现实的压迫,勇于反抗,也是文本的深情呼唤。
  在柔石的人生经验中, 他那无爱的婚姻经历使他产生了一种感到痛苦和困挠的心理危机, 一是以委婉的情致表现对爱情和道德的思考,二是近乎残酷的纯观察和思考来揭示摧毁爱情的社会原因。这使他内心产生矛盾, 经常在感性的幻想和理性的批判中作出选择, 渐渐奠定了他双重人格的基石,而这在《为奴隶的母亲》中就有明确的踪迹可寻。
  显在结构和潜在结构的文本构成,理性和感性柔石的双重人格,颠覆了对文本的传统认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诠释文本。但是细读文本,我们不禁也生出疑问,潜在结构是真的颠覆和瓦解了显在结构吗?
  妇人与老秀才真的是有爱情的吗?在潜意识深处,老秀才真的是对她有感情吗?有了秋宝后的老秀才甚是开心,将青玉戒指赠与妇人,然而妇人为救前儿典当了戒指,老秀才在得知后,从他愤怒的质问中,也可见他并不真心爱少妇,他具有强烈的占有意识,这成为了秀才弃她的直接借口。作者对秀才的描写,既着眼于他是一个地主,又没有忽视他是春宝娘的临时丈夫。这样一种双重身分,决定了秀才没有虐待春宝娘,有时还向春宝娘献媚。当春宝娘为他生了儿子时,更是欣喜若狂。但是,这种喜欢不仅目的明确,而且很有限度。特别是在大妻的监视与挖苦下,秀才不得不放春宝娘回家,毕竟她是典妻,是生育孩子的工具,秋宝已生,她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了。这是剥削阶级的本性展露,其实也是加深了奴隶母亲屈辱的非人故事的显在结构,并非是颠覆和瓦解了显在结构。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决心“ 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的成功实践,明显地表现出作者负荷着人民苦难的崇高感情。对于症候式分析解读确有其深在意义,而至于潜在结构是否真的颠覆和瓦解了显在结构,由此所生成的疑问,也是值得思考的。
  参考文献:
  [1]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吴涛.是解构还是曲折加深?——再读柔石《为奴隶底母亲》
  [3]刘岩.洋溢着情感色彩的理性书写——简论蓝棣之评柔石《为奴隶的母亲》2013年第五期 .安徽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方方描写涂自强几年之间在武汉求学、工作然后死亡的故事,作者将一个从山村来到城市寻梦的读书人的生活进行了一番简单但深刻地书写。涂自强来到、留在都市,生活与都市发生了联系,在都市中经历悲欢,品尝酸甜。本文对作品中体现的城市形象,涂自强在城市中的个人生存感受及城市与个人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来探讨城市与个人这个问题。  【关键词】:《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城市形象;个人;
期刊
【摘要】:张艺谋曾说“通过讲故事来判断一个电影的优劣性”,观众看电影,看的就是怎样讲故事,对于新鲜刺激的接受能力和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无论你是小成本还是大制作,也无论你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观众的审美能力会有差别,但拥有一个好的故事叙述模式才是电影成功的王道。所以一部扎实的影片,一个为大家认真讲出一个故事的的影片,无论是粉丝电影亦或是作者电影,它的成功绝非偶然,其话题魅力会持久发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梨园行有“无丑不成戏”之说,通过欣赏很多京剧丑角的作品,可以看出丑角与喜剧是划等号的,不管是喜剧题材还是悲剧题材,不管是真情的微笑还是含泪的微笑,只要丑角粉墨登场就一定能产生喜剧效果,可见丑角在戏曲艺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丑角这种喜剧元素地注入缓解了观众的压抑神经,营造了悲中见喜、苦中有乐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丑;现代戏;喜剧  丑角的喜剧性效果主要是通过夸张的外貌、行为和语言
期刊
花事,是一种期待  发芽,打蕾  然后慢慢打开心事  谁能读懂  谁又能读懂  一朵绽放的心事  期待被幸福地采摘回家  尽管有些疼  尽管只有一天的花期  只要香了谁的记忆  便无怨无悔  樱花  季节流转  诉说着人生的冷暖  我怀抱着岁月的素笺  将你安放  小小的心房  欢喜寂然  天涯海角  相思无尽  花开几度  苍老了谁的等待?  一世情缘  嫣然了谁的颜容?  今生,我  可以错过
期刊
疲倦的行程在甘肃境内已经两天两夜了,大西北真无愧一个“大”字啊!  中国的大西北旱、荒、穷闻名于世界。那风化久远的黄土高原,起初是从阅读进入我的的世界的。要读懂中国不能不翻一翻这页华夏文明的故土;每个中国人的种姓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渊源。大西北埋藏着我们的根,与根的情缘催促我去阅读、认识、体验大西北。  我要寻找黄河自己奔放敦厚性格的源头。  从陇海路进入河南我,就在一部历史里穿行。车行缓缓,车窗外的
期刊
【摘要】:中外原始时期的美术作品受生产力的影响,比较局限,本文从分类,技法,主题来比较中国原始时期美术作品与欧洲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作品。分类上分为岩壁艺术与独体艺术。从技法上来看中国原始岩画多描绘抽象的形状或是简单的几何体而且造型简练。通常这些图案被寄予美好的希望。  【关键词】:原始时期;美术;异同  第一章原始时期概说  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是人类从猿类分化出来之后所建立
期刊
李元吉荒诞中篇小說《空想的宠儿》研究
期刊
常想起你,你站在  古老郢都的城墙上  握一卷《楚辞》,一脸凄凉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你的心中变成了  家国的迟暮     我的愛国老诗人,在我心中  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  人中之龙  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两千多年过去了  我不希望你是举世皆浊  唯你独清,众人皆醉  唯你独醒,一直  在汨罗江上的一叶扁舟  说古道今  一个澄澈可鉴的
期刊
【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代表作,也是“黑色幽默”小说的奠基作。小说主要描写二战中一支美国空军轰炸机部队的生活故事。小说围绕几个主要人物在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下表达了严肃的思想主题。将军们勾心斗角,校官们尔虞我诈,所有上级人物逐名逐利,而小人物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中心人物尤索林不堪忍受现状,渴望离开战场平安地生活下去。  【关键词】:黑色幽默;存
期刊
【摘要】:作为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因其在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上的突破与创新被称为“小说中的小说”。而阎连科聚焦现实的小说《风雅颂》与之在艺术上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本文主要从两部作品共同选取的的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视角,分析这一手法为小说主题的深化和艺术的成功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次,聚焦两部作品中叙述环境,阐释其中的象征意味。  【关键词】:不可靠的叙述者;叙述环境;象征性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