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教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
一、当前对“双师型”教师认识上的误区
1.“双证”即“双师”
认为教师只要持有两个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即为“双师”。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是否相符值得怀疑,如果承认“双证”即“双师”,那么为拿证而拿证,甚至出现以钱买证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
2.“双职称”即“双师”
认为只要持有两个“师”的职称证(如讲师、政工师)即为“双师”。这种理解没有通过专业把两个“师”的职称证统一起来。
3.“双师型”教师是教师与技师的叠加
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 工程师”,这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了共性,但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区别。从工作对象看,技师或工程师,面对的是物;“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其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技师或工程师在生产活动中,占决定地位,起决定作用;“双师型”教师在“生产”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外部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作用发生效力。从知识、能力看,技师和工程师须知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并能实际操作,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但要熟悉操作过程,而且要精通其原理,并能组织学生学会。因此“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从现代教育理论——学生本位的角度来看,上述三种观点并没有体现出对“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要求。
二、教师本职角度的“双师型”教师要求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以能够胜任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能力和相同或相近专业的熟练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要把理论和实践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使两者形成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并把这个整体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较为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习、实践,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实习指导能够使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
三、“双师型”教师探源及其启示
“双师型”教师是为解决职业教育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而提出的,从职业教育的起源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培养“双师型”教师,有益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的起源是古代学徒制。通过研究学徒制,全面认识职业教育及其本质,全面认识学徒制的优缺点及其作用,认真分析学徒制的理论基础及其规律,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分析古代学徒制的特点,结合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探索学徒制与现代职教相结合、促进现代职教发展的方法、途径。这对我们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原理,明确“双师型”教师要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法、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全程教育
古代学徒制的教育内容涵盖工作的每一工序、每一环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工匠不仅对自己的职业,也对整个行业有全面的了解。细致的专业学习和全面的行业了解保证了学徒制教育的专业水平,学徒制培养的人才完成了近代工业革命的许多发明。
技术革命使得现代分工越来越细,岗位工作越来越专业、越单一,单纯地把对学生的职业教育放到企业的某一岗位进行,很难使学生对整个行业有全面的了解,不能充分发挥行业中相关、相近专业之间知识、能力相互促进的作用。
“双师型”教师可以凭借本行业雄厚的理论和娴熟的实践技能以及对本行业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行业较宽的基础,具备本行业一定的关键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2.以技能为中心
师傅并不仅仅让徒弟机械地重复操作,也非常重视传授技术经验和行业规范。学徒制是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内容的。
学徒制的这种教育方式属于直接教育(学习),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是统一的、一致的。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学习动机和目标明确,因此,教育对象容易自发产生学习动力。
“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指导中,以课题要求为目标进行项目教学,体现出与学徒制的以技能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的高度一致性。
3.现场学习
古代学徒制是生产第一、教育第二。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的。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学习,所学内容及情景即为其今后独立工作的内容及情景,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非常顺利、平滑。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也应体现出上述特点,在实践教学中穿插理论教学和指导,使学生一边看教师示范,一边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学、边用,现学现用,在动手实践中手脑结合,符合学以致用的教育教学原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亲密的师徒关系
早期的父子相传传统,使得师徒间的关系一般都比较亲密。这种亲密关系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改善教学效果,并且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既进行理论教学,又进行实践教学,与学生接触时间长,不仅师生互相之间比较了解,沟通相对容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师生之间容易建立起比较深厚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学相长,巩固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
5.教育效率不高
学徒制是个别教学,每道工序很少单独教授,徒弟是在完整、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机地学习,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各個工序,学徒期很长。
学徒制的个别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经验原则,但对于当代快速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来说,这种个别教学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则可以较好地解决效率与个别教学的兼顾问题:理论中集中讲课与个别辅导、实习指导中具体讲解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既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又能因材施教,符合现代教育的人本主义和教学中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四、“双师型”教师是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
“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体化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实践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理论与实践互相穿插,互相渗透,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作为学习者,从学习知识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一个从“消化”到“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论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学到什么形式的知识,到最后都要集中于学生一身而成为其一部分,并为其服务,为其所用。如果学生学到的各种知识相互之间能够互相补充,互为所用,互相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能力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但是,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能力,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实现学生各种知识、能力互促相长的目的,更多地有赖于教师,“双师型”教师在实现这个目标上显然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他们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抽象教学与形象教学结合,抽象思维及其训练与形象思维及其训练结合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作用,使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认识和看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对学习产生比较强烈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可以通过学习增强自信心。
从实践到理论和从理论到实践是人类知识的两次飞跃,理论来源于实践,是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理论也忽视了许多实践中的相关因素,并不是实践情况的完全反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比实践要简单,人类发展到现在,理论知识虽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用相对简单的理论去指导复杂的实践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恰恰是生产、服务一线的实践型人才,培养人才的职业特点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虽然其他类型的教育也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但二者要求的程度不同,前者要求非常高,要求必须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融合。所以,对职业教育来说,从理论到实践既必须又困难。注重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就成为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效也是必备的条件。
五、“双师型”教师适合我国的职业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发展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备受世界瞩目,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德国和日本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借鉴必须在全面、细致地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把国外的职业教育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我国的特点是人口多、素质相对较差,工业化落后,工业化任务紧,必须尽快将大量人口的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动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必须高效运行的要求,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而“双师型”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教育中充分体现了学徒制职业教育的优点,“双师型”教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遵循职业教育原理和规律、满足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体制还不够完善,经济运行还不够高效,企业实力还不够强大,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制约着我国企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的愿望、积极性和能力,这也要求国家从战略的高度看待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河北省机电技工学校)
一、当前对“双师型”教师认识上的误区
1.“双证”即“双师”
认为教师只要持有两个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即为“双师”。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是否相符值得怀疑,如果承认“双证”即“双师”,那么为拿证而拿证,甚至出现以钱买证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
2.“双职称”即“双师”
认为只要持有两个“师”的职称证(如讲师、政工师)即为“双师”。这种理解没有通过专业把两个“师”的职称证统一起来。
3.“双师型”教师是教师与技师的叠加
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 工程师”,这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了共性,但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区别。从工作对象看,技师或工程师,面对的是物;“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其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技师或工程师在生产活动中,占决定地位,起决定作用;“双师型”教师在“生产”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外部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作用发生效力。从知识、能力看,技师和工程师须知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并能实际操作,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但要熟悉操作过程,而且要精通其原理,并能组织学生学会。因此“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从现代教育理论——学生本位的角度来看,上述三种观点并没有体现出对“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要求。
二、教师本职角度的“双师型”教师要求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以能够胜任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能力和相同或相近专业的熟练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要把理论和实践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使两者形成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并把这个整体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较为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习、实践,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实习指导能够使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
三、“双师型”教师探源及其启示
“双师型”教师是为解决职业教育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而提出的,从职业教育的起源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培养“双师型”教师,有益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的起源是古代学徒制。通过研究学徒制,全面认识职业教育及其本质,全面认识学徒制的优缺点及其作用,认真分析学徒制的理论基础及其规律,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分析古代学徒制的特点,结合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探索学徒制与现代职教相结合、促进现代职教发展的方法、途径。这对我们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原理,明确“双师型”教师要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法、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全程教育
古代学徒制的教育内容涵盖工作的每一工序、每一环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工匠不仅对自己的职业,也对整个行业有全面的了解。细致的专业学习和全面的行业了解保证了学徒制教育的专业水平,学徒制培养的人才完成了近代工业革命的许多发明。
技术革命使得现代分工越来越细,岗位工作越来越专业、越单一,单纯地把对学生的职业教育放到企业的某一岗位进行,很难使学生对整个行业有全面的了解,不能充分发挥行业中相关、相近专业之间知识、能力相互促进的作用。
“双师型”教师可以凭借本行业雄厚的理论和娴熟的实践技能以及对本行业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行业较宽的基础,具备本行业一定的关键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2.以技能为中心
师傅并不仅仅让徒弟机械地重复操作,也非常重视传授技术经验和行业规范。学徒制是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内容的。
学徒制的这种教育方式属于直接教育(学习),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是统一的、一致的。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学习动机和目标明确,因此,教育对象容易自发产生学习动力。
“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指导中,以课题要求为目标进行项目教学,体现出与学徒制的以技能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的高度一致性。
3.现场学习
古代学徒制是生产第一、教育第二。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的。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学习,所学内容及情景即为其今后独立工作的内容及情景,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非常顺利、平滑。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也应体现出上述特点,在实践教学中穿插理论教学和指导,使学生一边看教师示范,一边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学、边用,现学现用,在动手实践中手脑结合,符合学以致用的教育教学原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亲密的师徒关系
早期的父子相传传统,使得师徒间的关系一般都比较亲密。这种亲密关系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改善教学效果,并且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既进行理论教学,又进行实践教学,与学生接触时间长,不仅师生互相之间比较了解,沟通相对容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师生之间容易建立起比较深厚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学相长,巩固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
5.教育效率不高
学徒制是个别教学,每道工序很少单独教授,徒弟是在完整、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机地学习,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各個工序,学徒期很长。
学徒制的个别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经验原则,但对于当代快速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来说,这种个别教学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则可以较好地解决效率与个别教学的兼顾问题:理论中集中讲课与个别辅导、实习指导中具体讲解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既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又能因材施教,符合现代教育的人本主义和教学中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四、“双师型”教师是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
“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体化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实践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理论与实践互相穿插,互相渗透,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作为学习者,从学习知识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一个从“消化”到“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论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学到什么形式的知识,到最后都要集中于学生一身而成为其一部分,并为其服务,为其所用。如果学生学到的各种知识相互之间能够互相补充,互为所用,互相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能力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但是,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能力,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实现学生各种知识、能力互促相长的目的,更多地有赖于教师,“双师型”教师在实现这个目标上显然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他们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抽象教学与形象教学结合,抽象思维及其训练与形象思维及其训练结合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作用,使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认识和看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对学习产生比较强烈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可以通过学习增强自信心。
从实践到理论和从理论到实践是人类知识的两次飞跃,理论来源于实践,是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理论也忽视了许多实践中的相关因素,并不是实践情况的完全反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比实践要简单,人类发展到现在,理论知识虽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用相对简单的理论去指导复杂的实践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恰恰是生产、服务一线的实践型人才,培养人才的职业特点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虽然其他类型的教育也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但二者要求的程度不同,前者要求非常高,要求必须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融合。所以,对职业教育来说,从理论到实践既必须又困难。注重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就成为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效也是必备的条件。
五、“双师型”教师适合我国的职业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发展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备受世界瞩目,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德国和日本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借鉴必须在全面、细致地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把国外的职业教育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我国的特点是人口多、素质相对较差,工业化落后,工业化任务紧,必须尽快将大量人口的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动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必须高效运行的要求,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而“双师型”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教育中充分体现了学徒制职业教育的优点,“双师型”教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遵循职业教育原理和规律、满足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体制还不够完善,经济运行还不够高效,企业实力还不够强大,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制约着我国企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的愿望、积极性和能力,这也要求国家从战略的高度看待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河北省机电技工学校)